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发现鲁迅致江绍原书简绍原先生:
今天奉到十二日来信;《须发爪》早收到了,感谢感谢。但纸张不大好,大约还是北京的罢。我想,再版时须用得好一点。
语丝向来不转载已经印出之刊物,这小册子又太长,不好送去,今寄还。
杭州之另一“鲁迅”,已曾前闻。但他给一个学生信,则云在上海的一个是冒充的。又有一个“周树人”,冒充司长,在徐州被捕,见沪报。不知怎地,今年连真假姓名都交了“华盖运”了。
迅启上四月十三日
(《鲁迅研究动态》供稿)附记
访旧觅踪喜得华章
江小蕙
近来我在整理父亲江绍原生前的藏书和文稿时,幸运地发现了鲁迅在1928年4月13日致江绍原的一封亲笔信(见图)。这封六十年前的手札,虽然仅有一百五十多字,但语言练达而有生气,思想敏捷而又洒脱,鲁迅风格,跃然纸上。
1924年,《语丝》在北京创刊,鲁迅与江绍原同是它的长期撰稿人。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交往,也是从此时开始。1927年,鲁迅邀江绍原前往广州中山大学英语系任教。不久广州“四·一五”事变发生,鲁迅因力争营救中大被捕学生无效,愤然辞去中大一切职务。同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一生最光辉的战斗生涯。江绍原在鲁迅辞去中大职务后不久,也离开广州,前往杭州另谋职务。他暂以卖文维持生活。鲁迅对江绍原的处境深表同情和关怀,与他时有书信往来,为他的文稿代寻出路,并劝他改宗教研究为外国文学名著翻译。1928年3月,江绍原把自己刚出版的新著《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鲁迅信中将书名写成《须发爪》,为笔误)寄赠鲁迅。这是一本在我国最早运用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迷信的书籍。原由北京北新书店出版,后因故改由上海开明书店发行。鲁迅在信中说这书的纸张不好,表示了很大关心。
《语丝》杂志于1927年在北京被军阀政府查封,迁往上海后,由鲁迅接编。江绍原有一位原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寄来一篇讲演稿,希望在《语丝》上发表。江绍原把它转寄给鲁迅,请他审处。鲁迅认为不便登载,当日即复信并将稿退还。短笺透示出鲁迅的作风和效率。
那年,发生了两起冒充鲁迅的事,其中那个“杭州鲁迅”,是杭州一个姓周的小学教员。他在西湖苏曼殊墓前冒名题诗。还答应同上海政治大学一名女生,通信来往,并给予指导。他又曾冒称自己写过一本《彷徨》,并已售出八万册。鲁迅为此事曾托友人查明真相,登载启事辟谣。关于那个“徐州周树人”知情者尚少,可供研究者查考。鲁迅对冒名事件的深沉而风趣的叙述,可以使我们看到鲁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的艰辛。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使者

四季的诱惑
——写在日本四季剧团来华演出前
理由
当剧情推向高潮时,舞台上空那几尊庄严、精美的维多利亚式的雕塑骤然崩落下来,随着音乐的轰鸣,剧中男主人公也乘着金色的天神从天而降,观众受到强烈的震撼。全剧笼罩着神秘的气氛,交织着人间爱情与艺术上苍之间激烈的争夺,二者终于不可兼得,象征主义的结局深刻得近乎于残忍。
这出名为《剧场中的怪人》的戏剧,整个演出可以称得上是奢华的。庞大的演员阵容,训练有素的交响乐队,恢宏的舞台布景。单是舞美设计和制作就耗资二亿日元,不惜把剧场原有的舞台格局敲掉再重新装修一遍,使之与剧场浑同一体。
