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题外说《河殇》
范曾
一天晚上,我信步来到刘再复家,他告诉我,苏晓康刚来过,听他说你也不赞成《河殇》。冤家路狭,在开往江苏的列车上,我与谌容相遇,她所预不妙似的对我说:“今天苏晓康也在车上,你们会遇到。”果然遇到了,在车厢里,超脱的谌容、幽默的吴泰昌、热烈的苏晓康、执著的范曾,还有两位冷静的报人范荣康和缪俊杰,形成了车厢的文化结构,有争论、有歧议、有存疑、有趋同、有容忍、有保留、有谐谑,吞云吐雾,颇不寂寞,忘记了窗外的山和水、云和月。
我首先向苏晓康陈明杨振宁博士和我的观念:《河殇》既出,天下震动,有“河殇效应”、“河殇热”之誉,足见其影响力不可轻视。而以一颗年轻的心灵,能包容中华历史的治乱兴亡,世界各国的成败利钝,心胸不可谓不雄阔,《河殇》启迪了同代人对国家、民族的思考,是有功绩的。然而其观察问题的方位,显然是反传统。反传统所选择之对象,亦即其批判最烈之黄河文明、长城文明、龙的文明,正好是中华民族的几个最具象征性的事物,而但凡象征性的东西,都富于可阐释性、非确定性,因而可以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一如象征性的人物如英国小说中之哈姆雷特,象征性的遗迹如埃及雕刻中之司芬克斯,众说纷纭,如迷如雾,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便有一千个司芬克斯之谜。长城,贾谊以为它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刘再复以为它是“民族的脊梁”,崔森茂要建立“长城画派”,苏晓康问:“呵,长城,我们为什么还要讴歌你呢?”长城沉默着,褒贬都不动容,它巍巍屹立在那里,它还要千秋万代地屹立下去,而且宇航员还会继续在月球上鉴赏它,人类还会千百次地从不同方位去审视它、评价它,因为它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杨振宁先生以为一个有几千年发展历史、覆盖过几十百亿人心灵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区别其精英和渣滓,如若完全否定,是十分可惜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譬如教育中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学而思的观念等等,都有很多合理的内核。
苏晓康耐心地听着,他生就了一颗永远痛苦地思索着的哲人的头颅,而且具备着雄辩的、所向披靡的口才。他对我讲,他看到中国文化整体上的失落,而闪动着的传统的光芒,已是残缺不全的碎片;而我则以为中国文化整体上有振兴光复的可能,你所说的碎片也可能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我对他说:你是要大换血,我却主张增强自身的造血的机能。鲁迅先生当年讲:“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我告诉苏晓康,我原来便是开窗派,你这掀顶派最后所达到的目的也一定是开窗。苏晓康哈哈大笑,这笑声是同意?否定?不屑再谈?“竖子不足与谋”?……总之,不同方位观察问题,并不一定要二百米刺刀见红,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并行不悖,将使学术界、艺术界有更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我们共同预想着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在民族精神上恐怕会形成多元的趋势: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河殇精神、新儒家精神、个体户精神……都会在历史舞台上汇成时代的大合唱,不要以为“呕哑嘲哳难为听”,文化的过分单一才是真正的民族危机。我们这一包厢所以和谐,因为有五彩纷陈的文化结构。
这结构散架了,我独自在昆山下了车,走在秋天乡村的小径上,我意想中忽而幻化出明末清初的昆山大学者、具有民主精神的顾炎武亭林先生,他骑着一匹瘦马过来了,样子有些像苏晓康,那样瘦,那样小,又那样富有魅力,我想起了顾亭林的千古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心头一悸、肩头一沉,竟涌上了激动的泪花,目送远去的列车……
1988.11于抱冲斋


第8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文征文

快乐的百合花
张长
很多人都吃过百合,却未必见过百合花,许是人们更重视它的经济效益而不是观赏价值的缘故。所以公园或家庭就少有把它当作花卉来栽种的。
说来惭愧,到了天命之年却不知道百合花的形状。一个朋友种过,告诉我那金黄色的调子如何典雅,星状的花型如何别致,惹得我这急性子人真想马上一睹为快。可那时是冬天,便是春城也没百合花,于是萌发了亲自种一盆的念头。
