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引进竞争机制 增强机关活力
团中央从基层选聘干部
又有十一人走马上任
本报北京1月7日讯 记者袁建达报道:引进竞争机制才能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今天下午,当11名来自基层的共青团干部接过团中央书记们递过来的聘书,正式成为团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时,大家的心里都萌动着兴奋和跃跃欲试的感觉。
说起来,第一批幸运儿应是两年前的另外19位团干部。当他们经受了严格的考察和激烈的竞争,不带户口、不带家属,编入团中央的干部队伍,进行为期两年的工作和锻炼时,团中央的干部制度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两年来的实践使团中央的书记们领悟到,从各地选聘优秀团干部到团中央工作,拓宽了机关干部来源的渠道,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改变了机关干部的固定结构,提高了机关干部自我锻炼意识。而更主要的是,增强了团中央与基层的联系,达到了互相沟通、互相促进的目的。
选聘上来的团干部虽属团中央的正式编制干部,但两年后还要回到原单位工作。他们思想敏锐、学习刻苦、工作积极。他们从基层带来了团员青年的呼声和要求,从团中央又学到了从宏观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回去后,一个个成为深受欢迎的干部。他们的到来,使团中央干部的竞争意识更浓了。
团中央从基层选聘干部,这在众多的人民团体中尚属首家,中共中央组织部肯定了这种尝试。难怪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延东今天神情特别兴奋:“龙年伊始喜事多,但等岁末看硕果!”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建立制度 形成网络 限定时间
  新疆基本办完人大代表建议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7日电 (通讯员楼望皓)刚刚结束的新疆人大代表意见办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提供的材料表明:去年全区人大代表提出的775件建议、批评和意见,到年底,除一件正在办理外,其余已全部办理完毕。
去年以来,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实行现场办公,和代表对话等措施,加快了办理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速度。去年人代会期间,自治区17个厅局收到代表书面和口头意见215件。他们派出负责人和业务人员,深入会议现场,办理和答复了105件。
目前全区从上到下已形成一个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网络,各项办理制度基本形成,保证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在限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地办完。克拉玛依市人大代表屈友梅,尼勒克县维吾尔族代表依明江·买买提,伽师县维吾尔族代表马木提等分别提出了改善县镇供水条件的意见。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全面规划,投资2802万元用于改水。目前,32个县镇的供水工程已基本建成投产,占全疆需建供水设施县镇的46.4%。
喀什代表马木提·司马义、艾尼汗·卡的尔和赛耒大毛拉阿吉等提出喀什旧城改建的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投资345万元用于改造工程,使这古丝绸道上的城市,焕发青春光彩。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以温暖建立感情 用信任消融疑虑
  驻厦门海军热心为“三胞”服务
本报讯 驻守在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的东海舰队某部,认真做好驻地“三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侨胞)工作,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调动了“三胞”参加特区建设的积极性。许多“三胞”及其在厦门的亲属都表示要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厦门邻近港澳,同台湾一水之隔。全市有台胞、侨胞和港澳同胞二十多万人。厦门解放前夕,去台人员有五千多人,他们在厦门的亲属有一万多人。1983年初以来,这支海军部队的干部战士模范地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关心“三胞”及其家属,做好为他们服务的工作。他们首先从生活上关心“三胞”,使“三胞”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几年来,部队同街道一起组成24个“送温暖小组”,经常登门看望“三胞”,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70多岁的新加坡归侨张堆金老先生,由于儿子突患肝癌病故,忧伤过度发病摔伤。部队医疗所的医生多次前去看望,定期为他检查身体,老人十分感激。
