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谈谈逐步推行股份制的一种选择
吴稼祥 钟朋荣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要认真研究,通过试点,逐步推行。本文试图对此提出一点看法。
股份制是搞活企业的一种新的选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企业。要真正搞活企业,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排除行政部门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二是硬化预算约束,迫使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益;三是增强企业积累动机,清除短期行为,追求长期发展。
扩大自主权的企业改革,有助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后两个问题。
首先,对企业的预算约束仍然过软。一般讲的软预算约束,主要指资本增量,如银行软贷款,财政软拨款。承包条件下的软约束,则主要表现在资本存量方面。由于财产不是企业的,企业本身又缺乏约束机制,这就使企业负盈不负亏,结果,收益是企业的,损失是国家的;或者对国有资产进行掠夺性经营,这种加速磨损的行为,实际上是把资本存量变成企业的现期收入。
其次,资本存量约束过软,也使政府在企业自主权问题上容易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对企业在承包期内的不良行为,政府干预不好,不干预也不好。不干预,容易导致国有财产受损;干预,则承包合同等于作废,从而损害了承包制的法制基础。前一段发生的承包制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企业经营权的争论,就是这种为难处境的反映。
再次,承包期限和上交利润额迫使企业追求近期投资省、见效快、利润高的项目;而企业留利形成的新增资产归国家所有,使企业降低了积累的兴趣,往往把留利分光吃光。这就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除了这些老问题外,承包制还遇到了物价总水平加速上涨的困难。物价指数的变动与承包基数的稳定是矛盾的,这一矛盾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削弱了承包制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在物价总水平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承包基数的名义值虽然不变,实际值却不断下降,这种变相减税让利的幅度不见得比承包以前小。长此下去,势必加剧国家财政困难。另一方面,比价关系的变化会使不同企业的盈利水平发生非经营性变动。对这种变动不进行调整,企业苦乐不均,损害经营积极性,甚至造成整个行业都难以为继;如进行再调整,“包死基数”就成了空话,承包制也就名存实亡。
以上这些情况说明,继续搞好承包制的完善和配套,同时也要探寻新的增强企业活力的道路,逐步推行股份制可能是一种好的选择。途径是国有财产存量债权化和企业新增资产股份化
现在,理论界已普遍认为,解决承包制困难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股份化,但如何在国有企业中推行股份制,则看法各异。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置现有国有资产。有人主张把这部分资产作为股票卖掉,如果这是为了回笼一部分货币,是可以的,但要作为全部国有资产的改革措施,会遇到两方面困难:一是在没有股票市场的情况下,无法确定股票价格。难以解决的矛盾是,股份化以股票市场存在为条件,股票市场又以股份化为前提。二是要居民或其他社会集团买进如此庞大的国有资产也是不现实的。还有人主张把国有资产作股分掉,这种奇思异想根本无法操作。正是这些困难,大大延缓了国有企业股份化的进程。
我们认为,有一种处置现有国有资产的简便办法值得考虑,这就是把国家从国有企业的实物所有者变成债权所有者,把全部国有资产都变成国家对企业的贷款,或变成国家购买的企业债券。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评估企业现有固定资产价值,是按固定资产原值还是按固定资产净值,或者按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来计算国家的贷款额或债券面额?我们主张按经过适当调整的固定资产净值计算,这不仅方便易行,而且合情合理。债权与股权,债券与股票的最大差别之一,就是前者只考虑利率水平,后者才考虑企业产权的市场价格。因此,要求按资产价格计算国家贷款额或债券额,在没有股票市场的条件下不仅无法做到,而且也不应该。至于种种非经营因素造成的资金利润率上的差别,可以通过企业所得税、土地税、产品税等税收杠杆来调节。
债权化以后企业财产的债务人是谁?或者说,企业财产的最终所有者是谁?是企业的全体股东。这些股东是企业已有资产债权化以后产生的,是新增资产股份化的结果。股东可以是国家,在资本增量股份化过程中,国家可以购买企业新发行的股票,也可以按新股票价格把一部分债权变成股权。股东也可以是本企业经营者和职工,企业留利新增的资产归他们所有,并用股票形式量化到个人。股东还可以是企业以外的任何股票持有者。股东在成为企业新增资产股权人的同时,就成了债权化的国家资产的债务人。不过,这些权利和义务,一般由股东产生的董事会所选定的法人代表来行使或履行。
这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可以说已经是股份制企业的雏形。走到这一步,已基本完成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过渡。一个企业是不是股份制企业,主要不是看发行股票与债券的比例大小,而是看财产归属方式是独资形式、合资形式还是合股方式。随着企业新增资产的股份化,企业的所有者就是全体股东。在同一个企业中,股权与债权并不排斥,毋宁说股权和债权结合,发行股票和向金融机构贷款结合,是现代企业的通行模式。
完善企业机制,发展新的宏观调节手段的较好办法
可以从许多方面说明国有资产债权化这一过渡办法的优点,诸如简便易行,而且实行中可以排除人为因素,不易扭曲变形;这样做,也没有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性质,只是采用了比物权占有方式更先进的债权占有方式,如此等等。但是,我们想强调的,还是它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首先,基本上可以解决承包制迄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使企业机制大为改善。一是使企业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权,有利于排除政府部门凭借所有权对企业的种种干预。国家不是以大股东的身份而是以债权人的身份与企业交往,而债权又是让金融机构而不是让主管部门来行使,行使直接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就可以大幅度裁减。二是这样做还可以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既是国家资产的债务人又是新增资产的股权人,使用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可以对称起来。三是建立起了企业的积累机制,使企业再不会像以前那样,分掉是自己的,积累是别人的。现在的积累就是自己股票的积累,就是自己长期利益的积累。对个人来说,这样的积累在当前条件下,不仅有使用价值上的目的,在适当时候卖掉股票,可以用于婚丧嫁娶,养老防病;还有价值上的目的,主要是保值增殖。
