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在帷幕后面
钱老二
《帷幕: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战争(1981—1987)》去年10月份一出版,就成为美国畅销书。原因是它面世之际,恰好是伊朗门事件在美国闹得满城风雨之时,此外,还由于它的作者在美国知名度很高。
鲍勃·伍德沃德,对于我国的读者来说也许并不太“耳熟”,但是70年代初那起迫使尼克松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却是妇孺皆知的。而最早揭露这件丑闻的两名美国记者之一就有他。
现任美国《华盛顿邮报》助理总编辑的伍德沃德,是从1984年开始撰写这本书的。在长达8年的写作时间里,他先后采访了250余人,查阅了大量的文件资料,才写成了这本长达511页的内幕书。
1981—1987年,是凯西执掌中央情报局的6年。在他帮助里根竞选总统获胜,并接受他的委任登上中央情报局局长宝座时,他绝对料想不到,面前的路会是那么坎坷曲折。
进入80年代之后,国际恐怖活动一时十分猖獗。美国驻海外机构和人员成了主要攻击对象,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美国国会及民众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反对派则借此攻击里根政府软弱无能,未能很好地保护美国的利益及驻外人员的安全。从1984年起,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被扣压为人质的事件不断发生,甚至连中央情报局驻黎巴嫩工作站站长也遭到绑架。这不仅严重地打击了里根政府的威信,而且也使中央情报局大丢面子。
在“以恐怖对恐怖”,决心打击国际恐怖活动的同时,美国人开始考虑“以武器换人质”。
大约在1984年,美国在多种场合透露口风,如果德黑兰不支持中东和欧洲各地的恐怖活动的话,美国恢复向伊朗出售军火并非绝无可能。通过以色列等国的穿针引线,1985年7月,美国开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当第一批美国武器运抵德黑兰后,1985年9月14日,美国人质中的牧师本杰明·韦尔果然自由了。投石探路的成功使美国人喜形于色,据说里根总统还为此致电当时的以色列总理佩雷斯表示谢意呢!
1985年秋天,在一次例行的健康检查中,凯西被查出患了绝症。他对中央情报局的同事隐瞒了病情,但却将自己身患癌症的消息告诉老朋友里根。他自知余日无多,所以更迅速地进行“武器换人质”交易。
1985年11月,一艘满载美制F—4战斗机、直升机和“鹰”式导弹的货船从意大利北部的某港口驶往以色列。几乎与此同时,一架挂着某国“南方航空货运公司”标记的DC—8型运输机也飞到以色列,经过一番紧张忙碌的装卸之后便直飞德黑兰。有意思的是,这家航空公司只有这么一架飞机,而且也仅承担了这么一笔运输业务之后便关门大吉了。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人们慢慢知道了,这家航空公司事实上是中央情报局为实施某项特定任务而开设的“烟幕公司”。
1986年的2月、5月、8月和10月,中央情报局分4次又向伊朗运交了一批武器及配件。根据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特别调查委员会后来的报告,在长达一年的秘密武器交易中,美国以3000万美元的要价向伊朗出售了1200万美元的武器。结果在1986年7月26日,人质劳伦斯·詹科牧师获释;这之后仅3个月,又一名被扣了17个月的黎巴嫩美国医学院院长雅各布森也喜获自由。1986年11月25日,美国有关人士透露,卖给伊朗武器所得的款项,部分被转移给了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而这支武装,恰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扶植起来的。
这就是在美国闹得翻天覆地的“伊朗门事件”。
威廉·凯西以中央情报局局长的身份在秘密武器交易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瞒着国会的。秘密卖武器被揭露出来后的1986年11月21日上午,凯西奉命出席听证会,向众议院的15名情报委员会委员报告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的事。但他一共只谈了10分钟,除了说明卖给伊朗的都是些“普通”武器,其目的是为了救出人质,而且也只有这个办法才能救出人质之外,还援引“职能部门可以延后10个月向国会报告秘密行动具体内容”的法律条文,拒绝进一步透露内情。为此那些议员先生很生气了一阵子。
这年11月2日,当黎巴嫩一家名叫《船桅》的周刊最早爆出美伊秘密武器交易的消息后,伍德沃德就设法运用自己善于挖掘内幕新闻的特长,采访了前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后来凯西病发住院时,他又追到医院,使他点头承认了秘密出售武器的款项部分转交给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一事,在许多有关中央情报局的秘密即将随着凯西命赴黄泉而永埋地下之前,成功地从他嘴里抠出了一些东西。
1986年11月26日,伍德沃德电话采访凯西。中央情报局长在回答时承认,以色列人早在1981年就建议美国和伊朗合作。美国认为这个意见不错,因为他们寄希望于霍梅尼之后,所以愿意和伊朗军方建立联系。但是对于所售武器款项的一部分,即约350万美元通过瑞士银行帐户转给了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一事,凯西矢口否认。他只是说:“伊朗人付钱很大方,多给了一些钱。”
