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山区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
——《中国山区经济学》序
杜润生
我国山地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个大的经济区域。从世界范围来看,山地也占世界面积的六分之一,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阿富汗、尼泊尔、朝鲜等国,山地都占一半或者一半以上。所以,研究山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对世界也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亿万斯年的地质运动,形成了山地。山地的基本特征是高耸于地面,据实际测定,从地平面开始,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8℃,所以在2000米以上,一般不适于禾本科植物生长;且山区土地贫瘠,坡度较大,水土不易保持,故山区比较适宜于林业、草业、畜牧业生产,不适宜粮食生产。建国以来,我们虽确定了山区以“林业为主,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这方针未能贯彻执行。有个时期,往往以指导平原区的方法,指导山区生产,致使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属贫困区。这种状况直至三中全会以后,才为人们所认识,在大量事实面前清醒了过来,认定山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生产方针,改善交通,培育人才,通过市场交换,发扬本地比较优势,取得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改变面貌。
山区又是我国主要的“生态源”。山区的生产,必须包含保护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的内涵。我国的山区地处高峦,是江河的发源地,这里必须有连片的森林、茂盛的草地,作为护山“护土”的植被,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冲刷。否则,就会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淤塞,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所以研究山区经济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涉及到生态效益,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全球人类命运的大问题,应引起深切关注。
山区粮食问题确实是个实际问题,但现在较以前解决的途径更多了。在少量的耕地上,只要采取科学种田,集约经营的方法,就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在适宜建立基本农田的山间谷地、坝地以及25°以下的坡地,还可进行“小流域治理”,建设梯地,发展山区粮食生产;在宜种果木林、油茶林的地区,还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总之,凡有利于种粮食的土地,决不能放弃粮食生产。只要山区多种经营发展起来了,群众收入普遍增长,手里有钱,既可增加土地的能量投入,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也可通过商品交换,换回一些粮食。我们要把历史的经验告诉给山区农民: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的蠢事,再也不能干了。少数地方滥砍乱伐之风又在抬头,这种犯罪行为要坚决地依法严惩。我们所有的公民都应明确:生态一旦遭受破坏,贻害万世,往往无法恢复。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
山区又是我国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的宝库。据勘察,全国有150多种矿藏资源,多半在山区,不少种类居世界前列;山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这些都是山区的巨大优势,也是今后发展山区经济的希望所在。但是对任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统筹规划,有计划地进行,防止盲目开采。
人力资本的投入对山区说来尤其重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科学技术,引进能工巧匠,边干边学,培养经营人才,这既是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经济的前提条件,也是山区应该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现在有些山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极端落后的生产力状态,必须实行“治贫先治愚”的政策,大力发展山区教育事业。有的山区尽是些石灰岩的山地(如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水源缺乏,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人们缺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对这类地区应创造就业机会,鼓励他们迁移出去,实行人口流动,开辟劳动市场。研究山区经济,必须解决当地人口质量问题,这是山区经济研究这个大课题中的大课题。
《中国山区经济学》(大地出版社出版)研究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山区经济的发展问题。作者主要想把书写给山区基层干部和群众看,内容与文风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值得向社会推荐。但是,它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还须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我们希望参加编写这本书的同志和全国研究山区经济的专家学者及广大实际工作者广泛合作,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第5版(理论)
专栏:探索与争鸣

