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电脑神童”沉浮记
王如君
美国旧金山,一交响乐团大厅里,几千名宾客屏住呼吸注视着、倾听着……
讲台上,他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他的电脑,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解着。雄辩的口才,英俊的仪表,潇洒的风度和他的电脑的高超功能征服了在场的每位专家、学者、经理和记者。演示完毕,全场起立,鼓掌欢呼,祝贺他再度取得成功。
他是谁呢?他就是曾被逐出美国苹果电脑公司的闻名世界的“电脑神童”——史蒂夫·乔布斯。
一举成名
1976年,年仅21岁的乔布斯和另一名年轻伙伴花了6个月时间,研制成一块微型电脑集成电路板。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花了40小时制成一台微型电脑。为了筹集所需资金,他们卖掉了一辆旧汽车和可以编制程序的计算器,赚得1350美元。就用这笔区区小款,两位年轻人在乔布斯父亲的汽车库里干了起来,不久,第一批“苹果”电脑便在汽车库里诞生了。
由于订户不断增加,乔布斯于1977年正式挂牌成立公司。产品商标是被咬掉一口的苹果,故称苹果电脑公司。公司成立后,产品销售量大幅度增加,到1980年,苹果电脑销售量占美国个人电脑市场销售量的32%。1982年,电脑业不景气,硅谷的各家电脑公司均遭受不同程度的亏损,而苹果电脑公司则一枝独秀,销售额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其收入比前一年猛增81%。苹果电脑公司从无名小辈一跃而成为美国500家大公司之一。到1983年中,它已向世界各地销售100万台微型电脑,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微型电脑制造厂家。乔布斯因此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由于他大器早成,20多岁就引起轰动。因此,赢得了
“电脑神童”的美誉。
被逐饮恨
但是,随着乔布斯地位和声誉不断上升,他的自负感也与日俱增,他变得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从而对公司的管理固步自封。他一味追求技术上的精湛,以迎合少数用户的需要,而对大多数客户的普遍需求视而不顾,致使苹果电脑公司财务状况出现亏损,开始走下坡路。
1983年,乔布斯看中了精于推销的斯卡利,以高薪为诱饵,把他从百事可乐公司挖到苹果电脑公司,担任总经理。起初,二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但是好景不长,1985年初,苹果公司财务收入每况愈下,斯卡利力主改革公司经营方式,乔布斯却执意反对。由于彼此意见相去甚远,难以合作,斯卡利想踢开乔布斯,乔布斯也企图挤走斯卡利。1985年9月17日,乔布斯终于不得不向苹果电脑公司董事会提出辞呈,被逐“下野”。
东山再起
乔布斯惨遭失败后,人们普遍认为他决无东山再起的可能。但乔布斯并没有退隐山林之念,他吸取在苹果电脑公司的惨痛教训,一改过去的傲慢作风,以新乔布斯的面目建立新的公司。
辞职后,乔布斯自己先后出资1200万美元创办了耐克斯特公司。他从苹果电脑公司挖走了5名高级技术人员,建立了新公司的技术骨干班子。为了筹措资金,他四出奔走,说服了得克萨斯州亿万富翁罗斯·佩罗特投资2000万美元,并担任公司董事,这极大地提高了耐克斯特公司的威信和知名度。乔布斯还向美国著名学府斯坦福、卡内基、梅隆大学出让1%的股权,以换取130万美元的投资。更为可贵的是,乔布斯不记前嫌,能和他在苹果电脑公司时的宿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建立联系,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同意为乔布斯的新产品提供某些零部件,这对乔布斯的再次成功大有佐助。
在耐克斯特公司内部,乔布斯近似“脱胎换骨”了。他
“礼贤下士”,对各种不同意见能够洗耳恭听。他亲自参加产品制作,并去日本研究过机器人技术,还遍访各所高等院校,询问教师、学生们需要什么样的电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要成为一个众望所归、无可争议的经理。人们说,“电脑神童”长大了,成熟了。
锐意创新
乔布斯经过三年默默无闻的苦干,终于推出了新的杰作——耐克斯特电脑。一出台,耐克斯特电脑就以其超群的多功能赢得行家们的承认和赞许。
耐克斯特电脑以可移动的
“激光软盘”取代了传统的信息储存软盘,它可储存图片、声音、各种数据和资料。其图像之清晰,音质之逼真,储存量之大为其他同类电脑所不及。耐克斯特的软件构造极为先进,它能够满足大学师生的各种需要,可以完成文字输送、数据库储存和使用高级电脑语言等程序。对于词典、百科全书和名言录的储存功能就更不在话下了。其“激光软盘”可储长达10万页的文稿,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可以存入,并可随意提取其中任何一部分。这种电脑由于具有先进储音锌片,因此,具有电话回答或音乐伴奏等功能。一位权威人士评论说,耐克斯特电脑确是“非凡的产品”,特别受高等院校的欢迎,有不少大学准备购买这种电脑。
尽管耐克斯特电脑赢得了声誉,但它还有潜在的困难。首先是其价格偏高,每台售价为6500美元,对于学校用户来说,是过于昂贵了。其次,耐克斯特电脑的某些零部件自己不能生产,需靠其他公司合作。再次是来自同行的竞争,耐克斯特电脑只是面向高等教育市场,需要有限。苹果电脑公司当然更是竞争对手。
目标——“下一个”
史蒂夫·乔布斯现年33岁,是电脑界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从成功到失败,又从失败再到成功,几度沉浮。公众曾经认为他是个“技术崩克”,聪明绝顶,富有魅力,但又是个“傲慢的孩子”。然而自从被逐饮恨之后,他从失败中尝到了凄苦,学到了不少经验,一改过去的作风,更令加人钦佩。
乔布斯真的成熟了。但是,他绝非止步不前之人。“耐克斯特”在英文中是“下一个”的意思。不言而喻,乔布斯正在不断地向“下一个”目标冲击。