开春,清洁冰箱,意外地发现角落里居然还藏有三五头百合。妻说,早在去年就买的了。我把几个冻得冰凉的小东西握在手里,只觉得那胀鼓鼓的鳞瓣下蠕蠕然有生命在躁动。摊开手掌,嫩绿的幼芽穿破如白玉般的鳞甲钻了出来。嗬,便是冰箱也难以扼止这春天的生命。当下又是培土,又是浇水,喜悦中把几个百合种了下去。大约一周过后,禁锢一冬的小苗苗一枝枝出土了。不几天,围着主干又长出些小叶子。却不是片状的,确切地说,更像羽毛,并且只顾往高处窜,窜出花盆里直冲冲地活像插了些翠绿翠绿的鸡毛掸子,让人看了开心。
但就是不开花。笔直的,近一尺多长还不开花。妻认定它是不会开了。她怀疑百合是否雌雄异株,我也弄不清这是不是外行话。孩子们那么着急地等它开花却老是看见几个鸡毛掸子似的杆儿插在盆里,便也失望了。我安慰他们:会开的,一定会看见那如长夜星星般璀璨的金色花朵的。
我照样给它培土、浇水,并从朋友处要了些花肥施上,想象着不久的某一天,一觉醒来走出阳台,会发现第一朵百合花突然如启明星般开放在黎明的天宇中。这种希望之强烈,竟然使我忘记生活中一些丑恶的人和事,只一意为它浇水、培土、施肥,默默地,反而不去观察它如何成长了。
终于有一天,外出归来,孩子高兴地告诉我:“开了,百合花开了!”
我快步走到阳台上,只见羽状的花杆上不知何时已开出第一朵百合,颤巍巍地在风中摇曳。它大得像个小酒盅,有五个花瓣,或平展,或略卷,状如星形而不呆板;中间,长长地探出一束花蕊,整朵花如金箔嵌就,却又在花心处洒有朱红色斑点,华丽而又典雅,漂亮极了。
正当花开得茂盛的时候,有天半夜,突然哗啦啦一阵狂风暴雨。迷糊中,只听得阳台上呯然一声响。当时也未在意。第二天一早,才发现盛开的百合被风从阳台上刮了下来,花盆砸碎,枝折花落,泥水横流,一片悲惨景象。旁边几盆低矮的却安然无恙。
我默默地拾掇着碎瓦残枝,不知为什么想起了前些年在东北林区见到的一枝火焰般的野花。它开在一片林中草地上,灼然照亮我的眼睛,那色彩,那花型,都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有位诗人告诉我,那叫剪秋萝。我正惊喜于自己的发现,飞驰的汽车已无情地把我拉走了。想到眼前的百合花也是这样,当它属于我的时候,却是失去的开始。这时,妻在一旁随口说了句:“没准还会结百合呢。”一句话提醒了我,忙不迭把这伤残的花朵小心扶起,移栽在另一个花盆里。我确信,秋天,我的花盆里又将结出硕大如珠的百合。然后是百合花,然后又是百合……。
失望中出现希望,我的悲哀变成喜悦了。而希望之令人喜悦不在于实现,乃在于追求之中。有所追求必有所欢喜。受伤的百合花是快乐的……
(作者单位:作协云南分会)


第8版(副刊)
专栏:

拟鲁迅诗二首
?适夷
戊辰残秋偶作
曾为家国闯天下,敢发牢骚上笔端。
老眼苍茫望四化,歪风萧瑟倒千官。
胸留余热燃无尽,梦系生民心不寒。
整顿澄清赖众志,低吟微醉拍栏干。
惯于长夜
惯于长夜盼明时,碌碌平生鬓有丝。
廿载抓纲余血泪,十年改革见旌旗。
忍看倒爷乱天下,怒斥群妖觅小诗。
吟罢低眉觅写处,莫教皇帝披新衣。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服装文化与美育
徐恒醇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航行到非洲时,曾经把一段红布送给一个翡及安土著居民。那人不是把布作为衣着,而是和他的同伴将布撕成细条缠绕在冻僵的肢体上作为装饰,他感到非常奇怪。这说明,在某些原始民族那里,虽然已经盛行各种人体装饰,但仍然没有着衣的习惯。服装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产生的。
人们常说,衣服的作用是御寒遮羞。从服装在日常生活中最起码的作用看来,确是这样。但从服饰产生的根源说来,并非如此。正如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所说:“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归之于羞耻的感情,而羞耻感情的起源倒可以说是穿衣服这个习惯的结果。” 从原始的本能情欲的激发到性的自制,这中间经历了重大的伦理进展,由此而形成了着衣的习惯。御寒遮羞反映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关系。今天服装的功能已不仅是御寒遮羞,而更多地在于促进健康与审美了。
服装以色彩、款式和质料构成了一种造型语言和表达某种文化意义的符号,因此具有信息沟通和传播的机制。通过服装,人们可以表现自己,也可以了解别人,影响别人。在街道上,人们凭服装识别出交通民警和一般百姓。在婚丧嫁娶中,在喜庆节日里,人们以不同的穿着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衣着穿戴还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土人情,反映出不同的习俗时尚和物质文化水准,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时装的流行构成了一种时尚,衣着的变化成为社会心理的一种测量计。
