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谈艺录

学画杂感
贾又福
常有人问我:“您是什么型的画家?延续型还是开拓型?”开拓能离开延续吗?延续了就不能开拓吗?我不甚了然,于是,我回答:“我是痴呆型画家。”的确,在艺术的路上,像我这类型的画家,比不上青年画家的敏捷,更不敢作“聪明”画家之想。可以自慰的是,痴呆自有痴呆的益处,在纷纭熙攘的画坛,痴而自信,呆而镇定。
坦率地说吧,我以为,画家到了中年,也不必过于着急,不能希望在短短几年中把一生应做的事做好,火急肉不烂。中国画家尤其需要在喧嚣声中立定精神,带着崇高的审美理想,长期真切体验、长期惨淡经营、长期勇敢实践,双足踏在实地上是不会有失重感的,更不会有什么“危机”感。
至真、尽美、尽善,成为我不懈的追求,算是我的崇高审美理想吧。但每个画家的成长过程有不同,尽可走自己的路。就我个人的艺术实践来讲,我在艺术领地的选择上,不敢广泛地爱,不爱南国的秀色;不爱西双版纳的密林;太湖石在我眼中是百孔千疮……我最钟爱在艺术上与自己最有缘分的那一小块“方寸之地”——太行山区。虽然生活和大自然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发祥地,但至情至感,乃是一切艺术创作活动总的能源。画家应以自我情感之真,通达物类之真,物我二真合德,达到至真的境界。作画总是以情致深、以情致神的。情可以聚,也可以散,聚者可以为魄,散之可能成灰。性情最真切的画家,对其艺术领地的选择,一定有所爱,有所不爱。在艺术领域“博爱”必不真切,见什么就爱什么的画家必然丧失了爱的个性,降低了爱的价值。然而,一个画家置身于艺术的一隅,欲满足世界上所有人的审美要求,乃是永远办不到的事。正因为此,多元、各异的艺术之花生生不息,竞相开放。不客气地说,不要以为国画冠以“现代”二字,就要天天“变脸儿”。高难度、高层次的艺术决不可能朝秦暮楚,天天变样。天天变花样虽谓“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则新矣,高则不然。更要命的是只求花样翻新而犯了“为文而造情”,“采滥忽真”,“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见《文心雕龙》)的毛病。只有想人所不能想,见人所不能见,得人所不能得,练人所不能练,苦人所不能苦,才能造人所不能造,艺术上方能臻于至真、尽美、尽善的境地。有人说:“我作画始终是一种愉快的美的享受”。那气概自然可敬,遗憾的是“自始至终的愉快和美的享受”偏偏轮不到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头上,他们面前的路通向“地狱之门”,受不完的折磨在等待着他们。断言之,最伟大的艺术家,也便是苦恼最多的艺术家。
说到广泛吸收营养,我记起“文革”时的一首民歌,歌曰:“党是母亲我是孩,一头扎进母亲怀,咕咚咕咚吃奶水,怎么拽也不下来。”实在令人捧腹。当今处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画家,对中国绘画传统,尤其是对西方现代绘画,怀了极大的热情,咕咚咕咚去吃奶,本是极好的事,当然该尽可能多吃些。但万不可绝对地以为吃奶越多越好,总要以各自的肚量和消化力忖度之,且须头脑清醒,吃奶是为了长力气,而不是长成奶妈的模样。在我看来,广泛吸收总是相对而言,重要的是,画家根据自己性情、特质、修养,重在选择不同的奶妈,不要一拥而上,大家都吃一样的奶,生得一样胖乎,也乏味。对中外绘画某些大师,作了一番煞费苦心的研究之后,恭心顶礼,追索其心其迹,深谙其在历史上特有的闪光点,但千万警惕,满足于栖身大树下乘凉会感冒,不假思索地扑向大师们的闪光点,会像飞蛾扑火,失去自我。
我想,在执著的长期的探索中,我不能悖离民族精神而求得超越;我不敢以突变而求得新奇;我不愿以疯狂表示陶醉;我不推崇朝三暮四代替千锤百炼。我只能像大漠上的骆驼,一步一艰辛,留下深深的蹄印;象春蚕,唰唰唰地食叶,一次次忍痛脱皮,慢慢成熟起来,吐出好“丝”。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峡,深情的呼唤
陈瑞统
又是花灯满街、彩龙飞腾的元宵之夜,圆圆的明月照耀着如画的泉州古城。在故乡的戏曲舞台上,活泼多姿的高甲小戏《管甫送》深深地把我吸引。那从童年时代就熟稔于耳的优美亲切的曲调,仿佛飘荡出缕缕幽香令人陶醉;那充满情趣的精采表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迷人的艺术魅力。那剧中人管甫和美娟一声声委婉缠绵、情韵深沉的对唱,犹如发自心灵的倾诉……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心中顿时卷起一片海峡的涛声!