其次,可以减少物价上涨对国家财政收入的侵蚀,扭转高工业增长、低财政收入的局面。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一种令人因惑的经济现象:国家财政收入的名义值增长不仅低于工业增长,也低于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使财政收入的实际值呈负增长。原因何在?就在于在承包基数既定的条件下,财政收入实际值下降的幅度等于物价上涨幅度。国有资产债权化以后,企业向国家上交的税利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家凭借债权收取的债息,债息决定于整个资金市场的利率,而利率随物价上涨而上浮;另一部分是国家税收,通过调节税国家可以征回企业的一部分涨价收入。
最后,要特别指出,这一改革使国有产权由国家直接干预企业的手段,变成国家调节市场的工具,向“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目标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通过国有产权的票据化,实现国有产权的商品化,这可以促进产权市场的发育和企业集团的形成,改变目前企业实物兼并所造成的种种弊端;通过中央银行买卖股票、债务的公开市场活动,以调节货币总流量,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过股票、债券在不同产业之间的买卖,促进产业政策的实施,以达到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目的;通过债权形式与股权形式的互换,以及债券、股票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买卖,以监督和改善企业经营。


第5版(理论)
专栏:

治理通货膨胀的几个问题
杨培新
抑制通货膨胀不是轻易可以实现的,需要作出艰巨的努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一)怎样才能有效地压缩社会总需求?压缩社会总需求的重点在于国家基建投资和行政管理费用——社会集团购买力。因为社会总需求膨胀的焦点在政府基建投资和社会集团购买力的剧增。当前基建投资方面的问题是热衷于建设楼堂馆所以及某些轻纺、机械工业的重复建设。社会集团购买力来自行政管理费用和企业的行政开支,有相当一个部分是宴请、购买和使用小汽车的支出。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些省市作出了今明两年不建新的楼堂馆所的决定。那么,会不会暂停两年以后再大上呢?我的看法,运用行政力量可以收效一时,但是就像十个手指按水瓢,刚一松手水瓢就会漂上来,是否可以考虑,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外国通行的有效办法是各级预算,尤其是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必须逐项提交同级议会审议,从而监督政府机关不得任意扩大编制以至铺张浪费。为此,可以考虑充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增加企业家、记者、作家、教师、学生、工人、农民、职员等方面的代表。我们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应从这些方面着手。这是根治投资膨胀和社会集团购买力剧增的有效措施。
(二)怎样才能有效吸收游资、回笼货币?现在开办三、五、八年保值储蓄,做法是好的,但要完善。还可考虑选定几种商品如电视机、电冰箱等名牌产品向银行预购。这笔资金由银行贷给电视机、电冰箱行业,对关键部件如显像管、压缩机等组织企业界和科技界联合攻关,不断革新技术,使这些行业赶上并超过国际水平,实现部件的国产化。我国电视机、电冰箱部分出口,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我国劳务成本较低,完全有可能制造价廉物美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时较快地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
(三)怎样建设一个精巧的能够灵活有效地调节宏观经济的中央银行?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就不能主动地反映和处理宏观经济中发生的问题。为使人民银行真正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使之强有力地调整国民经济,可考虑采取一些切实的步骤:1,中央银行划归人民代表大会管辖,向人大作报告,受人大常委会监督,向人大、向人民直接负责。2,中央银行遴选一部分企业家、学者、专家充实理事会并向经济学界提供情况,请求咨询,应遴选一部分建国以来参与三次治理通货膨胀的老专家参与决策。专业银行实行承包,允许它行使贷款自主权。
(四)怎样才能正确掌握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应量的计算,1981年计算三种因素:1、经济增长率,2、当年物价上涨率,3、由于包产到户、个体工商业出现后,群众持币增加因素。当时这样做是合理的。现在第三个因素影响不大。但是当年物价上涨率应否计算,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当年物价上涨是以前多发纸币的结果,从多发票子到物价上涨,一般滞后一年左右。如果按物价上涨率相应多发纸币,那就等于预告下年物价要继续上涨,因此,应当主要计算当年经济增长率因素。由于1983年以来连年多发的票子尚未完全为物价上涨所抵销,建议近一两年不打物价上涨的因素。待通货膨胀制止后,再每年打3%左右的物价增涨因素。
(五)怎样正确掌握价格政策?有人认为,放就是改革,涨价就是改革,这是一种误解。在某种商品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放必涨,一涨必乱,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损害生产者的积极性。我们要崇尚实事求是,放得过早,出了毛病的,就要敢于恢复国家定价和统一收购。涨得过多,出现暴利的,就要把价格降下来。生产中必需的几种原料,涨得过多,不是下游产品跟着轮番涨价,而是要进一步理顺原料价格。建议对这些产品,召开全行业的产、销企业直接见面协商价格的专业会议。协商价必须保证上游、下游企业都得到合理的利润。商定后再乱提价的,就没收其价款并征收罚金。专业会议对严重紧缺的原材料,还应协商增产措施,加工企业向原材料工业提供资金和技术,加速原材料增产。这比由工业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关起房门制订办法,更能适应客观情况。价格改革是为了建立起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放开价格,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机制之后,企业能够自我积累、自我投资、自我改造,展开竞争,防止垄断抬价的情况下,才能放开。在当前情况下急于全部放开价格,会适得其反。至于向国际价格看齐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六)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除商品和原材料短缺现象?社会主义国家的短缺现象,是“大锅饭、铁饭碗、瞎指挥”体制所造成的。打破“大锅饭、铁饭碗、瞎指挥”,承包制是一个好办法。目前承包制远未落实和完善;还应继续努力。我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其优势就在于它独立经营,和大锅饭、铁饭碗、瞎指挥彻底决裂。我们完善企业承包制,也要使企业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生产力蓬勃发展,商品日益丰富。


