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新问题
——个体户子女犯罪
近年来,个体户子女犯罪逐年增多。上海市少管所1986、1987、1988年收押的个体户子女分别占总收押人数的3%、5%、9%,其中来自郊县农村的分别为20%、40%、7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对子女管教不严、不善的问题十分突出。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
1、只顾做生意,无暇管子女。有的个体户为了多经销商品,每天起早摸黑地奔波,特别是“夫妻店”型的个体户,干脆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向了学校和社会。有的个体户家长把子女托给老人代管,使子女处于老人管不了、家庭无人管的局面。
2、自身不洁,无法管教子女。有的个体户自己偷逃税收、以次充好、弄虚作假赚亏心钱;有的个体户做生意发财后,便大肆挥霍,一旦破产,便进行偷窃等犯罪活动。子女对家长的不良行为耳濡目染,盲目仿效,结果跌入犯罪泥坑。据调查,在个体户队伍中,“两劳”人员约占20%,这些家长的不良行为,正严重地威胁着其子女的健康成长。
3、贪图“实惠”,让子女弃学经商。有的个体户对现行政策心存疑虑,认为还是趁早能捞就多捞点,于是把正在学校读书的子女也拉去做生意。在有的个体户看来,用子女比雇帮工可靠、实惠。特别是郊县农村的个体户,他们认为“读书无用,赚钱实惠”,便置义务教育法于不顾,以子女“成绩不好”、“读不进书”为由,硬是把子女拉到了集市贸易市场。由于子女缺乏应有的教育和知识,加之对法律的无知,因此稍经坏人利用,即走上犯罪道路。
4、以金钱代替教育。有的个体户财大气粗,以为金钱是教育、感化孩子的有效手段,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就是给子女钱。结果使子女无心学习,好吃懒做,追求超水平的物质享受。一旦无钱挥霍,便不择手段地弄钱,以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0月22日《中国教育报》 黄允棣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巴黎严惩涂墙画壁者
巴黎城正在与涂墙画壁者展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破坏公共财产者肆无忌惮地在全市的地铁、纪念碑等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影响了市容的美观整洁,引起了市民们的不满。市政委员会于今年8月份通过一项决议,在原来500万法郎(合80万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0万法郎的拨款,专供清除城里建筑物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文字和图画之用。
目前在巴黎地铁车站墙壁上,“stok”、“skoizer”和“boxer”等这样一类外来的意义含糊的美国人诨名随处可见,极不雅观。在去年,有将近700个这样乱涂乱画的人被收容审查。为了更好地解决地铁的整洁问题,有关部门现已开始对这些破坏公物者起诉。其中75%的人都是16岁以下的青少年,他们的家庭将要赔偿巨大数目的法郎,罚金现已增加到1至2万法郎。
为了修复被乱涂乱画的墙壁,巴黎市组织了专门成员,使用高压喷水器、撒沙器和高浓度的化学溶剂,1986年整修了10.2万平方米。
(10月27日《中国市容报》 李忠东译)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古代的旅游
我国古代旅游的种类很多,其中最有社会意义的有——
出使旅游: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和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最为著名。张骞受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中亚各国取得成功。郑和则受命于明成祖朱棣,先后七下西洋,经37个国家,是世界上航海史上的壮举。
文人旅游:一般认为始于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在任永嘉太守时游遍了当地名胜。他在旅游中,对山水景物观察细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写景名句,成为我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曾漫游蜀中峨眉、青城诸名山,后又“辞亲远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宗教旅游:以晋代高僧法显的西南之行和唐代玄奘西行取经为著名。法显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历经30多个国家,据以写成《佛国记》一书。玄奘长途跋涉17年,游历许多国家和地区,考察了佛教的名胜古迹,由门徒辑录成《大唐西域记》。
考察旅游:最典型的要算汉代的司马迁和明代的徐霞客。司马迁从20岁开始漫游天下,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他掌握了丰富材料,写出了《史记》。徐霞客30多年如一日地旅行,对地理、天文、地质和植物等都作了周详考察,写成了富有地理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徐霞客游记》。(10月9日《羊城晚报》 彭原军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球面临的四大危机
目前,在地球上,正面临由于人口过度增长而带来的四大危机。
1、水源危机 每个地区能生活多少人,主要是由水源决定的。据估计,全球有水140亿亿吨,海水占97%,冰川占2%,地下淡水占0.7%左右。世界年降水量共570万亿吨,其中能供给人类生存用的水的上限量为50万亿吨,即每人可分享1万吨水。若按较科学的食物水平,年需水量每人为6000吨,用于工业和个人饮用及卫生的水量每人仅剩4000吨,这并不是一个宽裕的数字。当今世界用水极不合理,浪费太大。每年工业废水2万亿吨排入河湖中,造成15万亿吨水质污染。
2、食物危机 目前全人类花了极大的努力,年产粮食不足20亿吨,仅能维持50亿人口的基本温饱。人们企图得到更多的粮食,就得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却又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为向海洋索取动物蛋白,现在年海洋捕捞量超过1亿吨,已超过了海洋生物的承受能力。
3、能源危机 人类当前所用能源的总和,尚不到太阳给予地球能量的万分之一。但是地球的资源却很有限,所谓的“能源危机”,实则是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资源危机。
4、生态危机 人们应当深刻反思,人类是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制造了一个不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否由于人类自身繁衍过度而使整个自然生态链中的主环失去平衡?
