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面对新旧框架的交替
  ——记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希友
  杨集才
编者按10年改革已把我国经济推上新旧框架交替的伟大进程,它是这样的宏伟壮观,又是这样的错综复杂。应该用什么样的观念来观察,来思考?本文介绍的赵希友同志的思路,在这方面会对读者有所启发。
不能按旧框架设计新大厦
1988年早春二月,南方一个城市的经济考察团专程到沈阳,请中国最早搞租赁经营的沈阳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赵希友介绍租赁经验。
然而,赵希友却说:“租赁,只是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是浅层次的改革,我们要把改革的触角伸向国家所有制领域,我们要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取代企业由国家所有、政府经营的全民所有制形式。”
取经的人感到惊讶,其实,惊讶的不仅仅是这些人。自从去年末,赵希友把这个命题提出之后,上下左右的诘问就未间断过。这些诘问都集中到一点:全民所有制具体形式能不能动?这也是困惑赵希友多年的一道难题。近几年来,他在全国率先搞起的租赁经营和资产经营责任制,改变了经济运行机制,但是,由于企业依旧采取过去的国有形式,企业作为政府部门附属物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变,这就无法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单位和独立的经营者。他提出创办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将国家所有的沈阳汽车工业公司的8亿元资产用股票的方式全部转移到金杯公司名下,使企业由全民所有变为股东所有,政府只能通过董事会起作用。
不是没有不同看法,几个理论工作者就尖锐地提出:我们搞了30年社会主义,一张股票,就使全民蜕变为股份,是改革还是倒退?
赵希友回答得也很干脆:判断一种所有制形式是否先进,应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按过去陈旧的历史框架设计新的经济大厦。
就在南方客人南归不久,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它的股票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一种新的探索开始了。
用效益撞击旧框架
辽宁的经济理论界人士称赵希友为“实践着的理论家”。
赵希友的思想最早与旧框架碰撞,并撞出火花的时间是1983年冬。当时,他经过国内外考察,提出以原沈阳市农机汽车工业局的一部分机关为基础,囊括全市96家汽车企业,创建一个实体性的汽车公司。
这个改革的构想撞在旧体制的大厦上,立即受到强烈的反弹:“把90多家企业合成一本帐,会使全市帐面上丢掉4个亿的产值,这叫什么改革?”
可赵希友的看法却完全相反:“生产水平不动,只因动了一下体制就使全市减少4个亿产值,这正说明,原来那4个亿是由于旧体制重复计算产值的结果。为什么多少年来,总是生产捷报频传,而人们并没从实际生活中感到那样的大好形势,就是我们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有毛病。这样陈旧的框架还不应改革么?”
为了使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他动过多少脑筋,他所见的汽车厂大多单摆浮搁,即使规模很小的厂,也五脏俱全。年产1000万辆汽车的日本,汽车厂只有10家,而我们光是汽车总装厂就130多家,总产量呢?全国才40万辆!改变这个局面,只是给企业下放权力就能奏效么?他将公司所属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业务都拿到公司统一经营,使工厂腾出手来上产量、上质量。然后,迅速将沈阳汽车制造厂、沈阳轿车制造厂等一批重点企业的配套产品转移到配件厂加工,实现专业化生产。
他的这套改革尝试,至今仍争论不已,不过,赵希友已再不与人论短长了。从前,沈阳的90多家汽车企业一盘散沙,产品质量低劣,现在,他们生产的两种汽车产品连续三次双双夺得全国评比第一名。产量由原来的7000台发展到2.5万台,改革3年来实现的利润总额相当于公司原固定资产的1.2倍。有这几笔数字摆着,还用赵希友去辩论是非么?
书本上没有的我们用实践增补
那是1984年暮春的一个傍晚,赵希友在一家企业车间大门口,听得两个工人争吵:
一工人说:“都像你这么拿,工厂不被拿垮了?”
另一工人说:“一根钢管值几个钱?关你什么事?”
