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解将要求联合国托管被占领土
迄今已有三十八国承认巴勒斯坦国
新华社科威特11月19日电 据科威特《政治报》今天报道,巴解组织政治部主任卡杜米说,巴解组织将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一项要求联合国托管被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决议草案。
卡杜米是在阿尔及尔对该报记者发表谈话时说这番话的。
卡杜米说,决议草案将要求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巴勒斯坦政府之前,实行有期限的国际托管,以结束以色列的占领。
他说,巴解组织不久将发起一次政治运动,以赢得欧洲国家承认新生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卡杜米说,如果举行一次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和平协商会议”同举行中东和平国际会议地位相同,那么巴解组织同意举行“和平协商会议”。
据报道,意大利外交部长安德烈奥蒂曾试探以诸如“和平协商会议”或其他会议名称的形式召开中东和平国际会议的可能性。
卡杜米还要求美国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主权和独立的权利。
新华社阿尔及尔11月19日电 阿尔及利亚和巴勒斯坦国今晚在这里发表联合公报,呼吁国际社会承认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联合公报是在由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率领的巴勒斯坦代表团和由外交部长贝赛伊率领的阿尔及利亚代表团会谈结束后发表的。
公报说,在会谈中,双方对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特别会议15日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后在阿拉伯世界和国际上引起的反应进行了评价。双方对这一历史性决定的重大影响深表满意。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19日在埃及班哈市宣布,埃及承认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
穆巴拉克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访问埃及时,他将同阿拉法特讨论推动和平进程的步骤问题,但他没有透露阿拉法特访问的日期。
到11月19日为止,已有38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其中包括近两天来宣布承认的几内亚、毛里求斯和文莱。


第6版(国际)
专栏:

罗驱逐匈一名外交官 匈向罗提交抗议照会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1月19日电 罗马尼亚外交部今天发表声明,宣布匈牙利驻罗使馆商务参赞哲尔菲·卡罗伊为“不受欢迎的人”,并限他在3天之内离境。
声明说,11月14日晚哲尔菲·卡罗伊因驾车散发有“反罗”、“诋毁罗党和国家政策内容”的传单被罗公民扭送进布加勒斯特警察局。
声明说,匈方拒绝了罗的建议,并发表声明袒护这名外交官。鉴于此,罗外交部作出了上述决定。
新华社布达佩斯11月18日电 匈牙利外交部今天就罗马尼亚要求匈召回驻罗使馆商务参赞哲尔菲·卡罗伊一事发表声明。
声明说,匈外交部就此事件向罗马尼亚“提出了抗议照会,最坚定地表示,对哲尔菲·卡罗伊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贝尔格莱德举行团结友爱大会
要求尽快解决民族矛盾坚决进行政经改革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1月19日电 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近百万人19日中午举行“团结友爱”大会,要求加强团结,尽快解决科索沃民族矛盾,并坚决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这是南斯拉夫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群众大会。除贝尔格莱德市民外,参加大会的还有来自南斯拉夫各地、尤其是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各地的许多居民。
从上午八九点钟起,参加大会的群众就从四面八方陆续汇集到新贝尔格莱德的友谊公园。他们举着南斯拉夫国旗和铁托像以及许多标语牌。其中最醒目的有:“团结友爱是唯一抉择!”、“打倒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等等。
塞尔维亚共盟中央主席团主席斯·米洛舍维奇、贝尔格莱德共盟市委主席拉·斯米利科维奇以及工人、老战士、青年和科索沃自治省塞尔维亚族的代表分别在大会上讲了话。他们强烈谴责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势力,要求保障科索沃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居民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强调必须贯彻落实南共联盟关于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必须团结起来克服分歧,坚决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以便尽快摆脱危机和发展国民经济。
人们不仅谴责阿尔巴尼亚族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势力,而且还批评科索沃自治省领导人对南共联盟中央关于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贯彻不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内务部长同瓦文萨举行会晤
新华社华沙11月19日电 据波通社今晚报道,波兰内务部长基什查克将军同前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今天结束了为期两天的会晤。这是自今年8月以来两人举行的第四次会晤。
波通社未报道会晤的内容,据信讨论了与筹备召开波兰圆桌会议有关的问题。
波通社说,双方商定继续举行会谈,以使双方的观点接近。
今年8月31日、9月15日和16日基什查克和瓦文萨就圆桌会议的筹备工作问题先后举行了三次会晤。在此期间双方在召开圆桌会议的时间、会议议题与参加会议的人员等问题上有争执,尔后争执进一步明朗化。当局指责瓦文萨等在此期间建立团结工会分会,搞既成事实。而瓦文萨则说当局“缺乏诚意”,有意推迟召开圆桌会议。
今年10月底,政府宣布关闭瓦文萨所在的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引起瓦文萨等人的强烈反应,他们扬言将进行罢工,并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恢复今年8月工潮中被解雇的矿工的工作;二,当局不得干预参加圆桌会议的团结工会等方面的人选;三,收回关闭列宁造船厂的决定。当局接受了第一条要求,但对第二、第三条要求则断然予以拒绝,仍不同意团结工会方面提出的让库龙、米赫尼克参加未来的圆桌会议的要求,同时声明关闭列宁造船厂是最终决定,决不收回。


