198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王蒙提出
——要正确对待文化更新问题
日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在北戴河提出,希望能正确对待文化更新问题,积极推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个不好的传统,就是认为“立新”的条件便是“破旧”,必须是“破旧立新”。这种心态甚至可以上溯到项羽的一把火烧了阿房宫,那也是认为推翻了秦朝立新国就得把秦朝有象征意义的东西都毁掉。实际上最聪明的方法是“存旧立新”。有各种各样的“存”法,有的可以就那样永久不变地存下去;有的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后来慢慢变成古董了,那么可以分别在文物店、博物馆、资料库里存下去,直至存在电脑里,这不妨碍“立新”。所以文化的发展过程,与其说是取代的过程(自然也有一定的取代过程),还不如说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国家取代的观念太严重。
王蒙指出,改革、开放会带来富裕和文明。但富裕和文明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到达;富裕和文明也未必是同时到达,决不是说有了钱就有了文化。据此他认为,当前非常迫切的是,一定要认真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12月1日《文学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有节制地开放故宫
11月24日《北京晚报》刊登阎崇年的建议说,北京故宫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历史文明的瑰宝,尤应加以特殊保护。然而据报载,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完整、最壮丽的宫殿建筑群,目前在无限制地开放,每天都有5万双脚在踩踏着它!故宫一年360天,竟无宁日,太疲劳。因此,我认为北京故宫应当有节制地开放。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故皇(王)宫殿,明文规定,节制开放。例如日本京都天皇故宫御所,对参观者严加限制,每年春秋开放一次,每次只有几周。北京故宫节制开放,保护文物,办法很多:一是提高入门票价,这可以从长计议;二是调整参观路线,缩小同次游览面积;三是节制开放时间,适当地控制游客等等。
另据报道:从明年1月1日起,故宫将限制参观人数,平日售票2.5万张,节假日不超过3万张。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体艺术:细水长流莫成灾
即将于今年12月下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人体画大展十分引人注目,先期看过部分参展作品的美术理论家柯文辉在12月4日《中国文化报》撰文说,人体绘画,只是绘画体裁中的一种。人体绘画的开放,不要引起另一种误会,而必须与性解放之类的概念严格区分。人体美与不美的界限十分鲜明。最美的女性人体应该是母性的,不是妻性的,更不是妓性的。母性的美是崇高的,它孕育生命、给予生命、创造生命。而所谓妻性,实际上如鲁迅所言,是男人压迫出来的。至于妓性,那是挑逗的、色情的东西,它包含着男人对女人的歪曲、玩弄和凌辱。
人体之美,是美中之美,不要变成商品,变成招徕性的广告和封面。现在书摊上摆了大量的女性半裸体封面的书刊,给人一种单调的感觉。人体画单独办展览,使它变成很微妙的独殊。其实,它应当和其它画种平起平坐。展览还没开,就有30几家出版家抢着出画册,好像很轰动,其实轰动的是人体,不是艺术。人体艺术的存在应当细水长流,轰动的东西未必是长久的,细水长流的感染力可能更强。
中国人画油画的历史不过百余年,距离油画普及、连农民都能欣赏的现实,还要走漫长的道路。今天更多的人欣赏油画,不过是把它放在与照片同等的位置,它的绘画性仍难为一般人所接受。参加这次人体画大展的画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超越、突破之处,但院体艺术的影响仍很明显。这里有历史原因,不完全怪画家。艺术本身没有止境,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
我希望人体画大展受到大家的欢迎,希望人们用正常的心态去欣赏人体艺术,不要狂热。至于个别人思想不健康,并不是因为看了人体艺术;没有这个画展,照样会有人犯罪。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天涯何处觅粮源
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急增以及农业受灾减产,使粮食供应告急。世称“绿色革命之父”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布劳格博士颇为赞叹地说:“世界每年消耗的粮食总计达12亿吨,这等于在赤道上用粮食铺出一条16.8米宽、1.8米厚的环球公路。而人口的增加,则使这条公路每年要延长1000公里!”人们面对这条逐年延长的“粮食公路”,提出了种种解围之策。
一些学者认为,在科学发展的未来,人的体力在劳动生产中不再是主要的动力源泉,因而完全没有必要保持“魁梧”的身材。如果身材缩小1/2,粮食的紧张状况就有可能缓和。更有人设想,人类是否也能像庄稼一样晒晒太阳就可生活呢?
