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生存
各国代表呼吁联合国紧急行动保护气候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4日电 (记者洪允息)“保护人类的共同遗产——气候”是本届联大一个新议题。一个多星期以来,各国代表在审议这个议题时都认为气候的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不可等闲视之。他们一致要求联合国采取紧急行动,为全人类的利益保护气候。
中国代表罗旭在会上说:近些年来,由于世界上城市化、工业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发展,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等含量大增,形成了“温室效应”,正在人为地改变地球上的气候。在今后若干年内,全球的气候将逐渐恶化,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将明显地增多,人类生存的环境将受到不利的影响。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气候这一人类共同财富,其结果将是极其严重的,对我们的后代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曾经就气候变化问题写过科学专著的英国大使克里斯平·蒂克尔爵士说:人类已经无意中在地球四周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热陷井”。地球的气候如果持续增温,到下个世纪人类就不可能适应,而且可能引起冰的融化,从而使海平面提高,这首先就会使居住在世界人口1/3的地势低洼地区受到威胁。他强调说:气候的变化提出了人们过去从未遇到的问题,凡是联合国的成员国都应该充分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以便更自觉地行动起来,保护气候。
许多代表要求联合国制订全面有效地保护气候的国际协议和协调各国行动的国际战略。他们建议各国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大气污染、保护森林,并把能源政策和保护气候环境的努力结合起来。他们还呼吁更多的国家批准和签署《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便使批准和签署的国家的数量达到法定标准,从而使这项保护大气层的议定书按照原定计划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
1987年9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国际保护臭氧层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宣布于1990年冻结五种氯氟碳化合物和三种“哈龙”等化工产品的生产,并于1998年年中将其产量和消费量限制到1986年一半的水平。议定书对签署国都有约束力。氯氟碳化合物和“哈龙”在现代工业中用途极广,尤其是制造空调、制冷、喷雾剂、泡沫绝缘材料、包装材料以及计算机集成电路块的洗涤剂等产品的重要原料。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共体和苏联商讨双边经贸合作协定
双方表示会谈取得重要进展并将保持联系
本报布鲁塞尔11月5日电 记者魏崴报道:11月3日和4日,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为签订一个双边贸易和合作协定,进行了“首次探索性会谈”,取得了“重要进展”,双方表示将保持接触。
双方就未来协议将涉及多大领域,交换了意见。欧共体方面强调,苏联应当首先改善欧共体在苏境内从事经贸活动的工作条件。苏方着重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特别是外贸政策改革的现状和前景,希望尽早加强与西欧的经贸合作关系,并特别期望欧共体在对苏的技术转让方面扩大范围和增加投资。
双方一致认为,彼此将首先在环境、交通运输和能源方面开展合作。
会谈结束后,苏代表团团长伊万诺夫于4日下午拜会了欧共体委员会负责对外关系与贸易政策委员维利·德克莱克。
此次“探索性会谈”,是双方今年3月间“解释性磋商”的继续。欧共体有关人士透露,一俟协议条文草拟之后,委员会即要求理事会授权正式开始谈判,但双方正式签约,可能要到明年晚些时候才能达成。此间舆论认为,现在距离达成协议,尚有许多路程要走。人们注意到,苏方心情迫切,而欧共体委员会的态度,则较为谨慎。


第7版(国际)
专栏:

“拉尼娜”现象导致气候异常
本报讯 据美国《时代》周刊10月31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认为,今年夏天的气象异常原因在于“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即女孩子的意思。科学家们用这一词来表现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该海域水温上升的现象,被称为“厄尔尼诺”现象,也是引起世界规模气候异常的原因,“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是“神之子”的意思。
今年夏天,美国的海洋研究人员发现,秘鲁海岸的海水表面温度较平常低约3.8度,如此大规模的水温下降是七十年代中以来的第一次。专家们认为今年夏天,美国中西部严重干旱,墨西哥湾出现大规模的飓风,均是由于“拉尼娜”现象引起的。
这种现象将使秘鲁等国沿岸的沙漠进一步干燥,并将给印度次大陆的暴雨带来影响。因“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逐年增高,预料“拉尼娜”现象能使增高的温度暂时降低。(刘迪)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发现电脑“病毒”的编制者
据美国报纸五日报道,自从星期三以来侵害美国许多计算机网络的电脑“病毒”是由二十三岁的罗伯特·莫里斯编制的。
莫里斯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学毕业生,他编制的这套程序首先被输入国防部的计算机网络,接着又神秘、缓慢地产生出从一台计算机向另一计算机扩散的复制品,最终侵害了全国六千多台计算机。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全国的一些军事基地和研究中心等重要机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被“病毒”感染。莫里斯的父亲是美国政府中最受尊重的计算机防卫专家之一。他编写的关于UNIX操作系统的防卫程序正是他儿子“病毒”程序的攻击目标。