最后,那根钢管是否被扛出工厂大院,赵希友不得而知。他只是站在那里,心里乱糟糟。
“我以为工厂没有主人。”他向中顾委一位负责同志说。
这位负责同志一愣。
赵希友把他在那个傍晚的所闻讲了一遍。
这位负责同志问赵希友:“厂长算不算工厂的主人呢?”
赵希友说:“至少现在这种体制下的厂长也负不起责任。”
“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把企业全权交给厂长一个人经营。”
有人问:“把全民企业交一个人经营,有什么理论根据?”
赵希友的回答是:“没有现成理论根据不碍事,我们用实践增补一条。”
听说赵希友要把企业交给个人经营,一个老师傅来到赵希友办公室,没等开口,已汪然流涕:“我们不能搞资本主义那一套,把工人往火坑里推呀!”
赵希友望着这位可爱的老师傅心潮起伏……
不止是一个老师傅的眼泪,赵希友要把企业交给个人经营的主张,在所属企业里也和者盖寡,他的主张搁浅了。他的改革方案只好装进皮包。
1984年5月15日,赵紫阳同志在全国人代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营小企业可以实行租赁经营,给赵希友的方案带来了转机。赵紫阳的讲话刚过一个月,他就破天荒地将两家亏损企业交给个人租赁经营,而且迅速实现扭亏为盈。
租赁成功了,赵希友心中却隐隐作痛,陈旧的思想框架把人们束缚得多么紧啊!
摒弃附加在厂长头上的“道德标准”
赵希友主持一个4位承租者的报告会。第一个承租者在谈租赁经验的同时,强调自己承租企业不是为了挣钱。赵希友把他的话头拦住:“你就说是为了挣钱也没什么关系,只要你把厂子治理得蒸蒸日上,我们就给你戴顶红帽子。”
又一个小伙子走上讲台,讲他租赁后十分强调在班子中搞五湖四海的时候,赵希友让发言人暂停:“你这里边道德色彩太浓。我和你签合同,只要完成合同指标。愿意用谁,完全由你自己决定。”赵希友告诉作报告的承租人,不要按稿件宣读,怎么想就么说。
会场上立即响起一阵赞许的掌声。
一个大企业的纪委书记对租赁经营心有疑虑,报告会一结束,他就找到赵希友:“企业由个人租赁,会不会助长不正之风?”
赵希友给他讲一个小故事:他们公司第一家实行租赁的汽车汽油泵厂需要一种配套小弹簧。有一天,配套厂给这个厂的承租者送来一张请柬,要他赴宴,对方想在酒桌上商讨每只小弹簧加价1分钱。这承租者一想,不成,他花200元请我赴宴,我每年要支付他1000多元。他婉言谢绝了。
那个纪委书记信服了。
何必惋惜旧框架的塌坍
赵希友领导的汽车公司声威大震,但他有一块心病却久久放不下。他们公司有一家不足100人的小企业,叫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它原是个街道办的手工作坊,被强行塞进汽车工业公司后,厂里的人们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信号,仿佛他们那座用木棍和柳条盖起的房子也风雨不动安如山了,工作得闲就闲,厂里的东西得拿就拿,不出两年,厂里原来那点家当折腾一空,亏损额与日俱增,负债累累。赵希友曾几次到过那个厂,帮助筹划摆脱困境的办法,然而,换回的是漫不经心的目光。赵希友每想到这些,心里便一阵烦躁。正好,沈阳市政府提出要搞企业破产试验,赵希友立即想到要把这家防爆厂拿出来开刀。
开始有人不通,这不是拿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吗?也有人向他献上“挽救”此厂之计。
赵希友连连摇头:“企业破产倒闭符合经济规律,不是丢面子,正是我们有勇气正视现实,改革意识强的表现,我们不能再干那些花钱买面子的事了。”
过了几天,又有人劝赵希友:现在对三个厂亮黄牌警告,一年后起死回生,别人虚晃一枪,我们真刀真枪,最后容易使我们陷入被动。
赵希友还是不点头:“我们不能把改革措施当装饰品,更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在生活中作戏。”
防爆器械厂拯救一年,回生无望,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赵希友在向人介绍这个事情的原委时,完全是胜利者的气派,他说,旧的框架开始坍塌,正是改革力量的冲击,他祝愿这种力量更猛烈。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日企业家在天津聚会 日本中小企业界一行34人,10月19、20日在参加天津举行的第三次中日经济合作会议时,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天津工业发展公司,中信深圳、上海、宁波分公司,中信541工厂的企业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双方就化工、机电等方面达成了12项意向性协议。日本企业家还参观了中日合资的天福软管公司,这是中信天津工业区的第一家企业。(计泓赓)