70年代初,国外一些科学家发现,苋的籽粒中含有丰富优质的蛋白质。据测定,苋籽含蛋白质14—18%,小麦只有12—14%;它还含有较多的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这正是谷物中相当缺乏的。所含的其它营养成分也很丰富,如钙为小麦的8倍,铁为小麦的10倍,锌为4倍。就是苋的嫩叶也是有价值的蛋白质。目前,掺苋籽粉的面食糕点风靡世界,人们赞誉籽粒苋是“人类未来的粮源”。
1945年初夏,一架横渡大西洋的客机中途失事,乘客们跳伞逃生,飘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他们从海滩边捞取绿色的藻类充饥,幸存下来,健康状况十分良好。从此,藻类引起西方科学家的重视。有一种螺旋状的蓝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列为替代粮食的重要食品而加以研究。
(11月15日《中国商业报》 杨守泰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世界垃圾知多少
现在,各国每年抛弃的垃圾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处理。至于全球1年生产多少垃圾,无法计算。有人做过粗略的估计,大概接近100亿吨。
世界上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美国纽约市民每人每天抛出垃圾2公斤。以此推算,美国全国每年生活垃圾约有2亿吨。再加上工业废料及其他废弃物,至少有四五亿吨。联邦德国的垃圾一年也多达3亿多吨,人均数量远远超过美国。在亚洲,日本称得上是“垃圾王国”,每年的垃圾总量也有3亿多吨,人均数也超过美国。
除上述三大垃圾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垃圾数量也与日俱增。新加坡近年来的人均垃圾每天达0.87公斤,汉堡0.85公斤,罗马0.69公斤,拉合尔0.6公斤,突尼斯城0.56公斤,万隆0.54公斤,我国首都北京大约为1公斤。
巨量的垃圾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抛弃的垃圾中包含的“有用资源”也越来越多,这些物品中有不少经过处理可以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到下个世纪,垃圾工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2月4日《科学报》 余洋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老舍为自己作品写广告
1934年12月,《论语》半月刊连载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第九节,校样打出后,文尾尚余空白一处,老舍见状,遂提笔在空白处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一则,以为补白。主编人林语堂过目,莞尔一笑,签字付印。老舍自撰的作品广告妙趣盎然,抄录如下:
《牛天赐传》 是本小说,正在《论语》登载。
《老舍幽默诗文集》 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
《赶集》 是本短篇小说集,并不去赶集。
《猫城记》 是本小说,没有真事。
《离婚》 是本小说,不提倡离婚。
《小坡的生日》 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
《二马》 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
《赵子曰》 也是本小说。
《老张的哲学》 是本小说,不是哲学。
1935年老舍又为其《樱海集》写了广告:
《上任》 写山大王拜访侦探长。
《牺牲》 写美国式的牺牲法。
《柳屯的》 写一种女权的膨胀。
《末一块钱》 写都市的晚间,少年的末路。
《老年的浪漫》 写为儿子娶还是为自己娶。
《毛毛虫》 写新时代的一种咒诅。
《善人》 从私生活上看一位女善人。
《邻居们》 写不打不成相识。
《月牙儿》 写一个穷女子的生活。
《阳光》 写一个阔女子的生活。
中国文人为自家的作品撰写广告,老舍先生恐为第一人。
(11月26日《团结报》 洪绪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信息和知识将成为未来贸易中心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先生最近在谈到未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前景时说,贸易会继续发展,继续增长。从短期来看,在未来最近的几个十年里,这种情况不大会改变。但从长远而论,在高技术国家里,贸易的作用会越来越小。科学技术越发展,你按自己需要创造资源的能耐就越大。你可以用本地资源来替代外来资源。比如高技术国家逐渐用光缆代替铜缆,这方面就不再需要进口铜了,而可用本国的沙来替代。随着对科技的足够而深刻的认识,一个国家可以建立新资源来取代它以前需要依赖进口的资源。到那个时候,唯一最重要的资源就只剩下信息和知识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创造出它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信息。这样,信息和知识就将成为未来的中心贸易。
他说,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尚无一个大家公认的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的世界性贸易系统。人类面对未来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公平的信息、知识贸易系统,这个机制应当既能偿付创造信息和知识的投资,又能免使穷国遭受信息知识的饥饿。(1988年第21期《世界知识》)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将军县”和“教授县”
湖北红安,人称“将军县”。它是“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苏区的中心、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诞生地和大本营。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每3人中有1名红安人,每4名英烈中有1名是红安籍人。为了共和国的诞生,14万红安儿女长眠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国家主席李先念、代主席董必武诞生于此。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行列中有223位红安人。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八大军区中,有9位红安籍的将军先后担任过六大军区司令员,如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还有23位红安籍将军先后担任过七大军区的副司令员、副政委和省军区司令员。