关于公有住房私有化的探讨
汪祥春 高巍 周天勇
公有住房私有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一种趋向。我国正在全国城镇推行的住房制度改革,其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个人购买公有住房。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实际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
公有住房私有化很有必要
据统计,截至1987年底,全国城镇公有住房建筑面积为24亿平方米,其中,建国以来所建的面积为13亿多平方米,占总面积的54%强。估计可以出售的部分约占总面积的50%,数量为12亿平方米左右。国务院规定每平方米售价一般不能低于120元,每平方米平均售价如以150元计,总金额可达1800亿元。这是国家财政可以回收的一笔巨额资金。
从住房问题本身来看,公房私有化的重大意义在于:(1)把城镇居民个人的资金,引导到住房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上来,以便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加快解决住房困难问题。(2)全国城镇推行住房制度改革,需要一笔巨额资金。解决这笔资金,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困难很大。出售公有住房,包括旧房和新房(全国每年约有建筑面积一亿多平方米的新房竣工投入使用),可获得大笔资金,房改中资金困难就有可能得到解决。(3)实现公房私有化,可以大大减少公房管理的损失浪费和国家在这方面的补贴,并有利于住房维修保养,延长房屋使用年限。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形势来看,公有住房私有化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社会集团购买力和个人消费基金增长过快,造成财政连年巨额赤字和货币过量发行,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其主要表现是物价上升幅度较大。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公有住房出售显然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上面提到,公房出售总金额可达1800亿元之巨。可以设想,如果把这个工作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抓紧抓好,如果每年平均回收1800亿元的十分之一,即180亿元,这对于促进财政收支平衡,减少货币过量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平抑物价,将起不可小看的作用。
合理定价是公房私有化的核心问题
确定住房的合理价格,是公有住房私有化的一个核心问题。
什么是住房的合理价格?在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合理的住房价格,既要反映作为价值转化形态的生产价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这就是说,住房价格要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大体上符合生产价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生产价格等于单位产品成本加上按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计算的单位产品利润。计算住房的生产价格时,关键在于合理确定住房的成本。这就需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确定住房的成本,应以社会成本为依据。这就要求:(1)住房成本首先应是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成本。(2)住房成本不应是某个建筑企业的个别成本,而应是建筑部门的平均成本,即各个企业的个别成本的加权平均数。以上两点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第二,住房的成本,应是住房本身的建筑成本,包括住房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室外工程费(三通一平、接水接电)、勘测设计费、征地补偿费等。至于住宅区内的开发配套费,不属于住房本身的建筑成本,当然不应计入住房成本。开发配套费可分两类:(1)属于经营性设施,如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电话、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线站所,邮电、银行、商店、饮食、服务、修理业等企业的用房和设备,应由使用单位购买或租赁。(2)属于非营业性设施如道路、雨水管、污水管、绿地等市政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用房和设备,应逐步理顺渠道加以解决,不应随意摊入住房成本。
至于旧房的生产价格,不是按原来的造价(生产成本+平均利润)计算,而是按重置价的成新折扣计算。如某住房,现在还有八成新,原来建筑造价为10万元,现在由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重建造价(重置价)上升到15万元。则这所住房的生产价格应为15万元×80%=12万元。
出售公有住房,不论新房或旧房,其价格当然不能听任市场去调节,而应由国家物价部门会同房管部门合理制订。制订原则是,在住房生产价格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供求关系,即在供过于求时,价格应适当低于生产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应适当高于生产价格。
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住房合理价格,除了考虑生产价格和供求关系以外,还要考虑住房的质量差别,按质论价。这里所说的住房的质量,不仅包括住房的建造质量和住房的位置、楼层、朝向等因素,而且包括住房的环境因素,如距离商业区的远近、住房附近空气是否清新、是否受污染等因素。质量高、环境好的住房,出售价格自然要高些;质量低、环境差的住房,出售价格要有所降低。
合理的“租买比价”是公房私有化的前提条件
所谓租买比价,是指房租与房价之间的比例关系。
目前房租过低,作为住房消费者,谁也不会有买房的打算,因为买房比之租房实在太划不来。只有把房租提到适当高度,造成租房不如买房合算,才能促进个人买房。
居民租房,每月的支出是房租。买房,每月的支出包括三项:(1)购房价款占用资金的利息;(2)住房折旧费;(3)维修费。要使租房不如买房,房租和房价的合理比例应使月房租>购房占用资金的月利息+月折旧费+月维修费。
在买房者需要支出的三项费用中,利息是大头。在房价一定的情况下,利息多少决定于利率高低。因此,对利率需作比较深入的分析。
在物价完全稳定(物价上涨率为0)或基本稳定(物价上涨率为2%左右)的情况下,用货币利率(即银行利率)来计算利息大体上就可以了。应当看到,近来我国经济已进入中度通货膨胀境地,城市物价上涨率已达两位数,在这种情况下,计算利息就不能再用货币利率(或称名义利率),而应改用实际利率。居民购房,占用了一笔资金,其利息实际负担应看实际利率的高低,不应看货币利率的高低。
当然,住房价格也不宜定得过高。即使在严重供不应求情况下,价格高于生产价格也应有合理的数量界限。为此,可考虑以生产技术水平低的、劳动熟练程度低的、管理水平差的建筑企业的较高的个别成本,加上平均利润或略高于平均利润定价。房价过高,还会产生两个难题:(1)绝大多数职工无力购买,“望房兴叹”。(2)房价过高,必然造成房租过高,这是国家、企业、个人都难承受的。
为了鼓励个人买房,价格适当优惠是必要的,但贱价出售也不可取。因为它使国家白白丢失大量资金,给财政增加沉重负担,得到好处的仅是少数以权谋私会拉关系而捷足先登的人。从长远看,贱价出售公房的主要危害在于:一方面,由于售价低于住房建筑成本,部分投资有去无回,必然造成住房生产萎缩,使住房供给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住房售价过低必然造成住房需求恶性膨胀,转手倒卖住房的现象也会由此发生,使得住房困难的问题无法有效缓解。