由于海峡分隔,骨肉离散,许多台胞台属“每逢佳节倍思亲”,部队干部战士特地在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街道干部一起去看望台胞台属。86岁的台属辛爱,女儿在台湾,孤身一人在大陆。“送温暖小组”为老人维修房屋,安装电灯;医疗所的护士们,定期替她梳洗和料理生活。每逢除夕之夜,思明区和部队的领导同志,按闽南人的习俗,与老人“围炉”团聚。在她生命弥留之际,护士长陈玉英同志多次前去看望。她病故后,部队和街道都送了花圈,代替她在台湾的女儿为老人送终天年,在台胞台属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在十年内乱中,许多“三胞”同祖国一样经受了磨难。为了弥合他们内心的创伤,部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和对台政策,在政治上对“三胞”一视同仁,请“三胞”来部队参加座谈会,给指战员上课、作报告,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政治上对他们的信任,感到很光荣。前年中秋节,思明区委邀请中华街道8名“三胞”代表到部队的猎潜艇作客,共叙祖国统一的心愿。来宾中有民革厦门支部副书记陈国勋同志。陈国勋曾在国民党军队任职,他登艇后十分感动地说:“以前我把军事码头看作‘禁区’,今天海军同志请我来作客,这是我连作梦都不敢想的。共产党的政策得人心。”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原来不少“三胞”对我们党和政府的政策有怀疑。但是,他们通过同部队干部战士的接触,不但很快打消了疑虑,而且同水兵们交上了朋友。80多岁高龄的白标弟老先生,前年从台湾回大陆定居,由于长期受欺骗宣传的影响,他带回成箱的“快熟面”,回来后闭门拒客。后来,水兵和街道干部一道到他家走访,使他很快打消了顾虑。
(林洪 杜振金 陈茂宏)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话

  也谈“记者的朋友”
  白水
吴昊同志的《谈“记者的朋友”》一文(见《人民日报》去年12月19日第四版),读后深感切中时弊,深中肯綮。
但感到事物的另一面没有谈到,即:和记者交朋友的人目的各异,和别人交朋友的记者目的也不尽相同。
例如:水果产地,平时人影寥寥,一到收获季节,大大小小记者便纷纷来访;同是工厂,产彩电、冰箱的,记者朋友特别多;同是服务行业,大饼油条店的记者朋友很少很少,而大饭店、菜馆、宾馆,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某些企业家、厂长和干部,也应有个清醒的认识。在你的记者朋友中,也有各式各样的人。鉴别一个记者是否是你的真朋友,关键也是一条,对你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敢不敢直率指出,甚至登报批评。吃了你的,拿了你的,回去写文章吹一通以示酬谢,这样的记者朋友,不是你的真正朋友。
真正的记者朋友,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不跟风跑。你顺利时敢给你“找岔子”,困难时肯给你“出点子”,这才是一片真心!
在这个事物的两方面中,应该指出,记者的素质是关键的因素。因为要吃要拿企业的记者,是绝对不会实事求是地看待企业的。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政分开笔谈

  实行党政分开要防止一哄而上
石化总公司机关党委副书记 陈荣麟
党政分开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引起了国内外的瞩目,成为党内外在学习十三大文件中讨论的“热点”,但也出现了一些怀疑、抵触和非议。因此,我认为,实行党政分开,当务之急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党委、政工部门的同志,吃透十三大报告的精神,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真正认清党政不分的危害和党政分开的目的、意义、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自觉性,增强紧迫感,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这是实现党政分开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避免造成工作上的脱节和磨擦。
党政分开势在必行,必须要有紧迫感。但是,实行党政分开,党政的职能要调整,党的机构要精简,党的各级组织的权力、任务和工作方式都要来一个大的转变,任务是十分艰巨复杂的。只有坚决按照十三大报告的要求,“采取坚决、审慎的方针”,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先分清党政职责、摆正位置,再划分职权、理顺机构;先试点,再全面铺开;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保证监督等各项配套的制度。这样才能平稳地推进。如果观念未转变就急于推行,职责未分清就急于分开,没试点就一下铺开,很可能造成新旧体制交替期间工作上的脱节和磨擦。
