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民族性与走向世界
——访美籍华裔影星卢燕
李彤文 苗地画
卢燕,美籍华裔影星。1947年赴美留学,1958年入好莱坞从影,曾主演影片《山路》等。1970年至1973年,在香港、台湾拍摄《董夫人》、《倾国倾城》等片,连获三届台湾“金马奖”。今年5月,获洛杉矶市长颁发的美籍亚太裔“杰出表演艺术奖”。1979年后多次回祖国大陆,曾三进西藏拍摄电视片。近年来参加了影片《末代皇帝》和《最后的贵族》的拍摄。
记者:听说您作为美国电影艺术科学协会的会员,曾十多次参加奥斯卡奖的评选。您能否谈一下近几年中国选送奥斯卡的影片屡屡受挫的原因?
卢:去年送去的是《孙中山》,美国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宣传品,便在印象上先筑起了一道围墙。今年送去了《芙蓉镇》,评委们认为它在结构上、技术上都很好,对刘晓庆的演出也很赞赏,问题是他们不了解那一段历史的背景,也就不理解为什么要反这反那。《芙蓉镇》没有入选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今年参选的各国片子质量太高了,是非常难选的一年。有些影片虽然没有入选,但票房纪录和舆论反应都很好。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翻译方面做得不到家,直译还不够,要意译。“文革”时代的词如果字对字地译,人家根本不能理解。对白要重新编过,让美国人了解,这是很难做的一件事。既然我们这几次的选材都不能引起人家同情,那么以后选送的应该注重有我们民族性的,风土人情的,但又不能太不为外人所接受。我想今后应当送注重人性、具有人类共有的国际性主题的片子。
记者:我有这样一种印象,即电影节在国际性和艺术性上都更强一些,而奥斯卡主要代表美国人的文化和趣味,商业气更浓一点,是不是这样?
卢:是的,这是因为国际电影节的评委是各国请来的,奥斯卡的评委绝大多数都是美国人。谢晋先生是唯一的中国籍会员,他们在评选期间几乎不可能到美国来观片和发表意见。评委是美国人,当然他们的趣味和看法都是美国的。
记者: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很难直接进入商业市场,而参加国际电影节,争取获奖,是扩大中国电影影响的一条可行之路。这是国内电影界相当普遍的看法,您以为如何?
卢:是这样的。即使是美国的片子,也要走这条路。在欧洲和美国,影片的宣传是很费钱的,这一套“包装”是非常昂贵的,片子和演员要参加这一角逐,商业的成功也是一个目的。中国电影无论获哪一项奖,报界就会自动来访问你,为你写文章,用不到太花钱。
记者:您最近在《最后的贵族》中与谢晋导演合作,有什么感想?
卢:谢晋的电影我很欣赏,他是传统性的叙事手法,每一个镜头、每一格他都把握得很准确,对于表演,尺寸他掌握得非常得体,他技术上很成熟,人性刻画非常深刻。在美国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新导演可能一部片好一部片差,他们创作上凭着一种即兴的冲动,而有的老导演则保持一定水准,差不到哪儿去。谢晋先生就是后者。看《天云山传奇》我哭了,《牧马人》、《芙蓉镇》都很好。
与导演谢晋一起工作以后我了解了,他是一位非常热爱艺术、有献身精神的艺术家,我敬重他。他时刻想着影片,甚至可以忘记自己,睡得很少,吃也不挑剔,与演员和工作人员打成一片,绝不因自己是“五连冠”导演而高高在上。他对演员在艺术上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上却非常体贴爱护。就我的经历来讲,这样的导演是难得的。
记者:您对中国青年导演和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看法?
卢:他们是很新潮、很有生气的。我很欣赏张艺谋的《红高粱》,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在艺术上都是非常好的片子。我觉得应该用这种片子去打进国际市场,因为它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性,表达的情感很强烈,而且是人就能够了解这种情感。如说谢晋像中国的工笔画,张艺谋就像写意画,各有千秋。
记者:您在美国片里演中国人,肯定会遇到东西方文化冲突的问题吧?您如何处理?
