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的成人学历教育需改革
成人教育的发展及成绩 据北京成人教育科研所统计,在全国207所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中,1978年后成立的占63%;有43%的学校认为,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成绩大,受到企事业单位欢迎;47%的学校认为,成人学历教育有成绩,但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是什么 76%的函授大学和夜大学,54%的干部管理学院把管理体制太死,没有办学自主权,列为存在问题的首位。有37%的职工大学和23%的夜大、函大认为,目前成人学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基本沿用普通高教的那一套,没有自己特色,不能适应成人实际工作需要。还有38%的学校认为学生来源不足是个很大的问题。
参加成人教育者会减少吗 有25%的学校认为今后学生来源呈上升趋势;15%的学校认为今后学生来源与现在基本持平,而60%的学校则认为今后学生来源将越来越少;认为参加成人学历教育者减少的意见在比例上占有优势。
社会需求和专业调整 在207所学校中,准备增开的专业多达215个,其中32所学校准备增设各种管理专业,26所学校拟增设外语或与外贸、旅游有关的专业,14所学校拟增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各学校打算压缩的专业有161个。
(10月2日《北京晚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国歌种种
国歌与一般歌曲不同,它庄重、雄浑,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气质,是国民奋勇前进的号角。国歌的制定一般要经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讨论并通过。
世界上最先制定国歌的是荷兰。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侵略者占领了荷兰。为了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当时的荷兰政府将在军中流传的《威廉·凡·那骚》定为国歌。之后,从欧洲开始,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渐渐有了自己的国歌。
美国的国歌《星条旗》出自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的美国人。1895年,美国海军首先把此歌作为国歌用,继而陆军仿效。1931年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并经总统胡佛签字,正式将《星条旗》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歌。
在各国的国歌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的《马赛曲》了。这首歌作于1792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时刻,表达了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坚强信心和大无畏精神。1792年12月,《马赛曲》被革命政府宣布为“共和国之歌”。到1795年,被国会正式通过定为国歌。
少数国家有代国歌和两首国歌的。例如,苏联在建国初期,就曾把鲍狄埃作词、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作为代国歌。澳大利亚的两首国歌是分别不同情况使用的。按政府明文规定,凡举行属英联邦范畴内的仪式,就要奏英国《上帝保佑我王》,作为国歌;凡与英联邦无关的仪式,则要奏另一种国歌《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加拿大过去也曾把《上帝保佑我王》和《啊,加拿大》这两首歌作为国歌,直到1980年,加拿大总督爱德华·施雷耶才正式宣布废除《上帝保佑我王》。
(10月1日《湖南日报》 易校成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优化劳动组合中职工的心态
童伟忠在十月十一日《解放日报》撰文说,笔者调查发现,对优化劳动组合这一措施,职工喜忧参半,大致有十种心态。
“喜”之心态有:
喜能多劳多得。一些手脚勤快、技术精湛的职工,认为人员优化精减后,工作节奏加快,生产任务饱满,能通过勤奋工作,多得实惠。
喜能留职停薪。一些身强力壮、头子活络的青工原先已在偷偷从事“第二职业”,如果未被组合,就能回家待工,甚觉“对胃口”。
喜可合理流动。个别学有所长的职工早想到乡镇企业去发挥作用,无奈被企业“卡”住,优化组合后,人员富余,向外流动合理合法。
喜有“尚方宝剑”。优化组合优留劣汰,使车间主任、班组长有了惩处违纪职工的“解聘权”。
“忧”之心态有:
怕老无所养。年岁大、手脚不便的职工怕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被当作累赘弃之一旁,今后怎么办?