《管甫送》是一出脍炙人口的地方小戏,在闽南侨乡一带可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描叙淳厚朴实的泉州青年管甫和善良美丽的台湾姑娘美娟真挚相爱,结下鸳盟。为了赶回故乡探望父母,管甫只得收整行囊暂时辞别美娟。在分手离别时,这对倾心相许的恋人依依难舍,互吐衷肠,表达了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当管甫怀着惆怅的心绪,登舟穿过波涛渐渐远去,美娟隔岸送行望穿秋水,愁肠百结,珠泪盈腮。一片少女纯情的爱心,化为悠悠无尽的思念。谁知从此之后,海峡风涛阻隔,恋人各在一方。那种悲欢交集、聚而复散的情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刻骨铭心的隐痛,令人为之动容,扼腕叹息不已。剧情虽然简洁,人情味却很浓。观赏之余,不禁慨叹:呵,海峡万丈东海水,流淌多少相思泪?!
这不仅只是一出在闽南民间世代流传的小戏,它分明是闽南人民和台湾同胞同根同源的血缘关系的生动写照。管甫哥与美娟妹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正寄托着闽台乡亲渴望骨肉团圆的夙愿,抒发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冀望祖国统一的心声么?!
也许,当年少年英俊的管甫和美丽多情的娟妹,都早已鬓发如霜、颜容憔悴了吧?他们以自己的这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为后世留下了多少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催人警醒的启示?也许正是这种深邃难泯的启示,《管甫送》这朵高甲艺术的小花,才会在海内外同胞的心中萌生深刻难忘的记忆。
呵,当相思树摇绿滴翠的季节,当中秋月色映照着万顷波涛的时候,当箫鼓花灯满长街的元宵之夜,人们隐约感到,管甫和美娟这一对恋人,正伫立在海峡两岸,对着长天碧海,发出声声深情的呼唤!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青春》“护短”之举
毕胜
南京《青春》杂志最近与几个单位联合举办微型纪实文学征文奖,规定每篇作品500字以内,抒写“人间世相”,反映现实世态人心的一角。仅就改善文风而言,此举也十分可赞。
提倡写短文呼声久矣。且不说新闻报章数十年,一些有识之士孜孜不懈力主倡导,在文学创作中,不少刊物和读者也为时下动辄数万言、系列化、巨著意识所厌倦,每每呼吁写短小精粹的作品。但长风日炽,愈演愈烈,以致不少作品在“全方位”的宏构巨篇中兑进了浮泛的水份,虚幻的迷宫犹如猜谜似的令读者减弱了阅读的热情。追求长似乎成了时尚,而长又为芜杂肤浅带来了“方便”。在眼下生活节奏加快,读者阅读兴趣和审美追求变化的时候,长风盛行是对审美时尚的隔膜和对读者的不尊重。《青春》设微型纪实文学奖,标举“珍爱短文”,着实是对文坛长风的一次反拨。
衡量作品的质量不在于篇幅长短。陆机《文赋》说过:“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这个道理似乎很多人都明白,但为什么长风日甚?看来目前的稿费制度不合理也助长了一些人“以长谋利”。这次微型纪实奖,就打破惯例,不足千字设三种奖,头奖800元,从鼓励写短文、刹长风来说不失为一个具体措施。
其实,短文难写是许多大手笔都深有所感的。文学史上不少精粹华章(如《世说新语》等)凡数百字,却以深邃精到的功力百世流芳。短文难写,短文该奖,也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冰心老人说她要“护短”,一些著名作家也撰文“护短”“呼短”,而《青春》的作法,在如林的刊物和报纸中带了一个有意义的头。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有特色的古文选本
——读《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欧阳超
唐宋古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长期影响着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它们强大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然吸引着广大读者。但对多数人来说,由于语言文字的隔膜,往往诵习为艰,于是近年来注释、讲析八家古文的选本、文章间有出现,其中佳作不少。但集注释、翻译、赏析于一体的选本还没有。刘禹昌、熊礼汇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荆楚书社出版)一书弥补了这个空白。
