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文征文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汪曾祺
我的家乡有“吃晚茶”的习惯。下午四五点钟,要吃一点点心,一碗面,或两个烧饼或“油端子”。1981年,我回到阔别40余年的家乡,家乡人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一天下午,“晚茶”是烧饼。我问:“这烧饼就是巷口那家的?”我的外甥女说:“是七拳半做的”。“七拳半”当然是个外号,形容这人很矮,只有七拳半那样高,这个外号很形象,不知道是哪个尖嘴薄舌而又极其聪明的人给他起的。
我吃着烧饼,烧饼很香,味道跟40多年前的一样,就像吴大和尚做的一样。于是我想起吴大和尚。
我家除了大门、旁门,还有一个后门。这后门即开在吴大和尚住家的后墙上。打开后门,要穿过吴家,才能到巷子里。我们有时抄近,从后门出入,吴大和尚家的情况看得很清楚。
吴大和尚(这是小名,我们那里很多人有大名,但一辈只以小名“行”)开烧饼饺面店。
我们那里的烧饼分两种。一种叫作“草炉烧饼”,是在砌得高高的炉里用稻草烘熟的。面粗,层少,价廉,是乡下人进城时买了充饥当饭的。一种叫作“桶炉烧饼”。用一只大木桶,里面糊了一层泥,炉底燃煤炭,烧饼贴在炉壁上烤熟。“桶炉烧饼”有碗口大,较薄而多层,饼面芝麻多,带椒盐味。如加钱,还可“插酥”,即在擀烧饼时加较多的“油面”,烤出,极酥软。如果自己家里拿了猪油渣和霉干菜去,做成霉干菜油渣烧饼,风味独绝。吴大和尚家做的是“桶炉”。
原来,我们那里饺面店卖的面是“跳面”。在墙上挖一个洞,将木杠插在洞内,下置面案,木杠压在和得极硬的一大块面上,人坐在木杠上,反复压这一块面。因为压面时要一步一跳,所以叫作“跳面”。“跳面”可以切得极细极薄,下锅不浑汤,吃起来有韧劲而又甚柔软。汤料只有虾子、熟猪油、酱油、葱花,但是很鲜。如不加汤,只将面下在作料里,谓之“干拌”,尤美。我们把馄饨叫作饺子。吴家也卖饺子。但更多的人去,都是吃“饺面”,即一半馄饨,一半面。我记得40年前吴大和尚家的饺面是120文一碗,即12个当10铜元。
吴家的格局有点特别。住家在巷东,即我家后门之外,店堂却在对面。店堂里除了烤烧饼的桶炉,有锅台,安了大锅,卖面及饺子用;另有一张(只一张)供顾客吃面的方桌。都收拾得很干净。
吴家人口简单。吴大和尚有一个年轻的老婆,管包饺子、下面。他这个年轻的老婆个子不高,但是身材很苗条。肤色微黑。眼睛狭长,睫毛很重,是所谓“桃花眼”。左眼上眼皮有一小疤,想是小时生疮落下来。这块小疤使她显得很俏。但她从不和顾客眉来眼去,卖弄风骚,只是低头做事,不声不响。穿着也很朴素,只是青布的衣裤。她和吴大和尚生了一个孩子,还在喂奶。吴大和尚有一个妈,整天也不闲着,翻一家的棉袄棉裤,纳鞋底,摇晃睡在摇篮里的孙子。另外,还有个小伙计,“跳”面、烧火。
表面上看起来,这家过得很平静,不争不吵。其实不然。吴大和尚经常在夜里打他的老婆,因为老婆“偷人”。我们那里把和人发生私情叫作“偷人”。打得很重,用劈柴打,我们隔着墙都能听见。这个小个子女人很倔强,不哭,不喊,一声不出。
第二天早起,一切如常,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吴大和尚擀烧饼,烙烧饼;他老婆包饺子,下面。