第5版(理论)
专栏:

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会综述
由《哲学动态》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联合召开的“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会”,集中地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实践唯物主义
一种理解认为,这个概念的使用,主要是为了破除过去教科书哲学僵化模式,寻求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理解的途径。要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抓住实践这个关节点。从它出发,可能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有新的突破。另一种理解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是恰当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含义是复杂的,包含世界观意义、认识论意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但主要的还是唯物史观。第三种理解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仅仅是说唯物主义是为了实践的,而且是说它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在实践基础上反映的。第四种理解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的实践,以人为中心即从人出发又回到人的哲学体系。第五种理解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即实践一元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个实践是哲学研究的现实对象,它包括一切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自然和随着人的实践范围的扩大而不断进入人的实践中的自然。哲学要研究的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或自然和实践这两个东西,而只是一个东西:实践。第六种理解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这里的本体就是基础的意思。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种形态。过去我们往往把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态归结为朴素的,形而上学的和辩证的三种,这不确切。应该是自然的、人本的和实践的。第七种理解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但不是传统的作为教科书哲学的两大块之一的那个历史唯物主义,而是扩大了的历史唯物主义,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不单研究人和社会的关系,也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
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
第一种观点是从实践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对象。以往的教科书哲学是按本体论方式建构,用还原论方法去理解问题的,它着力追溯的是人及其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它所来自的那个东西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去追溯所谓本原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哲学应从现实世界出发,解决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之间的自然性和超自然性这两重关系的矛盾。在马克思之前,历史上主要的两种哲学思维方式,都没能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找到了把两重关系加以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实践既是造成外部世界的矛盾(从自然世界中又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的根源,又是把两个世界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既是分化世界,又是统一世界的活动;既是克服客观性的片面性的活动,又是克服主观性的片面性的活动。它本身就表明了物质的本原作用,又表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它本身就是两重性统一的活动。因此,马克思创造的哲学,既超越了唯心论,也超越了唯物论。这是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即不再从两极对立去考虑问题,而力图寻求中介。实践就是一个现实的中介,从这个角度才能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第二种观点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指的是这个理论研究的对象。实践就是历史,离开实践就没有人类历史。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历史观而不是世界观。第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它并没有超越唯物和唯心,还是唯物主义。它不仅是历史观,也是世界观和认识论。第四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必分两大块,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第五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物质本体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包括了社会物质。社会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物质和实践两个基本点,哪个更基本?我们只能这样思考问题,还是物质更基本。
