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如何堵住这个“黑洞”
——本报部分驻省记者评述社会集团购买力种种现象
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但许多事实表明,它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呈上升趋势。为什么会这样?本报部分驻省记者在披露种种现象的同时,进行多角度的透视。
奢侈浪费加剧供求矛盾
本报驻广东记者梁兆明:奢侈浪费已成为广东省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据有关部门透露,1986年全省查出违纪金额3.6亿元,1987年查出违纪金额达5.8亿元。查其去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奢侈浪费掉。有的市、县,仅领导机关花的招待费,一年就达一百几十万元。有个山区穷县以所谓“感情投资”为由,先后在广州市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召开会议,鼓动供销人员要“敢于住高级宾馆,敢于坐高级小轿车,敢于请客送礼”,以显示山里人也有“气派”。于是,该县请客送礼成风,越刮越大,社会集团购买力膨胀,仅县属两个靠借贷过日子的商业性公司,在两年多内光请客送礼就开支了160多万元。
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防止市场供求矛盾加剧,省委、省政府已三令五申,有措施、有标准。但有的地方、有的单位依然我行我素,摆阔气,互相攀比,慷国家之慨,一掷千金。
为什么铺张浪费之风会愈演愈烈呢?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未深化,办事无章可循。率先开放的广东省,至今并未革掉权力过分集中、办事环节过多等弊端。下面办一件事,往往要层层报批,关卡林立。办事人心急如焚,来回奔波,不得不以请客送礼疏通关节。这种衙门作风,官僚作风,正是滋生奢侈浪费的温床。有些部门和单位掌握权力的人,乘机来个“你不烧香我不办事”的法术,于是,“感情投资”、“关系就是生产力”之类便成为奢侈浪费的所谓“理由”。
为什么有些应该下放的权力没有下放?一方面是现在远未做到“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还未建立起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办事基本上还是老一套。另一方面是一个“利”字在作怪。因为放权就要放弃谋利的条件。利之所系,割之不舍。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深化改革。
穷阔气使人忧虑
本报驻贵州记者潘帝都、胡跃平: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今年1至8月,全省社会集团购买力比去年同期增长19.7%,大大超过同期工业生产增长的幅度。集团购买力金额已达4.12亿元,远远突破了全年2亿元的控制指标。严重失控的社会集团购买力,给本来就贫困的贵州省雪上加霜,无怪乎有关人士忧虑地对记者说:如果这样下去,贵州恐怕难以摆脱贫穷的困境。
贵州社会集团购买力失控的症结何在?有关部门领导认为,主要是穷大方、穷阔气,讲排场,互攀比。记者在不少场合曾听到某些领导同志这样表白:贵州虽然穷,但还是热情好客的;穷归穷,不能丢面子。基于这种思想,有些地方和单位便不顾经济实力,摆起阔气来:不适宜盖的楼堂馆所平地而起;暂可不建的“活动中心”仓促上马,而且内装修豪华;小汽车国产的嫌不好,要进口的;简朴的会议室变成了阔气的大客厅……总之,都想“鸟枪”换“炮”。据有关部门介绍,尽管国务院指示今年停止购买小汽车,但截至8月份,全省因种种“特殊原因”不得已批准购买的各类小汽车达360辆,总金额为2085万元。此外,未经批准违控购买豪华小轿车的单位还有10多个。至于请客送礼和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给职工滥发超标准实物的现象,更是在互相攀比中愈演愈烈。有些银行和财务部门对此似乎也司空见惯,往往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其开绿灯。有家地方报纸把贵州失控的社会集团购买力比喻是一只“虎”,说它不断从暗处冲入市场与民争购各类商品,助长了物价猛涨。
本报驻江西记者赵相如:据了解,今年1至7月,江西省社会集团购买消费品实际支出要比去年同期增长20.3%,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0.5%。以江西省的19种专控商品为例,今年1—8月的开支比去年同期增长29.3%。购买小汽车、空调器、录相机、复印机这类高金额消费品,比去年同期开支有了大幅度增长,小汽车竟增长97.6%,空调器增长71%。