第6版(国际)
专栏:新西兰通讯

李总理在艾黎故乡
本报记者 王荣久
飞临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的上空,舷窗外的景色令人陶醉:蔚蓝的天空,白云悠悠,仿佛伸手就能摸到,大地一片绿色的森林和草地,其间依稀点缀着鲜花,一条条河流就像蜿蜒的彩带……这一切使人们不约而同地赞叹道:“啊,美丽的新西兰!”
李鹏总理于20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专机离开澳大利亚墨尔本市,下午2点10分降落在新西兰南岛的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市国际机场,开始对新西兰为期4天的正式友好访问。克市是李总理首访新西兰的第一站。新西兰总督代表吉尔、政府对外关系和贸易部长穆尔和全程陪同部长、协理外长怀尔德女士到机场迎接李总理。克赖斯特彻奇市长和华人华侨代表、新中友协分会代表等也到机场迎接。
克赖斯特彻奇,这一名字对中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这里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的故乡。艾黎使中国人民更多地了解新西兰,也使新西兰人民更多地知道中国。新西兰总理朗伊说过:“艾黎是新西兰和中国友谊的奠基人。”李鹏总理在克赖斯特彻奇市长招待会上说:“艾黎先生已成为中新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他访问新西兰首先到达克市,不仅倍感高兴和亲切,而且对发展中新友谊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月的北京已入初冬,新西兰却是鲜花盛开,春意正浓。克赖斯特彻奇不愧为“花园城”。为使李总理领略一下城市的秀丽景色,主人特意安排到达下榻的宾馆前,先绕市区一周。市内道路两旁鲜花似锦,绿草如茵。每个家庭就是一座小花园。爱花是克市人民普遍的生活情趣。空气像经过水洗一样的清新,微风吹过,使人心旷神怡。刚提前举行过圣诞游行的人们,手持鲜花一再向车上的中国客人招手致意。来到宾馆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鲜花。克市人民欢迎中国客人的方式,的确不同寻常。这表明,艾黎故乡的人民确实对中国人民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一位负责接待工作的新西兰官员对记者说:“中国总理访问艾黎故乡,这是我们城市的光荣。从艾黎的著作中,我了解到中国的伟大。”宾馆的服务员只用三个字欢迎我:“中国好!”简短的话语,使我感到犹如一股暖流。
来到艾黎的故乡,深感艾黎精神的伟大。他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同中国人民风风雨雨,艰苦奋斗60个春秋。他孜孜不倦地书写了1000万字介绍中国的文章。这一切把中国和新西兰两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现在艾黎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他的精神永存。令人欣慰的是,中新两国人民是如此珍重艾黎精神,并不断宏扬它,为中新两国人民的友好史册留下更美好的篇章。 (本报克赖斯特彻奇11月20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关切苏在阿部署尖端武器
苏联将向喀布尔政权提供更先进武器
新华社伊斯兰堡电 巴基斯坦外交部长雅各布·汗14日说,巴基斯坦对苏联最近在阿富汗部署尖端武器表示关切。
苏联从本月1日开始将一批SS—1“飞毛腿”地对地战术导弹运到喀布尔,用于对付阿富汗抵抗力量。
雅各布·汗说,苏联的这种举动违反了日内瓦协议,将使本地区的紧张局势更加紧张。
雅各布·汗刚刚结束对伊朗的两天访问。他对记者说,他同伊朗领导人就阿富汗局势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根据日内瓦协议,苏联于1989年2月15日前从阿富汗撤出其全部军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对苏联在阿富汗新部署尖端武器问题,伊朗领导人同意巴基斯坦的看法。
新华社伊斯兰堡电 苏联将很快向喀布尔政权提供一批更先进的武器,对付阿富汗抵抗力量。
据此间11月15日收到的消息说,新武器将比苏联最近向喀布尔政权提供的SS—1“飞毛腿”远程地对地导弹更先进,但未说明武器的型号和数量。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洲国家组织第18届大会闭幕
通过《卡塔赫纳议定书》
本报墨西哥城11月19日电 记者郭伟成报道:美洲国家组织第18届大会今天下午在圣萨尔瓦多闭幕时,通过使拉美国家1985年提出、各会员国签署的《卡塔赫纳议定书》生效,要求美洲国家组织在保障地区和平与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强调在互不干涉的原则下,推进民主化进程。
据报道:31个美洲国家的代表,包括20多个国家的外长、副外长出席了这次为期一周的会议,讨论了拉美国家的外债、中美洲危机、反贩毒以及拉美国家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但是,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只是要求常设理事会继续对此予以关注。会议敦促中美洲国家继续对话,努力争取实现该地区的持久和平。
这次大会继续选举苏亚雷斯为该组织秘书长。