12月15日,正打算出席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听证会的凯西,突然在中央情报局7楼的办公室里中风,被送往乔治城医院。18日上午他被送入手术室,切除左脑的癌变肿瘤。翌年1月29日,凯西夫人代替他正式在辞职书上签字,结束了6年零1天的局长生涯。
当凯西以“莱西”的化名住在乔治城医院C6316病房里时,伍德沃德曾亲自去采访过。第一次,他被守在门外的4名中央情报局人员挡了驾。几天后,伍德沃德终于设法见到了凯西。他躺在病床上,本来就稀疏的头发,由于放射治疗而变得更少了;头部的伤口尚未愈合,身体也十分虚弱,但神志是清醒的。他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已不久于人世,喃喃地说:“我要走了。”
伍德沃德发现凯西很痛苦。这痛苦不仅是肉体上的,也不仅是离开中央情报局所带来的。他敏锐地感到,凯西似乎隐瞒着什么,而且一定是惊人的东西。伍德沃德决定单刀直入,他问:“你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把售武器的钱转给了尼加拉瓜反政府军?”凯西猛地抬起头,瞪着伍德沃德,良久,终于点了点头……而在这之前,他从未承认过。
1987年5月6日早晨,威廉·凯西因恶性脑瘤病逝于医院。
《帷幕: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战争(1981—1987)》一书还对这一时期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活动作了大量的披露,因此它的出版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当然,随之也引发了对伍德沃德及其该书的争论。
争论之一是伍德沃德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得到了独家新闻后似应立即发表,而不应该留到出书时才将此公诸于众。因为直到1987年9月26日,即该书正式出版之前的几天,当《华盛顿邮报》摘登了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后,人们才得以知道凯西生前承认他了解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转交武器款项一事。
争论之二是有人对伍德沃德的“工作能力”,即对此书的可靠程度存有怀疑,因为挖掘内幕新闻必然受到条件的限制。比如,凯西已住院,而且已自知活不长了,怎么会接受伍德沃德的采访?又怎么会“点头承认”他一直矢口否认的秘密?但是死无对证,一切只能存疑而已。
不管人们如何评论伍德沃德及其新书,这本书越来越受到欢迎,销路极佳,却是事实。这当然正是助理总编辑先生所期望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谁来扑灭这把火
李亨
传说第一个把吸烟的习惯带入欧洲的人,当他口鼻冒烟时,别人以为着了火而慌忙把水泼入其口。不幸的是这把火在世界上越烧越旺,吸烟正给人类生存带来日益严重的威胁。谁来扑灭这把火呢?
对于吸毒贩毒,各国政府无不明令禁止,甚至不惜动用飞机大炮来消灭大麻种植田,摧毁毒品工厂,对吸毒者绳之以法。然而对于吸烟,很多国家则无动于衷。其实,当今世界上吸烟危害不亚于吸毒。在许多国家,吸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工业污染。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5的儿童淹没在烟雾之中,成长受到影响,智力发育迟缓。美国吸烟死亡率是吸毒的13倍,是汽车事故的8倍。全世界每年患各种“吸烟病”死亡者达250万人。
有人认为烟草工业给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带来了就业机会。有些国家仍花费钱财发展烟草工业。可是从全局来看这是一种惊人的浪费!统计表明,吸烟给国家带来的损失与“收益”之比大于2比1。在美国,每年治疗“吸烟病”耗费120—350亿美元,占全国医疗费的3—9%。由于吸烟引起疾病、死亡或丧失工作力带来的损失达270—600亿美元。这里还没有包括每年为支持烟草工业而花费的300亿美元,也无法计算给被动吸烟者带来的危害。至于吸烟造成的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在巴西、印度、巴基斯坦、津巴布韦等国,约0.5—7%的耕地被用来种植烟草,这些土地本来可以养活1000—2000万人口。吸烟引起的火灾则不计其数。去年伦敦地铁站大火,导致30人死亡,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吸烟。吸烟可以说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尤其对青少年危害极大。可悲的是,目前世界吸烟大军每年仍以2.1%的速度扩大,高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率。现在吸烟者约10亿人以上。
目前许多国家正在形成强大的禁烟运动。在美国,禁烟运动在企业界见效较快,因为经理们明白吸烟者工作效率低,因吸烟患病浪费了7%的工作时间,平均每人每年耗去老板650美元的额外开支。最近在英国对1000家企业的调查表明,吸烟者已处于少数,有3/4的公司正准备颁布全面禁烟令,在工作场所不许吸烟。1987年9月,比利时政府已颁布法令,所有公共场合禁止吸烟。


