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副刊)
专栏:燕舞散文征文


管桦
长江的浩荡波流,回旋着,翻卷着,仿佛在挣脱着什么,响出轰隆隆巨声。浪涛和浪涛彼此呼唤着,滚滚东奔,追赶那一轮红日。从最遥远的迷惘着雾气的天际,也能看见它闪亮的水面。而两岸的巉岩绝壁,把峻峭的山峰,高高地耸在它们头上那一片荒凉的蓝空中,俯视着澎湃的急流。只有它们知道长江已经走过和将要走过的迢遥途程的时间,是多么悠久。
我站在飞驰于长江的轮船甲板上,风吹着头发,衣襟向天空飘起。我手扶横栏,凝望着从荒古以来就以自己征服一切的雄浑大气,凌驾着风暴,岁月的重轭所不能制服的生命急流,在无尽的追求中,宽阔的胸膛,倾吐出深沉洪亮的声音,好像在告诉人们一种重要的事情。而它所追赶的太阳,正在朝它背后的西方沉落。
那鲜红艳丽给大地倾注了青春和轰响的生命的火球,使冻结的江河,在山野丛林的摇篮中醒来,使寒冬岁月里深藏在地下的种子,诞生出嫩绿的禾苗,给草原洒满鲜花,让鱼群在温暖的水波里自由浮沉。万物都受到太阳的抚爱。它现在却不可抗拒地,必然地向着西方沉落,最后燃烧的烈焰飞奔,浓烟缭绕,天空笼罩着一片无涯无际黑沉沉着火的乌云。映着豪光的长江,依然滚滚东流,从不折回,它没有追赶那追赶不到的,却追赶着黑暗。它背后的太阳,越过狭谷,落进那被它的光辉渲染成绚烂色彩的烟云里去了。江上升起茫茫淡墨色的雾。两岸间或闪现的灯火,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如梦如幻地抖颤。从荒凉绝壁降下来的淡紫色的黄昏和白浪滔滔的长江,进入比梦中甜蜜的想象更为神奇的黑暗里。
白昼是壮丽的,但是黑暗比白昼更壮丽。深沉的宁静中,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希望。什么都没有,却包含着所有的一切,也包含着对它的惧怕和嘲笑。我注视着近处被轮船探路灯光照出的波浪,不断地互相撞碎,似乎是唯有碎裂才充满生命,才能奔腾,才能掀起冲天巨浪。而那从不碎裂的在幽暗星光下巨大而模糊的山岭,只能万古不变地伫立着。它们感到黑暗是如此的冰冷、沉重、浓厚,像巢居着鬼魅的莽石洞穴阴森可怕。而长江却是明瞭一切地、勇敢地向黑暗奔流。前面波浪的空缺,立即被后面的填补。因风的袭击而高高地扬起头来吼叫,不顾一切地向着旋涡扑去;因狭谷险峰的阻隔更加奔猛。我倾听着黑暗里波涛的轰响,感到它的孤独和悲壮。同时向我展示了一个永恒的伟大思想:
给万物以生命的光明是灿烂的。而黑暗是孕育着那无比硕大太阳的母腹。
1988年仲秋草成于长江江渝十九号轮上。


第7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金钟罩搁不住盒子炮
蓝翎
“说武老二”的阶段的山东快书,在乡间流传时,为了神化武松的武功,几乎把什么武艺都集于他一身,因此,反不如《水浒》写他的用哨棒打虎、用戒刀杀蜈蚣道人和用鸳鸯腿踢蒋门神亲切可信。这显然是受了武侠说部的影响。在高元钧不断整理改革了的传统山东快书《武松传》里,依然留有这方面的痕迹,如第一个段子《东岳庙》对武松学艺的介绍:“武松从小爱习武,舞棍弄棒演刀枪。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刚上来练的鹰爪力,墙上练过铁巴掌。气力功,童子力,软硬功夫练的强。打过三遍少林寺,把架子拉到四门上!”而在以后的段子里再介绍武松时,就简略的只有三、四两句了,逐渐摆脱旧“武老二”的堆积、冗繁、虚夸。
整理传统的快书段子,删略一般化的人物介绍好办,涉及人物行动的具体情节,就不那么简单。比如武松在十字坡酒店佯醉以后,“孙二娘练起金沙掌,照着武松身上戳!”听众正为武松担心,高元钧的演出本到此立即截住,插上一大段“白”,细解孙二娘的金沙掌是何种功夫。“这门功夫厉害!练得巴掌,打石,石碎;砍砖,砖破。五个手指头像耙齿一样,一使劲,薄铁板都能戳透了。”武松懂门道,就拿更厉害的气功金钟罩来对付。“金钟罩—是气功—练好了,浑身的皮就像干牛皮一样,一戳,咚咚的;枪一扎一个白点,刀一剁,一个白印;你别说枪扎、刀剁、斧砍,就是拿金刚(钢?)钻钻,都不冒沫!”金钟罩对金沙掌是硬对硬的武打,在对打中显示出孙二娘和武松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一个是艺高狠猛,一个是艺高智勇。这场对打是《十字坡》最热闹的情节,是段子的核心,而所用的武艺又恰恰是武侠说部常见的所谓“铁沙掌”、“金钟罩”、“铁布衫”那一套,同正规的武术并非一路。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仍按老路说,就显得陈旧;如把它删去,这个热闹段子就失去了“胆”。
高元钧之所以能成为不断革新的艺术家,就是他能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使旧的“武老二”翻新,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听众的要求,虽然说的是传统节目,但能让你听着不别扭,合情合理。当他刚说完金钟罩如何厉害之后,马上话头一转,“当然,这是说的古代,要搁今天,就不行了,因为今天科学发达了——发明了大炮、机枪、手榴弹,还有火箭炮、原子弹。甭说你会金钟罩,你就练得身上加层钢,也搁不住机关枪;你就会金钟罩,也搁不住盒子炮(手枪);你练得赛哪咤,也搁不住火箭大炮——喀秋莎!”这样再接着说武松和孙二娘如何交手,就顺当得多了。从加进苏联火箭炮“喀秋莎”的名称看,这个即兴式改动当产生在解放不久的五十年代初期,使这段“白”新旧浑然一体。
时间过了30多年,到了80年代,“金钟罩”一类武侠说部中的旧武艺,又在通俗文艺中大为吃香,而故意神其术的表现方法依然是老一套的路数。一方为了赚钱,一方为了寻求新奇,两厢情愿,越打交道越热乎,八匹马也拽不开。与此相比,平心静气地读一读《十字坡》中这段“白”,不能不佩服高元钧的艺术革新精神,也不无遗憾地感到,不了解旧东西,反而会把旧东西的泛起误为时髦。
金钟罩毕竟搁不住盒子炮,沉醉于此,其乐几何?前进乎,倒退乎?