第6版(国际)
专栏:

纳粹分子巴比档案失而复得
本报柏林电 据14日来自西柏林的消息,关于盖世太堡头子克劳斯·巴比的纳粹人事档案已被找到,现由美国联邦调查局暂存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
这些档案是1983—1987年期间西柏林“文件中心”被盗的数万件档案文件的一部分。据西柏林报纸报道,这次被找到的除关于巴比的人事档案外,还有党卫军医生约瑟夫·门格勒的档案文件。(王怡)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斯里兰卡反对党总统候选人阿贝古纳塞克拉17日在科伦坡发表演说时遭到袭击,但安然无恙。
△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共和国总统齐奥塞斯库17日抵民主德国进行工作访问。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17日重申,一旦具备“适当的条件”,美将同意在莫斯科召开一次人权会议。
△墨西哥总检察院的一架缉毒直升机18日在墨美接壤的奇瓦瓦州上空坠毁。 (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委内瑞拉通讯

马拉开波一瞥
本报记者 朱满庭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是北京地区的一句老话。套用一下,似乎也可以说“先有马拉开波,后有委内瑞拉”。一者,因为1499年欧洲探险家发现南美第一大淡水湖——马拉开波湖时,看到湖岸边不少水上人家,使他们联想到水城威尼斯,便用“小威尼斯”即委内瑞拉命名了这一带海湾,委内瑞拉后来又成为国名。再者,在拉美独立战争时期,共和党人在马拉开波湖彻底击败了西班牙殖民军,委内瑞拉由此才获得了独立。
然而,无论是早年的欧洲殖民主义者,还是后来为独立而战的人们,都没有想到,方圆1.5万多平方公里的马拉开波湖底,竟是一个蕴藏量极为丰富的石油库。1922年12月,马拉开波东岸的洛斯巴洛索斯2号油井发生大井喷,油涌如注,10日之内,共喷出原油百万余桶,马拉开波的重要价值才被世人所发现。马拉开波湖区油田的开发,不仅在委内瑞拉的现代经济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石油开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最近,我国的一个石油专家组来委内瑞拉帮助设计油井注水方案,承蒙东道主的厚意记者得以与专家组同往马拉开波湖油区,一睹这个世界特大油田的风采。
扼守在马拉开波湖咽喉部的马拉开波市是委内瑞拉第二大城市,有100万人口。如今那些饶有风味的水上人家已难寻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高大楼群和成片的平房住宅。郊外则是一派牧场风光,椰子树、棕榈树和其它热带树木一簇簇散落在大片的绿草地上。原来,马拉开波地区不仅盛产石油,还是全国主要的牛奶和牛肉产地。
真正令人一饱眼福的还是拉古尼利亚斯大油田。从马拉开波市驱车穿过一座长达8公里的跨湖大桥,就来到了拉古尼利亚斯陆基油田,它是委内瑞拉石油开采初期的见证。60多年前的石油勘探与开采主要在湖岸陆地上,当时的生产条件相当艰苦。沉重的钻探设备需要用船运牛拉送到井区。井架是用当地的木材搭成,灌井用的泥浆由人工搅拌,储油池是就地挖的大坑。石油运输线要穿过莽莽的原始森林,交通十分困难。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住西方石油公司前来开采石油的热潮。由于东岸油区陆续被外国公司租用去,后来的美国克里奥尔石油公司只得租占湖面进行水上开采。水上油田的发现进一步扩大了已知的储油量和石油产量,使拉古尼利亚斯油田成为世界著名的特大油田之一。
乘快艇进入烟波浩渺的马拉开波湖后,一片油井之村尽收眼底。只见万顷波涛中,一座座油井平台傲然挺立。其中不少平台上都保留着高大的井架,远远望去,场面十分壮观,令人赞叹不已。近些年,湖上的石油开采都已由驳船式浮动平台取而代之,原有的井架失去了实际用途。委内瑞拉政府有意保留了一部分,供人们游览。据统计,马拉开波湖面上有7000多口油井,日产量达100多万桶,占全国总产量的70%。迄今为止,马拉开波湖油区已开采石油达40多亿吨。