怕“请君回家”。女工担心企业为减轻负担,用“改革需要”为借口,将她们打发回家。
怕日子难混。个别吃惯了大锅饭、拿惯了平均奖的职工,担心被淘汰,或难以胜任满负荷工作。
怕砸了饭碗。个别整日东荡西逛、无一技之长的职工成为富余人员后,到处没人要,自找门路做生意又没本事,为“饭碗”发生危机而忧心忡忡。
怕丢了面子。体单力薄、身有病残者,为可能被“组合”到“幺二角落”而担忧,更怕被人瞧不起。
怕无岗对口。企业长期搞政工的人员怕压缩编制、精减机构、转业改行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岗位。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当今美国博物馆
在美国,大约有6500个博物馆,组成了一个内容和风格多姿多采的博物馆群。美国博物馆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从世界著名的艺术馆,如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到科学、历史、技术、海洋博物馆。此外,还有各种侧重不同文化的博物馆,像少数民族及土著美国人博物馆、水族馆等。
现在,在大多数博物馆,几乎所有重要的展出都伴随一系列相关的讲座。另外,还通过录音、录像、电影介绍展品及历史背景及其价值。还有专为孩子们办的节目,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介绍展览的某些内容。可以说,博物馆所提供的信息远远比它的展品解说词要丰富得多。
美国的自然历史、科学和技术博物馆正在加强展览的教育功能以吸引青年观众。它们的主要做法是举办可动手的展览,让参观者亲自操作计算机或其它器械来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密执安的亨利·福特博物馆就有很好的例子:你在电视荧光屏上触摸一下汽车设计者的肖像,屏幕上就会出现这位设计者的设计样品;你若是再摸一下样品,就会进一步得到有关信息。自然历史博物馆有许多这样的展览项目,允许参观者接触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生态学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0月5日《科技日报》文天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北京城门称谓的沿革
北京城廓几经变迁,到元代才有了现在北京城的雏形。元代的北京城共设11门:南为丽正门、顺承门、文明门,北为安贞门、健德门,东为崇仁门、齐化门、光熙门,西为和义门、肃清门、平则门。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下元大都,即收缩北城墙南移五里,废光熙、肃清二门。改健德为德胜,改安贞为安定,乃为九门。永乐中改崇仁为东直,改和义为西直。正统初年(1436年)改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余四门仍呼其名。
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始筑外城,设门七座,南为永定,其左为左安,其右为右安,东为广渠、东便门,西为广宁、西便门。
(10月8日《北京晚报》 王铭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水浒》的译名
我国古典小说《水浒》,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已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其中有全译也有节译。30年代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以英文译出《水浒》,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她译的是七十一回本。最早的德文全译本,取名为《强盗与士兵》;法文译本名为《中国的勇士们》;英文的另一译本为《在沼泽地》,沼泽地当指梁山水泊。
(10月18日《团结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为天安门城楼设计装饰
每当人们经过节日的天安门城楼时,总会对城楼上那8个火红的宫灯和八面迎风猎猎的红旗,以及城墙上的毛主席像和像两旁的横标肃然起敬。然而,这一切最初的设计者是“抗敌剧社”里的两个日本人——小野和森茂。
“抗敌剧社”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前身。1945年秋的一天,一群日本青年从北平逃出,来到已经解放了的张家口。他们之中有两个小伙子,一个是小野,另一个就是森茂。晋察冀军区的领导很快批准了他们参加八路军的要求,并让他们到“抗敌剧社”负责舞台美术工作。此后,他们为“抗敌剧社”设计了许多优秀的舞台美术,如《子弟兵和老百姓》、《戎冠秀》、《战斗里成长》、《英雄的阵地》等剧的布景。
1949年9月,党中央把举行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工作交给了华北军区。军区宣传部部长张致祥把这个任务下达给以小野、森茂为主要创作力量的军区文工团舞美队。