第7版(国际)
专栏:

保将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
据保加利亚报纸五日报道,保加利亚南极委员会四日举行会议,决定在南极大陆建立保加利亚科学考察站。
根据保加利亚和苏联达成的协议,苏联在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年期间允许保加利亚十五名专家、学者乘苏联运输船一起赴南极选点建站。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用聚合物做机器人手肌肉
据五日出版的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英国赫尔大学的科学家用聚合物做机器人手的肌肉。
这个研究小组说,聚合物肌肉机械手比液压传动、电动或气动机械手要灵活得多。
这些科学家用聚乙烯醇和聚丙烯按三比一的比例制成凝胶。凝胶中加水时,聚合物就膨胀,加无极溶剂如丙酮时,凝胶中的水被吸出,聚合物就收缩。
他们用这种方法产生了每平方厘米三十牛顿的力,这同自然肌肉产生的力差不多。(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联远东地区的开发与国际合作
周象光
今年9月,戈尔巴乔夫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讲话中宣布,苏联将采取六项优惠措施,以促进远东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同时,他还表示希望苏、日、中等国在开发远东方面建立多边经济合作关系。这是苏联为实现经济重心东移和加速开发远东地区而采取的又一重要决定。
苏联远东地区是指哈巴罗夫斯克和滨海两个边疆区,阿穆尔、马加丹、堪察加和萨哈林四个州以及雅库特共和国等地区,面积约为6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苏总面积的28%。但这个地区的人口只有780万人,还不到全国人口的3%。这里集中了苏联颇大一部分自然资源:35%的森林覆盖面积,26%的木材储量,27%的潜在水力资源,17%的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已探明的矿藏达70余种。但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其工业产值和出口贸易在全苏所占比重只有3%。苏联学者认为,造成该地区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运输、动力等生产基础设施和有关生活服务的社会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虽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苏联重型机械、动力机械、冶金机械和农用机械的生产基地,但其产品并不适用于本地区,绝大多数产品需运往西部地区,当地自产设备的自给率只占20%。为发展经济所需的设备以及大量的日用品和食品都得从外部运入。据估计,这种大量往来运输所需的费用每年高达800—1000万卢布。该区地处高寒地带,气候寒冷,进行开发建设不仅在技术上困难重重,而且成本极高。这里兴建一座城市,其耗资约比欧洲地区高50%到1倍;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所需花费比其它地区高1.5倍。历史上形成的这种不合理布局和自然条件,是该地区开发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
早在70年代,苏联就已开始借助外力对远东地区进行开发。但这种合作均属贸易性质。从苏日合作看,主要有5种形式:一般贸易、补偿贸易、沿海贸易、合作社贸易和技术交流贸易。近几年来,随着改革思想的深入和人们观念上的变化,苏联更加重视开辟新的国际合作形式。在颁布合资企业法后又提出了在沿海地区建立“自由经济区”的设想。学术界成立了自由经济区问题科研机构。在《消息报》为此举行的圆桌会议上,一些学者指出,建立自由经济区是世界经济客观进程的“一种趋势”。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发达国家也需要,美国就有123个自由贸易区。
为了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苏联积极开展对亚太地区的外交,并成立了苏联亚太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以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今年9月,苏联宣布滨海边疆区不再是禁区,并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首次举行了“亚太地区对话、和平与合作”国际讨论会,邀请35个国家的代表与会。
苏联在远东地区建立自由经济区的设想特别引起日本的注目。日本报刊称之为“日本海共荣圈构想”。日本实业界也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甚至有人提出在苏、中、朝交界处的苏联境内建设多边合作经济特区的方案。9月初,日本在濒临日本海的新潟市举行了“日本海国际讨论会”,探讨环日本海开展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苏联远东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科技力量也有较好的基础。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有40多个研究所和支分机构,各种专门人才数以千计。东方港和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完成后,必将给这一地区带来新的活力。目前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亚太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这些都为苏联远东地区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当然,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例如,苏联的改革刚刚起步,远东地区的改革更加缓慢,这使外国投资者对合作前景存有疑虑。苏联希望借助外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生产分工,而外国投资者往往着眼于苏联国内市场,双方目标不一。苏联的出口结构以资源为主,而亚太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向节省资源的技术知识密集型转换,对原材料的需求有所减少,这就使苏联贸易不平衡造成的外汇短缺难以克服。此外,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禁运措施、苏日之间的领土问题以及苏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对峙等,都对这种经济合作的前景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7版(国际)
专栏:

波兰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当局认为提价对发展农业生产完全必要
新华社华沙11月4日电 (记者文有仁)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波兰政府决定再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价幅度平均为16%。
这是波兰今年第三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第一次是2月1日,平均提价48.4%,第二次是7月1日,平均提价14.5%。
报道说,波兰部长会议经济委员会认为,今年前两次提价不足以遏制农业劳动者收入的下降,这次提价证明,政府在努力保证农业劳动者的稳定收入。
报道强调,这次提价将不会导致基本食品官价的提高。
波兰农产品和食品购销价格倒挂十分严重。在每年国家预算用于补贴的费用中,食品价格补贴占1/3。今年第一次农产品提价幅度大于食品零售价提高幅度。第二次农产品提价时,在消费者强烈反对下并未提高基本食品官价。这次农产品提价,基本食品价格依旧不变。这势必加剧了购销价格倒挂和补贴问题。但波政府认为,农产品提价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是完全必要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德外贸盈余增加
新华社波恩11月4日电 据西德联邦统计局今天在威斯巴登宣布,西德今年头9个月的外贸盈余上升到909亿马克,比去年同期增加73亿马克。
在这9个月里,西德进口值为3174亿马克,出口为4083亿马克。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口增长5.5%,出口增长6.2%。
在这段时间里,西德的经常性项目盈余由去年同期的549亿马克上升到568亿马克。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将加快出口许可证的批发
新华社华盛顿11月4日电 据美国《商业日报》今天报道,美国商务部计划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快出口许可证的批发过程。
商务部部长助理保罗·弗里登伯格说,他希望到年底建成一个新的计算机系统用来分析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弗里登伯格是在为一套新的光符阅读机系统揭幕时说这番的。
这套新系统是商务部近几年为加快出口许可证的批发过程而进行的最新的一次革新。
按照美国现行法律,如果出口品是高技术或具有潜在的军事用途,那么就需要出口许可证。商务部还计划公布新的出口规则来实施新的综合贸易法,它将减少所需要的出口许可证的数目,为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售高级设备发放许可证扫清道路。
自1984年以来,商务部已把处理出口许可证申请的平均天数从64天减少到14天。


第7版(国际)
专栏:

一家专营中国商品商店在苏开业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5日电 十月革命节(11月7日)前夕,一家专营中国商品的商店《龙江》今天在苏联远东南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正式开业。
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今天光顾的第一批顾客目不暇接,优美的中国音乐更使贸易大厅充满了节日气氛。这里有精致的中国玻璃及陶瓷器皿,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国画以及其它许多深受苏联人民欢迎的中国轻工业品。
据符拉迪沃斯托克国营百货商店经理奇比里亚克说,这家商店与中国绥芬河市一家公司签订了一项互相供货协议。第一个合同的交易额为50万卢布,这项协议的签订可满足滨海地区居民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联公民古森科夫承包奶牛场后,靠出售牛奶支付土地和饲料等费用。拖拉机上是他的助手、儿子阿列克赛。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