卢:中国演员到国外拍片遇到的一个苦闷,就是一切要按照人家的艺术处理,人家不能理解你,不太能接纳你的意见。尽管如此,我常常要与人辩论半天,告诉他们:中国人不是这样的。即便同是中国人,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和在海外生长的中国人也不一样。有时按导演的要求和我的理解演两个给他看。我在哥伦比亚公司演《山路》时,合作者中导演、男主角、摄影、音乐都得过奥斯卡金像奖,但我看到对中国人处理不对立刻就讲。有时他们接受,有时不接受。在国外,要正确地演一个中国人,实在是很难的。
我到了这个年龄,仍然在追求,想演一个真正具有中国民族性的女性。希望能有一个机会,使我多年来的追求如愿以偿。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锦城京剧多姿采
金桐
曾访问拉美五国、把东方京剧艺术瑰宝第一次带到大洋彼岸南部的锦州市京剧团,最近携新编古代戏《契丹太子》和一台精采的传统折子戏抵京演出。这是该团成立36年来首次在首都舞台亮相。
作为一个地区级剧团,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在京剧舞台上,不断出新,并锻炼培养出一支基本功扎实、行当齐全的演员队伍,其中最见光彩的是李玉棠和陈鹿萍。
李玉棠11岁随团学艺,现在已有近30年的艺龄了。她主工青衣,花旦、刀马旦戏也都拿得起来,是个基本功扎实的全才演员。她崇尚梅(兰芳)派艺术,长期潜心钻研。近年,她又结合自身条件,注意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努力从张(君秋)派等艺术中汲取营养。李玉棠有一条十分甜美清脆的好嗓子,虽不很高亢激越,但是音域丰富,高低自如。在《契丹太子》一剧中,她扮演高云云一角,戏并不很重,但通过她一曲“南梆子”和一段“四平调”的演唱,人物形象顿觉丰满,生气盎然。她那圆润传情的音色,自然流畅的行腔,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京剧很注重技巧。艺诀即有“戏无技不惊人”和“是戏必有技”之说。李玉棠对这一特点是很清楚的。为此她在《打神告庙》一折戏中充分运用了舞动水袖的技巧,伴以丰富的造型来揭示敫桂英强烈的悲愤心情,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许多剧种都有《打神告庙》这个戏。一般来说,川、蒲、晋剧风格粗犷,以水袖功和跌扑技巧见长;而广东粤剧则另辟蹊径,发挥本剧种特长,以丰富优美的演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异曲同工各具特色。李玉棠的《打神告庙》既有丰富多变高难度的水袖功,又有大段委婉动听的“反二黄”唱腔,发挥了京剧长于唱情的特点,很值得一看。特别是戏后半部“梦幻”一段,李玉棠突然将三尺水袖变成长及八尺,配合灯光的变化,且歌且舞,愁绪悠悠,将戏在结束前升华到诗一般的境界,令人叫绝。李玉棠这个戏师承李德富老师,足见李先生之匠心。
陈鹿萍是锦州市京剧团的当家老旦演员。曾是辽宁省戏校的尖子。演京剧老旦是一定要有条好嗓子的,因为这个行当主要特点是唱。陈鹿萍这方面的天赋条件很好。她的嗓子可以说是高、亮、宽、厚,演唱起来又足又冲,俗话说“没挡”。但是她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天赋条件,经常刻苦钻研唱法、韵味和吐字发声,因此她的演唱技巧近年来提高很快。她的《遇皇后》、《钓金龟》、《赤桑镇》等戏,在锦州和辽宁省已是远近闻名了。此次晋京演出,如能得到名家李金泉、王玉敏先生指点,陈鹿萍必有长足的提高。


第8版(副刊)
专栏:

《戴尼提》
有一本书,一九五○年在美国刚一问世,便被评为畅销书;不想,三十六年过去,它再度入选畅销书之列,成为出版史上的奇迹。书名是《戴尼提》,副标题是“自我心理调节技术”,在全世界的发行量已超出一千万册,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最近又由三联书店出版了中译本。
