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治理整顿中坚持实施沿海战略
本报评论员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有的同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治理整顿期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否应该缓一缓?
对此,很有必要作出分析和回答。
这种疑问,把当前的治理、整顿同实施沿海战略对立起来了。实际上,这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在当前治理、整顿中,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不应停顿,而且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抓紧进行,踏踏实实地进行。
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不断扩大“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将有助于整个经济环境、经济秩序的治理和整顿。我国是个大国,但某些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并不多,再加上近几年存在的经济过热现象,尤其是加工工业发展过快,因而国内市场原材料供应紧张状况有所加剧,并从中派生出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流通领域“倒爷”丛生的弊病。实行“两头在外”,无非是更多地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利用我国便宜的劳动力,加工增值以后再出口。这样就可以减少经济过热带来的压力,缓和国内市场原材料的供需矛盾。这不是将有助于经济环境的治理吗?
沿海地区是我国加工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带。这个地区更多地从国际市场取得原材料,必将缓和沿海同内地互争原材料的矛盾,既有利于内地工业的发展,也减少了沿海工业在原材料等方面的制约,使其更好地发展。
同时,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也将有助于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决不是相反。更好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无疑会对外商投资、外商合作更具吸引力;也可以使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换和竞争,从而使外向型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条件。这个道理也是不言自明的。
在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人们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两头在外”的比重有多大,“大进大出”的步子实际可以迈多大。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要求过高、过急,要把沿海战略的实施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又不能低估了这方面的潜力,因而觉得难以有所作为。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中央提出沿海发展战略以来,沿海地区“两头在外”的比重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据统计,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两头在外”产品的比重已由原来的3%,提高到10%。可以说,时间不长,成效显著。如果从那些搞得好的县市看,步子就迈得更快了。
沿海地区在实施发展战略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主要是有的地区、有的企业没有在“两头在外”、“以进养出”等方面做出更切实的努力,反而利用在政策上、经济上的某些优越条件,热衷于在国内市场上抬价抢购原料和某些紧俏商品,并不顾国内市场供需紧张状况,只从局部利益出发,把这些国内市场上急需的原材料和商品不适当地出口。国内市场上的某些争购“大战”,也与此有关。这也是在目前的治理和整顿中应该加以解决的问题。
总之,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指导方针。在实施这个战略时,既不可一哄而起,也不要因我国经济作某些调整而有所放松、甚至发生动摇。当前,把治理、整顿同实施这一战略结合起来,则是至关重要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面对资金紧张、外汇短缺、原材料不足等难题
天津因势利导调整投资结构
把有限财力物力用于有发展后劲可改善群众生活的建设项目
本报天津11月17日电 记者肖荻报道:天津市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中,变压力为动力,努力使全市经济工作走上一条结构合理、富有后劲的新路子。
到11月10日,天津市已先后确定压缩固定资产投资项目62个,停缓建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压缩总投资达7.4亿元。控制消费基金以及清理公司等10个方面的大检查也正扎实展开。
与此同时,人们感到,治理和整顿也给实际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难题和挑战。突出的是抽紧银根后资金紧张、外汇短缺和原材料供应不足,加大了四季度和明年生产的难度;一些有后劲的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免受到影响。这是无可回避的严峻局面。
在对待治理和整顿上是犹豫观望,还是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天津市有关领导对记者说:中央制定的方针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的。我们的态度和作法是:利用现在的时机和气候干过去想干而干不了的事。
——充分利用全国控制经济过热的有利时机,加快天津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一些产品过去怕转产影响速度,多年举棋不定,现在就可在控制经济过热中,一举把销路差、耗能高的80种产品调下来,并已确定将36种附加值高、利税大的拳头产品保上去,下大力开发以优取胜的46种新产品。
——充分利用稳定物价和价格改革步子放慢的有利时机,深化企业改革,稳定群众情绪,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天津市正以求实精神总结张世伦依靠群体治厂的经验。
——充分利用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有利时机,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那些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的建设项目上。目前,凡从两批压缩楼堂馆所节约的自筹资金,在明确使用权仍归自筹单位的前提下,准备由市统一调配,用来保证市里年初确定的74个重点项目在年底得以完成。这是过去资金分散时难以做到的。
——充分利用整顿流通环节和清理公司的有利条件,减少各方面的“跑、冒、滴、漏”,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增加企业和财政收入。目前,查出并取消委、办、局一级行政单位乱收费现象39种,每年即可减少企业和个人负担1000万元左右。
——充分利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后的有利时机,增强全市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机制,提高综合部门的调控水平。最近由于加强资金融通,在各方面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集中力量首先解决了急需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5.1亿元,截至目前未发生“开白条”现象,既稳定了农民情绪,又保障了城市供给。其它急需资金也在积极筹措中。


