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友谊之花

我与尼赫鲁一家的交往
魏风江
30年代,我留学印度,先后在诗人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和圣雄甘地创办的真理学院学习和生活过。我有幸多次见到印度独立运动领袖潘迪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记得1934年9月初的一天上午,我们10多个同学,由老师率领,去15公里外的波尔普火车站迎接国大党总书记尼赫鲁。他下火车后,大家争先上前迎接时,始知尼赫鲁的夫人卡玛拉也来了。尼赫鲁身材魁梧,头戴白色甘地帽,身穿长袖宽身的白衬衫,外罩短小的蓝色背心,腰缠印度人称之为杜底的绔子。卡玛拉着淡蓝色绸质莎丽,双目晶莹,满面笑容。我们用校车把他俩接到学校所在地圣汀尼克坦。车子一直开进泰戈尔的住所,泰戈尔已端坐在藤椅上迎候着。尼赫鲁夫妇下车后,奔赴泰戈尔膝前,先行触足礼,然后坐在低矮的凳子上,恭敬地与泰翁谈话。那情景,活像一幅父子欢聚图。
当天下午,全校师生听尼赫鲁讲演。尼赫鲁详述国内外形势和国大党的斗争情况,许多同学提出问题,他一一解答。我也激动地站起来,讲了几句中国人民同情印度独立运动的话。会后,泰戈尔把我介绍给尼赫鲁,并得意地说:“他是我们国际大学唯一的中国学生。”尼赫鲁双手握着我的手说:“很高兴见到你来印度留学。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事业中,希望你能做一个继往开来的人;要好好学习呀!”卡玛拉笑盈盈地说:“你很像个孟加拉学生呀!”我宽衣长袖,腰缠杜底,足踏凉鞋,那装扮,确实有点像孟加拉人。
同年10月底,我们孟加拉语班上突然出现了一位女同学,白皙的面容,明亮的双眸,微笑时露出一对深深的酒涡。同学们说:“她就是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由于泰戈尔对我的垂注,我是他家的常客,因而经常看到英迪拉和泰戈尔的孙女兰迪妮在那里谈笑。没过多久,她们渐渐地喜欢同我聊天,要我讲些中国故事,英迪拉还向我学了几句汉语。
1936年4月的一天,尼赫鲁第二次来国际大学。当我把一束鲜花送给他时,他高兴地握着我的手关切地说:“很好。你学习得怎样了?生活上习惯了吗?”我感到,他对我有着一种殷切的期望。1937年4月,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竣工。原定尼赫鲁来主持典礼,但遗憾的是他因病不能成行,改由英迪拉作代表。我很高兴又见到英迪拉,领她在学院大楼跑上跑下,拍了许多照片,并和她在屋前屋后种了一些树苗。
几天以后,我要去华尔达看望圣雄甘地,英迪拉陪我坐车到加尔各答。在车上,她给我讲了许多圣雄甘地的事迹,因为她幼年时曾在甘地身边生活过。我原定在甘地住处住两星期,后经甘地劝留,便在他创办的真理学院学习了5个月。这期间,尼赫鲁曾有几次来看望圣雄甘地,共商独立运动大计。他看到我也在那里,既惊讶,又高兴地说:“你也在这里呀!很好,很好。”他问我还回不回圣汀尼克坦。他说:“圣汀尼克坦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但要了解真正的印度,是在华尔达。”可是他又说:“国际大学旨在实现泰戈尔的教育理想,遵循印度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以便能无私地献身于祖国的独立斗争,这和你们中国教育家的理想是一样的。青年人能身受诗哲的熏陶,是无限幸福的。”
1948年1月30日,圣雄甘地不幸遇刺,我当时从上海写信给尼赫鲁表示吊唁。不意后来竟接到英迪拉的一封信。在信中,她向我介绍了甘地遇刺的情况。我复了信,无回音,从此断了音讯。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在新德里官邸遇刺罹难,噩耗传来,我很悲痛,当即给印度大使馆发去唁函。没想到两个月后,即1985年1月1日,接到印度新任总理拉吉夫·甘地的来信:
“敬爱的魏风江教授:
感谢您来信吊唁我们的先总理英迪拉·甘地的故世。
英迪拉·甘地一生致力于建立一个团结的进步的印度,她的愿望在于增进全体人民的幸福。她的高贵品格,显示在各个方面。她的献身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
1986年10月,拉·甘地得知我将出席南亚学术会议,又来信祝会议成功:
“我很高兴地知道南亚研究所将于下月举行‘现代印度’学术会议,我祝愿会议成功。……
我们的外交政策,旨在谋求与远近各国友好。不管政治制度有何不同,我们都有共同存在的权利。共同存在不只限于互不干涉,还有相互促进友爱的责任。中国青年和印度青年须牢记两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有成果的相互交往,已经历许多世纪。我们之间的友谊,对世界和平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去年4月,我应印度政府邀请,再度赴印度作客。周游各地后,原定25日回国。拉·甘地总理南巡后回新德里,特命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留我再住两天,以便见面畅叙友谊。
27日下午,拉·甘地总理在国会大厦接见我。他身材高大,面容红润,态度和蔼,一见到他,不禁使我想起了从前的尼赫鲁先生;他亲切而天真的微笑,就像他的母亲英迪拉一样。我把当年亲自拍摄的尼赫鲁照片和当年英迪拉给我的签名回赠给他,他显露出异常感奋的神情。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辞别时,我表示希望他到中国访问,他说不久一定来新中国看看。
如今,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拉·甘地总理不久之后就要来华访问。他的愿望即将成为现实。我衷心祝愿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像喜马拉雅山一样,永世长存。
(附图片)
拉吉夫·甘地总理亲切会见本文作者。