第7版(国际)
专栏:

家庭凶杀案迭起
徐长银
1987年12月28日,人们正在欢度圣诞节,美国阿肯色州拉塞尔维尔城的一起家庭凶杀案震惊了美国公众。一个名叫吉恩·西蒙斯的中年男人,丧心病狂地杀害了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等共14人。死者中,有的头部中弹,有的被闷死在床上,有的被埋在土堆里,有的塞在汽车的后备箱内。这是美国历史上家庭成员被杀人数最多的一起血案。
两天之后,衣阿华州的阿尔戈马城又发生一起类似的惨案。一个名叫罗伯特·德雷斯的男人开枪打死了他的父亲、母亲、妹妹和外甥共6人,然后自杀身亡。同一天,在得克萨斯州的戴顿地区,17岁的爱德华·劳斯用手枪打死母亲和继父的儿子,并用棒球棍把继父击成重伤。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接连发生3起骇人听闻的家庭凶杀案,给正在欢度圣诞节的美国人心中投下了阴影。据报道,在1987年里,美国先后共发生7起家庭多名成员被杀害的惨案,死亡48人,是近些年来最严重的。这种日趋严重的现象引起了一些美国社会学家们的关注。


第7版(国际)
专栏:

减肥脂肪
美国一家健康食品公司新近发现了一种“新脂肪”。它由脂肪酸与糖化合而成,进入人的消化系统后没有任何物质能分解它,因而它也不被吸收。
实验证明,这种脂肪可制作糕点、糖果,可煎炸食品,也可代替植物油或动物油烹制“家常菜”。这种脂肪的广泛使用可使进入人体的脂肪大大减少,从而间接收到减肥之效。
·沈吟·


第7版(国际)
专栏:

带电假人
在印度的红三角洲地区,山岭高耸,森林密布,长期以来一直是老虎的“乐土”。近年来由于野生动物日渐稀少,饥饿的老虎便常常偷袭乡民。为了给恶虎留下“人肉不好吃”的“印象”,当地人巧妙地设计了一种“带电假人”——其身高与真人相仿,橡胶制的“肌肉”也颇有弹性,但假人实际上是根电棒,只要老虎一咬假人脖子,即会受到一股强大电流的电击。数次以后,老虎遇见真人便吓得退避三舍了!
·齐橹·


第7版(国际)
专栏:

大麻与精神病
15年来,瑞典卫生部门共对4.5万多名城乡居民作了大麻与精神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证实:经常吸用大麻者(指已吸50次以上)患精神病的要比一般人多5倍,偶然吸用大麻者(指已吸1—10次者)患精神病的也要比一般人多两倍。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大麻能刺激人的大脑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反过来又能刺激大脑皮层,使人的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因而可以这么说,吸毒者的与年俱增是西方世界疯子日渐增多的原因之一。
·伊人·