江西是个老区,比较贫困。但是,有些贫困地区的社会集团,在购买高金额的专控商品时毫不怯弱。有个地级市,1987年1月至今年6月,共购买小汽车150辆,其中未经省控购办批准购买的有120辆,违控金额达360万元(在国务院“紧急通知”下达之后仍然购买了40辆)。
购买这些小汽车的资金,绝大多数是单位的“自有资金”,也有的是收取的“管理费”,个别单位是向银行贷的款。这些单位为了逃避监督,以“购货款”、“汽车材料款”的名义来搪塞。
失衡的攀比心理与失衡的政策制度
本报驻浙江记者高海浩:今年以来,浙江省不少地方掀起了一股不可遏止的集团消费浪潮,在这股消费浪潮的背后,暗藏着强有力的消费动因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杭州市一位副市长与记者谈及此事说:有审批管理的问题,还与楼堂馆所的大量兴建、各类公司的大批冒出关系极大。
记者从工商管理部门了解到,今年以来,浙江省新办各类公司已逾2000家。有人算过一笔帐:如果每家新办公司只花1000元开办费,便会聚成一股上百万元的集团购买浪潮。
集团购买力是通过流通领域实现的。商业部门的同志认为:漏洞恐怕在于逃避审批,这部分的集团购买力谁都无法统计。据商业部门说,目前至少有几种逃避审查的手段:一是用私人名义购买专控商品,由单位变通报销;二是由基层企业购买,然后“转借”给领导部门;三是发票上做手脚,如把地毯写成装饰材料等等。
商业部门的同志特别提醒记者说,集团购买力的最大漏洞是:企业滥发实物,吃、穿、用俱全,这笔消费资金无法统计,其数额远超过买一辆小车、一台相机。
事业兴旺与大量消耗并存,这是现实社会的一大特征。仅仅用节俭意识淡漠是难以解释的。因此,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失衡的攀比心理和失衡的政策制度。
杭州市解放路百货商店总经理孙嘉荣认为,要真正控制集团购买力,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制度。他说,审查制度再严,总有漏洞。现在是政府管得越严,下面越要钻空子,而且办法很多。他提出,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国家不要具体管,单位、企业买什么、发什么,只采取纳税的办法来控制。
赵相如:为什么社会集团购买力往往难以控制呢?有的同志告诉记者,控购工作单靠控办一家是不易做好的,这是一种整体工程,需要各个有关部门协商配合,必须引起各级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如未经批准购买专控商品,银行拒绝付款,物资或商业部门拒绝发货,交通监理部门拒发牌照等等,就容易收到效果。
还有同志说,明显的违纪行为越演越烈与检查不严、处理不力有关,只要抓住典型动用纪律手段,也许有些人就不敢恣意妄为了。
最近江西省已决定,对那个违控购买小汽车的城市进行通报,(仅仅通报就算了事了?对违反制度超标准、乱花钱者,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通报一下,检讨一下了事,以后还会照此办理,实际上等于鼓励违反制度。——编者)并决定,明年压缩全省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标,要在今年已压缩的基础上,再压缩20%以上。
既要严加控制又要区别对待
本报驻福建记者张铭清:根据福建省统计局统计,今年1至8月,全省社会集团购19种专控商品金额(只占全部集团购买力的15%至20%)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其中8月份比去年同期增长31.6%。
福建省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简称控办)以两项高档商品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例,今年1至8月份,控办批购小汽车600部和摩托车1 142部,比去年同期的批购数分别减少了26部小车和217部摩托,但金额上是上升的。其原因是价格上升幅度很大,而控购商品大多如此。由此可见,不管物价上涨因素,仅仅从金额上考察集团购买力失控与否,是不可靠的。同样,以为只要控办严格把关就能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也是不现实的。
福建省财政科研所和财政学会的研究人员认为:集团购买力的膨胀,是现行经济运行方式决定的,行政干预手段未必奏效。况且现在的压缩指标,既无内在的利益机制使人自觉遵守,又无外在的纪律机制加以约束,往往是一纸空文。企业处在市场竞争之中,具有法人地位,它只能接受市场引导,行政干预越来越失去了权威。比如,企业的管理费开支,企业有权决定,管理费相当部分是集团购买力,行政手段是难以控制的。价格放开之后,企业的管理费随之增大,必然使集团购买力膨胀,特别是近几年,各种联合、工贸、开发、咨询公司和贸易中心等如雨后春笋,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更大大地增强了集团购买力。不承认这个现实,一刀切地压缩指标,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何况,所谓压缩指标又是“软”任务。大家心里有数,肯定压不下来,对压不下来的地方和单位,也不见上级给什么纪律处分,所以,上面天天喊压缩,下面日日见膨胀。