今天,人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应该争取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10月18日《建设报》 哲卞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人身材在增高
当你走在大街上时,常常会发现青年人要比他们的父母高。专门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杜若甫教授说:“中国人身材正在不断增高,现在年轻一代比父母一代平均要高3.35厘米。”
他和他的同事曾对北京、重庆两地市区和农村的685对成年父子和667对成年母女的身高进行过测量,测量的结果是:北京城区父亲一代平均身高为166.75厘米,儿子一代为170.60厘米;母亲身高154.78厘米,女儿158.79厘米;农村父亲身高165.01厘米,儿子168.32厘米;母亲153.07厘米,女儿156.67厘米。重庆城区父亲身高160.63厘米,儿子164.20厘米;母亲150.00厘米,女儿153.75厘米。
这些数据告诉了我们3个事实:城里人比农村人高,身高增长速度也超过农村人;女青年身高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男青年;北京人比重庆人高,身高增长速度也超过重庆人。
为什么出现这些现象呢?杜若甫解释道,城里人比农村人高,这在许多国家都是如此,因为城市人营养和其他物质条件要比农村好;女青年身高增长速度比男青年要快,这可能是因为解放前我国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女孩子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待遇一般比男孩子要差。解放后这种差别大大缩小了,因而女孩子营养物质条件改善相对来说比男孩子显著,身材增长速度也就快;北京人比重庆人高与日照有关。日照率越高,身材越高。北京年平均日照2278.2小时,重庆平均日照只有1100小时。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青年一代普遍比父母一代高。但是,这种增长趋势在有的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了,如美国,1940年以后出生的人身高就没有再增加。那么中国人的身高还会继续增高吗?杜若甫认为现在还看不到有停止的迹象。
(10月30日《光明日报》 刘路沙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科举中的“武举”
科举,是我国古代各封建王朝设科考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始创科举制度时,只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等科,在唐武则天时,为选拔武官而增设了武科。
元朝没有实施武举。宋、明两朝实施武举制的情况在《宋史》、《明史》选举志部分均有记载。宋朝的武举一直实施到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明朝的武举,自洪武年间至崇祯之末,200余年始终未断。武举殿试则是从崇祯年间开始的。清朝实施武举时间也有200年左右。
(1988年第5期《体育文史》 许友根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体温与人的精神状态
清早起来,有的人觉得大脑清醒,浑身是劲;可有的人却是懒洋洋的,神情呆滞,工作提不起精神。
美国一些心理学专家最新研究发现,每个人的状态与体温高低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事半功倍,工作起来有干劲,就应该选择自己体温上升的时候,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最佳状态。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卢尼狄教授研究发现,一般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早上醒来后,体温会比平时高,所以上午9点至12点,是他们工作的最佳状态;第二类人则是在下午2点至6点才觉得精神奕奕;而第三类人的黄金时间却在晚上10点至12点。
他说,如果想找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可每小时测量一下自己的体温,哪怕是只上升了1/5摄氏度,也不容忽视。如果体温连续几小时都保持在一个较高温度上,这就可能是身体的最佳状态。人们应会利用这一段黄金时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加紧工作,以作出更大成果。
