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针对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
李金轩提出重划商品种类
针对国内市场对部分商品特别是高档消费品互相攀比造成的紧缺状况和抢购现象,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李金轩副教授建议:可采取重新划分商品种类的办法来管理经营。除对少数商品实行国家专控、专营外,其余的商品可以分成生活必需品、选购品和奢侈品或特殊品,然后再具体划分经营目录。
一些商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如粮、油、火柴、肥皂等商品,也就是市场敏感商品,它关系到国计民生,一定要保证供应,哪怕是国家采取补贴的办法来经营。另外一部分是属于选购品。如服装、化妆品等日用品,这部分商品较少有供应紧张的时候,可以放开价格,市场调节。
李金轩说,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如西德,就把彩色电视机和彩色胶卷列为奢侈品;在日本,墨镜也是作为奢侈品来经营的。而我国目前尚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对一些高档消费品的追求是不切实际的,在财力不济的情况下购买高档商品显然是一种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的支配。而这种购物过程中的虚荣心理之所以不断膨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不高、低不低的畸形价格制度造成的。如果我们能把彩电等一类暂时供不应求的高档商品划入奢侈品的范围,国家对它实行高价、高税、高利的经营政策,这样既带有强制性地控制了其需求量,同时由于名称、概念上的变化也为人们的攀比心理找到了一个台阶或解脱的途径。对这类不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只标志一种消费水平的商品,国家完全可以放开价格或实行高价政策。
(11月17日《中国商业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体读物出版热透视
在书市行情逐渐看跌的情况下,有关人体艺术的出版物却异军突起。吴承基在11月19日《解放日报》撰文说,仅就笔者手头所见的资料,从1986年2月以来,前后就有《世界人体绘画选》、《裸体艺术论》、《日本人体绘画选》、《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人体习作选》、《世界时装模特儿》、《人体摄影》、《当代人体艺术探索》、《维纳斯面面观》等出版,其中有的书籍发行量达11万多册。
从审美主体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体艺术在我国由于长期被封建思想压抑与禁锢,得不到正常发展,现在通过出版物,人们见到它原来是那么美的艺术,产生了一种喜爱之情,这本是很正常的事。人体艺术书籍的出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应该说,这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出版物不仅选编了国外人体名画、高等美术院校人体习作、摄影人体、模特儿人体作品,而且作为一门学科,在人体艺术的理论上有所探讨和建树。如《裸体艺术论》一书,作者陈醉从美学、文艺学、艺术史理论等多种角度入手,通过对大量裸体艺术作品的研究分析,系统地论述了从原始社会至现代的裸体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维纳斯面面观》,是由中国人研究西方维纳斯的第一本专著。
在人体艺术的出版物中,如何防止商业化的倾向,真正从艺术上去考虑编辑这类读物,提高人们的审美境界,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从现在的一些画册来看,有些作品重复选用太多,个别的作品质量较差较俗,有的读物编辑体系较乱。笔者以为:一、对人体读物的出版,主管部门从宏观上应有个控制,不要出得太多太滥;二、收在出版物中的作品应是健康的、有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三、应注意引导读者加以正确地欣赏,以帮助读者提高审美情趣。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住宅对人的影响
住宅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住宅和人二者必备才成其为家庭。人是家庭的核心,住宅是家庭的物质外壳,是家庭的可见形象。因此可以说,没有住宅就等于没有家庭,住宅的不适当就是家庭的不完善。这个道理确实是太平凡了。然而在一段年月里,“先生产、后生活”成了金科玉律,致使属于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住宅欠帐积累得太多,至今还不胜还。
二、住宅的主人可能是住宅的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年龄和各种各样职业的人,对自己的住宅有着特殊的需求,住宅承受着对每个人不同的反作用(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例如,解放后我国规划和修建了许多单纯的住宅区,远离工作区,给千百万人造成了每天的烦恼和疲劳,给城市带来车流、人流、噪声、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生命缩短等诸多灾难。据京津沪三大城市的调查,目前职工每天上班用于路途的时间,平均都在一小时以上,最多的达三个多小时。住宅区布局不当对人的反作用是,把人们学习娱乐和休息的时间挤占了很多,这是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