福建省规定会议伙食每人每天不能超过6元,可几乎所有的饭店、宾馆低于10元的标准就没法办,事实上行不通。住宿费开支尽管财政部有明文规定,可实际上也行不通。由此看来,在控制集团购买力上,办法要从实际出发,既要严加控制,又要区别不同情况;既要有符合实际的统计办法,又要考虑行之有效的纪律机制和利益机制。从上到下统统按一个比例压下去,一刀切,是行不通的。有的比过去多花了钱,不一定违纪;有的花钱比过去少,也可能有违纪行为。不能让乱花钱的占了便宜,让节约守纪者吃了亏。让老实人吃亏的作法是行不通的。而且,在水涨的时候,要求船低也不现实,问题是找到控制船吃水线的标准来,这个标准应有弹性系数,也不能一刀切。
控办人员的苦衷
本报驻内蒙古记者傲腾:1 98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年大庆,各方面花销不少,但社会集团购买力却比1986年压缩了46%,今年又比去年压缩20%,据截至6月份的统计,社会集团购买力占年初计划的41%,估计全年不会突破指标。
在全国社会集团购买力失控的情况下,内蒙古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按理是可喜的。可是,当记者去采访内蒙古自治区分管此项工作的两位负责人时,他们向记者诉说满腹的苦衷: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工作,却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他们的苦衷归纳起来有:
——对上负责管得严了,下边的骂我们;对下放松了,上级批评我们,不是惹了这一头,就得惹那一头。更为难的是,现在很多上级领导自己许愿送人情,而我们却送不出票子,于是下边人就以上级领导的指示为“尚方宝剑”攻我们,他们演“红脸”,我们扮“白脸”。领导怪罪,我们只好承受着。
——国家基建战线失控,新上的项目多,新成立的机构多,都要求购买控购商品。比如,强调公安重要,要求配备汽车;税务重要,要求配汽车;教育重要,要求购买电化教学设备;科研重要,要求装备现代化仪器等。可是控购年年要压缩,二者互相矛盾,而这个矛盾都集中在我们这里,叫人怎么不左右为难?
——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控购商品的数量与金额的矛盾。还是以小车为例,内蒙古自治区目前需要报废更新的小车大约1000辆,今年原计划批准更新672辆(不更新则浪费汽油、不安全),可是小车价几乎翻了一番。按照现行汽车价格与控购金额指标只能更新400辆,数量与金额之间有272辆小车的差距,该谁更新,不该谁更新?谁得不到更新谁就骂我们。
最后他们说,我国控购工作矛盾重重,这个工作开展至少有11年了,国家始终拿不出好办法。严格讲现在我们对情况也掌握不准,统计部门从卖方统计,我们是从买方统计,两家数字出入很大。情况不明,决策难拿,所以要解决需从治本入手。
本报驻湖南记者杜若原:据湖南省各级控购部门的统计,今年1至7月,全省社会集团购买力实现4.77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5%。省控办罗松杰主任对此数字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个摸脑壳数。”来自湖南省统计局的材料证实了这点:全省1至7月社会集团购买力实现1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
两个政府部门的数据一个下降,一个上升,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
今年,湖南省核定社会集团购买力指标为7.2亿元。这笔钱基本上照着人头平摊下去。全省近500万职工,每人分得142元。如果用它作为劳保办公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非生产性汽车用油等等的开支,实在是杯水车薪。
真正推动社会集团购买力上升的实际上是非专控商品。这类商品是社会集团必需的,如医疗、劳保、办公用品,单位不能因为没有“指标”而不购置。而许多单位购买这类商品尽管大大超标,却依然按着指标口径上报,反正没有人监督。
湖南省控办的同志说,这是上面逼着下面弄虚作假的。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年年喊得响,实际上却控制不了,原因就在此。
现行的《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办法》是1980年制定的。8年来各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办法》中的有些措施已流于形式,不起作用。