明代“医中之圣”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有“教授县”之称。著名音韵训诂学家黄侃、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胡风都是蕲春人。从1900年到1985年,蕲春县在国内外任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农艺师的有238人。其中在国内任教授的有64人、副教授27人、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6人、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农艺师41人。在国外的蕲春籍专家学者有93人,包括日本36人、美国32人、法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联邦德国、比利时、奥地利、瑞士、苏联等国25人。在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有25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人称“博士街”。
(11月19日《中国旅游报》 刘作忠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农村某些地区愚昧性消费触目惊心
改革十年,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然而,在某些摆脱了贫困的地区,封建迷信活动严重,愚昧现象触目惊心,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正遭到旧的传统习惯势力的袭扰。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科学与文化论坛”第三次座谈会获悉,在温州通往杭州的公路两旁,新造的“椅子坟”鳞次栉比。整个温州地区每年新造坟茔三万座,迄今造坟投资已逾一亿元。在南岳衡山,顶礼膜拜的香客终年络绎不绝,一九八七年已达一百万人,敬香朝拜活动的耗资也超过了一个亿。此外,不少地方农民集资修复供奉香火的土地庙、娘娘庙、关帝庙,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为“龙年消灾”而举行的“过血河”、“祭河神”等活动。一位专家尖锐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也建不成社会主义!与会者认为,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和愚昧现象的出现,同科学文化的落后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八亿农民中有两亿文盲半文盲,每一万农业人口中,仅有六点六名农业科技人员;平均每七千亩耕地仅拥有一名专业人员,每二百三十万亩草原才有一名牧业技术员,幅员辽阔的农村几乎被“技术沙漠”覆盖。中国科协副主席钱三强对此大声疾呼: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应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当前必须把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看作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首都科技文化界人士呼吁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加投入,加强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基层组织和设施的建设,兴办农村文化中心,正确引导农民的精神消费,让农民把钱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智力投资上,而不是去挥霍浪费或投入愚昧性消费。
(十二月一日《文汇报》 何玉林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日本的“国内留学”热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日本已经有了名副其实的“国内留学生”。被称为“国内留学生”的日本青年,往往踌躇满志,充满自信,根本不把出国留学的日本人放在眼里。
目前,日本人创立了两类学校来培养“国内留学生”。一类是由日本财力雄厚的大公司联合出资兴建的以招收研究生为主的大学;另一类是以欧美大学分校形式兴建的以招收本科生为主的大学。前者往往冠以“国际”二字作为大学的名称,后者则干脆称为欧美“某某大学分校”。为了使学生得到与留学欧美相仿的经历,这些学校多选址于乡间,配备世界第一流的教学与生活设施,再以重金聘请欧美教授、学者任教,全部课程采用欧美大学教材,并用英语授课,连学校的整个管理体制也与欧美大学并无二致。然后以与欧美大学同等标准面向世界(但以日本人为主)招生。据一些在这类大学留学的欧美学生说,学校的教学水平及整个氛围都与真正的欧美大学相去不远。
由于日本“国内留学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育成才的,他们便拥有了为一般日本学生所羡慕的一大“资本”——受过良好的“欧美教育”。但是,“国内留学生”所引以为豪的真正“资本”,却不在于一般意义的“留学”,而恰恰在于“国内留学”。向来崇尚欧美文化的日本人,近年来却在人才任用方面表现出偏爱“国内留学生”和本国大学毕业生,冷淡“出国留学生”的倾向。一些日本大公司中专管人事的官员甚至认为,不能让真正有才干的青年人完全脱离了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否则,日本的未来特别是大公司的前途将难以把握。于是,日本大公司才联合起来创办属于自己的学校,选派最有前途的日本青年当“国内留学生”,以便不断地考察这些人,直至最后得心应手地使用他们。而真正的欧美留学生要找工作并不容易。
(11月17日《新民晚报》 韩汇源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