第7版(国际)
专栏:

莫斯科周末露天画市
随着改革的进展,苏联的文化艺术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多年来被禁演的剧目和不许出版发行的书籍纷纷获解冻,一些影剧院和展览馆也开始由个人承包经营。首都的居民在“莫斯科艺术友好协会”的帮助下,还自发地办起了“周末露天画市”。每逢周末,许多画家来到莫斯科近郊的伊兹迈洛沃公园,操起画笔为求画者当场作画,并展销自己平时所绘的作品。每逢周末开市,都有数千名国内外游客前来光顾。该露天画市自建立以来,不仅促进了市民与艺术家的交流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也使伊兹迈洛沃公园名声大噪。 ·张小元·


第7版(国际)
专栏:

荧屏上的“重磅炸弹”
仓立德
继电视连续剧《战争风云》于一九八三年上映后,美国广播公司最近推出另一部鸿篇巨制—《战争与回忆》。这部长达三十二小时的《战争风云》续集,通过一位虚构的海军军官维克托·亨利及其一家的传奇性经历,生动地刻画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遭遇。片中再现了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及纳粹头目希特勒的活动、美军攻占瓜达尔卡纳岛等关键性战役以及德国纳粹分子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残杀犹太人的情景,并叙述了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摄制规模、长度和耗资方面,《战争与回忆》堪称美国电视连续剧的“重磅炸弹”。它开拍于一九八六年一月,总摄制时间为二十一个月,空间跨越十个国家;电视剧本长达一千四百九十二页,包括二千零七十个场景和三百五十八段对话;全部播出时间为三十二小时,头七集(十七个半小时)于本月正式上演,其余将在明年春季播完;整个摄制费用高达创记录的一点一亿美元,插入的广告节目每三十秒收费二十七点五万美元。
《战争与回忆》在资金上风险颇大。当初美国广播公司向小说《战争风云》作者赫尔曼·沃克洽购这部一千零四十二页巨著的制片权时,沃克要求对片中的广告时间、内容加以严格控制。例如,不能出现令观众倒胃口的“泻药”或“脚病药”镜头;每次广告时间不得超过二分钟;不能在片头片尾之外添加该公司节目画面等。因此,公司制片人估计该片将损失二千万美元。
美国电视界人士评论说,一九七七年一月美国广播公司根据阿利克斯·哈利原作拍摄的《根》,开创了美国电视连续剧的先河,使电视网节目的面貌为之一新。接踵而来的《大屠杀》等更是观者如潮,轰动一时,其中《战争风云》的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八点六。然而,尽管美国广播公司预计《战争与回忆》的收视率为百分之二十一,能使一度沉寂的连续剧节目重新活跃起来,但若观众热情不高,亏损过大,此片将可能成为美国长篇电视连续剧“寿终正寝”的先兆。


第7版(国际)
专栏:

走访“桑维王国”
杨汝生
在科特迪瓦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还保留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王国”。“桑维王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驱车从阿比让东行120公里,便到了东部重镇阿博伊索市,再往东南行12公里,便是“桑维王国”的首府克兰雅博。这是一个有上千户人口的镇子,王宫建在镇中心。
我们被引进国王的院子。院子宽大,绿树繁花,馨香满院。大院套着一个小院,王宫就在最里面,虽谈不上富丽堂皇,却也闲逸宁谧。车库里摆着一辆“奔驰”280高级轿车,据说是国王在伦敦当律师的哥哥送的。阿蒙·恩杜富四世国王已在凉棚里等候我们,旁边坐着10余位身穿民族服装的长者,据说他们都是王国的“显贵”,国王接见客人或作重大决策时他们都在场。
恩杜富四世身材魁伟,待人亲切,言语质朴。他告诉我们,这天是星期六,按照习俗,国王禁食禁欲,须穿深色衣服,不做任何工作,当然也闭门谢客。“你们中国朋友远道而来,我必须破格接待。”他说:“我今天不能穿王服,戴王冠,执权杖,若拍彩色照片,则有点逊色了。”一席话,说得大家都乐了。
阿蒙·恩杜富四世是1985年8月31日即位的,为“桑维王国”的第十三位国王,恩杜富三世的姨表兄弟。他于1944年出生,幼年丧父,随叔父去加纳,并在那里长大成人。继位前,他在加纳空军服役,军衔上尉。3年前,他辞去军职,回到克兰雅博继承王位。登基那天,克兰雅博到处人山人海,一片欢腾。科特迪瓦其他小王国的国王和许多部长来祝贺。博瓦尼总统也派来代表,并给国王带来一个1200万西非法郎(约合4万美元)的红包作礼物。
恩杜富三世是1979年逝世的。自那时起,王位空缺了整整6年。按照母系传嗣的习俗,直到1985年才找到这位年轻的加纳军官继位。
谈到这里,一位长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16世纪时,桑维人民的祖先在国王的带领下,为逃离战乱,离开加纳的阿散蒂地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现科特迪瓦境内。行军途中,突然遇到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这天,一向平静的河水顿时变得桀骜不驯起来。前有汹涌咆哮的河水,后有杀声震天的追兵,情况十分危急。此时,逃亡者中有一位法师出来对国王说,只有牺牲一个年轻的生命,才能使河水驯服。国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欲贡献一个王子,并叫来妻子商量。不料王后断然拒绝。国王一筹莫展,愁容满面。国王的姐姐看到弟弟的尊严受辱,毅然献出了自己的一个孩子。河水立即后退,让开一条通道,人们顺利到达大河彼岸,国王重整基业,建立了“桑维王国”。一天,国王叫来妻子,郑重地宣布,只有他姐姐的孩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从那时开始,王位或由舅舅传给外甥,或在外甥之间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若要写我,就写我是一个农民国王”。恩杜富四世这样说。他说他还年轻,有的是力气,不愿坐享其成,也不愿碌碌无为。他酷爱耕耘,乐于劳作,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王国的百姓做出榜样。他开垦了近100公顷的土地作为种植园。经常亲临地头和农工一起参加生产劳动。采访之后,我们到他的种植园参观,两年前栽的油棕已郁郁葱葱,一片生机,来年即可结果。他即位不久,就领导村民修建了一座宽敞漂亮的市场,还拟再建一个文化中心。恩杜富受过高等教育,颇具现代思想意识,只娶一个妻子。他爱好学习,除了补习法文外,还在攻读阿比让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在一个共和制的国家里,尚保留着许多小的君主政体,可谓是科特迪瓦社会的一个特征。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传统领袖和地方当局密切配合,互为补充。国民议会议员阿芒古阿先生对我们说:“那些小王国的国王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是部族团结的象征。在实现部族和睦、维护社会安定、处理民事纠葛中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即使多年的争端,只要国王一介入,也就烟消云散了。”这,也许就是科特迪瓦一些王国得以尚存的原因吧!