第2版(经济)
专栏:

▲TIPS中国分部建30个工作站 TIPS中国分部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30个工作站。TIPS是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的缩写,TIPS中国分部成立来,已发出1100多条国内信息,接受5800多条国外信息,我国一些用户通过TIPS服务收到很好效果。(王甫)


第2版(经济)
专栏:

▲SKF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以生产精密、耐用轴承著称的瑞典SKF集团21日在京举行庆祝仪式,宣布其设于香港的子公司SKF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瑞典王国驻华大使史凯乐先生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秘书长崔玉山等到场祝贺。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筹办食品节 上海市已定于11月9日至16日举办“1988年上海食品节”活动。这是30多年来上海举行的第一次食品盛会。食品节将选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名点。(叶松)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在洛阳成立 洛阳玻璃厂和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最近共同建立了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


第2版(经济)
专栏:

  河南增加投入发展农田水利
  今年逢大旱全省粮食稳产 农村无灾害迹象
本报讯 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增加水利投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引黄灌溉新建和续建配套工程已开工10项;始建于70年代初的陆浑灌区工程在这期间完工,设计灌溉面积180万亩。去年和今年已新增加旱涝保收田265万多亩。在今年大旱的情况下,全省仍有4200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粮食总产量仍稳定在250亿公斤以上,农村无灾害迹象,人心安定。
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尽管多年来修建了大批水利设施,对抗御自然灾害起了巨大作用,但全省仍有2/3的耕地缺水利设施,加上前几年水利投入锐减,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衰减达1200万亩,水利出现了危机。
河南省委和省政府从今年开始,在原有水利投资的基础上每年增加6000万元,最近又决定从明年开始每年再增加4000万元,贴息贷款每年5000万元以上;各地市也咬紧牙关,增加水利投入,仅郑州市和南阳地区今年已分别增加投入5000万和2000万元。这样,全省地方水利投资已基本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这些投入,重点用于加强工程管理和维修,恢复效益,建设旱涝保收田。全省建立和健全了乡村水利服务组织3.8万多个,工程设施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制,并扶持他们以水为主综合经营。全省水利工程单位日常经费自给率已达60%左右,还以部分资金补充投入的不足。


第2版(经济)
专栏:

  湖南大范围试行股份制
  七百余家企业的股份制有四种类型
本报长沙电 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766家企业试行股份制,促进了企业机制和企业行为的合理化,显示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经济的独特的优越性。
湖南省的企业试行股份制是1984年开始的,几年来,长沙、湘潭、株洲、岳阳、衡阳、常德等省辖市的一些企业,在承包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股份制试点。据省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省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已有766家,其中工业14家,商业748家,建筑行业4家。这些企业多数是通过集资或合营形成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把企业原有资产折成股金,职工个人投资参股,年终按股分红。这种形式占试点企业的绝大多数。二、集体企业试行泛股份制。将原有企业的集体资产折合成股份入股;劳动者以劳动力、技术和劳动人计价投资入股。三、企业间参股,组成联营型的股份企业。有的将全部固定资产、资金、技术软件和产权折合成股份并入联合企业,法人资格消失;有的将部分资金、技术和产权向联合企业投股,原法人地位保持不变。四、向社会发行股票。实行股份制后,企业由对上级行管部门负责转向对股东负责,按股权建立董事会主持生产和经营,主管部门不能直接干预。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利系统综合经营一年创产值三十亿
  开始扭转完全依赖国家的局面
本报讯 记者萧俊熙报道:全国水利系统经营管理改革逐步深化、搞活,综合经营产值由1978年的不足1亿元增长到去年的30亿元。这样,增强了自身活力,减轻了国家负担,国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日常开支基本自给率已达65%以上。
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范围内,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大批科技专业人才和机电设备,有条件为社会和自身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在10年改革中,他们打破单一、封闭的体制,实行“一主多业,综合经营”。开展综合经营的单位由国营扩展至乡镇;由工程管理单位扩展至水文、水土保持、科研、教育等全系统,各地都建立了一批商品生产基地,不少水库、闸坝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山东省水利系统综合经营项目有10大类2000多项,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去年产值达3.5亿元。
湖北省发展水库养鱼去年总产达2655万公斤,比5年前增长1倍多,利用土地发展柑桔等水果生产,年产量700多万公斤。
综合经营的发展,增强了水利工程单位自身的经济实力,开始改变完全依赖国家生存的局面,还能投入资金维护管理建设水利工程。江苏省武进县60多个乡镇水利站日常经费全部自给,近8年以45万元自有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和改造,大大超过了财政拨款,职工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10月中旬,水利部表彰了综合经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评