为了促进公有住房出售,不仅房租要定得较高,而且要一步到位。如果分步到位,则在到位之前,买房仍不如租房合算,出售公有住房就很难有较快的进展。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加强社会心理的具体研究和理论概括
——读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
姜松
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有某种逻辑特征和适用性的学术专著。
第一,社会心理学从1908年以自己的名字问世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在我国,早在1903年就开始使用社会心理这个概念,1907年将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提了出来。1923年,瞿秋白在《社会科学概论》中详细地论述过社会心理的特点及社会作用。1924年F·H·奥尔波特发表了被誉为经典的《社会心理学》一书,我国的陆志韦也于同年发表
《社会心理学新论》,1949年,又有孙本文的
《社会心理学》巨著问世。30年代以后尤其二次战后,社会心理学在美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美国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社会个体行为的实证研究,缺乏宏观的理论性和把个体置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考察的社会性。50年代以来,苏联社会心理学开始重建,力图与美国社会心理学有所不同。苏联社会心理学以活动和交往为理论基点,因而不少人把人际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理论观点尚难揭示社会心理学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一书的特点之一,在于把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建立在“人论”上,把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作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她认为,人的问题包括人在本质上是什么(人的本质)的问题,和人应该是怎样的(人的发展)问题。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解释人的欲求、感情、认知和态度,才能说明囿于心理满足、心理迎合之危害性和提高心理水平之重要性。她把马克思的“人论”作为我国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进一步考察国外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某些健康和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我国改革以来出现的一些健康和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
把“人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就自然把它的研究对象同能够直接显示人类心理事实的领域结合起来,这个领域就是社会心理学现象本身。因此,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性和规律性,是顺理成章的事。人是什么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得到某些验证。
第二,本书以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为线索,将此过程分为内过程和外过程,前者存在于社会个体内部的认知、感情、动机和态度等心理过程,后者则是存在于群体之中,称为群体心理。这种分析,既区别于历史上勒朋等视社会心理学为精神实体的“群体心”说,又区别于奥尔波特等只承认社会个体心理而彻底否认“群体心”的观点。
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用以说明社会心理基本过程的理论观点是多学科、多视角的。书中不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阐明“人论”与社会心理研究的关系,而且,吸收并运用了目前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认知科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合理思想,具体展开了社会心理过程,从而,使人们有可能站在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第三,本书以人的问题为根本,围绕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性和规律性,勾划了全书的逻辑框架。全书的逻辑起点是人,即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各种活动的人,结成了各种关系,从而又受制约于这些关系和条件,其逻辑终点是代表现代人心理变化特点的现代人像。应该说,这是该书抓住社会心理学根本问题所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逻辑大圈,一个系统。该书在具体展开社会心理基本过程时,又正好出现了另一种圆圈:社会心理从社会知觉开始,感官好似把社会主体和社会生活条件“切断”的“壁”,信息通过感官被
“输入”进去,又(相对)离开感官被加工处理,转换为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一当社会态度这个潜在行为表现为社会行为,则意味着社会个体之间发生了联系,从而,进入群体生活,存在于社会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就外现(输出)为群体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比如一个人对某事件的支持会引起数人的响应(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又反馈回去影响社会个体心理。
这样把社会心理作为符合规律的过程来考察,就比较容易把复杂的、令人难以捕捉甚至令人眩目的社会心理现象有序化为较清晰、较稳定的现象,容易在静中考察动,在动中抓住平稳的本质。
第四,本书力图从我国改革现实的需要出发,说明我国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课题和社会责任,并对我国某些社会心理现象做了一定分析。特别是书中提出,作为社会心理变化发展客体条件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是马克思说的,人们
“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感性世界”,是人工世界,是对人的“审美意识、人的心理素质的一种记录和强化;精神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里普曼提出的
“拟态环境”。由于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拟态环境”被扩展为信息环境即拷贝世界。这个拷贝世界是由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构成的,也是人工世界,但它常常比感性世界更具吸引力和诱惑力。拷贝世界的环境作用,提醒人们重视大众传播对提高改革时期社会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作者很重视作为社会心理主体条件的人格和民族性格的作用。人格和民族性格是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积淀)的产物,是个人和民族的一种精神,它能反过来影响社会心理的变化发展。这又说明,人格素质、民族性格的改造和培育,对于改善开放改革时期的心理状态关系很大。