三、住宅是一种文化模具,它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讲,有什么样的住宅就决定了住宅主人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人每天生活的二十四小时,除八小时上班外,基本上都是在住宅环境中度过的。
四、住宅是影响人们健康和寿命至关重要的因素。温暖舒适的住宅是幸福的源泉和文化的摇篮,起着疗养院、学校等积极作用。相反,拥挤户、困难户的住宅,则影响着人们健康和寿命。
五、住宅对人心理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舒适的住宅,住宅的主人一想起来就很惬意;而让人感到难用的住宅,则在心理上常给住宅主人一种烦恼。
(一九八八年第十一期《建筑》 顾孟潮、米祥友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人工授精技术不得滥用
近几年我国在生殖技术研究方面的迅速发展令人鼓舞。但是,生殖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后果。一些专家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滥用人工授精技术的现象表示忧虑。
1985年以来,人工授精在我国一些地方发展过快,而相应的技术干部培训、对生殖技术工作的管理以及必要的规章制度跟不上,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一些不具备技术条件的机构和专业知识、技能不合格的人员,例如一些乡卫生院、县医院甚至个体开业医生也搞人工授精。很多地方不经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查批准,也没有任何监督,就开展这项尖端技术。以至有关管理部门对全国有多少单位及个人在搞人工授精、出生多少孩子、孩子的基本情况等无法统计。
有些地方在开展人工授精中,对供精者、受精者不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和选择,甚至不知道要作选择,致使很多受精妇女有生下患遗传病或传染病胎儿的危险。
个别单位和个人在作人工授精中,没有履行必要的手续和程序,有些甚至不告知当事夫妇真情而伪称为药物治疗受孕,造成后来发生家庭纠纷和法律诉讼。有的地方不要求受精者提供生育情况证明,结果人工生殖方式造成多胎出生。
鉴于上述问题,专家们呼吁,滥用人工授精将贻害无穷,不仅会影响民族素质、冲击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破坏医患间的关系,而且会对社会安定、家庭幸福产生不良影响。他们认为,鉴于目前我国国情,人工授精尚不宜普及,应尽快制定有关法律或条例加以控制,对滥用人工授精技术者要取缔,触犯刑律者要依法追究。另外,还应对公众开展这方面的科普教育。
(11月24日《健康报》 王硕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地球上可以容纳多少人?
地球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对人的可容量问题。对这个容量的估算世界各国专家的看法却大相径庭。
乐观派认为,地球能维持的人口要比21世纪将在地球上生存的人口多得多。有人甚至断言,地球对人的可容量可以高达500亿。根据是:地球上还有大量资源尚未开发;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可以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随着生产力提高,人类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大和提高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的能力。
悲观派认为,当前世界人口已经过剩,人口如进一步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根据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恶化,环境污染、生态发展不平衡现象已在很多地区以较大规模发生着,而且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而不断加剧;即使人口不再增加,但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共同愿望会使人均消费以相当快的速度上升,资源的耗用也就会不断扩大,资源枯竭的前景即在眼前。
中间派估计,大地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110亿或略多一些是全世界人能吃得较好,并维持合理健康而不算奢侈生活的人口限度。
(1988年第20期《世界知识》 吴克强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使用左脑还是右脑关系人的职业特长
美国科学家勒得·赫尔曼对7000多人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脑半球的支配与人们谋生的方式之间存在着牢固的联系。使用左脑的人大多是律师、作家、医生、税务专家以及处理逻辑、语言文字资料的那类人;而那些喜欢用右脑的人多为诗人、政治家、作曲家、建筑师、企业家、舞蹈家和高级官员。
这位科学家发现,在任何职业中最成功的是那些左脑右脑同时并用的人。试验是这样的:当你面前的一个人向你提出问题时,观察你怎样转动头和眼睛。如果你一般都是转向左边,那么你趋向于使用右脑;如果你转向右边,那你就是喜欢用左脑。
另一项支配脑半球的试验为:装配一件产品,使用左脑的人通常按说明书一步一步去装配,从字句到字句;而右半脑起作用的人多半会不注意文字的说明而根据对原理图或图片的理解装配零件。