旧时的天安门,是古老的封建的象征,城楼上阴森森,窗门紧闭。怎样才能使天安门焕然一新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为中国人民的盛大节日增光添彩?小野和森茂满怀激情地画了几十张草图,最后把最满意的一份设计图交上去,转呈周总理审批。很快,草图被批准了。然而要实现方案又是何等不易。仅仅那8个宫灯,每个足有10立方米大,跑遍北京城也找不到。只好请来过去为宫廷做宫灯的老艺人,在小野、森茂的具体指导下现场制作。直到“十一”前夕,才赶制完成。开国大典那天凌晨,敬爱的周总理来到天安门城楼上作最后的检查和验收。
几十年过去了,天安门城楼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小野、森茂的设计风格。
(9月25日《解放军报》江凌、大鹏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中国古代的翻译
我国商周时代,以华夏族为中心,周围居住了许多民族部落和国家,为了更好地加强与周边各部落、国家的联系,自然就产生了转述语言的译官。
周代之前,翻译的名字有很多,如:寄、象、狄鞮、译等。到了周代,才统一叫象胥。象胥是专门掌握周边各族部落国家事务的人,能通周边各族语言。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翻译官。译官的产生,便利了各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译官的主要任务就是下达王命,帮助国王安抚邦国诸侯,上传各地情势,以利国王的统治安抚。
汉初,设立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及外国事务的机构——大鸿胪。译官专门负责翻译。他们的职责主要有二:其一,跟随朝廷使者到各少数民族及外国去,进行安抚劝慰、建立友好关系的活动。其二,当皇上在朝中宴见各族或外国使者、国王时,负责翻译。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第一个“盛世”。为了适应中外交往的需要,还在学校中进行外语教育,培养翻译人才。
唐代,我国封建经济达到了兴盛的顶点,各民族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与外国的交往也进一步密切,翻译人员也就多了起来。
(《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2期 王记录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动物的自私行为
动物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它们有利他行为,但也有自私行为。
黑头鸥是集体营巢的鸟类,巢与巢之间相距很近。刚出壳的鸥雏,娇嫩幼小,无防卫能力,很易被吞食。当一对黑头鸥夫妇出巢去寻找食物时,邻居的黑头鸥便趁虚而入,把雏鸥吞食掉。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雌螳螂有喜食同类的习性。交配时,雌螳螂未等交配完毕,就把雄螳螂的脑袋一口咬掉。然后,慢慢地把雄螳螂的躯体全部吞食干净。
杜鹃是既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的。到了生殖季节,它便堂堂正正地把卵产在莺巢中,要莺给它孵卵育雏。鹃雏孵化出来之后,就把莺雏抛出巢外,让它啼饥号寒而死,自己却独霸着母莺的哺育。
生活在南极洲的企鹅,在潜入水中时,常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险。所以,在每次潜入海中觅食之前,大家都站在岸边踌躇犹疑,谁都不愿首当其冲,先跳入水中做试探。这时,身强力壮的企鹅,往往把弱小的企鹅推入水中当作试探品。
还有一种阿德里企鹅,喜欢集群繁殖,在一片营巢地,各巢间靠得很近。这种企鹅是用小圆石做筑巢材料的。建巢初期,取得小圆石并不困难。可是到后来,企鹅群越来越集中,筑巢越来越多,小圆石也越来越难找。这时,有的企鹅就到邻居那里去偷,甚至抢。你偷我的,我抢他的,乱成一片,有的企鹅最后恼羞成怒,大打出手,互相啄咬起来。
(10月8日《中国旅游报》余塔山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学而优则仕”本义考
人们常把“学而优则仕”理解成:学习优秀便可做官。其实此解大谬原意。
此句见于《论语·子张》。原话为“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字义上讲,这里的“优”字并不当现代汉语中的“优秀”意义讲,而是当“宽裕、有余”讲。据《说文解字》,“优”训解为“饶”。段玉裁注曰:“饱也,引申之凡有余皆曰饶。”朱熹《四书集注》中也称:“优,有余力也。”因此全句可串讲为:“子夏说:‘做官公事之余便学习;学习后有余力便可做官。”这仅仅是字面的通解,深一层含义则是论述做官与读书两事的侧重关系。让我们看看《四书补证备旨》中的讲解:“子夏论仕与学者,当各知所重也。当仕之时则仕为重,必致君泽民。待职业闲暇优乎其有余力焉,则用其功于学……当学之时则以学为重,必修德明道。涵养纯熟而优乎其有余力焉,则推其学于仕。有仕与学之贵者,岂可不知其所重哉。”可见子夏之意在“当各知其所重也”,即在仕与学的两个阶段中,首先要致力于现阶段的任务,“或仕、或学”,余暇之时再顾及其它。这也正是孔子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引申。
(10月11日《团结报》 胡澄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指点迷津
(10月11日《吉林日报》郭延生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