第5版(理论)
专栏:

谢非谈改革开放时期理论研究的环境
谢非在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而举行的广东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理论与对策研讨会上指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人没有经历过的艰巨复杂的事业。解决这样的时代性课题,必须靠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这就需要贯彻“双百”方针,为理论研究工作创造一种民主团结的环境。为此:第一,要坚持生产力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解放思想是一致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要坚持学术民主。这是“双百”方针的核心。没有学术民主,在理论探索中就不可能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学术民主,一是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二是要正确对待理论研究中出现的失误。意见统一不起来也没有关系,应允许保留自己的观点。第三,要坚持团结的方针。我们的研究和争鸣是为了探求真理,而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得失与高低。第四,要贯彻科学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理论研究上应该让人们去自由探索,自由讨论。但宣传要有纪律。在改革开放和现实生活中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在理论上是可以探讨的,也不应回避,但公开在报刊宣传这些观点,就要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就要考虑社会效果。


第5版(理论)
专栏:

严家其谈科学工作者的信念
《方法》杂志一九八八年第四期刊登了严家其谈文化的谈话。严家其说,我对科学有这样几个信念:一、一切科学的理论概念都是明确的,是大家都能听得懂的,可以用理论说服人并被人接受的,这是科学的基本特点。二、凡是不理解的事情,都可以得到理解,否则人类就不能探索。现在我们社会中有一些不可理解的事,也有使人愤怒的事,我们科学工作者是可以理解它、研究它、分析它的。没有这一信念,就不能搞理论,就不能从事科学。三、当理论和实践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理论研究的大好时机,是理论发展的新起点。我感到未来的年代,是中国理论大发展的年代。


第5版(理论)
专栏:

陈燮君说: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学派的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陈燮君撰文说,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少的对学派的狭隘认识和价值观念,如把学派理解为类似昆虫分类的不同和对某本书的不同考证方法而形成的派别。实际上,学派是科学家的共同体,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在同一文化中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价值观念保持各自相对独立性、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有机体。
当代社会科学交流的国际化,以及一大批包括科学学、科学哲学等在内的新学科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依靠学派的发展。当代社会科学中一批新学派比以往任何学派都注重把方法论上一个细微差别变成一个本质性的重大差别。这种强调学派的分化和独立的趋向,表明当代社会科学发展依靠学派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机制。今天,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离不开学派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