(10月25日《解放日报》 廷青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避雷针问世后的艰难经历
18世纪中叶,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和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同时发明了避雷针。几年后,避雷针便风行欧美。
然而,俄国教会却认为避雷针是对上帝的挑衅,并请求沙皇下令禁止使用。更可笑的是,1752年莫萨丘悉脱地方发生地震时,当地教会竟把它归罪于避雷针的出现。1754年,在教徒的蛊惑下,莫拉维亚的居民破坏了一座建筑物的避雷针装置,理由是它可能带来旱灾。
1782年,美国费城的巨大建筑物都装上了避雷针,唯独法国大使馆依然故我,结果遭到雷击。但是,法国仍然禁止避雷针流行。
1783年,法国奥米拉一居民因“安装避雷针罪”受审判。律师罗贝斯比鲁出庭辩护,结果胜诉。罗贝斯比鲁也因此成为红极一时的著名律师。
从此,避雷针顺利地爬上了法国的所有高楼大厦,甚至爬到巴黎女郎的头上。装有小巧避雷针的时髦女帽,曾经风靡一时。
(10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木子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圆珠笔的发明和改进
美国人劳得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小圆珠代替笔尖书写的人。他在1888年初发明了圆珠笔,但还很粗糙,当时只用来给打包货物作记号而已。劳得圆珠笔的性能,比起1884年发明的自来水笔较为逊色,随着自来水笔的流行,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现代的圆珠笔是由匈牙利人比罗兄弟于1938年独立设计发明的。1944年,他们改进了圆珠笔芯的墨水供给系统,利用毛细作用使圆珠润湿。在英国商人支持下,这种圆珠笔开始批量生产,供应英国空军。
1944年,美国商人雷诺兹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逗留期间,看到了比罗圆珠笔,并发生了研究的兴趣。他相信圆珠笔使用方便制作简单,一定能够普及,于是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为了不侵犯比罗的专利权,他参考劳得的发明,把比罗圆珠笔利用毛细作用供给墨水改为利用重力供给,性能虽然差点儿,但总算是设计出自己的“雷诺兹”牌圆珠笔了。“雷诺兹”牌圆珠笔刚投入市场时奇货可居,定价很高。随着后起竞争者增多,价格很快就降了下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买了许多简单的圆珠笔分发给士兵们,圆珠笔因而很快流行起来。
比罗和雷诺兹的圆珠笔都是使用自来水笔用的标准墨水的。标准墨水粘度低,对雷诺兹圆珠笔尤其不方便。直到1949年,美国化学家西奇配制了一种粘度很高、快速干燥的圆珠笔专用油墨。使用这种油墨的圆珠笔与我们现在通用的圆珠笔已没什么两样。到1951年,世界上圆珠笔的销量超过了自来水笔。
(10月30日《科技日报》 王杨宗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易拉罐热”令人担忧
历时5天的全国糖酒三类商品交流会10月21日在河南郑州市降下帷幕。这次交流会的成交总额是令人欣慰的。但是,也有让人不安的迹象,即“易拉罐热”。以“健力宝”为例,在短短的几天中,成交额竟达到6亿元,货已订到了1991年,河南有个县的客商通过走门子也没能订到货。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我国从1984年至今,共引进易拉罐生产线14条,设计能力为年产24亿只,有关饮料厂、啤酒厂为了内部配套,还引进了灌装生产线45条,两项合计总投资达6亿多元。易拉罐热的兴起,不仅给国家造成沉重的外汇负担,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助长了高消费、“穷摆阔”的奢侈浪费之风。如果目前已引进的14条生产线全部达到设计能力,每年需用铝合金板材5.5万吨,加上油墨等辅料,共需外汇2亿美元。有关人士算过一笔帐:每升饮料易拉罐包装成本相当于璃璃瓶包装的8倍。买一罐易拉罐饮料要3元多钱,其实只有3—4角钱的东西下肚,其余即随空罐扔掉。其实在国外,易拉罐仅是作为一种方便饮料,正式宴会喝的全是瓶装饮料。 
(11月4日《工人日报》 彭启炎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