终于有一天吴大和尚的年轻的老婆不见了,跑了,丢下她的奶头上的孩子,不知去向。我们始终不知道她的“孤佬”(我们那里把不正当的情人,野汉子,叫作“孤佬”)是谁。
我从小就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尊敬,并且一直记得她的模样,记得她的桃花眼,记得她左眼上眼皮上的那一小块疤。
吴大和尚和这个桃花眼、小身材的小媳妇大概都已经死了。现在,这条巷口出现了七拳半的烧饼店。我总觉得七拳半和吴大和尚之间有某种关联,引起我一些说不清楚的感慨。
七拳半并不真是矮得出奇,我估量他大概有一米五六。是一个很有精神的小伙子。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个体户”,全店只有他一个人。他不难成为万元户,说不定已经是万元户,他的烧饼做得那样好吃,生意那样好。我无端地觉得,他会把本街的一个最漂亮的姑娘娶到手,并且这位姑娘会真心爱他,对他很体贴。我看看七拳半把烧饼贴在炉膛里的样子,觉得他对这点充满信心。
两个做烧饼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我相信七拳半的生活将比吴大和尚的生活更合理一些,更好一些。
也许这只是我的希望。
(作者单位:北京京剧院)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天山寻古:呼图壁岩画
廖奔
汽车由乌鲁木齐西行至呼图壁县,折向南,公路沿宽阔的峡谷迤逦进入天山腹部。
9月的天山,宁静、温馨。湛蓝的天上飘着游丝。山的腹裙部常常铺满黄绿色的草垫子,上面散落着优闲的羊群和马群。时或看见几个白色的毡包。几匹骆驼高傲地立在山巅睨视着我们。
渐渐地,我们发现了这里山峰的奇异:相连的峰与峰竟然色彩各异、神韵迥别。刚才的山峰还是红褐色的,峰体上布满了平行的五色条纹,就象五花鼠背上的纹路一样。眼前的这座山峰却变成了乳绿色,上面间隔均匀地缀满一铺一铺的墨绿色草团子,远看就像梅花鹿身上的斑点。
来到一个山口处,“糟糕!”我们的“向导”——以前来过一次的女作家说,“我记不清怎么走了。”踌躇了一会儿,她小心翼翼地指着一条侧路说:“试试看吧!”
汽车驰上了山巅,一个由峰峦组成的辽阔大海浮现在面前。这里的山峰并不耸峻,然而山峦小而密集,形成千峰攒凑、万峦迭伏的跃势。逆着阳光望去,雾霭笼罩着群山,山体呈暗蓝色,莽莽苍苍,把一派阔大朦胧的感觉撞入你的胸怀。
蓦然,北面一堵暗红色的奇峰闪进视域。“在那里!”女作家惊喜的叫声唤来大家的急切。这是一排独特的山体,突兀、雄峙,岩面悬直,被雨水长年冲刷溶蚀成凸凹的痕迹,酷似一排排整齐的石窟佛龛和造像。下了车,大伙儿攒劲儿朝红岩爬去。
一幅巨大的原始雕刻画赫然出现在面前!这是岩峰脚下的一大块塌裂面,有10余米高,20余米长,上部外倾,上面满布身姿奇特的人像,大的超过真人,小的则仅有一二十厘米长,在动作整齐、节奏一致地跳着奇怪的舞蹈,气氛热烈而神秘。人像是用不可思议的方法剔刻在红砂岩底上的,体态进行了优美的变形,宽肩、细腰成倒三角形,肌肉劲健而强韧。我们注意到,一些人像夸张地雕出男子的性器,甚至有两处直接雕成男女交媾状,下面则排列几十个小人。这是原始人类生殖崇拜意义上的舞蹈吗?他们在讴歌性力、祈求子孙的繁衍吗?
