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借用国外智力资源 加速发展工业技术
日本建立全球性商品生产销售基地
据新华社东京11月17日电 (记者张可喜)日本企业乘日元升值之机,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全球性生产和销售基地。同时还积极在海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智力资源,以加速工业技术的发展。
据日本经济新闻社不久前的一项调查说,在177家大企业中,已在海外设立了研究开发机构的有58家,计划设立的有14家,正在研究设立的有23家,打算将来设立的有53家。由此表明,日本企业大多数都有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意向。
日本企业过去主要采取购买专利、进行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消化、改良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外来技术的国产化,提高自己的商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在经过自己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赶上(许多领域已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之后,日本企业一方面加强基础性研究开发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借用国外智力资源,加速新的工业技术的发展。在海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即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有许多好处,如可以及时、大量搜集海外科学技术情报、有利于研究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新商品,便于在国外取得技术专利等,但是其最大的效果是能加速自己薄弱的高技术的发展。日本企业在海外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多以电子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为研究对象,海外研究开发机构集中设在美国和西欧,都说明了这一点。日本在海外的研究开发机构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海外分公司、百分之百的独资研究开发子公司、购买海外企业、参加资本和合办企业、设在海外大学内等。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强多边合作 发展交通事业
巴尔干国家交通部长会议开幕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1月16日电 (记者徐坤明)历史上第一次巴尔干国家交通部长会议今天在这里的“萨瓦”会议中心开幕。南斯拉夫总理米库利奇在致开幕词时强调,巴尔干国家必须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只有通过全面合作才能最好地参与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积极进程。
巴尔干国家交通部长会议是根据今年2月份举行的巴尔干国家外长会议作出的决定召开的。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南斯拉夫6国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巴尔干国家在交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进行广泛的多边合作的需要和可能性。
巴尔干半岛地处连接欧亚非3大洲的交通要道,改善这一地区的交通设施对加强3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巴尔干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会代表普遍强调,要通过在交通领域的多边合作来加强同欧洲和世界的联系,并参与欧洲大陆的发展进程。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加联合实施科技合作计划
500多科研人员从事90多项研究
新华社渥太华11月16日电 加拿大和日本正在从事一项宏大的联合科技研究计划,目前已有500多名研究人员对90多个项目进行研究。
这一研究计划是根据两国政府两年前签订的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制订的,涉及空间科学,生物工程学,通信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明年2月,一颗日本卫星将发射一个加拿大制造的用来测定大气条件的离子体分光仪,耗资数百万美元。其他的合作项目包括计算机控制的语言综合系统和利用卫星测定太平洋地区气候变化的海洋观察系统。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联大力加强消费品生产
方荣萱
苏联最高苏维埃最近通过的一九八九年苏联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定,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将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在苏联历史上是空前的;同时,工业中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为百分之七,比生产资料增长速度快近一倍半,这也是空前的。消费品短缺是苏联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来矛盾更加突出。此次国民经济计划的明显变化表明,苏联当局决心改变多年来只重视生产资料生产而轻视消费品生产的方针,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改革成果,迈出了实际的步伐。
苏共领导最近强调指出,目前消费品短缺“已成为苏联经济改革的阻碍因素”。短缺的消费品种类日益增多,服装、针织品、鞋、家具、家用电器、肥皂等日用品供不应求,据估计,约短缺七百亿至一千四百亿卢布的商品。此外,商品质量下降,次品率高,以及黑市、投机倒把活动猖獗,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
消费品短缺的原因何在?如何尽快加以解决?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之后,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苏共中央全会一再对此进行专题讨论、研究。戈尔巴乔夫总书记指出,消费品生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长期对此不予重视,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轻工业企业设备严重落后,手工劳动比重很大,效率低下;二是经济尚未理顺,国家没有对轻工业给予有效的经济刺激。此外,企业推行完全的经济核算的新经营方法以来,不少企业为追求利润,不再生产廉价商品也加剧了消费品的短缺。
为了深化改革,苏联党政领导强调,当前各级干部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实际工作方面。而解决消费品短缺,保证居民的商品供应和服务,就是一项重要的实际工作。苏联政府决定要创造一切条件,保证今后两年内增加二百四十亿卢布的优质消费品。途径之一是把军工和重工业企业的一部分生产能力投入消费品生产。例如,中型机器制造部将把部分加工军工产品的设备转向民用品生产,明年向市场提供二亿多卢布的消费品,到一九九○年提供的消费品不仅要达到三亿卢布,而且要扩大品种,除日用化工等传统商品外,还将生产家用电器。此外,要扩建商业和居民生活服务网点,拟将一些正在建设中的党政经济机关的行政用房转交商业部门使用,以缓解居民购物排长队的现象。为解决消费品短缺问题,苏共中央还通过了《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五年对轻工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决议》,同时,决心在实施这项决议中也引进和利用外资。最近,苏联已分别与西德和意大利达成贷款二十亿、七点七五亿美元的协议。
苏共领导认为,要切实解决消费品短缺问题,还需要统一干部的思想,使各级苏维埃机关和经济部门对这个头等任务有足够的认识,切实改变把消费品生产当作次要工作的老“习惯”。