  (11月14日《北京晚报》 朱成智文)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国每天有70万人站着乘火车
据《信息日报》报道:眼下每天约有70万人站着乘火车。今年从春运到暑期,主要干线的特、直快旅客列车超员率都在40%以上,部分列车超员80%以上,个别车次有时竟高达100%以上。
这一严重情况是多年来铁路运量的增长落后于工农业生产增长的结果。据测算,当我国工业产值增长1%,铁路货运量增长0.5%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七五”以来这一比例系数却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工业产值增长17.2%,铁路运量却只增长5.1%。结果用户告急电报雪片似的飞到铁道部。
一些专家呼吁切实确定铁路运输在国家的战略产业地位,实行倾斜投资,适当超前发展,以铁路为主干,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工科院校教材更新周期太长
最近,记者在上海市一些高校采访时,了解到工科院校出版教材周期过长,教材内容陈旧不堪。不少学生反映,书上讲的与实际用的严重脱节。许多教师建议发动社会力量来编写教材,以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缩短教材更新周期。
以中国纺织大学为例,该校有各类教材近五百种,而正式出版的仅占百分之十六。即使是已经出版的教材,内容也日显陈旧。如出版于一九八三年的《纺织机械设计原理》一书,去年获得纺织部优秀教材奖,但该书中剖析的不少产品型号已属纺织部规定的淘汰产品。
造成教材内容陈旧,出版周期长的原因很多。有些教育部门和学校热心于编写几十年不变的“钦定本”,花费精力多,出版周期长。出一本“有质量”的工科专业教材,起码需要三年至五年时间,有的甚至更长。等到正式出版发行时,不少内容已经陈旧。另外,纸张涨价,出版社认为出版某些教材无利可图,也是一个原因。如某重点高校编写的《筛选力学》,具有相当的水平,该校早在一九八○年就已经上报,打算在一九八四年出版,但发行量少,出版社怕亏本,至今未正式出版。此外,国内有些工矿企业封锁技术资料,也使近年来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资料无法及时编进教材中。
目前,教材出版难,内容更新慢,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值得引起重视。许多教师认为,为改变当前大学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出版难的状况,可建立教材建设基金,发动社会集各家之长,来编写教材;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和规划,对一些重点教材集中一些人力、物力,打“速决战”,以缩短出版周期;对教材用纸实行计划单列,保证供应;上级主管部门给出版社出版教材适当增加些补贴,来调动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的积极性。
(十一月十七日《文汇报》)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我党建军史上
第一个被授予军衔的妇女
1939年初夏,一辆满载野战医院药品、器械和补给物资的货车慢慢地行驶在贵阳至重庆的公路上。傍晚,货车停宿在山区的一个小镇上。车上下来一个碧眼金发、身材颀长、长相漂亮的外国妇女特别引人注目。当天深夜,小镇警察到旅店叩醒了正在酣睡中的这个外国妇女,要她出示证件检查,否则就要被拘留审查。这个外国妇女随手将证件递给了警察。这张军用通行证上印着一行醒目的铅字:“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少校军官:王安娜”。
王安娜是中国人民忠实的朋友,一个英勇无畏的反法西斯的民主战士。她1907年生于法国,曾在柏林攻读历史和语言,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1931年起,她积极参加了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运动,为此曾两次被捕入狱。1937年,正值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浴血奋战的艰苦年代,她偕同丈夫来到了中国,参加了抗战的行列。在八年抗战中,王安娜作为一名为正义事业而不倦战斗的英勇战士,和中国人民同患难、共命运,在抗日的大后方辛勤地工作,付出很大精力。
1938年,王安娜受宋庆龄之托,以“保卫中国同盟”代表的身份,乘船赴印度支那的海防港口,负责援华物资的运输工作。1939年夏初,王安娜完成了运送军用物资的任务,风尘仆仆地乘机飞抵重庆时,一个紧迫的任务又召唤她:
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一间朴素的房间里,周恩来副主席亲切地接待了匆匆赶来的王安娜,一边招待她喝茶、吃花生,一边详细地交代任务:去贵阳接收红十字会配给八路军野战医院的药品和补给物资。同时,还要她代表八路军与红十字会会长林可胜博士商谈今后的合作计划。“我会让八路军给你一张军用通行证,”周副主席说,“我们任命你为八路军少校。这样的话,路上即使检查证件,查问的人对你多少要客气一点。这张军用通行证对你今后往华北前线去也会有帮助的。”想到前线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王安娜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王安娜是我党建军史上第一个被授予军衔的妇女。
王安娜在中国度过了近20个春秋,1955年,她离开中国返回民主德国定居。
(1988年第10期《妇女指南》 魏玉科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