第7版(国际)
专栏:

“三合一语”在喀麦隆
杨永泉
非洲的喀麦隆正出现一种将当地土语、法语和英语糅在一起的新语言。喀麦隆人称之为CAMFRANGLAIS,意为“喀法英语”。这里,不妨称之为“三合一语”。
喀麦隆是个有近200个部族的国家,各部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官方语言却是外来的法语和英语。
在这样一个语种繁多的国度里,人们交往困难,语言使用极其混乱,于是便出现了法语和英语的混同现象。如英语中学校是SCHOOL,但懂些法语的人在借用SCHOOL这词时,又下意识地加上法语名词前表明该词性别的冠词LE,成了LESCHOOL。又如英语中谈话的动词TALK,由于法语中许多动词是以ER结尾,重音也落在词尾,因此,长期受法语影响的喀麦隆人,在讲TALK这词时,重音常落在词尾,书写时也习惯地加上ER,即成了TALKER。
喀麦隆出现这种“三合一语”并非偶然。从16世纪起,葡、荷、法、德、英等殖民者相继入侵喀麦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占领了喀麦隆总面积5/6的东部,英国占领了占总面积1/6的西部。法、英占领当局在各自的占领区分别强制推行法语和英语,作为所谓的“官方语言”。
1960年,法属喀麦隆宣布独立,成立喀麦隆共和国。1961年,英属的喀麦隆举行公民投票,结果一部分并入尼日利亚,另一部分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成立了喀麦隆联邦共和国,并保留了东、西两部各自的官方语言,即造成了喀麦隆一国同时有两种外来语作为官方语言的特殊现象。
据喀麦隆语言学家说,这种“三合一语”最先出现在南方的港口城市杜阿拉,虽然距今只有短短的10年,但现在几乎已传到全国各地,如今大部分喀麦隆青年都会讲这种语言。连喀麦隆人民最崇拜的歌星拉皮罗·德姆班贾也爱用这种“三合一语”来演唱。
这种“三合一语”的迅速发展给学校教学带来了困难。人们对这种“三合一语”尽管仍有不同看法,但越来越多的喀麦隆人,其中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已逐步意识到,这种语言是喀麦隆特殊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只能任其发展;有的则进一步认为,这种语言可能成为喀麦隆人的共同语言,应予以积极支持。


第7版(国际)
专栏:

剧院拾零
刘正生
保健剧院 苏丹的苏丹港市有一家专门演出宣传医药卫生和防病治病剧目的剧院,人们称之为“保健剧院”。剧中的主角多是伤寒、结核、天花等七种令人恐怖的疾病的患者。通过演员的逼真表演,观众懂得了这些疾病的危险性以及如何预防。由于它寓卫生常识于文娱,因而备受欢迎。
医疗剧院 苏联莫斯科中央医师进修学院开办了一家专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剧院”。
在那里,一些患有诸如抑郁、苦闷、失去自信、精神过分紧张等病患者,必须阅读一些指定的剧目脚本并在舞台上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那些最接近于造成他们精神创伤的实际生活情节并最后战胜各种困难和恶势力,以成功和胜利作为结局的戏剧。经过多次的表演,患者被伤害和被扭曲的心理逐渐得以恢复正常。这家剧院开业后已使一些精神病患者痊愈。
名画剧院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拉古纳比镇,有一个世界上唯一的“名画剧院”。演员们演出的不是独幕或多幕剧,而是一幅幅著名的艺术作品场面,如绘画、雕塑或挂毯。他们摹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姿态、表情和穿戴服饰,在舞台上模拟出一幅幅活的画面。


第7版(国际)
专栏:

有声明信片
不久前法国开始出售一种具有录、放简短信函功能的有声明信片。这种明信片重20克,对折起来可装入信封投寄。收信人只要打开它,就可以听到发信人表示祝贺的声音。该明信片上的录音可以洗掉,重新再录,多次使用。录音时,只须将明信片打开,按一下粘在角上的有色贴物,同时说出所要表示的祝贺的话即可。祝词在明信片上的微型存储示意器上可显示4—8秒。明信片上装有一个浅平的压电陶磁微型送话辐射器,还有微型电池等。
·明哲·


第7版(国际)
专栏:

计费新招
简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德出租汽车企业的老板们常常抱怨,出租车司机老与乘客串通,采用少收点钱、不开计费器的方法隐瞒所得收入。凡遇这种情况时,计费器只是亮着小绿灯,但实际上并未走动,而出租车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开计费器的外部迹象,因此很难被人发觉。最近,科隆市的一家公司给出租车装上一种安在乘客座垫内的机械和电子设备。借助这种设备,计费器可在出租车启程50米后自动工作。这种新设备的启用,竟使该公司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20%。 ·仝成林·


第7版(国际)
专栏: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街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