第7版(国际)
专栏:

沙漠玫瑰
袁国厚
浩浩乎黄沙无垠。我们进入撒哈拉沙漠,车载人走,人推车行,经过人车“互助”的艰苦旅程,终于到达突尼斯最南端的城市绿堡。
绿堡原名圣堡,突尼斯独立后改称今名。
绿堡有名,是因为它的附近出产一种外形酷似玫瑰花的石头,当地人称之为沙漠玫瑰。
沙漠玫瑰的颜色或油黄,或灰白,硕大者如斗,娇小者似指,花瓣分明且排列有序,俨然如怒放的玫瑰花。奇异的是,每个花瓣都有一个透明的晶质的边,薄如蝉翼。这是沙漠玫瑰的精魂,没有它,花朵就会显得发蔫,黯然失色。
沙漠玫瑰若浇上清水,在阳光照射下,顿时光彩夺目,晶莹闪烁,是极为雅致难得的装饰品。
为了亲眼看看这沙漠中的瑰宝,我们驱车来到它们的产地,一个叫皮斯托尔的盐湖边。可是,我们眼前除了有一个半干的湖,只有黄沙一片,并不见玫瑰的影子。我们正有些疑惑不解,一辆卡车在我们身旁戛然停住,十多名士兵跳下车,有的提桶,有的扛锹,原来,他们是专为我们作采玫瑰表演的。他们用水朝着铲掉一层沙的地方慢慢冲下去,奇迹出现了:沙水遁处,一朵朵光彩夺目的玫瑰迎着朝阳露出了笑脸!以前听人说,沙漠玫瑰是石头经长期风化而成,随流沙而移动。这回方知此说大谬不然。沙漠玫瑰是真正埋在地下的,而且在地下开花。
战士们小心翼翼地用水和手指除去每朵玫瑰上的沙。一个战士告诉我,挖沙漠玫瑰只能用水冲,用手抠,因为这东西太娇嫩。说着,他递给我一朵小玫瑰:“它正长着哩。”我接过来一看,果然,这朵花的晶质边很宽,嫩生生的,十分可爱。也许,沙漠玫瑰真跟花园里的花一样是慢慢长出来的。不过,它的成因究竟如何,还有待地质学家去研究。
不一会儿,地上就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玫瑰:有的孤芳自赏,孑然一身;有的柔情缱绻,相互偎依;有的数朵、数十朵结为一体,构成种种群花造型:高山、雄狮、骆驼……花上有花,花再生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启迪。


第7版(国际)
专栏:

骨折无妨
李珏
帮助骨折病人解除痛苦,一直是骨科医生们孜孜以求的事。
多年来,医学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进行人造骨骼的移植问题,以便用人造骨骼来取代受伤的天然骨骼。但“换骨头”谈何容易!最近,苏联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可喜进展。
如何避免机体的免疫反应,是用人造骨骼代替天然骨骼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苏联科学家们在他们研制成的人造骨骼里,采用免疫抑制的办法来克服排异反应,并使人造骨骼包含天然骨骼所含的骨胶原、B—磷酸钙、磷灰石和水份等成份。
那么人造骨骼是怎样制成的呢?苏联科学家们先将所有的原料放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下形成结晶,接着再加入左旋霉素等抗化脓制剂,并添加羊肠线碎屑一类疏松多孔的物质,做成半圆柱形制品。定型后便可提供“移植”了。使用时制品经聚甲醛消毒后再滴加生物胶水,用超声波“焊接”到患者身上。
在苏联,迄今已在八十种动物身上进行了人造骨骼的移植手术,并取得了成功。当手术一段时间后,科学家们通过X检查发现,这些人造骨骼全都与原来的断头接合。医学家曾有意将一只兔子的桡骨截短二点五厘米,然后接上人造骨骼,既没有绑绷带,又未上石膏,结果骨头照样长得很好,兔子恢复了健康。
据说苏联科学家研制成的这种人造骨骼,其外形和色泽也都和自然骨骼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第7版(国际)
专栏:

马拉松赛(铜雕)〔苏联〕彼烈雅斯拉维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