第1版(要闻)
专栏:

辽宁公开揭露省直机关腐败现象
省委省政府负责人同机关干部共商清廉措施
本报沈阳11月18日电 记者段心强报道:今天下午,辽宁省委、省政府负责人与部分厅局级领导和干部代表对话,公开揭露省直机关不清廉甚至腐败的现象,认识其特点和规律,制订为政清廉的措施。
在对话会上,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认真揭露省级机关不清廉的问题,揭出利用价格双轨制倒卖重要生产资料和紧俏商品、成立皮包公司买空卖空、以权换钱贪污受贿等方面的大量问题,如省委办公厅老干部处成立的一个公司,假借省委的名义,非法倒出钢材、铝锭和水泥,转手高价出售,牟利8万元。东北经济信息协会工作人员徐小红,开出一张可出口500万张羊皮的许可证,卖200万元,自己取出40多万元逃之夭夭。这些问题使大家认识到,党政机关不清廉甚至腐败的是少数人,但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给党造成极坏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针对党政机关存在的腐败现象,大家提出,一要坚持改革,迅速搞好政企分开,让公司和党政机关彻底脱钩,尽快取消行政性公司;二要尽量做到党政工作公开化、规范化,消灭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三要搞好“举报”工作,对群众检举和报告的案件一定要查清,严肃处理;四是搞好党政干部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素质。


第1版(要闻)
专栏:

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步伐加快
农业部提出技术推广六大重点
可望为夺取明年丰收打下基础
本报北京11月18日讯 新华社记者鹿永建、本报记者陈满正报道:在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过程中,科学技术显示出巨大威力。据全国3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的不完全统计,今年农技推广面积4.9亿多亩,增产粮食1845万吨,棉花3万吨,油料和糖料分别增产52万吨、81万吨,共增效益75亿元。这样,仅近3年我国推广各类农业技术重点项目已达342项次,面积为14.2亿亩,增产粮食4711万吨,增值328亿元。
1983年以来,农技推广领域里,充分利用有限资金,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带动地方项目,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地安排推广农业科研新成果和先进技术,并签订合同,引进承包机制,克服了过去“推而不广”的弊病,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实践证明,围绕重点项目分工协作搞推广,优势很多:农业行政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推广大军携起手来,易于做到步调一致;技术、信息、资金、物资、劳动力之间可以有效地粘合起来。这样做,还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结束农业徘徊局面,力争明后两年粮棉丰收,离不开科技这条根本出路。在今天闭幕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相重扬总结经验后,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形势,提出明后年技术推广6大重点:进一步开发中低产田;改革耕作制度;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继续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杂交水稻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这技术推广的6大重点,将为明后年夺取农业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版(要闻)
专栏:

黑龙江森工总局和监察厅严明政纪
收钱物 验收组被处分
拒重礼 清廉者受表彰
本报讯 记者武培真报道:11月17日,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公开揭露本局“全面质量管理一级企业”验收组收受大批钱物的丑闻,并宣布对其严肃处理。同时,对数次拒收客商重礼的苇河林业局长雷加富予以通报表扬。
这个检查验收组,是森工总局科技处受省计委的委托,从森工总局下属企业抽调10人组成的。验收组在9月2日至26日对山河屯、南岔、朗乡、大海林等4个林业局进行检查验收期间,接受大批现款和毛料、被面、羊毛衫、香烟、提兜等物,平均每人收礼价值1800元,最多者收2200元。为严明政纪,省森工总局在省监察厅的协助下查证落实,对上述违纪行为进行了公开处理:没收检查验收组10名成员的全部非法所得;给予验收组组长杨廷弼、验收组综合组负责人宋志超行政记大过处分,建议有关部门对外聘人员、验收组副组长王继厚给予纪律处分,其余7名成员分别写出检查;责令送礼单位作检查,对送礼策划人给予批评和纪律处分;森工总局科技处未派人参加验收组,放弃了领导职能,属于失职,令其写出书面检查。
与森工总局检查验收组相反,苇河林业局长雷加富则是拒收重礼的模范。他于1985年赴日考察,与日商谈成合资在中国兴建龙江自然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山野菜),雷加富任公司董事长,日方任副董事长。雷加富在日期间,日方几次要送他彩电、电冰箱,他都婉言谢绝。1987年2月,日方发来一台摩托车送他,又托中国在日的实习生给他带来一台录放机。他把这两件价值近9000元的礼品,全部交公。1988年春天,有一外地木材采购员掏出6000元人民币要送他。他义正辞严,命其把钱收回,并告诫对方,不准搞这一套,否则一方木材也不卖给。雷加富廉洁奉公的事迹,已在苇河林业局传为佳话。按照省政府领导的建议,森工总局在处分全面质量管理检查验收组的同时,在全系统通报表彰了雷加富的模范行为。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西境内林火相继扑灭
据新华社南宁11月18日电 (记者刘星泽)记者从广西林业部门获悉,从本月9日至14日,广西南宁、桂林、柳州3个地区和南宁市的10个县内连续发生21起山林火灾,经过1.2万多名军民奋力扑救,已相继扑灭。
广西这次山林火灾来势猛,延续时间长,损失严重。据林业部门初步调查统计,这次山林火灾过火面积共达9万多亩,其中森林受害面积2.7万多亩。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际社会关注滇南地震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实习生要力石、刘思扬)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发生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不少国际机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外国团体、个人纷纷来电、来信慰问、询问和表示提供援助的意向。
据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张德江介绍,截至今天上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食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救灾署等驻华机构,以及欧洲共同体、英国、瑞士、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政府表达了提供援助的意向。一些国家的民间组织也表达了提供援助和技术帮助的意愿。
张德江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及灾区人民,对国际组织、各国政府、民间组织以及个人的友好情谊表示感谢。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发现二百万年前人类化石
为揭开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新依据
本报讯 据昨天出版的《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长江三峡考察队近日结束在野外的考察工作返京。该队负责人黄万波透露:经过近4年的野外挖掘工作和古地磁测定,可以肯定,在四川三峡巫山县大庙区龙坪村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200万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这次在龙坪村挖掘出的珍贵人类化石包括有一个刚萌出的恒门齿和一段下颌骨,颌骨上带有第四前臼齿和第一臼齿。同时出土的还有巨猿化石和数十种哺乳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人类起源于亚洲的见解提供新的依据,并把我国人类起源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传统说法又向前推进了30万年。同时,通过地层古生物及三峡地区自然环境的考证,将为探讨长江及三峡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对三峡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黄万波说,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现已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西藏人民造福