本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选文较缜密精当。编选者“参考了国内外(如日本)各选本,又从各家文集中选拔出不经见的优秀篇章”。书中所选107篇古文,大都是“八大家”文集中精萃之作。既有长期来人们喜披乐诵的名篇,也有不少是一般选本所忽略的遗珠。选篇注意到了体裁的多样性,也能反映各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二是注释较详明确切,不囿旧说。近来有些选本常有“注书难字过”之弊,本书作注,遇疑难处不架空而过,且时有创见。韩愈《杂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字,一般选本解为
“著称”或“称呼”,本书释为“称量”。欧阳修《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的“义气”,一般选本不注或译作“义气”,或据旧注“尊严气”而浅释“义”为“正义”,此书却释为“杀气。义,断割。”并引《吕氏春秋》、《礼记》为证,言“素秋霜降,碎落万物,故称秋气为杀气”。释义明确。还有苏轼《黠鼠赋》“堕此虫之计中”,有的选本注“虫”为鼠,本书注“虫,动物之通称”等,皆自考证中来,并非人云亦云。
三是文章“说明”能中肯綮。书中对每篇古文都写有说明,用以揭示其思想艺术特点。它们能紧密联系作家所处时代和个人遭遇来透视文章思想倾向,能注意吸收古今各家评语来加强艺术分析的准确性,有时迳下己见,反映出编者的独见体会。韩愈为什么把柳宗元死而为神这种虚诞故事写进以记录史事为特点的碑文(《柳池罗池庙碑》)所讲的三个原因,以及对韩愈为什么把以“苦涩”、“怪奇”著称的樊宗师文称为“文从字顺”、“词必己出”所作的解释就比较深刻。
此外,书中对每篇古文作了解释,还用合编形式编有《韩愈、柳宗元年表简编》、《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年表简表》,这些对于初学古文者和对“八大家”生平知之不多者大有裨益。书中容纳了古今许多学者的科研成果,反映出编选者的新见解,因而有一定的学术性。但它又能深入浅出,通过注、译等普及形式把这些成果表现出来,因而具有通俗性。加之编选者文字顺畅简练,因而它又有一定的可读性。


第8版(副刊)
专栏:

夸父的子孙
姜言博
太阳沉进了远方的沙漠;风,依旧狂吼不息。通向沙漠的沼泽地是一片坟地,祖先们依然安眠于斯。
寻日者,你记得吗——夸父渴死在追日的路上,拐杖已长成浩茫的森林;
祖先们走过的路已被沙漠掩住,足迹只成为悲壮的传说。
你蹒跚的脚步是艰难的跋涉,你执著的追求是永恒的太阳,你血染的路标是历史的里程碑……寻日者!
前边,为何黑洞洞的不见一丝光亮?
那一枝高擎的火把呢?
且往前走过去吧——太阳就在夜的深处。
即使有一千次灾难一万次路障,也不必退缩。一位女人——母亲——在你的身后望着你。目光是你走过的长途,也没有尽头……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苑拾穗

中国文化的小百科
上海古籍出版社继《古典文学三百题》之后,最近又出版了《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既深入浅出,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概貌。
本书80万字,所提300个精要的问答,主要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有哪些重要成就?今天的文化遗产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它包括了和曾经有过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在今天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对它们应取何种态度等等。本书虽然不可能将中国文化史囊括无遗,但无疑已经勾勒了中国文化的范围与发展的大体轮廓,有关中国文化史的必要知识也大致包罗了。
本书撰稿者中既有学识渊博的专家教授,也有对某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的青年学者。内容上注意吸收前人及当代研究成果,又充分阐述撰稿者个人见解。文字则浅显、生动、简练。对一般读者,本书可起到启发思考、指点门径的作用;而对那些较高层次的读者来说,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可作进一步研究探讨的线索。因此,本书兼有入门书和工具书的功能,可视作一部知识密集、雅俗共赏的中国文化小百科全书。  (康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母校〔版画〕——选自《汕头侨乡美术展览》
蔡仰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