这几年在我们石化总公司以及全国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过程中,就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绝大多数单位因为工作细、步子稳,党政之间职责明,位置正,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做到了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权限上分,步调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使企业生机勃勃,生产蒸蒸日上。但也有少数单位,由于观念未变、职责不清、位置没摆正、关系未理顺,就急于推行,结果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有的名分实不分,照旧是党委说了算,或者还是靠个人关系的“哥俩好”;有的“分开”成了“分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两套马车,互相掣肘;有的行政上个人说了算,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实际上由一个“一元化”走向另一个“一元化”;有的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尚未建立,党委就撒手了,形成脱节、失控。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会影响生产建设的进行,而且会增加人们对党政分开的疑虑,影响党政分开的顺利推进。“欲速则不达”,这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会兴棉纺厂转变政工机构职能
本报讯 经过三年多的党政分开实践之后,河南省三门峡市国营会兴棉纺厂正式公布企业政工机构转变职能细则,使党政分开走上制度化。
会兴棉纺厂是“三五”期间国家确定的36个技术革命重点项目之一。1985年,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改变以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当年全厂利润由1984年的285万元猛增至480万元。三年来,该厂连续被评为河南省经济效益显著企业和三门峡市双文明单位,多项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并出口欧洲和亚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使实践中这一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度化,今年1月1日,会兴厂正式公布党政机构转变职能细则。
(张西明)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巧立名目收费 弄虚作假分钱
湖南地矿局物管处设帐外金库私分公款
本报长沙1月7日电 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地质矿产局物资供应管理处负责人目无法纪,设立帐外金库,弄虚作假分钱,加上乱挤乱摊、铺张浪费等项问题,从1984年10月至1987年8月,这个处在经济上的违法违纪金额达574300元。
湖南省地矿局物管处在近三年的时间内,从省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先后弄来1000多部彩电、1000多辆名牌自行车、近200台电冰箱和100多台名牌洗衣机,从零售商店收取“回扣”、“业务费”42895.47元全部存入帐外金库。在近三年的时间内,将出卖废旧设备的价款9000元存入帐外金库。更为恶劣的是,这个处竟然将帐内款,采取虚报冒领的手段,转入帐外金库。局属414队根本无加工管材能力,1984年该处以管材加工名义从帐内汇给414地质队综合商店1533元,414队综合商店收到此款后,开出管材加工费借款收据1533元交给物管处记入帐内帐,然后提取5%的管理费共77.65元后,将余款1475.35元分两次用现金交给物管处,该处将这笔现金存入帐外金库。在近三年的时间内,采取上述手段,仅虚报冒领的钻杆加工费就达5741.4元,并全部存入帐外金库。三年里,这个不到40人的处帐外金库总额达66503.41元。
该处负责人将非法弄来的钱,以所谓劳务费的名义,三年的时间内,发给个人的现金和实物均在1200元以上。并以给局长爱人发劳务费的名义补助810元,还给另一名副局长购买电冰箱一台,补助195元。
物管处处长郭汉给一些商店联系彩电、冰箱、名牌自行车等,从1984年10月至1987年6月,从中领取的“顾问费”、“奖金”等款共达1020元。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歹徒盗枪到贵阳作案 枪声震惊了西北军营
  兰州军区党委抓住问题从严治军
新华社兰州1月7日电 (记者顾月忠)前不久,两名歹徒盗走兰州军区某部的枪支,流窜到贵阳市作案。贵州省会的枪声暴露出部队管理工作中的漏洞,震惊西北军营。兰州军区党委抓住这一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对有关部队进行教育整顿,从严治军。
歹徒盗枪的事情发生后,这个部队的党委成员认真检查自身的官僚主义作风,进而检查管理不严、制度松懈等问题,对负有直接责任者给予了严肃处理,有的被撤职降职,有的被劳动教养。他们还以此为突破口,查找作风纪律建设中的问题。
兰州军区党委要求所属部队举一反三,普遍开展治松治散的教育整顿,在抓落实上下功夫。他们认为一些单位的事故、案件屡有发生,原因就是工作不落实。这次,要求各级领导到实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谁打马虎眼,就摘谁的乌纱帽,治松先从上面做起,从自身严起,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去年12月25日,兰州市街头就有22名军人由于军容不整被收容整训。其中有两名师职干部。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首都法学界座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提出