第2版(经济)
专栏:

南宁插秧机厂倾销废品坑农
造成巨大损失 厂家拒不退赔
本报讯 在广告中称“我国独家生产、技术先进、畅销国内外,适合北方带土插秧、深受广大稻农欢迎”的南宁插秧机厂的25.2厘米4行水稻插秧机,销往黑龙江绥化市的竟全是不合格产品,近4年使绥化市经销部门和一些农户吃尽了苦头,损失达20多万元。
绥化市是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广大稻农急需机械插秧,以解除手工插秧之苦。1984年11月9日、20日,南宁插秧机厂不经地方农机推广部门鉴定同意,私自与绥化市兴和供销社、双河镇政府经销公司分别签定了25.2厘米4行插秧机1200台和1680台的购销合同。但这个厂推销的这种插秧机,经当地广大农户实地使用验证,根本不能用。4年来,绥化市供销联合社、双河镇政府经销公司代表农民利益,多次去电、去函向这个厂反映农民呼声。1985年、1986年,这个厂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绥化市亲自搞“技术指导”、改装,结果还是不能用。但厂方却违背订货实行“三包”的合同(包退、包换、包修)一走了之。事后还致函称:“现在我们是同病相怜,不瞒您说,这种型号的插秧机我厂还积压3000多台”,“如果退回我厂,工厂的经济能力实在承受不了。”
1987年12月,绥化市供销联合社派人前往这个厂,经交涉达成“对绥化兴和双河供销社插秧机问题的意见”,规定:“如属我厂设计、制造质量达不到产品说明书要求,经验证后,我厂负责给予退换。”1988年5月30日,南宁插秧机厂副厂长许金恒带7人到双河镇。由他们亲自调试、操机,结果还是不能用。许金恒承认试插不合格,并在现场试机鉴定书上签了字。但是,这个厂仍言而无信,还是不退换。
至今,南宁插秧机厂销到这个市兴河、双河两乡镇的1650台不能用的插秧机,还都压在农民和经销部门手里。
(陈万林)