这本书是阐释作者创立的一门全新学科——戴尼提技术的专著。“戴尼提”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经过思维”。戴尼提技术是训练思维方法的实用性科学,目的在于使人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消除消极情绪和危机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这一技术由于以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文化学为基础,所以贯穿了一种文化性极强的观念。《戴尼提》全书分三部分,首先讲述了人类的本质和生活目标,然后指出造成心理障碍、丧失生活信心的根源,最后详细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著作问世后的三十多年来,戴尼提技术被应用到教育、艺术、体育、经营管理各个方面,还派生出一些专业理论。
书作者L·罗恩·哈伯德,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时曾是名重一时的多产的科幻小说家。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也来过中国。他认为,在精神方面人类尚未创造出一种可行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克服精神障碍。为此,他考查了各民族文化,用研究成果创立了戴尼提技术。一九八六年一月,哈伯德辞世。
(顾土)


第8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文征文

荒诞的梦
谢璞
知了……知了……
至少有1000个蝉浑身是嘴发表它们超人的“博士论文”。什么内容,我无心知道。
我只知道40度的气温里,什么也不去想。昏昏沉沉中,好像睡了,但睡在沙漠中,好像身上的毛孔都异口同声喊着一个“渴”字!
清风哪去了?山泉哪去了?你们不是对一切活人一视同仁吗?千万千万不要舍我而去。我乞求苍天,我至诚祈祷!
突然,一轮明月姗姗而来,走近我面前,张开了小嘴向我慷慨无私地喷射生命的泉水,它原是比月亮更多情的一口“飞来井”,它的泉水灌进我的嘴,注进我全身的血管,半死的我活了!它是至高无上的“天神”。
我与它紧紧地拥抱,但它羞涩地飞了,飞到沙丘的那一边去了。
一瞬的离别,万般的相思,激起我写下了一万封情书,用最美的辞章,最朴实的真诚,颂扬它是我的至爱,月亮、太阳,都无法与它相提并论。
我呼来一头从天而降的骆驼作“信使”,把我全部的爱——一万封情书驮在“信使”背上,托它尽快带给沙丘那一边的“天神”。
骆驼飞跑而去,我有说不出的轻松,心里揣摩着我每一句话会在“天神”心上产生多大的反响。
我翘首等待“天神”的回信,哪怕是一个感叹号,或是一行删节号,都会叫我兴奋得生出翅膀,直飞到天之极处嗷嗷长啸。
谁知,骆驼一站在沙丘上就再也不挪动,它化成山脉,那封天真的“情书”全化成了蓝色的雾霭。它不是“信使”,而是亘古不变的山脉。
我呼喊:你为什么不像青鸟一样传递我的情爱?
它回话:傻瓜,你什么地方看见过“天神”有眼识字? 原谅我不去做徒劳的“信使”吧!
我极目远眺,“天神”的影子一点也见不着,只有驼峰突起的山脉拦阻我的视线。我叹息!我失望,我惊讶!为什么伤心到如此地步?
幸亏,我醒了过来;幸亏是一个荒诞的梦!又拿起破旧的蒲扇,驱赶窒息的白昼的余热。我体味“希望”跌入“失望”的酸楚,我回到“七彩斑斓”的现实,在汗水成河的现实里沉浮。 (作者单位:湖南省作家协会)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黑白之间》
摄影沈汛 配诗蔡其矫高悬的光明深藏的神秘知识天空永恒宁静探索必然在梦想不灭放飞野鸽的美丽的手平凡中纯洁温情绵延于整个生命却尝遍守夜的滋味那条漫长道路欢送多少个春日损失是命运而收获永无期书写出来然后擦掉白尘落在哀伤的蔷薇霜雪照耀黑夜谁是明天的花枝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多力量大(漫画) 李建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