  要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据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记者周立宪)首都一些法学界人士提出,应当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继续抓紧抓好,特别要加强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对《条例》的宣传工作。在实施《条例》中要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把治安管理处罚的过程作为对被处罚人和群众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
在公安部和中国法学会今天举办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来自首都法学界的20多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条例》对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认为,《条例》关于不服公安机关裁决的,可以向上级公安机关提起申诉;不服上级公安机关裁决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以及公安机关对受处罚人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的规定,是我国宪法关于加强民主和完善法制精神的体现,也是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以及对公安机关执法情况加强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的重要措施。公安部部长王芳在讲话中,要求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干警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整、准确地执行好《条例》。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仲方主持了座谈会。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北方残疾人职业技校在石家庄成立
本报讯 适应残疾人就学就业的需要,北方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最近在石家庄市成立,并开始招生,定3月份开学。
该校招收十四岁至四十岁能生活自理的不同性别的残疾人,分小学文化程度的技工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中专班,设置的专业有中医、针灸、按摩;工艺美术(包括雕塑、刺绣、编织、地毯、装璜设计、民间玩具);无线电和家用电器维修;工商会计;英语,以及园林花卉、摄影、服装剪裁缝纫等。学制分别为一、二、三年。另设聋哑儿童班。毕业后将自谋职业。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归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
  ——访几位回大陆探亲的台胞
  新华社记者 杨春南
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后,成千上万的台湾同胞怀着日夜思念亲人的心情,急不可待地赶回大陆故乡。最近,记者访问了几位回大陆探亲的台胞,他们从心窝里掏出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重相逢,仿佛在梦中”
这些台胞有工人、教师、职员、商人、企业家以及农场经营主。大多数是40年前从大陆渡海去台湾的,年纪都在60岁上下。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隔绝,他们与大陆亲人杳无音信。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后,他们与大陆亲人陆续取得联系,但两岸亲人会面、团聚仍成梦境。今天这个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们怎能不激动呢?
今年64岁的魏先生,在家乡有哥哥、弟弟、妹妹。台湾当局一开放大陆探亲,他立即带着妻子赶了回来。他说,我是带着寻找童年、少年时代的梦回故乡的。但是一切都变了,乡里通了公路,有了汽车、电灯;许多儿时在一起玩耍的伙伴都已两鬓白发。然而人的感情没变,乡音没有变,骨肉亲情没有变。当我与久别的亲人重逢时,泪水禁不住滚下来。我望着亲人的脸,抓紧亲人的胳膊,心里还在想:这不会是梦吧?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唱了一首台湾相当流行的歌曲《重相逢》:“重相逢,仿佛在梦中,其实不是梦……”
象魏先生一样,每一个台胞与亲友见面,都有一段悲喜交织的序曲。它是如此强烈地震荡着人们的心。有一位台胞20岁被抓壮丁去了台湾,今年60岁了。这次回来看望82岁高龄的老母亲,母子相见抱头痛哭一场。这位先生激动地说,“令人心碎的是,头3天晚上她老人家半夜几次起来走到我床边,摸摸我的头,拉拉我盖的被子,就象我小时候一样……”
“如果我能早十年回来就好了”
回乡后能见到亲人,尤其是见到父母的台胞是幸运的。有不少台胞满怀希望回来,却带着沉重的哀伤离开家乡。湖北籍的刘先生,40年前去了台湾。这次回大陆探望亲人,父母、妻子都已去世。女儿告诉他10年前祖父临死前想念他的情景,使他悲恸不已。他对记者说:“10年前,我父亲常常撑着拐棍,逢人就问:我的宝伢子在哪里呀?”有人告诉他战死了。他哭着说,“我就这么一个独生子,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刘先生说到这里抱头痛哭起来:“我能早10年回来就好了,一切都晚了。”