是歌剧、舞剧,还是话剧?倘若用中国各个剧种专业化分工的眼光来看,似乎都不是。但它有歌有舞亦有对话。它的建筑造型简洁而典雅,这里聚集着数百名优秀的职业艺术家。日常训练十分刻苦,唱过了再跳,跳过了又背台词,一丝不苟,半天下来浑身汗流浃背。团长浅利庆太先生在这里犹如一个威严的国王,主宰着创作、排练、演出和行政的全部事务,尽管其人不乏幽默风趣的气质,他的下属仍调侃地说,即使他一言不发,见了他面也吓得打哆嗦。浅利庆太早年在庆应义塾(私立大学)攻读法国文学时,于1953年与几位醉心于艺术的年轻朋友一起创办了这个剧团,今年适逢建团35周年纪念。
四季剧团的艺术渊源和风格的形成颇为曲折。它在早期既受充满怀旧情调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音乐传统的熏陶,又受布莱希特激进而新颖的戏剧思想的影响。此外,它或许不愿承认,依笔者之见还可以察觉出美国百老汇风格对它的渗透。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它决不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在美学的探索中坚持与时代同步。回顾四季剧团在各个时期上演的剧目,那是不断流动着的韵律,富于生命活力的画卷,宛如大自然的四季一样多姿。它在汲取本民族艺术营养的同时,以东方人特有的感知,敏锐地关注着外界审美风尚的发展和观众心理的演变,进而迎来当今所谓“舞台艺术国际化”的时代。在日本观看四季剧团的演出,剧场演员们仿佛个个都是“全能选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芭蕾舞、踢跶舞、拉丁舞、对白、朗诵……样样拿得起来,并和谐地融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的京剧似乎可以与它类比,唱、念、做、打俱佳,却又不同于京剧,它属于现代,也属于当今最热情的年轻观众的欣赏圈。
今年初夏笔者访问日本期间,得便看了四季剧团的几场演出。随手翻开日本的报刊,常常可以看到对它的专题报道,从街头到地铁车厢里也张贴着它的公演告示。以一个纯粹的民间艺术团体,执著追求艺术的臻美,从不肯降低其优雅的格调,又能赢得如此广泛的青睐,完全靠自负盈亏维持它的命运,支撑着巨大的经费开销,自建团后历35年而不衰,这在日本不啻是一个文化奇迹。
四季剧团此次来华演出,也是它第一次走出日本本土之外公演。浅利庆太先生在多年前就曾为中、日友好建交而尽力,他特地选择在中、日友好条约签订十周年的时际来华,可谓情谊深远。此次携来《安徒生的故事》一剧,全剧以安徒生传奇式的经历为主线,剧中有剧,引发出《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等许多故事的再创作,现实主义的手法中涌动着梦幻一般的浪漫。女主角八重泽真美和男主角市村正亲皆为歌舞并茂的艺术之星,将令中国观众一睹四季剧团那浓郁、明快、健康的风采。作为先睹过的笔者,特撰此文以预祝它的成功。


第8版(副刊)
专栏:

流光集
徐慎贵
1
沙漠和沥青正同时蚕食着绿色吗?
2
你举起双手,迎对风沙站着,幻想自己化作一棵鞭挞沙魔的树,呼唤鸟儿们飞集拢来鸣唱——
不,你还是放下手来栽树吧!
3
春天了,开冻了,木排和冰块并行。
火柴不慎落在后路漩涡里了,但放排人凿出冰碗在太阳下取火,又使炊烟袅袅,抒写那急峡险滩后的开阔的前途……
4
虬枝倒影在江里,就像游龙搏浪前进——
准备赛龙船的健儿从悬崖松得到了鼓舞和力量!
5
只有踏实的后步,才可能有大跨度的前步。
6
蝶式立交桥,我知道你展翅飞向哪里……
7
原始人也有“披肩发”,因此现代人就是古已有之吗?