第7版(国际)
专栏:

“伟人已逝,西欧向何方?”
廖先旺
11月10日,布鲁塞尔欧共体委员会大会厅里交替回荡着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在欢快和激昂的乐曲声中,各成员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们聚会于此,纪念“欧洲荣誉公民”让·莫内百年诞辰日,共同缅怀这个西欧联合统一工程的伟大构思者和具体实施者。
让·莫内出生于1888年11月9日,他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深深地懂得欧洲联合的必要性,毕生为欧洲的联合而努力。正是在他推动下,欧共体才得以由小到大,发展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经济实体。他因此被称为“欧洲之父”。
然而,让·莫内的“西欧联合统一”思想是当时历史的产物。他关于从经济欧洲发展到政治欧洲、防务欧洲的计划,迄今还未能完全实现。如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伟人已逝,西欧向何方?”这恐怕是这次纪念会的主旨。
欧共体提出1992年行动纲领中贯穿了一个新思想,即“社会欧洲”,也叫“社会欧洲计划”。在以往的欧共体建设中,人们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但经济计划的实施往往在环境、就业、文化教育方面引起许多问题,反过来影响着欧共体的建设。社会欧洲计划就是从全西欧的角度通盘考虑和解决这些问题。
法国前总理沙邦—戴尔马引用让·莫内的话说:“如果我再次建设一个欧洲,那将不是经济的欧洲,而是文化欧洲。”这是更深层次的概念。其意义是,目前西欧许多人已经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但其生活工作方式和思维习惯都深深刻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因为尚未形成一个兼容并蓄各民族文化的“欧洲文化”,人们还不习惯用“欧洲公民”的眼光来看事物。因此,设想如何解决这些文化矛盾,就是“文化欧洲”的概念。可以设想,日后统一市场实现了会有大量人员跨国流动,民族文化的差异就会更加明显,并可能影响计划的实施。
(本报巴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国注意防止饮用水污染
新华社伦敦11月16日电 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英国将在全国设立一些“水保护区”,禁止农民使用氮肥。
英国女王将在下星期二发表讲话,并提出禁止农民使用某些农药,禁止工业家使用可能污染饮水的溶剂的建议。
硝酸盐主要来自氮肥。饮水中高浓度的硝酸盐能够引起胃癌和蓝婴综合症。
英国政府今年早些时候决定,执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项指令,禁止饮水中硝酸盐含量超过每升50毫克。
在“水保护区”内,政府可能额外拨款,净化已受硝酸盐严重污染的水源。
环境部和农渔食品部的官员认为,禁止使用氮肥这一措施将会迫使农民使用传统的天然有机肥。


第7版(国际)
专栏:

印度大批有学历者求职无着
新华社新德里11月17日电 印度劳工部长宾德什瓦里·杜贝星期三在国会说,印度受过教育的求职者中,登记失业人数从1985年的1397万人上升到1987年的1673万人。
杜贝说,受过教育的求职者失业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孟加拉邦,1987年达到232万人。
另据印度官方透露,在持有科技学校文凭的妇女中,有1/4的人在失业,此外还有15%的人找不到工作。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国首都犯罪率剧增
新华社华盛顿11月16日电 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恶性犯罪率今年头10个月增加了15%。
《华盛顿邮报》今天引用警察局和联邦调查局人士的话说,到目前为止,华盛顿已有309人被杀,几乎每天有一人遭杀害。
这些人士说,在今年头8个月中,偷盗和抢劫等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


第7版(国际)
专栏:

培养“中国通”的摇篮
——访洪堡大学亚洲院中国系
本报记者 许宏治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接触到不少民主德国的“中国通”。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民德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谈起中国的事情来眉飞色舞,头头是道。据了解,他们大多数是柏林洪堡大学的毕业生或教师。一个1600多万人口的国家,竟会有这么多通晓汉语、熟悉中国情况的人材,他们又大都毕业于一所学校。这便使我产生了一定要去这所学校采访的兴趣。
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上午,记者来到洪堡大学,在亚洲院东亚一系(即中国系)的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采访了几位教师。办公室墙上挂着不少中国字画,还有中国出的挂历,桌上堆着中国报纸和杂志。谈话完全用汉语进行。这不像是在柏林,倒更像是在北京。
在座的几位老师每人都有一个中国名字。该系中国语言文化教研室副主任高立希博士向记者介绍了洪大汉学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德国在汉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素有悠久的传统。过去有两大中心,一个在柏林,一个在莱比锡。18世纪时,莱比锡大学加别伦茨教授是德国汉学界最著名的学者。当时的德国汉学家们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是对汉学研究的重大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汉学教学首先在莱比锡得以恢复。接着,50年代初在柏林也恢复了汉学教学。到民主德国第三次高教改革(1968—1969)时,把汉学教学与研究集中在柏林洪堡大学。现在,洪大亚洲院东亚一系是欧洲少有的综合性汉学研究中心之一。近年来,在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也恢复了汉学教学。
洪大中国系现有两个教研室:一个是中国语言文化教研室,另一个是中国历史、经济、政治教研室。全系共有教师20多人。中国系每隔一年招一批本科生,平均20人左右。一部分以语言为重点,毕业后搞翻译工作。另一部分是“地区学”专门人材,专攻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毕业后大部分搞实际工作,少数留校当研究生。高立希博士说,近年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民德国内对汉语人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洪大中国系的老教师们几乎都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曾在中国留学和工作多年。经过长期实践,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汉语方面造诣颇深,对中国的情况也相当熟悉,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多年来,在他们辛勤培育下,一批又一批新的汉语和汉学人材从洪大造就出来。现在,民主德国的汉学人材人数在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中仅次于苏联,居第二位。
洪堡大学在培养汉学人材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实用。高立希告诉记者,他们现在采用的是中国教材,但正准备自己编写教材,因为这样更适合本国人的需要。学校在教学方面的重点一是现代汉语,二是比较语言学。古汉语也学一点,但因实际用处较小,因而不列为重点。文学方面,也偏重当代文学。正因为这样,洪大培养出来的汉学人材一般语言基础较好,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洪大的教师们不仅在培养汉学人材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是民主德国汉语翻译的一支重要力量。民德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和其他著作,大部分是洪大教师们翻译的。这些译本不仅在民德十分畅销,而且在西德也很受欢迎。高立希博士现在正在翻译王蒙的小说《活动变人形》,不久即将出版。
谈到中国,汉学家们都有些激动。57岁的海恩博士说:“我们大部分人从50年代开始接触中国,多次去过中国”。
采访结束的时候,海恩博士心情激动地说:“我们为你们的成绩高兴,也曾为你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担心。现在我们看到,你们已经摆脱了‘文化革命’造成的灾难。我们相信中国会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发展得更好。”(本报柏林航讯)


第7版(国际)
专栏:

11月15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国家无线电天文观测台的一架世界最大的无线电天文望远镜突然倒坍。这架望远镜直径达300英尺,已使用了26年。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