第2版(经济)
专栏:编后

上法院告他们去!
编完此稿,心里颇不是滋味,有一句话似不吐不快:南宁插秧机厂的同志们,你们脸红不脸红?
用不正当的手法将不合格产品推向市场,用极不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签订的合同,这种连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都不要的行为,应当在整顿经济秩序中,好好改一改!
农村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也向农用工业提出了新的需求。不少企业抓住这个时机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去占领市场,既搞活了企业,又支持了农村。这是值得提倡的正道。但也有那么一些企业和个人,混水摸鱼,不断造出假农药、假化肥、假良种、质次农机,牟取暴利,坑害农民。这是为天理国法所不容的。
为什么明知不对,明知在走邪门歪道,可偏偏还要那么干,那么走?这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外,主要还是因为经济活动远未纳入法制的轨道。坑农的、犯法的,不以为自己违反了国家的律条,也没想到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被坑的,吃了亏还硬不起来,只知低声下气地求人家,他不理睬,似也无可奈何。这样下去,良好的经济秩序是无法建立的。
难道就没有办法吗?有,到法院告他们去!习惯于搞“君子交易”的人们,得改改老观念了。上法院打官司,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相反,由“人治”转向“法制”正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第2版(经济)
专栏:

黄河上游河水特枯已成定局
西北电管局呼吁限电节电支持工农业生产
本报讯 中国水利电力报记者袁林生、本报记者景险峰报道:今年汛期,黄河上游雨水偏少,上游河水特枯已基本成定局。
据水文资料统计,今年1至8月,黄河上游的唐乃亥水文站入库总水量为86.8亿立米,比多年平均值减少43亿立米。这对于水电装机容量占装机总容量50%的西北电网来说,意味着今冬明春枯水期间缺电局面将更加严重。
据悉,最近两年内,西北电网的火力发电,也没有新的机组投入运行。相反,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用电量,在逐年大幅度增加。昔日以电力富余而自豪的大西北,如今成了全国五大电网中缺电最严重的一个。供需矛盾日趋尖锐,预测今冬明春西北地区电量缺口在25%左右。工业生产用电将受到限制,同时还影响到甘肃、宁夏、内蒙古三个省、区1700万亩农田的正常灌溉。
西北电管局负责同志呼吁:对部属、省属和各地一批高能耗用电大户,要果断地实行限电措施,农灌高峰时期工业要给农业让电。要增强计划用电观念,各省区努力做到不超用,谁超限谁,超用必还。


第2版(经济)
专栏:

“世界粮食日”纪念活动16日举行 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及河北省举办的“世界粮食日”纪念活动16日在廊坊举行。今年活动主题为“农村青年”,注重强调发展中国家农村青年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在纪念会上,农业部副部长相重扬说,我国目前“两户”(科技示范户、农业专业户)农村青年有1200多万,乡镇企业青年厂长、经理和个体企业者500多万,还有700多万青年人参加脱贫致富的开发工作。
(木雅)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村新产品新技术信息发布洽谈会召开 该洽谈会是由《中国农机化报》和国家科委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在京联合主办的。来自各地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乡镇企业等60多个单位及个人在会上发布了200多项经济、实用的新产品、新技术。


第2版(经济)
专栏:

江西省查处乱涨价案件5000多起 江西省在为期一个月的市场物价大检查中,共查出乱涨价案件5761起,查出非法收入186.3万元。
这次物价检查是从9月初开始的,以物价部门为主。他们对违法涨价的单位和个人,均作了处理,没收其全部非法收入,并把其中的6.2万元退给了消费者。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冶金部决定加强对钢材价格监督管理
向十大钢厂派驻巡视员
本报讯 “十大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一半以上,统配钢材数量占全国统配钢材总量的85%左右,对全国经济形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我们遵照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决定尽快向十大钢厂派出驻厂巡视员,监督国家计划和合同计划,监督国家物价制度的执行。同时要求十大钢厂从现在起就立即着手进行财税物价自查工作,尤其是在钢材价格双轨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更要模范地遵守国家有关规定”。这是冶金工业部部长戚元靖15日对记者说的。
这十大钢铁企业是:鞍钢、本钢、包钢、首钢、太钢、武钢、马钢、攀钢、宝钢、唐钢。
戚元靖说,冶金部还准备认真搞好部机关大院11个公司和冶金行业各级公司的清理和整顿。 (贾瑞玲 叶红坚)


第2版(经济)
专栏:

西宁查处一批倒卖彩电的公司
新华社西宁10月16日电 (记者李建宏、通讯员陈广魁)西宁市13家倒卖彩电、扰乱市场的公司,在最近的一次彩电售价检查中受到了物价部门的严肃查处。
今年以来,西宁一些国营、集体单位利用各自的权力和关系,非法套购大批彩电,在流通中无视价格法规。被查处的13家公司今年从外省高价购进800多台彩电,当这些彩电通过各种环节到消费者手中时,每台售价已高出西宁市场规定售价50至780元。
为严肃物价法规,维护消费者利益,青海省和西宁市物价部门对已查实倒卖彩电的公司,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分别给予了没收违法收入、罚款、向部分消费者退款等制裁。


第2版(经济)
专栏:

执行物价政策谁最好
市场报与国家物价局评选全国十佳商店
据今天出版的市场报报道:为配合国家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秩序,表彰模范执行物价政策法规的商业单位,市场报和国家物价局物价检查司共同发起评选“首届全国执行物价政策法规十佳商店”活动,时间自10月中旬开始,到今年年底结束。国营、集体、私营商店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办法:由各地商业、物价部门和消费者推荐,推荐材料内容务必真实,观点鲜明,事迹突出,每份不超过5000字。材料请寄市场报办公室收,截至时间11月底。该报第二版刊登了评选标准。


