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文征文

横过小镇一条路……
胡昭穆
湖滨。小镇。一座濒运河而建的县城。入城数十步,便可见两座隔路对峙的大门。若按旧时说法,南边算是“县衙”,北边可称“贡院”。
不知我算不算个苗子。反正,当年我是以全县第一名跨进北门的。说来也算争气:我从高一时就开始发表作品,高二时夺过数学竞赛锦旗,高三时入团了,毕业后,成为送往重点高校的五名“贡士”之一。
然而我并未“成才”。因有个在母亲出嫁时就死去的有污点的祖父,我落魄回乡了。终于盼到“春潮带雨晚来急”,这才“平地倏忽成山溪”:我在一处湖区中学当了教师,于1978年前后把儿子送入了山东大学,把两个侄子送入了省重点中专。
于是,母校又记起了当年曾批过的那名“黑尖子” 。于是,县教育部门作出了调我进县一中分管部分教务的决定。
已经开始了“十年河东转河西”的时代了,而命运,却把我从路北推到了路的南边。
从此,人们不再喊我老师了,而连续代之以秘书、副主任、主任、常委……
时代推移,人世巨变。眼前旧物已不多了。路南路北都在变,可变的速度不一。
两座旧门都没有了,路北的新门不能不算漂亮,但南边的盖得更高大、更壮丽;
南北两院都有高楼平地而起,但南院的建得更早,起得更快;
南北两门都流淌着车的洪流,但进出南门的却总是多了两个轮子;
不断有人从北门迈进了南门,但十年中还没有一人反向迈步。
我终于悟出了真景:在这里横跨马路的,竟是条从北到南的单行线!
我不由陷入沉思了:是谁定下这条铁的交通规则?为什么包括我这个对北院里一草一木最有感情的人,都至今还没有勇气改变现状,从路南走到路北呢?
(作者单位:山东省微山县委)