第7版(国际)
专栏:

民主德国的“三小协会”
许宏治
一到周末,民主德国各城市的大商场一般都关门休息。但“周末市场”却热闹起来。主妇们纷纷来到这里,选购新鲜蔬菜、水果、鲜花等等。周末市场上出售的东西,都是个人生产的。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城镇居民业余生产的产品,他们是“三小协会”的会员。
德国人有喜爱种菜种花、饲养小动物的传统。民主德国成立以后,这一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一九五九年成立了这方面的业余爱好者组织——“小园艺、小开荒、小饲养协会”,简称“三小协会”。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区“三小协会”负责人古斯特—迪特里希·弗莱介绍说,“三小协会”是民主德国第三大群众组织,现在有会员达一百四十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
“三小协会”实行自愿参加的原则,每个会员每个月需要交纳会费一马克,青少年会员减半。协会鼓励会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在房前、屋后、路边等闲散小块土地上种植蔬菜、果木、花卉和喂养家禽、家兔等等。为了进行“三小”活动,每名会员还可向国家租到一块面积大约三百平方米的土地。
会员生产的蔬菜、水果、鲜花、禽蛋等产品,除自用外,可以向国家交售,也可以拿到周末市场去卖。国家的专门机构及国营商场、商店同“三小协会”地方分会签订合同,或者直接同会员签约,规定收购品种、数量和时间。收购价格由国家规定。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市一家国营商场年轻的经理告诉记者,这家商场出售的蔬菜、水果百分之二三十来自小园艺,其余来自合作社。从小园艺来的果、菜一般比较新鲜,因而更受顾客欢迎。
别看这种城镇居民的业余生产规模小,它的作用可不小。集腋成裘,去年,民德全国的“三小协会”会员们共向市场提供了二十八点五万吨新鲜蔬菜和水果。他们生产的鸡蛋占全国总供应量的三分之一,几乎全部兔肉和蜂蜜都是他们的产品。
正因为如此,这种业余种植和饲养活动受到党和国家的鼓励,在本五年计划中,还要给“三小协会”会员提供十五万块小土地。


第7版(国际)
专栏:

流亡歌星梅克巴
周本
“音乐会的舞台,是我最为得意的地方,在那里,没有流放,”南非流亡歌星米里亚姆·梅克巴经常这么说。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这位歌唱家——一个流亡者的心情。
她出身于南非一个贫穷和充满着暴力的黑人小镇,由于种族主义者的迫害,不得不离开家乡。岁月流逝,如今,她已流亡国外30多年了。
她的成名,始于1959年底到达美国以后。那时,她还很年轻,聪明活泼,为传奇式的歌唱家哈里·贝拉方特收留并锐意栽培。此后,她名声崛起,到处受人欢迎和尊敬。她的歌曲,富于活泼奔放的节奏感,更深刻地揭示了非洲世界的秘密。她那感人的、好似魔术般的演唱,能使千百万听众着迷。
梅克巴经常应邀到各国演出。她的足迹所至和影响之深,使她成了世界名星和世界公民。现在,她持有周游非洲各国的外交护照。这个殊荣,连著名的外交家也羡慕不已。她的歌迷和朋友遍及世界许多地方。这样的影响,使她有机会接触富有者和名人。美国表演艺术家马里昂·布兰多,歌唱家和作曲家约瑟芬·贝克尔,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等,与她的交往都很深。尽管如此,她并未自我陶醉,并未忘掉她的根——出生地南非。
为了不忘故土,离开南非后不久,她录制了用祖鲁语演唱的一支歌《请告诉我前面的路》:
同胞们,希望你们安心、愉快,
我就要走了,就要到白人居住的地方。
请和我在一起,告诉我前面的路,
在我返回之际,我们将聚会在家乡。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这个情深切切的回乡之愿未能实现。1960年3月21日,发生了南非当局镇压反种族歧视的沙佩维尔大屠杀事件,她的两个叔父不幸丧身。因为情况的严重,她只好继续避居他乡。她虽住在白人世界的摩天大厦里,但是一直密切关注着南非人民的正义斗争。
在美国,情况也不妙。本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种族主义狂热达于高潮,梅克巴本来很受欢迎的演出,也一度受到禁止。
在美国生活不下去,她与丈夫——美国黑人领袖和理论家斯托克利·卡迈克尔移居几内亚,继续过着流亡生活。幸运的是,她与卡迈克尔成了非洲著名政治家塞古·杜尔总统的亲密好友。
1984年3月,塞古·杜尔总统去逝,接着,几内亚发生政变,她处于悲痛和不安之中。但是她仍忠于她的事业,继续她的演唱生涯。
欢乐伴随着忧愁,她生活的道路是曲折的。她30多年的流亡生活与事业的成功,在她的《我的故事》一书中有生动的写照。这不仅是一部感人的反映她个人坎坷遭遇的书,也是一部对过去30多年黑人的苦难作了生动描述的书。在南非白人政权的残暴统治下,她的母亲不幸早逝,她自身患癌,女儿精神失常以至死去,书中都有叙述。她的故事,如同她的歌曲一样,也是一部颇富感染性的佳作。


第7版(国际)
专栏:

污水香花
伍朝霞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耗资极低、收效特高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点是:不仅在处理污水过程中能收集到天然气,而且经过处理的污水还能培育各种花卉。
据介绍,这种新装置利用的是厌气微生物细菌对污水进行第一道过滤,因而水中已无淤泥和其他污染性强的有害物质,可用水栽法培育植物。实验显示,几乎所有植物,如玫瑰、天竺葵、菊花、灌木及芦苇都适宜在这种养料充分的污水中生长,甚至粮食作物也可望在“污水田”上获得丰产。
此系统还在处理过程中收集到大量有经济价值的天然气。该研究组认为,一个人口1万人的居民区能依靠此系统每年生产价值高达40万美元的天然气。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洲发现新考
管彦忠
是谁第一个到达美洲?几百年来史学界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哥伦布捷足先登,首次“发现新大陆”。但有人提出,爱尔兰人在6世纪、北欧航海家在11世纪就航行到过北美洲。至于中国人是否漂渡到过美洲的问题已经争论了两个多世纪。持肯定意见的中外学者认为,中国僧人慧深在公元5世纪就到了美洲的墨西哥。最近,美国罗杰斯大学教授、苏里南人类学家依万·塞蒂玛提出了新的考证:非洲努比亚人公元前800年第一次踏上了美洲土地。
提出这一论据之前,塞蒂玛教授与挪威人类学家托尔·赫耶达尔等人一起,用非洲原始居民造船时使用的纸沙草扎了一条船,只简单地用绳子捆起来,命名为“拉”(意为“为了太阳神的荣誉”)。他们乘这只大草船,从非洲最古老的港口之一、摩洛哥的萨非港起程,依托着“信风”海流,经过57天与风浪的搏斗,航行6000多公里,抵达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巴巴多斯。在这次穿越大西洋之后,他们断定“是埃及人发现了美洲”。塞蒂玛在《他们在哥伦布之前到达》一书中指出,公元前8世纪,第一批到达美洲的是位于埃及阿斯旺和苏丹之间下尼罗的努比亚人。
在长期的考察和研究中,塞蒂玛发现公元前8世纪的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化以及秘鲁的印加文化与埃及努比亚文化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在大洋两岸,他们都建造了金字塔,将死者处理成木乃伊时采用同样的环锯术,同样通过直肠除去内脏,用类似的原料涂抹尸体,用布或其他材料包裹身躯。1952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玛雅人建造的巴伦克金字塔发现一座国王的石墓。棺材上盖着一块达几吨重的石碑,长4米,石墓的浮雕人像手握表明等级的武器,陪葬的十几名青年的尸体放在墓室门前。这些与在埃及的考古发现非常相似。
塞蒂玛教授介绍说,1940年在墨西哥本塔的奥尔梅克文化圣地发现了4块玄武岩头像雕刻,每一个高3米,重约40吨。这些头像粗大的嘴唇、扁平的鼻子、卷曲的头发,都是黑种人特有的外表,不像是奥尔梅克艺术家的风格。经过碳14的检验,确定是公元前8世纪的杰作。波兰颅骨学家维辛斯基还证实,墨西哥特拉提尔科奥尔梅克人公墓的骷髅中13.5%是黑种人的,梅萨斯山墓地的骷髅黑种人占4.5%,说明了当时非洲黑人已经生活在美洲了。
塞蒂玛教授不否认哥伦布和北欧航海家的功绩,而且承认他们返回出发地又从事新的探险,这是他们的非洲先驱者望尘莫及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萨米人马蒂
吴迎春
一份介绍萨米人的材料说:目前世界上的萨米人共约4万,分布在芬兰、挪威、瑞典、苏联等国的北极地带。萨米人来到芬兰比芬兰人要早大约7000年。但直到本世纪60年代,他们依然以驯鹿为生过着半原始状态的游牧生活……
时代已进入80年代,如今的萨米人情况怎么样了呢?
不久前,我们乘芬航班机抵达北极门户——芬兰拉毕省省会罗瓦利埃米市,步出机场,一辆出租车前来接我们,司机操着一口漂亮的美国英语向我们表示欢迎,后来我才知道他叫马蒂,是萨米人。
马蒂看上去40多岁,具有典型的萨米人特征:高高的颧骨,浓密的黑发,棕色的眼睛。
“马蒂先生,你能谈谈你的家庭情况吗?”我问他。
“父母是萨米血统。本人已婚,4个孩子,两男两女。我开办了一家旅游公司。”
“你的英语讲得不错。”
“唔,自学的。”
“自学的?”正当我疑惑不解时,他徐徐道出其中缘由,“我接待了很多旅游者,其中有不少美国游客,在和他们的接触中学习英文。”
马蒂开办旅游公司已12载。他既当导游又当经理,成功地管理着一个有30多名雇员的旅游公司;此外还饲养大批驯鹿,年收入据他自己估计高达20万芬兰马克。
据马蒂介绍,现在的萨米人不住“高达”(帐篷),而住楼房,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游牧生活和一些原始习俗已成为旅游中的内容。
我们一行来到驯鹿场。这里萨米“气氛”浓郁:远处的树林中,有长着长角、毛色灰白的驯鹿出没,近处地上有鹿角,鹿骨,还有一所“高达”。马蒂特意换上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骑着高头大马,从鹿场远处驰骋而来。他领着我们走进了“高达”:顶上是一个出烟的大洞,和大洞相对的地面是烧堆火的地方,围绕着火堆周围地面铺着一层桦树枝叶,再铺上鹿皮,这就是萨米人的床。我们坐在柔软的床上,围绕着火堆,看着马蒂熟练地为我们做具有萨米特色的食物——烤鹿肉,不一会,阵阵肉香扑鼻而来……
“马蒂,萨米人以什么为主食?”
“主食鹿肉,还吃萨蒙鱼等。”
“萨米人常聚会吗?有些什么重要节日?”
“6月1日是新年,5月1日也是萨米人的重要日子,每年这一天,芬兰和挪威的萨米人在靠近芬兰边境的一个挪威村子聚会,举行驯鹿比赛。萨米人在一起时讲萨米语,我的孩子在学校里学萨米语。”
尽管生活现代化了,萨米人的语言和传统却保持着。为满足我们的好奇,马蒂讲了萨米话,还唱了首萨米歌。
这歌没有词,实际上是一种调子,类似中国的纤夫曲。调子低沉激昂,表达了萨米人的深沉感情。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副刊

钱币大观
夏之秋
一个大规模的钱币展览会,今年十月在新加坡举行。会上展出的新旧钱币,不少是各国收藏家们的珍藏。
展品极其丰富,令人大开眼界。有一种“手镯钱”,出门时可以戴在手上,随时可以脱下交换商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尚在南亚及印支北部与中国接壤的边民中流通,据说,现在偏僻地区仍在使用这种手镯钱。
泰国的子弹钱和瓷器钱实属罕见,子弹钱是用银子铸成的小圆弹,近似于现在的汽枪子弹,有人喻受贿者是被“银弹击中”,看来是千真万确、名副其实。瓷器钱很像现在的马赛克,有圆的、六角形的和多边形的,是以瓷土为原料烧制而成,有趣的是上边印有汉字“钱”字,由此可见中国商人在当时贸易中的地位。
展出的还有一批明治三十八年铸造的日本一圆银币,这些普通银币毫不奇怪,奇怪的是它在一八六七年至一九三九年在新加坡流通了七十二年之久。此外,展出的西班牙银币也是在新加坡流通过的。还有公元前二百年左右西方流通的一些古金、银、铜币以及公元三十年铸成有埃及妖后图像的铜币。
最吸引观众的是那台铸币机,观众有幸可以体验一下自己铸币的乐趣。


第7版(国际)
专栏:

胜利与和平 [巴勒斯坦宣传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