第2版(经济)
专栏:献身黄淮海

“马扎教授”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尹建华
如果你到驰名中外的杂技之乡——河北吴桥县一带,向群众打听北京农业大学的王树安教授,很可能十问九不知;但是你若说“就是那个‘马扎教授’”,几乎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说:“噢,你问的是他呀!……”
王树安是北农大最忙的教授之一,担当主持“黄淮海平原夏秋粮均衡增产”研究课题的重任,是他额外接受的一项任务。这是国家组织科技界精英,加强对黄淮海平原农业科技攻关,为大面积的开发作准备的。科研基点放在偏僻的吴桥、东光两个县,但整个沧州地区都属于他开展科学试验的“领地”。
1983年3月,王树安教授一到吴桥,就抓小麦生产。为了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他绘制图表、采集标本,走遍了全县,取得第一手材料。然后在全县4大片分别讲了7次课,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至种田把式、知识青年,共3900多人听课。不少农民带着家里的收录机前来听课,说要“录下来回去再琢磨琢磨”。据说,一段时间里乡、村争着放录音、录相,连当地喜爱的河北梆子、山东大鼓及电影、电视等都统统“让路”给王教授一人“唱主角”!这一年全县小麦总产、单产果然创历史最新纪录!以后又年年增产,王教授被农民尊拥为“小麦王”。
小麦这种夏粮作物在贫瘠缺水的碱地上低产变高产,只是实现夏秋粮均衡增产的第一步。紧接着,王树安就为秋粮增产开展“退一进二”的大胆试验:即以小麦迟播(“退一”)高产来延长秋季玉米、大豆生长期(“进二”),提高秋粮的产量。经过长时间探索,王树安在范屯乡试验区初见成效:晚播20多天的小麦亩产却达400公斤,生长期延长后的玉米亩产也创造了550——600公斤的高产纪录!同时在这严重缺水的地区,王树安采用塑料管灌溉和减少灌溉次数,又使水的利用率提高了4.65倍。
王树安为调整农作物生长期、空间、阳光和水份的利用率耗尽了心力。本来他在北京的工作时间表已排满,如今每年又献给沧州大地六七个月,这时间是怎样挤出的呢?听听他的老伴邓素兰的埋怨:他总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把这个家只当作旅馆、饭店,难得有几天晚上在家也总躲着著书立说批改学生的论文等,彩电从来不瞄一眼,法定的休假从来不度。只有今年李鹏总理邀请他去北戴河,才生平第一次休假……
吴桥的同志后来向我们披露了那个小马扎的来历:王树安每次来往沧州、北京,总是尽量乘坐夜车,一点也不耽误白天的“战斗”;再说这种时间总是“见缝插针”式的“临时动议”,说走就走,无法预先从从容容地订购车票,很多情况下是靠一张站台票急急忙忙赶上火车的。车厢里拥挤不堪,哪里还有什么座位,只好夹在人缝中站着,一站就是六七个钟头。站得双腿麻木,下车时步履维艰。
有一天,从早到晚忙个没停的王树安教授,又要动身乘夜间11点的火车返京了。县里负责同志一再劝阻:“半夜里坐火车,又没个座,身体吃不消啊,还是好好睡一觉,明早再走吧?”他却毫不犹豫:“明天上午学校有重要会议,非得回去不可!”这时,县科委主任才把亲手制作的一个简易的小“马扎”递给了他:“实在对不住您了,只好给您准备下这个……”
老教授惊喜而又感动,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有了这个,我还可以靠着车厢睡个囫囵觉呢……”
从此,“马扎教授”的绰号就不胫而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

河北邯郸地区植保站组织曲周等县植保站,经过4年研究,摸清了蟋蟀的生长规律和危害特点,掌握了一整套防治措施。采用这个研究成果,仅曲周县一年就减少粮食损失1500多万公斤。图为植保站技术员在观察蟋蟀的活动。
新华社记者 贲兰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