一些台胞告诉记者,在台湾,与大陆亲人取得联系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很多人都在打听消息,寻找亲人。一位台胞取出一个黑皮包,抽出一摞摞信函给记者看。数一数,一共有87封。他说,这都是乡亲们委托我带给台湾亲人的,大都只有姓名没有地址,我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找到亲人。他说,“这不是一般的信,每封信里都有一个令人心碎的悲欢离合的故事,都装满了几十年的思念、痛苦,装满了渴望骨肉团聚的心!”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积石山下并蒂莲
  本报记者 向兵
14世纪中叶,中亚撒马尔罕地方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为躲避国王的迫害,率族人背井离乡,往东方寻找新的乐土。一行人数载跋涉,来到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的积石山下。这儿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留住了他们辗转迁徙的脚步。这便是今日的撒拉人,他们聚居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当年撒拉人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受到了长期居住于此的藏、回、汉等民族的热情欢迎和慷慨援助。当时这里的主要居民——藏族人,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们。到今天撒拉人仍念叨着“藏族人是我们的阿舅”。悠悠数百年过去了,撒拉人和藏、回、汉等民族,共同耕耘、放牧于积石山下的黄河两岸,世代友好,和睦相处。初冬,记者来到循化采访,在这块多民族共同浇灌的土地上,采撷到了一束束民族团结的并蒂莲。
看着儿子背着新砍下的木棒上路了,藏族老人华青还在叮嘱:“宿宝(藏语朋友的意思)韩家还有什么要我们办的,叫他尽管说。”这木棒是给山下撒拉人韩遂家送去做人力车把的。上庄村的韩遂家和阿玛查村的华青家,虽相隔一条黄河、10里山路,却是太爷辈就结下的老东家(撒拉人对朋友的称谓)啦”,年近花甲的韩遂这样对记者说。平日里,华青家要到乡上买化肥、粮食什么的,来个人就行了,毛驴、布袋韩遂家有。华青家想买牛、羊,一时钱不够,带个信给韩家,他会想方设法凑足了送上去。韩遂家记不清烧了多少华青家的柴。韩遂家想用辣椒在山上换羊毛,换柴,只要把辣椒交给华青就不用管了。撒拉人聚居的上庄村和全是藏族人的阿玛查村之间,家家有这样的“宿宝”,户户有这样的“东家”。1981年秋,黄河发大水,吊桥阻断。进县城、来乡上的阿玛查人回不了村,便有各自的“东家”把他们请到家里住下。这些年草场划到户,一些地区便有了扯不完的地界皮。而上庄人的羊在上庄和阿玛查交界的草山上放牧时,却可以三五天不去人看一下,也不会少一只。
积石乡加入村居住着撒拉、藏、回、汉、土5个民族的81户农民。如果说,阿玛查与上庄人因为隔三差五才见上一面,所以容易友好相处。那么几个民族同耕一方地、同居一个村,日子长了,邻里之间、民族之间出现磨擦、纠纷似乎就是在所难免了。然而,记者在加入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景。
记者来到村上撒拉人韩素兰的家里,韩素兰的女儿和村里的藏族姑娘才让卓玛正在一起挽毛线,韩大嫂告诉记者:“卓玛和我的丫头天天在一起,就象姐妹俩。我们和村子里的藏民,也象亲戚一样。”原来,韩大嫂的丈夫前些年左腿残废了,家里承包的五亩地和照料三个尕娃的负担一下子全压在了韩大嫂的肩上。但这并没使她陷入困境。每到春上,便有拉姆、坚措等藏族同胞来帮她耘地、送肥、播种,秋日里帮她割麦、碾场。韩大嫂也带着大儿子为他们拔草、洗麦子、磨面。记者在韩家没坐多一会儿,韩大嫂便提起一包大馒头说:“今天藏民坎本家起屋,我要去贺喜,在灶屋里帮帮忙。”她告诉记者,村子里不管谁家遇上有人生病、住医院、盖房和红白喜事,各家都会去人帮忙,这已成了村里的传统。1983年,50年代才由河北省迁来的汉族老人尹才去世了,全村各族老少纷纷前去尹家慰问,捐钱出力替这个外来户热热闹闹地安葬了老人。
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各自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但在循化,这并未成为同牧一山草、同饮一河水的各族群众和睦相处的障碍。信奉伊斯兰教的撒拉族、回族群众,最忌讳“猪”和“大肉”,但他们并不干涉藏、汉乡亲养猪。养猪人也尊重穆斯林兄弟的习俗,猪圈都建在僻静的地方,从不在村里宰猪。藏汉群众逢年过节、娶亲、办丧事时,考虑到有撒拉族乡亲要来,都不用猪肉做菜,而是遵循《古兰经》要求,专门请阿訇或撒拉族老人来宰牛、羊,招待客人。在察汗都斯乡,记者得知,这个乡下庄村的撒拉族群众去年新建清真寺时,为缺木料而发愁。毗邻的比塘村藏族兄弟知道后,90户人家每户把自己架晾麦子的架杆抽出一根,给下庄送了过去。
是啊,正因有了各民族的团结互助,齐心协力,这里的群众也才有了信心。(附图片)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一个以撒拉族、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图为积石镇加入村的撒拉族姑娘谢桂花(右)和藏族姑娘才让卓玛在一起绣花。 王振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