——记中南石油地质局第四普查勘探大队援藏井队
本报记者 贺广华
能源,是困扰西藏经济发展的“老大难”。
8月21日,一支来自湘江之滨的地质勘探队伍,在念青唐古拉山麓、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成功地打出了我国迄今温度最高的一口千米深层地热井,给西藏人民奉献了一份“厚礼”。
金秋时节,记者走访了这支正在向地球深层进击的钻井施工队伍。
1987年6月,“四普”勘探队员们一踏上羊八井工地,便与无情的大自然开始了“较量”。
“风吹石头跑,六月下冰雹”。虽值盛夏,可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盆地却没有象征生命的绿色。没有水,得到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没有菜,便去88公里远的拉萨市去买。
为了抢时间,他们租用了当地一台“大庆130”钻机。这台钻机已在野外日晒风吹“睡”了5年,锈迹斑斑,残缺不全,无法启动运转。
“修!”30个职工,每天工作14小时,只用4天时间就拆卸完毕,6天时间完成了安装任务,使这台价值上百万元的钻机起死回生,并且一次试车成功,创造了少有的高速度,既赢得了时间,也为国家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西藏日报》赞叹:“三湘儿女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奇迹。”
1987年9月11日,西藏高原上第一口地热勘探深井开钻了。望着巍巍耸立的井架,队员们眼中噙满了泪水。为了争取早日开钻,他们受过多少“委屈”:
——80%的职工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症”。四肢乏力,呼吸困难,先后有11人次晕倒在施工现场。
——头顶烈日露天作业,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使他们脸上脱皮,手脚起泡,嘴唇破裂。
——高原缺氧,味觉似乎也丧失了功能。每餐憋着劲也咽不下二两饭,两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最多的竟减了20公斤体重。
固井,是开钻以来的第一次“冲刺”。近千包水泥要在半小时内全部搬到井口,即使在内地,往往也得雇请民工。而在羊八井,上哪儿去找人?
“自己干!”职工们拍着胸脯表了态。
去年10月17日,206孔固井,整个工地成了粉尘弥漫的战场。机器声、脚步声、喘气声,汇成了一支雄壮的交响曲。大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
这是凝固而令人窒息的20多分钟。勘探队员们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归来:头发、衣裤像被灰色颜料染过一遍,汗水和水泥粉尘掺合在一起。有的当场晕倒,有的呕吐不止,有的睁不开眼睛。当最后一袋水泥压入井中时,大家竟不约而同地躺在地上,闭着眼睛张开大口喘气。此时此刻,他们只奢望有一口维持生命的氧气。
今年4月,被列为西藏“七五”期间三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中美合作玛曲试验井上马了。这是目前西藏地势最高、口径最大、钻探最深的一口地热井,国务院、地矿部、西藏自治区领导十分关注和重视。
为早日开钻,“四普”几十名职工顶着6级以上大风,在零下10摄氏度的恶劣气候下,开始了紧张的搬迁、安装工作。
简易宿舍刚刚搭好,一阵暴风全吹倒了;没有食堂,将就着啃冷馒头;5月,赶上大雪纷飞,手脚冻得不听使唤,每天仍坚持工作达16小时。队员们风趣地说:“四级风,当电扇,五级、六级顶着干,高原白雪拌白饭,雪山冰水当‘白干’!”
6月1日开钻后,遇上连绵大雨。山洪冲毁了公路,“七勇士”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急流爬行14公里去山外采购食品;三次滑坡,道路受阻,12名职工用手扒土开路;井台两次被淹,没停过钻机。
一年前,当“四普”援藏职工在羊八井打第一口井时,就在井架上临空悬挂了一巨幅对联:“战天寒斗低氧何惧千般苦,钻地热夺高产换到万家甜”,横批是“为西藏人民造福”。为了西藏的能源开发,多少职工默默地承受着感情的牺牲:6月,司机杨金富小孩不慎溺水而死;8月,班长龚关玉家房屋被洪水冲毁,都咬咬牙挺住了。而更多的是远隔万里的亲人,为不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将种种不幸的消息予以封锁,只在事后给井队指导员的信中倾诉衷曲;更不用说那些离别新婚妻子的丈夫,吻别襁褓中婴儿的母亲,告别身染重病父亲的儿子,他们只能把思念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诗言志。中秋前夕,黄文举队长写道:“宁可吃下千般苦,力争完钻再团圆。”不正表达了“四普”勘探者们的精神风貌吗!
“四普”援藏井队以丰富成果赢得了地矿部、西藏自治区领导同志的高度赞誉,地热地质专家们说:应该为他们请功。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陶醉,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国庆节那天,他们换上了一幅新对联:“战低寒昔日豪情今犹在,斗风雪壮志未酬誓不休”。
(附图片)
图为中南石油地质四队在拉萨羊八井新探明的一口地热井。
新华社记者 土登摄


第1版(要闻)
专栏:华联新闻摄影比赛

走线扬子江
江苏省送变电工程公司今年八月在完成目前长江上最大的跨越——徐州至上海五十万伏超高压双回路输变电工程期间,工人们走线扬子江,为导线安装间隔棒。
杨明照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