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气候和发展”会议开幕
将讨论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等影响
新华社波恩11月8日电 (记者戴履斌)世界“气候和发展”会议昨天在西德汉堡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600余名政治家和科学家出席会议。
会议将主要讨论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健康、水利和基础设施等的影响及后果,以及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西德联邦研究和技术部长里森胡贝尔在会议开幕时发表讲话,要求世界各国共同“同气候灾难作斗争”。他说,首先要在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控制使用化肥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拯救热带雨林等方面采取共同的政策。
西德前总理、北—南委员会主席勃兰特发言要求“工业社会生态现代化”。他认为,对能源供应、化工生产、风景的滥用、道路、交通和农业等方面的沿袭形式”有必要进行考虑。
瑞典前首相奥拉·乌尔斯滕主张一种“新思维”,在这种新思维中,应把“生态资本”、自然资源理解为共同的遗产,并且在实际政策中,首先具备“环境观点”。
在昨天的会议上,与会科学家和政治家还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对付水、旱灾害造成的后果,因此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最严重,在这些国家,气候变化首先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而在工业国家则还是“经济问题”。
世界“气候和发展”会议将进行4天,10日结束。
这次会议是今年6月在多伦多召开的世界气候会议的续会。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达麦茨总理作施政纲领报告时表示
捷将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新华社布拉格11月8日电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总理阿达麦茨今天在联邦议会作施政纲领报告时表示,捷政府将加快经济改革步伐,争取在1990年提前一年采用新的经济机制。
阿达麦茨说,需要提前一年采用新经济机制的主要原因是,要为经济机构和劳动集体能在九五计划期间实行新的经营条件作好准备。
阿达麦茨是今年10月12日接替什特劳加尔就任捷联邦政府总理的。他针对国内外一些人关于捷新政府将放慢或停止改革的说法指出,捷新政府将坚定地支持捷共提出的社会改革纲领,把进行深刻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宗旨。他强调,要前进,只有改革,别无他路;只有改革,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
他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政府面临着把经济改革同政治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任务。在政治改革方面,要摒弃以行政命令为主的体制。
阿达麦茨在报告中指出,过去两年均未完成创造国民收入的计划,企业和商业方面供应失调,国内市场一些商品短缺,在住房和服务行业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缺点。
他说,新政府为解决某些商品短缺采取了应急措施。政府将减少一些市场短缺产品的出口,接受适宜的、双方互惠的国外贷款以进口生产国内紧俏商品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他认为,改善市场情况需要二至三年的时间。他指出,施政纲领致力于改善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加强社会民主和公正。新政府将注重加强按劳分配、合理体现差别的原则,克服平均主义,反对不适当地扩大社会消费。他在施政纲领报告中要求各部部长在近期内向群众介绍自己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施政纲领的情况,使政府工作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以争取人民的支持。


第7版(国际)
专栏:

隆查尔外长在西德说
南将按市场原则进行改革
据新华社波恩11月8日电 正在这里进行访问的南斯拉夫外交部长隆查尔今天在波恩对新闻界发表讲话说,南斯拉夫经济将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改革。隆查尔是应西德外交部长根舍的邀请,昨天到波恩同根舍举行定期政治磋商的。
会谈结束后,隆查尔表示,南斯拉夫将加强同欧洲共同体的对话,并愿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在谈到国内改革问题时,他说,南斯拉夫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改革,包括允许外国企业和银行到南斯拉夫独资建厂或开业。他指出,为实现经济改革,南斯拉夫宪法有必要进行修改。他还认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也需要进行改革。


第7版(国际)
专栏:

大雪给保农业造成损失
据新华社索非亚11月8日电 (记者刘福平)保加利亚11月4日至6日连续3天普降大雪,地面积雪一般在半米左右。
这场大雪缓和了长时间的干旱,但也给秋收作物带来了严重损失,造成了交通运输困难。
据保通社今天报道,仅瓦尔纳大区的舒门一地,埋在雪地里的产品价值就高达200多万列弗(一列弗约合一美元)。有4000吨葡萄、250公顷甜菜和数百公顷玉米被埋在雪地里。
目前,保加利亚正在组织人力,从雪地里抢收葡萄、甜菜和玉米,争取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7版(国际)
专栏:

洪都拉斯毁林带来水灾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 特古西加尔巴消息:洪都拉斯有关研究机构指出,今年发生在该国西北地区的水灾主要是毁林所致。
洪都拉斯森林发展公司总经理古斯塔沃·莫拉雷斯指出,过去有的年份雨水比今年还大,但灾情比今年小,因为那时森林覆盖面积大,有利于避免高山水土流失。
由于扩大农牧业用地面积和伐木,洪都拉斯平均每年减少森林8万公顷。
洪都拉斯林业部门正采取措施制止这一趋势。


第7版(国际)
专栏:

一片报跌声中观油价走势
——写在欧佩克维也纳会议之前
顾玉清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疲而不兴,而且不断传出一跌再跌的消息。10月份,由于欧佩克两次稳定油价会议未果,油价急剧下跌,每桶原油跌到10美元上下,大大低于欧佩克规定的每桶18美元官价,这是自1986年油价狂跌后跌幅最大的一次。
这次油价猛烈下滑,且滑而未止的主要原因是近期欧佩克内部竞相增产的结果。
一段时间来,欧佩克一些成员国未能认真遵守产量配额协议而超产,冲击了接近饱和的石油市场。两伊停火后,人们本希望欧佩克内部的矛盾能趋于缓和,配额协议能得到遵守。可是,某些成员继续超产,而且越超越多。据报道,阿联酋现在日产原油200万桶,超过配额(94.8万桶/日)一倍以上;科威特日产量160万桶远超过日产99.6万桶的限额;伊拉克现在的实际日产量已达到270—300万桶,也大大超过它要求达到与伊朗相同的生产定额(即239.9万桶/日)。
沙特阿拉伯是欧佩克中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日产能力约为1000万桶。多年来,为调节产量,稳定油价,沙特一直充当“机动生产国”的角色。面对欧佩克不少成员国无视生产配额的现象,10月3日,沙特政府发表了不受石油生产配额约束,以维护自己市场份额的超产声明。目前,沙特已将石油日产量提高到580万桶,超出规定限额(430万桶/日)150万桶。
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欧佩克13个成员国中有11个成员国产量超过限额,欧佩克目前日产原油已达到2000—2100万桶,比原定限额(1506万桶/日)高出500—600万桶。严重超产恶化了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油价大跌。
静观石油市场风云,尽管油价疲软的势头一时还难以改变,然而,深一步看这种状况似乎难以持久,因为促使油价回升的因素还是存在的。
欧佩克成员国的经济大多是靠石油美元支撑的,从长远来看,虽然它们石油储量丰富,但总有一天会用完。欧佩克国家希望的是“高油价,低产量”,决不是今天所看到的“低油价,高产量”。目前欧佩克成员国的超产现象,原因在于部分国家对产量份额不满,想以此谋求新的份额。至于沙特超产其用意可能在于:通过油价大跌,对内压成员国达成一项减产协议;对外推动非欧佩克产油国与欧佩克协同减产保价。若此,则产量大增、价格大落,也许正是油价回升的前奏。
9月底在马德里召开的欧佩克价格委员会部长会议再次强调,欧佩克在协调内部政策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合作。目前一些海湾国家也一再向非欧佩克产油国作出加强合作的表示。尽管今年4月部分非欧佩克产油国提出双方各减产5%的建议未得到欧佩克的响应,非欧佩克产油国仍准备再次与欧佩克一起探讨稳定油价的办法。如能坦诚相见,携手合作,找到一些减产保价的措施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冬季来临,石油需求量会有所增加,这对油价回升也是有利的。
油价猛跌对欧佩克国家造成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给本已负债累累的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和印尼等国造成重大损失,即使超产者得到的好处也极有限。因此,最近伊朗和伊拉克都已明确表示支持欧佩克为稳定油价作出的任何努力。其他一些成员国也都不希望看到1986年“油价战”重演,因而在欧佩克集团内要求共同减产保价的呼声越来越高。11月17日欧佩克各国将举行维也纳部长会议,鉴于上述情势,有可能达成一项减产促价协议,或采取某种制止油价下跌的措施。若能做到这一点油价逐步回升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是颇有希望的。
但若欧佩克不能克服内部长期存在的分歧,那挽救油价就很困难。


第7版(国际)
专栏:人物专访

他主张污染与治理并进
——访伦敦大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森教授
本报记者 李家德 蒋千红
全世界约有6亿人口居住在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地区,有10亿人口居住在空气中飘尘高于正常标准的环境中。
——在占世界河流总数10%的受到最严重污染的河流中,磷酸盐的含量比正常标准高出20至200倍。
——世界约10亿多人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碘含量低于人体所需正常含量地区。因土壤和水源中含高氟引起的氟中毒几乎遍及全世界。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果不是由代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来北京参加“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波·杰·彼得森教授透露,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彼得森教授是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中心的主任,该中心隶属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下简称UNEP)的环球监测系统。50岁出头的彼得森教授说,由UNEP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起的一次全球环境监测活动上个月刚刚结束,谈起这项工作,他至今还显得很兴奋。
这项全球性的环境监测活动,时间跨度长达15年,主要涉及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环境指标,包括3大类,即城市大气、水资源及食品的污染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对于人体的影响。50个国家的近600个监测中心提供了数据,其中包括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等5个城市和长江、黄河、珠江、太湖4大水域的资料。调查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趋向于逐步减少,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却在变糟。以大气质量为例,亚洲发展中国家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加,而在过去的10年中,欧洲和北美城市上空二氧化硫的含量却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
在交谈中,彼得森教授向记者介绍道,由工业化造成的污染环境通常称为第二环境,它的污染强度很大,但一般发生在局部地区。同污染环境相对的是自然环境,也称第一环境。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微量元素分布不均同样可以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而且就其影响的地域和人口来说,要比工业污染广泛得多,但它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这次调查中许多环境指标的变化,就是两种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彼得森教授说,曾有过两种意见,即先污染、后治理和污染与治理并进。他说,第一种处理方法是旧的工业发展形式,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弊病,比较好的还是第二种方法。他认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就对环境进行治理。中国就是一个例子。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污染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第7版(国际)
专栏:

意九月女婴心脏手术成功
给一位问世只有9个月、体重不过5公斤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女婴动手术,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小女孩名叫保拉·马兰秋,意大利撒丁岛奥尔比亚人,不幸地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两个心室之间有个洞。生命垂危之际,9月28日被送到意大利北方贝尔加摩市医院就医。10月3日,该医院心脏外科主任、世界著名的儿童心脏外科专家帕兰参教授亲自为小保拉做手术,把两个泵分别插入小女孩的右心房和左心房,保证了血液体外循环。这时老专家又发现女孩左心室发生梗塞。就这样,小保拉的心脏两天没有输送血液。后来经过整整一个星期治疗,小保拉的心脏终于恢复工作。
·晋标·


第7版(国际)
专栏:

古巴东南部的圣地亚哥市,有一座著名的“史前动物石雕园”。这里的动物石雕是经过石匠们多年的精心雕琢和磨饰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各种史前动物的雄姿。图为两只恐龙石雕。
新华社记者 王继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