8
塑料花说:“凉水和开水都可以浇灌我。”
真花说:“其实,你什么也不需要,因为你不食人间烟火。”
9
他提着鞋站在海边的时间够长的了,连小望潮蟹爬上他的脚丫都不晓得——
醒来吧!羡海不如扑进海浪……
10
地球,你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第8版(副刊)
专栏:

厚酬
——干校琐忆
萧乾
初来农村,看见山脚下五岁娃娃也牵头大水牯,觉得放牛这活儿再轻巧不过了。某连就把牧放水牯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位老先生。他是全国有名的金石专家,下来之前曾任一家大博物馆的馆长。老先生高度近视,还患有肺气肿,听说放牛就不必跟大队人马去趟泥水,只消坐在道旁看着水牯吃草就成了,组织上的照顾使他颇感到温暖。
可是牧放这个工种其实并不那么省心。大队人马“天天读”之后,才排队下地。干了一阵活,有时还作兴抽支“地头烟”。牧放则一大早接过缰绳就算上了工,牲口转到哪儿跟到哪儿,一口气要干到天黑。这个工种得同活物打交道。不会骑马的,一上去牲口就会有所察觉,而且立刻就尥蹶子。水牯呢,只要你一牵缰绳,它也马上能知道你是行家还是力巴头。这正是老先生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水牯经常同他闹点小别扭。老先生往坡上拉,它们有时腿像柱子似的,纹丝不动。更糟的是它们老想往苇塘里钻。老先生除了嫌里头湿漉漉的,还怕有水蛇,就无论如何也不让它们钻进去。
这一天,水牯憋足了劲儿硬是挣开缰绳,趟进去了。这下可把老馆长急坏了。苇丛密密匝匝,叶子锋利得像刀刃。老先生深一脚浅一脚地去追,胳膊腿儿给刮得满是血道子,可那对水牯连个影儿也见不到。这可怎么向班长交代!急死人呀,简直比博物馆丢了件铜鼎还严重。
这时,苇塘里出现了个十来岁的娃娃,他正在摸泥鳅。老先生也不顾揩自己那满头大汗,赶忙连说带比方,示意水牯不见了。娃娃会意,钻进苇塘,东探探,西望望。不一会儿,他一手牵着一只水牯出来了,它们竟变得那么驯顺。
老馆长真是喜出望外,接过缰绳,感激得双手发颤。他一边向这位神通广大的娃娃连连致谢,一边浑身摸索,想找点什么来聊表谢意。终于摸出一张十元钞票,就递给娃娃。心想,要是赔两头水牯,可远不止这数目哩。
娃娃愣了。他死命摇头,不肯接。
馆长的月薪大约是300元。老先生一边硬往娃娃手里塞,一边(为了打通思想)就说:“拿去吧。这——不过是我一天的工资。”
岂料这句话很快就传遍了那一带。农民见了干校的人就说:“嘿,原来你们每天的工资十块钱哪!”说这话时,有惊讶,有羡慕,不免也有些妒嫉。原来当地农民刨去口粮,七折八扣,一年到头的工分也拿不到几个钱。
1988年8月4日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徐州汉兵马俑
宋体金
江苏徐州汉兵俑博物馆自一九八五年十月正式开放以来,已有上百万中外游人慕名来此一饱眼福,他们称“徐州汉兵马俑为世界又一奇迹”。
据考证,徐州汉兵马俑的主人是西汉景武年间分封到徐州的某一代楚王。汉兵马俑与秦俑不同。秦俑兵多,战车多,马少;徐州汉俑约四千,马俑约千匹,比例甚大。这反映秦代重战车,汉时重骑兵。再和咸阳汉俑相比,咸阳马俑较瘦,而徐州马俑肥硕,这反映了西汉“文景之治”的经济力量比较雄厚。如果说秦俑是以秦军体魄高大,装备齐全的将士为模特儿,以写实的手法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那么徐州汉俑则是楚国艺术家以楚军为蓝本,以写意手法创出来的艺术珍品。它更重视传神,重视表现复杂的感情,它的制作方法是模制,更适于大批量生产。多才多艺的楚国匠师,利用这些普通泥巴,创作出数以千计的陶俑,据其不同的表情、神态姿式、衣着等,反映出它们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兵种、不同职位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使这些陶俑同中有异,千姿百态,个个传神,栩栩如生。那稳健肥硕的战马,足谋多智的官吏,矫健英俊的立式俑,威严肃穆的甲胄俑,憨厚质朴的发髻俑,机智敏捷的警卫俑,无一不凝聚着创作者们的艺术匠心。
徐州汉兵马俑的出土发掘,为研究我国战争史、兵制史、雕塑史、服饰史及西楚的经济、文化,人文风俗等,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附图片)
徐州汉兵马俑 陈志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