站在岩底朝上仰观,人像所处的岩壁倾斜着向你倒来。再上面,则是万仞悬垂的峰体,虚蓄着泰山压顶之势,使你感到自身的软弱和渺小,禁不住要急忙寻找同伴、寻求安慰。这真是一个制造宗教情绪的良好环境,难怪受到原始人的钟爱。
置身在危岩之下沉思默想,我的眼前浮现出月夜和篝火,浮现出原始人蹒跚踏舞的身影,浮现出巫师威严、神秘的面孔……
女作家告诉我们一段佚闻:曾有两位喜欢玄想的气功师,月夜来到这里,面对神秘的岩画人像发功,希图与远古的祖先产生某种感应。
结果呢?她不知道。我想,他们会得到许多奇妙的感觉的,在这黑黝黝的深山之中,在这令人恐惧的岩体之下……


第8版(副刊)
专栏:

锦江河畔的摄影之花
——观江西上高农民摄影艺术作品展
向前
两年前,出自江西上高县农民之手的一百多幅摄影作品,以其泥土的芬芳和太阳的清香,第一次集中于王府井摄影橱窗,向首都观众展示出独特的风采。今天,上高县农民又带着一百五十幅新作,以更加簇新和更加富于内蕴的光和影,线条与构图,再次晋京,而且堂而皇之地跨进了国家级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
观览之余,我们发现,上高农民摄影家的三脚架依然深深地立足于他们脚下那块春潮迭涌的土地,闪光灯依然紧紧地追踪着他们身边翻腾不息的生活激流,只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他们的思考更为深邃,目光也更为深沉了,不仅有欢快的歌赞,亦有滞重的太息。《怀春》中那二位依偎在稻草堆前的女子,多少有些让人不无遗憾地发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之联想。当然,上高的农民摄影家们还是把更多更大的热情投注了对新时代的激扬之中。《彩色的生活》集中传达了这种意向:辛勤的劳动正在建筑美好的明天,火红的信念如朝日冉冉升起,人们张开双臂拥抱她、推动她、欢呼她。《农家小调》运用蓝、白、红、绿四色和两个直角与三个圆形的有机组合,有如一组明快鲜艳的旋律。
墨山青、锦水长,自一九八四年至今,扎根在上高大地的农民摄影之花已是叶茂花繁——她拥有了四百五十余名农民摄影协会会员,已有一千二百多幅作品参展或发表,并多次在省内乃至全国获奖,这次展览又进一步显示了她新的风姿。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说“醉”
有些人好喝,但也好醉,整日价悠悠忽忽,醉态可掬……说醉话,喝醉酒,打醉拳,人谓之“红脸关公”。这种人如果当点什么官,也是个糊涂官,免不了让人家指指戳戳,没谁瞧得起。
还有一种醉酒者,形醉而神不醉,大概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醉者神全”了。这种人颇精于“酒道”,那娴熟的酒场应酬辞令装满了一肚子,写满了一本子,逢场作戏,推杯换盏,呼风唤雨,让酒友们为之倾倒。这种人轻易不醉,即使醉了,也醉面不醉心,有求于人家的事,他酒场上能道得出个一二三四,举杯邀酒,痛快饮下,会意成交……这种人笃信“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欲破酒为军”的混世“格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酒场关系学,这话是为这种人画相的。
酒场是一个小社会,大世界,我目睹过形形色色的花样表演,很想就所见所感写成一本书,以警世人,不过那毕竟还是以后的事。而眼下的这篇小文章,不足以状全貌,权当抛砖引玉吧。
王华超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雨花石和灵岩石
陈振藩
雨花石,全名雨花台石。《明一统志·南京》:“雨花台石,聚宝山出”。《景定建康志卷十七》:“聚宝山在城南雨花台侧,上多细玛瑙石”。《永乐大典》引南宋方岳《雨花台》诗:“客愁已付葡萄酒,迳雨空馀玛瑙红”。由此可知,雨花石宋以前叫玛瑙石,到了明代英宗时李贤奉命重编《明一统志》才更名为雨花台石,后人简称为雨花石。
今年暑假,有四位出生在南京、成长在台湾、定居在美国的华侨归国探亲,临走都要带几枚江苏南京雨花石回去,放在书斋的几子上。他们说,回国一次不容易,回去要是怀念祖国而又不能再来,看看晶莹圆润的雨花石,就可以得到满足和慰藉。
灵岩石,是出在江苏南京市六合县灵岩山。《清一统志·江宁府》:“灵岩山在六合县东十五里。玛瑙涧雨后出石卵,所谓灵岩石也。”《府志》引《六合县志》说:“玛瑙涧五色文石,有云、霞、草、木、人物、鸟、兽之状,甚至字画天然”。灵岩石绮丽瑰奇,巧成自然,引起人的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灵岩石有什么特点?《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石部》:“玉质天章,色不啻五,或一石专以一色擅美,或一石备美众色,多作云、霞、星、日、峰、树、水藻之状,天成幻出,思议不及。”千奇万态,层见叠出,不可名状,这就是灵岩石的特点。灵岩石之美,《古今图书集成》这样写着:“略摹其似,丹砂逊赤,水碧让绿,茄花歉紫,栗胎输黄,脂肪愧白”,这是从形式来赞誉它的美。如果和内容结合起来,我以为灵岩石,色洁净,文成章,天光云影,灿然耀目,朝夕相共,尘忧俗虑,洗濯净尽,灵岩石凭着它的独特天然的美,远播海内外。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疆呼图壁岩画


第8版(副刊)
专栏:

“农家盔甲”
江西省上高县上甘卫林场 黄冬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