实践唯物主义与认识论
一种意见认为,作为认识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或实践反映论)与一般反映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否承认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和认识的主体性。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当务之急是发展反映论,深入反映论,而不是根本否定反映论。第二种意见认为,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反映”与后来列宁讲的反映论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讲的是间接性反映,是光照到镜子上又折射回来的过程;列宁则把人当作镜子,直接反映。列宁把反映叫做摄影,是照像式的直观反映论,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一样。第三种意见认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是社会认识论。主体不获得社会性的解放,认识就不能成为现实,就无法获得真理。认识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离开历史观去构造一个认识论是和马克思的原意不符的,在马克思那里历史观和认识论是一个东西。
这次讨论会的发言,《哲学动态》将出专辑加以介绍。
 (郑弘波、李力新)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上海有的学者认为: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
在上海市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召开的“文艺复兴与人的现代化”讨论会上,有的学者认为,公元十四世纪初期至十六世纪中叶遍及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对封建、反对神学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标志着欧洲历史的转折,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自然经济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的过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把这场运动称为“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从理论角度来讲,“文艺复兴”运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所倡导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战胜了封建神权对人们心灵的统治,人的能力、人的自由和人的尊严得到了高扬和认可,人类从中世纪的蒙昧走向现代化。从这种意义上说,“文艺复兴”运动在实质上还是一场“人的现代化”运动。
 (双木)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李桂海说:
封建性质的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李桂海在《中国封建结构探要》一书中说,过去一些论者常常将封建性质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划等号,得出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够瓦解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甚至在西汉、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结论。
作者认为,封建商品经济是整个封建结构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衰落,与封建统治者调整封建结构的政策密切相关;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则决定于农业和手工业结构的变化;封建的商品经济,主要在流通领域发展,而资本主义萌芽,则植根于生产过程中。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资本主义萌芽具有两重性的作用:在流通领域是排挤和限制,在生产领域则是刺激和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政治上虽然可以威胁到封建统治的稳定,但统治阶级通过调节政策的办法,能够减缓这种冲击力,从整体上说它不是破坏封建统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只有作为封建制度对立物的资本主义萌芽,才不仅是封建统治松弛和没落的产物,而且是促进封建结构瓦解的力量。(阜子)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孙剑锐说:
不要忽视党的经常性建设
孙剑锐在一篇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建设形式的文章中指出,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使党的经常性建设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他说,在改革开放中,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的潮流,不断向我们提出严重挑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
作者认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能停顿,而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部分的党建工作也就不能停顿,应该把党的建设、整顿作风寓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经常进行,不要因为整党工作结束就把党的经常性建设停顿下来。
(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