第8版(副刊)
专栏:历史文化名城 漫步

潮州之恋
陈焕展
“海阳旧郡去复来,半城小巷半城牌”。海阳,这是潮州古城的旧称。小巷、牌坊则是数十年前的景观了:石砌小路,一溜拥有小庭院的瓦顶平房;街上牌坊林立,什么“大夫第”、“贞节坊”……几乎是三数十步就一座。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象征封建主义的框架兀自挺挺地傲立着,只是到了有一天,一块横匾石掉了下来,砸伤了人,才驱使居民们动手把它们拆除。
然而,仍有遗迹证明着这座西晋初期就设置起来的历史古城的文化光辉,古城东面笔架山,韩祠修葺一新。传说当年潮州人民不堪鳄害,想要执戟握矛同那坚甲利爪的家伙恶斗,是身任潮州刺史的韩愈祭鳄驱鳄,筑北堤以挡鳄,终于使恶鳄归海遁去,民众得以安宁。他又办乡学、兴教化,使潮州人民沐浴在知识的甘霖之中,中原文化因而在南粤一隅放射出璀璨的奇光。
自然经济和贫富悬殊曾经使潮州人民的生计几近窒息。“潮江抱郎如弓弯,南驰赴海不复还”,昔日的潮州人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舶来品深思,从韩江浪潮的奔赴大海得到启示,纷纷坐上江头船到东南亚、到大洋彼岸去谋求生路。今天潮籍华侨数以百万计。他们中的一些人洒尽血汗,用白骨在异国铸成一部辛酸史;但也有众多的人不只自身勤劳发家,而且携款归来建设乡梓,为古城注入新的活力。
旧日的景观是被彻底“突破”了。因拆去牌坊变得宽绰的街道,如今又因为层层高楼的矗起和一些加工区的形成而变得有点局促。连位于闹市区的开元古刹也在潮籍侨胞的支持下集资修建一新,酷肖一个头戴琉璃金冠、身穿赭红袈裟的法师在丛楼的一侧怡然独处。那东门外的属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过去以“十八授船廿四洲”著称,东西两边24个石砌桥墩于今仍岿然不动,而江心水流特急,原来无法立桥墩而代之以铁索浮舟(即所谓梭船)处,却也有了突破——竖起了钢筋混凝土的桥墩。古桥靠上游的一侧,另一座现代化的韩江大桥又在兴建……
为了搜寻古城昔日的影子,笔者同侨胞庄伯观赏了凤凰塔、西湖摩崖石刻、北阁佛灯等等潮州名胜古迹之后,又去穿串横街窄巷。石铺巷道有时难免凹凸崎岖,两旁也俱是旧式平房。门敞开着,当门小院中有镂龙陶缸植莲,几茎碧伞亭亭地从缸中擎起。我俩相视着会心地笑:这该是记忆中的小景了。可庭院里用以种花的白、赭、朱、青、靛各式精巧瓷钵又突破了凝静的画面,嫣红姹紫地烘出一片春闹。
我们向里望去,只见厅对着院,厅额是髹金木雕,厅中三五妇女坐着小凳,围着长几飞针走线,手中的绣件云蒸霞蔚,又使我们恍若置身旧境。我同庄伯互相补述着“姑虎鸟”的民间故事,为姑嫂夤夜上山绣杨梅花而罹难的传说感到怅怅然。但悲怆实属多余,回过神时,我们发现眼前这轻烟淡霭一般的绣品,早已从昔日的工针绣实中脱颖出来。它雕通精致、高洁淡雅,与外来的抽纱技巧结合起来了。庄伯在海外经常接触这里出口的抽绣品,什么雕绣、垫绣、平绣、掺针绣、托地绣、对丝、通目……他竟翕动瘪嘴巴熟练地念出一条长长的歌,还不无自豪地对我说,这里抽绣的《双凤朝牡丹》,其技法精湛、清新淡雅,1980年获慕尼黑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金质奖,这实在是我们潮州的骄傲。潮汕抽纱年创汇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这也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进行突破的一项成果吧!创新了的潮州陶瓷和珠绣时装不也是国际市场上的佼佼者么?!
入夜,我与庄伯仍然流连街头,舒心地聆听三弦琵琶筝的潮州音乐合奏。庄伯曾在海外来鸿中写过“缥缈遥闻紫玉箫,碧空云尽水迢迢”这样的诗句,用以寄托他对家乡民间音乐的深深怀念;如今,他又在家乡的土地上亲耳重温这行云流水般的乐声。檐下那五、七人的民间乐队此刻奏的是《平沙落雁》。庄伯这只南归的雁儿落在乡土上,为潮州的新旧景观而动情。他忽然对我说:“回去,我去寓所拿支箫来参加这个合奏!”


第8版(副刊)
专栏:域外交谈

美国西部小说家拉默
申奥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著名西部小说家路易斯·拉默于今年6月10日逝世,享年80岁。拉默一生写了101本书,其中长篇小说86部,短篇小说集14部,诗集1部。他的书非常畅销,总共发行2亿册,已被译成10种外国文字,还有33部小说被拍成电影或电视。
拉默1908年3月22日生于北达科他州的詹姆士城,父亲是一位乡村兽医和农业机器推销员,在2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破产,拉默在15岁时便不得不辍学,到各地流浪。他当过看门人、牧场工人、矿工、伐木工人、驯象师、水手和拳击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是反坦克炮兵部队的军官,足迹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丰富的生活经历奠定了他日后创作的基础。
他从30年代便开始写作,1939年出版了诗集《祭坛上升起的烟》,1950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潮水向西》,以后每年都出版三四部小说,代表作有《铁路以北》(1971年)、《宝山》(1972年)、《加利福尼亚人》(1974年)、《大河西边》(1975年)、《战士的道路》、《远方》(1980年)等。他的小说均以西部为题材。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孤独的飘泊者,坦白正直,热爱那片荒漠般的土地,只身到西部,希望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新的家。拉默的作品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以前流行的西部小说。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也不例外的有暴力行为,但最终是法律战胜无法无天,秩序战胜了混乱。前人笔下的印第安人大多愚昧、落后,而拉默小说中的印第安人却机智、勇敢、富于幽默,不过他们的部落观念很强,各部落间互不团结,因而敌不过组织坚强的白人移民。他的小说全面反映了开发西部的过程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是色彩绚丽的历史风俗画。
拉默以其资料的高度准确受到读者的尊敬。他的书房中堆积了8000多册图书、地图、日记和考察笔记,还有2000多份西部枪手的传记,对每一个事实和数据他都认真查阅核对。他还经常到各地去会见读者,倾听他们的意见,为他们签名留念。
拉默写作非常勤奋,每天都要写5页,节假日也不中断。今年他在病中除完成短篇小说集《洛里甘》外,还写作了文集《萨克特手册》,在这本文集中介绍了他所写17本萨克特家族系列小说的背景资料。临终前他还校阅了他的传记《一个飘泊者的教育》。


