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国正向科技大国迈进 美中科技合作机不可失
本报讯 美国《科技问题》杂志1988年秋季号上刊登理查德·萨特迈耶写的一篇题为《倾听中国的声音》的文章,认为中国已经开始朝着成为一个世界级科技大国迈出大步,这将向美国提供扩大贸易和更加有收益的科技交流的机会。但是,如果美国不加注意,就会把这些机会轻而易举地丧失给其它外国竞争者。
文章说,在过去10年中,美国同中国建立了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的科技关系。对于中国来说,和美国进行科技合作意味着迅速发展。美国技术和研究设施对在中国努力使其科技赶上世界标准中一直发挥着作用。对于美国来说,其重要性也不逊色。美中科技合作增加美国在某些领域,如医学、农业和地震学的科学知识。科技合作对于帮助美国企业界迎头赶上日本和欧洲在华贸易作了不少贡献,由于中国地大人多,它是世界的粮食、能源和环境质量均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帮助中国实现其农业和能源现代化和帮助中国提高环境意识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文章还说,尽管美国过去同中国的交往取得成就,但它不能以此为满足。美国几年前在中国所享有的科技优势开始消逝。随着中国人再次推向在科技方面进行商业竞争,他们欢迎所有前去参加竞争的人。
文章认为,无论是在贸易合作还是在科学合作方面,中国都将是一个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伙伴。但是,为了美国得益,美国必须重新制订其战略以跟上中国的新趋向,最需要的是作更长远的考虑。
作者建议,为了使美中科技合作获得成功,双方必须对它们的科技机构之间的不对称进行调整;美国政府应向企业提供了解到的中国科学发展情况和有关中国最近的技术首创行动报告;为充分利用中国销售高技术产品的商业市场,美需要探索更有效的办法。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银行行长科纳布尔呼吁
发达国家减少贸易壁垒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30日电 世界银行行长科纳布尔11月29日说,工业国应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向它们开放市场。
科纳布尔是在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期回顾会议之前做上述表示的。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银行支持为维护世界多边开放式贸易体制所做的努力,这种体制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受益。他呼吁参加关贸总协定谈判的国家在未来的谈判中记住这一目标。
科纳布尔指出,工业化国家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损失60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每年从工业化国家那里得到的发展援助只有300亿美元。他说,尽管关税已从1948年的40%降到目前的5%至6%,但对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的关税却不总是这样低。在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大部分被征收高额关税的进口产品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些产品包括成衣、纺织品和鞋。


第7版(国际)
专栏:

为促进劳务领域自由竞争
欧共体通过劳务市场新规定
新华社布鲁塞尔11月30日电 (记者张健生)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今天通过允许自由出让产品经营权和专业技术的两项规定,以促进劳务领域的自由竞争。
委员会说,将于明年上半年生效的这两项规定是建设共同体内部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将促进名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推动技术和经济的进步,特别是对发展中小企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农产品出口达六年最高峰
新华社华盛顿11月29日电 美国农业部28日宣布,在9月30日结束的1988财政年度,美国农产品出口量达到6年来的最高峰,为14750万吨,农产品贸易盈余超过14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了一倍。
农业部说,1988年度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达352亿美元,比1987年度的278.7亿美元增长了26%,进口为21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
据统计,1988年度美国出口农产品比1987年度增长了14%,其中2/3是小麦。
美国农产品的最大买主是日本,1988年度它进口了2780万吨美国农产品。其他依次为:欧洲共同体,2550万吨;苏联,1590万吨;南朝鲜,800万吨;中国台湾,730万吨。
农业部说,苏联、日本、中国、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是进口美国农产品增长最快的5个国家。向美国出口农产品最多的依次是:欧洲共同体、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和澳大利亚。


第7版(国际)
专栏:

非欧佩克产油国纷纷表示支持欧佩克限产协议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一些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官方和石油界人士纷纷表示,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11月28日签署的限制石油产量的协议。
墨西哥能源、矿业和工业部11月29日发表的一份声明说,墨西哥愿意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努力,以维护世界市场的稳定。
阿曼石油和矿产大臣艾哈迈德·尚法里11月29日说,欧佩克新的生产协议证明了欧佩克对稳定油价和防止石油市场崩溃的真诚愿望。他认为,如果欧佩克实施日产1850万桶石油的协议,在短期内油价有可能回升到每桶18美元。他表示,他打算再次出访一些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为稳定石油市场寻求进一步的磋商与协作。
正在伦敦访问的挪威石油和能源大臣阿尔内·欧依恩表示,欧佩克协议是在现有条件下所能达成的最好的协议。为支持欧佩克政策,今年挪威石油减产7.5%。
在美国,纽约的石油专家们认为,欧佩克的协议将确保油价的稳定,这样有助于美国国内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每桶石油价格稳定在15至18美元之间将明显有助于美国石油公司的钻井业务。
荷兰石油和煤炭交易商组织总干事扬·奥斯坎普说,随着限产协议的签署,欧佩克已有效地抑制住了油价下滑。


第7版(国际)
专栏:

法苏签订10年空间合作计划
新华社巴黎11月30日电(记者沈孝泉)法国邮电和航天部长保罗·基莱斯今天在巴黎向报界宣布,法国同苏联就一项为期10年的空间合作计划达成了协议。
这项计划的议定书已于11月25日在莫斯科签字,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经互会所属的国际宇宙组织、苏联宇宙技术设备总局和苏联科学院参与执行这一计划。这项计划是法国空间研究人员乘坐苏联宇航器、使用苏联空间站同苏联研究人员共同对火星、金星、月球,进行探测和研究。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亚特兰蒂斯”号推迟起飞
本报华盛顿12月1日电 记者景宪法报道: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官员今天早晨宣布,由于卡纳维拉尔角上空的气候条件恶劣,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推迟了原定于今天早晨起飞的时间。
这次推迟飞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起飞基地高空的风力过强。宇航局宣布,起飞时间初步推迟到明天(美国东部时间12月2日早晨)。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英联合出版《中国概况》
本报伦敦12月1日电 记者陈特安报道:第一部介绍新中国的综合性、权威性的大型英文三卷本《中国概况》(见下图)将于12月在世界范围内发行。
这一消息是昨天下午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由出版者珀格曼出版社的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先生正式宣布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冀朝铸主持并在招待会上讲了话。
这部书的编写和出版,从一开始就得到赵紫阳总书记等中国领导人的鼓励和支持。


第7版(国际)
专栏:

布基纳法索种树抗沙
杨显亚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每年以7至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进。据估计大约再过30年,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有被大沙漠吞噬的危险,布基纳法索北部广大地区居民的生存将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
布基纳法索政府十分重视这个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多年来一直把保护生态环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1984年政府作出规定,城乡居民包括长期居住的外国人,每人每年必须种植一棵树。此外,无论是过生日、婚丧嫁娶以及重要的外事活动和群众会议,都必须把植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自1985年起,全国展开了以反对放火烧荒,反对滥伐林木和反对任意放牧为内容的“三大斗争”。在1985—1986年度“绿色布基纳法索特别行动”中,几乎所有的官方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兵营和家庭都参加了植树造林。由于群众的广泛参加,这个不足800万人口的国家,这一年种树1800多万棵。布基纳法索政府计划在1986至1990年的五年内,种树5000万棵,占地2.4万公顷。为了保证植树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友好国家的帮助下,布基纳法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在全国各地建立苗圃和培训林业技术人才。
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布基纳法索人民在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7年6月,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决定把“保护和改善环境奖”授给布基纳法索人贝尔纳德·韦特拉奥果。该署在有关贺电中指出,这不仅是韦特拉奥果的光荣,也是全体布基纳法索人民的荣誉。


第7版(国际)
专栏:

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答案
——访日本物价专家胜村坦郎
本报记者 孙毅
欧美人常说,日本经济最使人叹服的是战后出现的两个“奇迹”,一是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比西方其它国家更顺利地渡过第二次“石油危机”。日本人自己则说,所以会发生这两个“奇迹”,是因为日本汲取了战后初期和第一次“石油危机”两次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秩序混乱的教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从而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不言而喻,日本人自己的分析是较符合实际的,它对其它国家也有可供借鉴的作用。不过,其中的道理颇令人费解: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对世界市场依赖特别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在战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物价的稳定?前不久,记者有机会访问日本,走访了一些经济学家和经济企划厅的专家,就这个问题向他们探讨个中奥秘。
在东京日本经济企划厅办公大楼一间明亮的会议室里,我们有幸会见了物价局长胜村坦郎先生。对此问题,胜村先生谈话有点出人意料。他并没有借题发挥,大谈近年来日本物价管理所取得的成就,而着意向记者介绍了日本治理战后两次通货膨胀的经验。他坦然地说:“尽管近些年来日本的物价基本上比较稳定,但是不能忘记在日本历史上也曾遭受过恶性通货膨胀的困扰”,例如在战后,日本就曾经历过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胜村局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尽管已成历史,但仍不乏现实意义。日本的第一次严重通货膨胀发生在战后初期,受战争的影响,当时日本的物资严重匮乏,加上基础产业的生产力受到破坏,供给量受到限制,导致黑市盛行、物价飞涨。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要复兴日本经济,治理通货膨胀是一个中心的课题。为稳定物价,政府曾公布过3个物价制度改革方案,尽管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重点是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统制。执行的结果,虽然使公定价格同黑市价格之间的距离缩小,但是通货膨胀并没有消除。直到1949年初,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帮助下,坚持推行“超平衡预算”,停止复兴金融金库的放款,压缩价格补贴、减少财政资金的供给,才最后制止了这次通货膨胀。
第二次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70年代初。直接的诱因是世界市场上发生的石油危机。但是分析表明,在此之前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就已达到20%,这显然同1971—1972年金融机构信用膨胀、政府扩大财政支出、货币发行量剧增有关。因此,在消除此次通货膨胀过程中,尽管政府也采取过如组织监视物价水平等措施,但最主要的还是后来实施的紧缩银根政策、调整工资增长水平,才最后使物价稳定下来。
胜村局长认为,“当一国经济处于关键的变革时期,发生通货膨胀是不可避免的。”要抑制通货膨胀,从日本的经验教训来看,仅仅依靠对物价的管制是不行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控制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单纯地控制货币发行量,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既要保持物价的稳定,又要有利于经济增长,还需要有其它一些对策。而加强市场管理、实施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鼓励居民储蓄等措施,就是一些较好的对策。
记者从胜村局长的这番话中悟出了一点道理。从日本过去的经济来看,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日本政府一方面采取提高利率、紧缩银根的措施,减少通货发行过大对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严格控制消费基金的膨胀,严格控制工资的增长速度,把收入分配的比例确立在劳资双方都可接受的比较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减轻成本推进的压力。比如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日本政府就及时地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并采取各种措施,使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确立一种平衡关系。从而避免了由于石油涨价而引起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恶化。结果,石油价格尽管上涨了3倍,但消费者价格只上升了7%。
记者在日本市场上看到产品琳琅满目,各种货物应有尽有,但一般价格都比较高。可是你向人们一打听,今年的物价与去年的物价相差并不太大,通货膨胀率不算高。这可能也归功于上两次治理通货膨胀之功。因此也常常可以看出,在以后的历届日本政府制定稳定物价对策时,过去一些稳定物价对策的经验常被采用。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日本经历了过去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吃一堑长一智才使日本政府可以较好地解决各种突发性因素引起的市场问题,保持物价的长期稳定。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安—225(梦幻号)飞机最近在苏联基辅一家装配厂装配完工,即将进行试飞。
这种安—225飞机总起飞重量为600吨,时速700—850公里,可运载200吨货物飞行4500公里。
新华社发(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