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梨园又见《节妇吟》
郭汉城
颜氏,是一个孀居十年的寡妇,在儿子的家庭教师沈蓉赴考前夜,她终于叩响书房,表露了自己的爱慕之情。但万万没有想到,沈蓉给予她的竟是无情的拒绝。遭受这样的大羞大辱,颜氏决心埋葬内心的情感,断指自诫,做一名节妇。十年后,她教子成龙,然而,就在状元及弟的喜乐声中,封建礼教的罗网捕捉到她“一夜逾规”的“劣迹”。金殿之上,验指之举,虽然澄清了颜氏的一世清白,还荣获“二指题旌”的皇匾,可是,隐私暴露于天下的残酷现实,驱使她走向了毁灭之途。——这是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向最近举行的首届中国戏剧节推出的新编古代戏《节妇吟》的故事梗概。
这个戏看起来,题材陈旧,内容单薄,似无现代意识可言。严肃的实践往往并不能纳入某种观念的新潮。艺术家深刻的理解因素,独特的审美判断,缔造着艺术真正的生命力。作家对题材本身内在意蕴的开拓与把握,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品格。所以,貌似相同的题材故事,其社会思想容量和审美价值,深浅高低是极不相等的。王仁杰、彦石两位同志编导的《节妇吟》正是由于思想内涵的深厚与审美效应的竟泛而取得成功,被誉为是继陈仁鉴同志《团圆之后》福建剧作的另一高峰。
全剧情节流畅,脉络清晰,不断激起人物情感的波澜。颜氏激烈、复杂的内心活动,则是戏剧结构的核心。她对爱情从强烈的渴望,到理智的放弃,甚至不惜通过寻求惩罚来补偿沉痛的自谴。她从一刹那的正常性爱冲动,到甘愿终身忍受折磨,甚至自觉地把一颗跳动的心房转变为热烈与冷漠、自恨与自爱、人性与礼教冲突的平衡器。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颤栗的灵魂,又是一个多么悲苦的事件:眼睁睁看着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妇,一步步越过热腾腾的人生,走向寒冷,走向黑暗,走向悄无声息的深渊。颜氏高度的理性控制和对现实残酷的清醒,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揭示出封建思想对人类本性的巨大残害。断指的一缕血痕所达到的社会批判作用并不亚于描绘一场地主与农民阶级搏斗的大杀大砍。
沈蓉是一个古代知识分子,仕途阶梯的诱惑渐渐销蚀了他的天然情愫。他与昏庸的君王、势利的相国、妒悍的沈妻以及从小受封建礼教思想熏陶的陆郊(即颜氏亲自教养成名的儿子),共同构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社会环境。这个外在现实与颜氏的内在现实经常性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必然是制造出一个被异化的灵魂、一颗被扭曲的心。在这一点上,《节妇吟》对人们的启示是极其深刻而有益的。
一部戏剧作品成败的最后关键还取决于由文学形态向戏剧样式的转化。《节妇吟》舞台演出所表现的丰富的美感素质,是颇值一提的。各场贯通一气,各种表演手段凝为一体。在整体性的艺术构思中,虚与实、浓与淡、冷与热、全局和细节,都有着内在的和谐,并形成了厚重、简洁、充满诗意情韵审美风格。导演准确严密的艺术思维,确保了剧作意图的实现;干练、深沉的舞台色调,象征着窒息生命的社会氛围;富于想象力的细腻表演,则是整座舞台的中心。曾静萍扮演的颜氏,心态变化清晰,心理层次分明:向往、追求、抗争、羞恨、屈服、毁灭,人生旅途的每一步骤,都成为性格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含蓄的外部平静和内心激情的每一次冲突,无不深深打动着观众。
剧本提供了人物形象及他们的命运。舞台上人们看到的是这些人物是以怎样的活生生的形态与独特的方式形成了自我,而又结束了自我。这里,一切都是真实的、具体的,又都是审美的。《节妇吟》的创作者、演出者以非凡的才情,崭新的意念和娴熟的艺术表现力征服了我们。在这初冬时节,福建梨园戏为首届戏剧节献上一束盛开的梨花。