第8版(副刊)
专栏:

土葬习俗一瞥
林洁
唢呐、锣和鼓
引领着披黑纱的葬歌
缓缓而来
灵幡在风里
零乱飞舞
各色纸张制扎成
泪做的悲痛
把遗风召示
那哭不叫哭
是用唱来表示或真或假的哀痛
哭诉过去的那人
哭诉过去的那事
哭,最好的效果是惊叹四起
而棺后
簇拥着哀歌和沉默——走
走了几千几百年
一路纸钱
撒做慷慨
有香烛又有祭品
都熏成祖传的礼乐
而鞭炮爆响
却不知为多少人悲鸣——走
走了几千几百年
去了,去了
缓缓而去,缓缓而去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金草帽
王慧骐
今夜,你踏着月光走来。
你的头上像是戴了一顶飘忽的金草帽。
有成片的山峦矗作你的背景。张扬的手臂仿佛在招摇某种旗语。
那时候你还只是少年,在我们那一群中间,你矮小的个子实在无法使你起眼。
一晃,那岁月的船荡过了八个有名有姓的滩头。
再来寻你,发现你已把自己雕成了一条大汉。
鬓脚开始蓄长,腮边的肌肉鼓动男人的气息,只是眼神里还常常写着忧郁。
你说忧郁是诗人的产床。
只知道你去了那片很远的草地,你在那草地上放牧你的思念。
约好了,我们在今夜相见。
约好了,还是那群缪斯的儿子。
暗号是:迷蒙的月光和那飘忽的金草帽。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冬的白桦林
于克 诗
扬亿 画
在冬的白桦林
不要匆匆行走
静静地站下来
站在雪下的泥土冰中
站成一棵树
一棵笔直的
不怕冷的树
和所有不怕冷的树
默默相对怀着快意
看脚下爬来爬去的风
吹起雪沫喘着粗气
林中有一片结冰的湖
收录着夏天的全部骄傲
不要走过去不要
再去翻动那些凋零的欢笑
有两片叶子不会凋零
那是你的眼睛
让它在林隙间闪动罢
直到所有的叶子
所有的白桦的眼睛
在春的召唤下
倏地开启
然后再慢慢地回忆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偶感二则
常常见报纸上有些关于某事物属于什么主义的争论,各执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似乎国人对“主义”有特殊的感情,每当一个新事物出现,首先想的不是利弊,而是应归属于哪个“主义”。如果一事物利大于弊,只因为它归了“坏的主义”,那就无论如何也要不得;如果此事物弊大于利,毫无疑问要把它打到“坏的主义”里去,或云主义是好的,是执行主义的人出了毛病。
对新事物,反对者千方百计给它贴上“坏主义”的标签;拥护者想方设法给它贴上“好主义”的标签。在新事物面前,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少考虑些“主义”,而多考虑些实际利弊呢?思维离不开概念,但仅仅依靠概念,必定导致僵化。
报告文学《中国:水危机》,充满忧患意识,字里行间荡着一片赤子之情。
我们透过水危机,还能窥视到别的危机吗?水危机,除了水资源不足,还有别的原因。
人多了,就什么都有危机了,水、土地、植被、甚至连氧气。人口为什么爆炸?不是早就有人提醒过吗?水污染,掠夺性开采,围湖造田,这些都是人为的因素。中国不缺少目光敏锐、远见卓识的仁人志士,问题是这些人处于怎样的地位,他们的话有多大分量。
已经有了《水法》,无疑是个进步。不过它的效力如何,要看它和权的关系了。如果法律没有有效的监督,那么法律就有可能被某些执法人换钱花。对法律实行有效监督,一个先决条件——权力应是一个循环的制约,而不应有终端和顶峰。如果权力像宝塔一样,可以一层层爬到顶,那么法最终是要拜在权力的脚下。  李景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