  综合经营 一水多用
遍布全国的大小水库、闸坝、堤防、泵站等水利工程设施,除抵御旱涝灾害,保证农业丰收以外,如今又发展综合经营,依靠自身的优势搞商品生产,开始形成工程管理与综合经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格局。这是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又一个成果。
我国国土辽阔,水旱灾害频繁,国家每年要投入大量人财物力修建和管理水利工程设施。在国家不富裕的情况下,指望什么都由国家包下来是行不通的。几十年的经济教训说明,修建工程时千军万马,热热闹闹,工程建成后,只管守摊,不思经营生财,只靠国家贴补过日子,这样一种旧的管理体制对水利事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做,修建的水利工程越多,国家背的“包袱”越重。
减轻国家负担,更多地依靠水利部门本身发展水利事业,这是一条根本出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利工程管护区内的数千万亩水面、土地、山场、草原,百万职工中的技术人才,上千亿元固定资产的设备,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起来,有的甚至被闲置浪费,工程管理效益衰减,水利队伍不稳。10年改革,冲破旧体制,开始发展一水多用,一站多能;资源、人才和设备的能量解放出来了,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正如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所说:“这么搞发展了经济,为市场提供了产品,增加了收入,又扩大了就业门路,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水利系统发展综合经营是一项新事业,现在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祝它日益兴旺发达!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发生一起重大爆燃事故
  已有25人死亡16人受伤
新华社上海电 (记者罗康雄)22日凌晨,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发生一起因液化气外溢引起爆燃的重大事故。到目前为止,已有25人死亡,16人受伤。
今日凌晨一时左右,炼油厂“小梁山”球罐区操作工在开启贮存液化气的14号球罐放水阀时,引起大量液化气通过污水池外溢,虽关闭了阀门,但空气中的液化气遇到在球罐区围墙外侧简易房屋里的明火,引起了爆燃。死伤41人,大多是外地民工,16名伤员已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事故发生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江泽民、朱镕基等立即赶往现场,部署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2版(经济)
专栏:

这位大娘本想趁食盐抢购风赚些钱,没料到“畅销货”如今变成“滞销货”。大娘每天蹲在四平市路边卖这些囤积的食盐,生意却冷冷清清…… 孙烨摄影


第2版(经济)
专栏:献身黄淮海

  玉米“红娘”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尹建华
黄淮海平原的秋天是一幅迷人的金色图画。我国最大粮仓之一的河南省成了一片玉米世界,金裹银的玉米棒儿铺满场地,挂满庭院。
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由于一位“红娘”在纷繁的玉米品系里不辞劳苦地寻找和协调,才使玉米成为中原的“后起之秀”。“红娘”就是59岁的张秀清,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一位农民的女儿。
张秀清与农有缘,深尝过挨饿的滋味。少年时代,她的数理化成绩很好,可她偏偏报考河南农大。张秀清与玉米有缘,她认准“好种出好苗”,1954年毕业后就把一腔热血都倾注到玉米种子的培育上面了。玉米既是北方人民的食粮,又是牲畜的主要饲料和重要工业原料,在河南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可惜由于雌雄同株、近亲繁殖等原因,产量一直很低——亩产不足50公斤。必须利用杂交优势培育杂交种,才能突破低产的“怪圈”。
于是,张秀清当起了玉米“红娘”——酷暑中,头顶烈日,在像蒸笼一样闷热的玉米地里传粉授粉。她和省农科院作物所的同事们从征集的近千个农家品种中,严格地选择,重复地做着自交、分离、测定,到1969年终于选出了一批好的自交系,在育种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这时,中华大地上骤起狂涛。大批科研人员都下放到农村去了。侥幸留城的张秀清呆呆地想:难道能眼看玉米育种研究半途而废么?她决心把全部研究工作承担下来!为了缩短科研周期,快出成果,当年10月,她就提出要去海南岛加代繁育,一年做两年的工作。但此时的张秀清家里,大女儿13岁,两个男孩一个9岁,一个6岁;爱人又是远离农科院的一个厂里正挨批斗的“走资派”,不能回家。自己走了孩子怎么办?不走,育种又怎么办?最后,她一狠心,背起二三十公斤重的行李登程了。
到了海南岛,她住草棚,吃粗米,用盐水下饭;生产上,自己刨地播种,自己挖土井担水浇灌,自己跑几公里外掏厕所挑大粪……那上千穗玉米的套袋授粉、观察、记载,当然更得自己干。4个多月过去了,她带着200多个玉米自交系和近460个杂交组合的果实返回郑州,经示范试验,有一个杂交组合每亩单产达394公斤。这就是具有高产、不倒伏、抗病害和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等明显优势的杂交组合“郑单2号”。“郑单2号”很快成为我国玉米4大新品种之一,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
“郑单2号”的成功,鼓舞着这位玉米王国里的“红娘”。她先后又取得12项国家、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奖;与此同时,她将培育出的新品种抓紧推广出去。她采用试验、示范、繁殖推广三结合,在河南省不同区域建立了50多处基地,繁育杂交种及亲本自交系300多万公斤,向省内外数千家单位提供优质玉米杂交种和技术资料,并向数以万计的农业土专家当面和函授技艺。她撰写的40多万字的《郑单2号专辑》在全国印发了4万余册。1986年,张秀清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5岁投入农业科研的张秀清,而今已头发花白了。近10年张秀清又培育成功了“郑单8号”,1987年,在郾城县万亩丰产区经有关专家验收,平均单产达520.4公斤,其中最高单产达到703.7公斤。
34年过去了。张秀清的“郑单2号”、“郑单8号”等一系列杂交玉米组合,在河南,在黄淮海平原,在全国20多个省、市累计种植面积共达5.5亿亩,约增产粮食200亿公斤!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工会十一大代表讨论赵紫阳祝词
本报北京10月23日讯 记者张国荣报道:出席工会十一大的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团和铁路、民航代表团,从昨天下午起分组讨论赵紫阳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工会十一大开幕式上的祝词和倪志福同志工作报告。
讨论会上发言热烈。代表们认为,紫阳同志的祝词,以改革为主线,精辟、深刻、亲切、实在,既肯定了十年来的成绩,又不回避当前存在的问题。开始就讲人们议论最多的物价上涨、分配不公和某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真是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问题,会上讨论激烈。代表们说,紫阳同志的祝词,充分肯定了工人阶级在改革中的决定作用。改革能否深化,取决于能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我们对此有很深的体会。工人的民主权利落实、物质利益有了保障,积极性就起来了。
代表们在发言中就如何理顺工会和党、政府的关系问题发表了不少意见。过去一些单位的党委把工会当作自己的一个部门,行政就希望工会发动职工单纯搞好生产,工会在某些方面也从自己的角度单纯强调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这样就很难理顺党、政、工三者的关系。紫阳同志的指示,对这个问题讲得具体、透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