除了油井外,湖上还有不少其它设施,如有一座水上天然气压缩厂,面积达1万平方米。这座工厂将油井中伴生的天然气收集起来,经过压缩,再重新注入油井,用以提高产油量,它是整个湖区天然气开发利用的一部分。水上密集的油井,水下纵横交错的油气管道和陆上一个个硕大的储油罐,这宏大的石油生产规模,是委内瑞拉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采,马拉开波油田已渡过了鼎盛时期,石油储量和产量正在逐步减少,许多油井已报废。1976年,委内瑞拉石油国有化后,全国各地区加紧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在湖区又打了不少深井,以扩大探明储量和产量。此外,对油藏衰竭的老井则采取注气、注水等措施。中国石油专家组的任务正是为马拉开波湖一个区域的油井设计注水方案,进一步提高复采能力。作为交换,委内瑞拉将以其开采重油的丰富经验为我国的胜利和大港油田设计注(蒸)气方案,这是中委两国在石油方面的首次技术合作。
马拉开波是委内瑞拉得天独厚的石油财富、石油工业发展的雄厚基础,也是人民奋发建设祖国的象征,它将长久地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本报加拉加斯航讯)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南朝鲜农民抗议向美开放市场
由南朝鲜十六个农民团体一万多人组成的农民团体协议会,十七日在汉城举行集会和示威,抗议当局向美国开放市场,并要求逮捕全斗焕。
集会后,一万多农民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来到美国大使馆附近时,遭到当局大约四千多名警察的阻击,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越中央派代表团解决土地纠纷
湄公河平原的前江、后江、隆安、九龙、同塔五省农村土地纠纷愈演愈烈,越共中央派政治局委员阮清平和中央书记黎福寿等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前往处理。
河内十八日晚广播说,湄公河平原上述五省的许多农民最近曾到胡志明市就土地问题举行请愿游行。这五个省召开了主要领导干部会议,讨论当地土地纠纷问题。
广播说:“农民的愿望是很正当的”。“目前南方特别是湄公河平原各省的农村土地问题极为复杂。”
河内电台批评“干部党员利用职权争占土地”。广播说,除上述五省外,南部其他省份和胡志明市也在“本着纠正以前的错误的精神集中解决土地问题”。
此间一些人士说,越南农民进城请愿游行是越共执政以来的第一次。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英国伊拉克互相驱逐使馆人员
据伦敦报刊十八日透露,英国上月以“进行与其身份不符的活动”为由,驱逐了伊拉克三名使馆人员。伊拉克进行报复,也命令三名英国外交官离境。
伊拉克的这三名外交官是助理新闻官、三等秘书和一名司机。被驱逐的英国外交官的最高身份为二等秘书。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日美联合举行“琵琶湖演习”
由日本陆上自卫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联合进行的“琵琶湖演习”十九日开始在滋贺县飨庭野演习场进行。
参加演习的两国军队共二千五百人,比一九八六年举行的第一次演习的人数大有增加。演习以攻击训练为主,动用了坦克、直升机、反坦克导弹和飞机等现代化武器。这次演习将进行到十二月一日。(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11月19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左)在新德里接受了印度政府授予的英·甘地和平奖。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