第8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征文

扇子
陈益
他们的手里都拿着一把纸扇。
同样是两颊浮起红晕,眸子点燃神采,年轻得令人钦羡,直到润子和修子双膝跪地,那么动情地唱起淡路岛民歌,我才恍然明白,她们来自异邦。
主人小高以红瓤西瓜招待。润子笑着鞠躬道,她在家里种蔬菜、种香蕉,也种西瓜,收成“嘛啊嘛啊”(还可以)。西瓜有红瓤的也有黄瓤的,我逗趣地问她,日本的西瓜和中国的西瓜哪个甜,她眨着机智的眼睛:“嗯……一样甜!”惹得大家都笑了。
润子家在东京近畿农村,两个多月前就盼着访华并在农民家里住宿。进了门,见小高家铺着墨绿色地毯,摆着组合家具,空调机嗡嗡地送出冷气,顿时惊叹地唤了一声“啊!”作为主人的朋友,我告诉她们,小高在乡住宅建设公司工作,今年还被评为省劳模。这片位于城郊的新村大楼,就是他们建造的。“买房子去”,眼下正是农民们非常热门的话题呢。润子不由又惊叹地“啊”了一声。
戴着眼镜的修子更具日本姑娘的优雅。她取得了护士资格,专门护理精神病患者和残疾人,来华作民俗旅游,润子对农民种什么庄稼不感兴趣,她却一股劲地问中国的青年几岁结婚,住房要不要父母帮着解决。她说她很贪玩,业余时间常常到酒吧去玩“卡拉OK”——在录音机前随着伴唱磁带自唱自娱。果然,晚饭后中日青年联欢,她饶有兴味地欣赏中国舞蹈《春满秧田》,随即又和着同伴们以歌舞形式介绍日本节日风俗,边撒豆子边叫嚷“财进来,鬼出去”,把追傩节演得维妙维肖。
小高的妻子早就准备好晚餐了,醋溜黄瓜、白斩鸡、炒鳝丝、鳜鱼汤,全都是家常菜。润子在膝盖上翻开一本《中日日常会话100例》,嘴里咀嚼着,连声用汉语说:“真好吃!”修子也认为这是几天来印象最深的一顿饭。别出心裁的主妇拿出了一盘嫩玉米,大家竟纷纷抢着吃,陌生感顿时在笑声中消散了。润子忽然敛住笑容,颇有些负疚地说:“我的祖父和父亲都在中国生活过——请原谅我不讲明缘由,这次访华,正是我父亲的委托……”
我听懂了她的话意。
润子将一把塑料柄的纸团扇送给了我。椭圆形的扇面上印着汉字“青春遣唐使1988”。在有了空调机和电风扇的今天,这纸团扇就不仅用以扇凉拂暑,而是成了某种象征。听,扇子和日语せんす,连读音都是一样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县广播电视局)


第8版(副刊)
专栏:

刘少奇九秩寿辰纪念
〔寄调卜算子〕
胡绩伟
11月24日,是刘少奇九秩寿辰。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特在他的家乡湖南宁乡县花明楼举行刘少奇青铜竖像和纪念馆的落成典礼。是日,秋高日丽,树翠花艳,山坪沟坡人山人海,争相瞻仰参观,情景壮观动人。
涌泪送尊归,
喜笑迎尊到,
铁骨丹心孺子牛,
日月争辉耀。
寄亿兆深情,
汇口传身教,
千古奇冤万世训,
心血凝瑰宝。
1988.11.26
于长沙蓉园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在野火烧过的草地
张洪波
谁也不会想到
一片温柔多情的草地
已经
无影无踪 无声无息
是谁制造了这样一次火葬
吞去了绿色的青春
风推动浑浊的草灰
在我面前宣读一张张黑色讣告
石头蜷缩在黑色的墓场
哭干了眼泪
鸟儿丢下用羽毛制作的纸钱
依依难舍地不肯飞向远方……
命运在暴跳的灾难中
灵魂在无情的焚烧中
化为沉寂
我垂首在这里
站成了一块心事重重的碑
忽然 我发现
脚下竟然还有一棵幸存的
小草
我惊奇——
它如一面飘扬的旗帜
仿佛在呼唤生命的回归
哦 既然死亡无法抗拒
那么 生存也必然会信心百倍
面对草的遗族
我终于相信了
活着的意义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第二宇宙”的自白
——读《东方纪事》专栏“当代人自白”
唐傲
《东方纪事》从今年第二期起,推出口述实录体专栏“当代人自白”,这不仅在全国众多的文学刊物中独辟蹊径,同时也把纪实文学引向了新的层次。
宇宙是个谜,人的内心世界更是一个谜。在这变革时代,人的内心世界简直就是一个第二宇宙。“当代人自白”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自白”这一独特的形式,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更为复杂、隐秘的心灵世界。在这里,“自白”者不是浅层次地诉说自己的遭际,而是通过剖露自己的灵与肉,展示更深层的社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温元凯自白》中,作者以改革家特有的勇气和胆略,向人们倾诉了他这个“出头鸟”在改革风雨中的喜怒哀乐,和个人生活的酸甜苦辣。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就是改革的晴雨表,他的每一次沉浮,都伴随着时代的风浪,他只不过是这大时代交响曲中的一个音符,从他个人的命运中,我们深切地看到了改革的艰难历程。
如果说《我是一个有争议的人——温元凯自白》在解剖自我的同时,更多地观照、剖析社会的话,那么有的作品在解剖社会悲剧的同时,则更多地、更坦率地剖露了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内心世界的美与丑、善与恶、尊与卑,在读者面前坦露无遗。
真诚是“当代人自白”的另一重要特色,走进这个栏目,自白者真诚无畏地捧出了一颗赤诚的心,这就更有利于与读者的交流和对话,更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真实性。读着“自白”,你好像伴随自白者一起经历了改革的风风雨雨,尝到了改革的甘甜苦辣,你好像又跟随自白者,重温了一次那疯狂年代的恶梦;而读《扭曲的虹——张序自述》、《满川风雨看潮生》,你又不由地为小人物的命运洒一掬同情之泪。
“当代人自白”,正如编者所说的,它向“各条战线,各个层次,各种年龄的人们,敞开着大门。”这是一个大舞台,活跃在这里的不仅有改革的风云人物,也有历史牺牲品的弱女子;不仅有红极一时的红卫兵造反司令,还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个体户……正是这形形色色的人物的“自白”,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记录了当代社会心理的轨迹。
正如编者指出的,“当代人自白”,是我们这个“旧的生活方式尚未完全枯萎,新的生活方式又未花盛果硕的时代的一部心理史”,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的当代人“自白”,必将有助于构筑我们民族心理的新大厦。


第8版(副刊)
专栏:

《白蛇传》四折:①昆剧《游湖》,②婺剧《断桥》,③赣剧《盗草》,④川剧《金山寺》。肖引章摄于首届中国戏剧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