服装具有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功能,并且具有信息沟通和传播机制,通过社会控制可以使服装发挥极大的审美教育作用。这是一种润雨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把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审美趣味的诱导,形成对高尚情操和审美理想的追求。
服装可以丰富人的感受力,增添生活的情趣。服装最显眼的是色彩。色彩可以唤起人的联想,产生某种象征意义和审美氛围。质料的柔韧或挺括、造型的变化和韵律也给人以音乐感,可以充分表现出人体美的特征,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和青春的活力。
服装可以形成生活的秩序感,促进社会交往的和谐。在矿山、机械和冶金等部门的生产现场,穿着合体而规范的劳动服装,形成一种井然的秩序感,穿着与生产场合的协调产生出特殊的工作气氛,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有助于操作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标志鲜明的各种职业服装为人们提供了识别功能,有利于各种社会交往和服务。秩序可以产生美感,可以形成精神力量。
服装可以表现人的个性美,有助于人们审美理想的形成。虽然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是从衣着也可以看出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状态。在衣着上为人们的审美爱好和个性自由保留有广阔的天地,通过社会的引导和暗示,可以使人们树立审美理想和美好的追求。
服装可以表现职业特征和民族气质,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对职业和民族的自豪感。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警察的服装经过改革,给人一种英姿勃发的朝气,使这支队伍的形象与它的性质和时代气息相吻合,从而也提高了作为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警察一员的自豪感。同样,一种能够体现某一岗位或企业工作意义、风格或特征的服装,可以成为这一企业或职业的标志,从而加深人们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凝聚在民族的心理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抒情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中华民族有灿烂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气质,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体,其中有深沉、含蓄重内蕴的气质,也有热情、奔放和豪爽的性格。形式多样美观的服装,能表现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形象和风貌,激发民族自豪感。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塞外之冬
王钧兵画
峭岩诗
冬来了
一个寒冷写成的传说
弥漫成树的圣洁,山的庄重
原野里不再有夏的青翠
秋的醉意
依然有猎人的跋涉鹿的嘶鸣
啊,塞外之冬
——假如我离你千里万里
一定会听到你的回声
在这里
似乎没有风雪的凛冽
却有“白雪公主”的体态晶莹
这里似乎没有荒漠的冷寂
却有母亲的豁达少女的温情
啊,塞外之冬
——假如我每晚都这样睡去
一定会有一个甜甜的雪梦
(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台湾电影史话》
源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陆对台湾电影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填补空白,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陈飞宝同志最近编写出《台湾电影史话》一书,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台湾电影60年来的发展概况,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代表性作品、艺术家和制片机构,并对各艺术流派的追求和风格作了客观的评介。
书中搜集了台湾一些著名的影星及编导的照片80余幅。还附录“台湾电影大事记”、“金马奖历届得奖名录”、“台湾影片参加国际影展记录”等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