第7版(副刊)
专栏:文坛风景线

归来梦
——记台湾女作家郭良蕙
晓柏
金秋天空清爽高远,银燕降落在首都机场。身着绿衣裙端庄而素雅的台湾女作家郭良蕙走下舷梯。她要好好亲吻这片久别的祖国大地,要和来接她的哥哥姐姐紧紧拥抱。而当她见到兄姊时,却理智地抑制住刚才的念头,微笑地向他们走去。
四十年来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她还和北京的作家学者交流了海峡两岸的文学创作经验,在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光年主持的座谈会和欢迎宴会上,大家谈得真诚、坦率。她热情开朗,北大和师大中文系师生还请她作了演讲。
这位原籍山东巨野县、出生在河南开封的女作家,在解放前夕白色恐怖下的旧中国,就读于四川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硝烟和炮声伴随她度过了大学时代。1949年初去了台湾。她把一个离乡游子的寂寞、青春的寂寞以及年华逝去的寂寞积攒下来,变成了《银梦》《禁果》《女人的事》《焦点》《加尔各答的陌生客》《台北的女人》等55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集。她那颗细腻的心,使她的小说长于心理分析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含蓄而富有哲理,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因而蜚声海外。她还喜爱文物鉴赏,1985年出版了《郭良蕙看文物》,提供了对文物的认识和收藏心得。
这位女作家,定居在台北,她的身影却时而出现在纽约、伦敦、巴黎,但无论飞往何处,最令她魂牵梦萦的还是祖国。她把全身心扑在写作上。
她说:“艺术是求真的,它不能掺入杂质。以前我很相信天才,现在我觉得天才是勤奋的结果,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赛跑。你必须坚持到底,要灵活又要坚持。人生就是要竞争、拚搏,我就是一边写作一边翻译,这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也是志向的激励。每写一本书我就有一种意念:每一部作品不要重复。而且要有所突破、超越,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断的追求和进取。我写作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在爬山,常常在崎岖的道路上奋力攀登,当我攀登到这座山的峰顶时,朝远处望去,山峰迭起,这时我就没法让自己停下来。”
长长的归来梦,今天终于实现了。亲人团聚,她仿佛想把四十年的话一口气说出来。说北京,亲切,新鲜又陌生;说亲情,悲喜交集又神伤。回来这些天,她欣慰也辛苦,但她却精神爽朗,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她的神情像个孩子。她的童年留在了大陆,她所有的梦的雏形都在这里奠基。她说自己小时候并不爱说话,只是哥哥姐姐们讲的文学故事,织成了无数的梦。
她离开北京临上飞机时想起了肖邦,那个死在异乡却随身带着祖国泥土的音乐家,而她觉得一把泥土不够,她想念的是祖国整块的土地……


第7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喜看彝族文化学派的诞生
程志方
这也许是一件令人惊异的事实,但它终于发生:在中国,云南,楚雄,金沙江,“元谋猿人”的故乡,冒出了一个异端新说——中华彝族文化学说。
是《彝族文化研究丛书》的出版,宣告了中华彝族文化学说的诞生。丛书的头两本专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和《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以其新内容和新观点堪称中华彝族文化学说的两块基石。《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从考古、文献和调查资料上确证了中华民族古代又一伟大发明——彝族十月历的存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则凭借彝族十月历,揭开了中国文明源头之“谜”,为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可靠的、新颖的证据。
中国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为揭开这个国内外学者孜孜探索的历史之谜,提供了活史料和佐证。它阐明:对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具有深远影响的道家及道教,乃源出彝族及其远古先民羌戎原始道教的虎宇宙观。它由羌戎伏羲先天八卦所表达,隐含于彝族十月太阳历之中;其中隐含着对世界现代科技有广泛影响的电子计算机基础二进制数学。
在未知中华彝族十月太阳历之前,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位,以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为顺序。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天文历法的产生。《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证明,距今万年以前彝族原始先民即创立了十月历,一年分为十个月,一个月为36天,尚余5至6个过年日。这样就把中国文明史追溯到世界其他三个文明古国之前了。
中国通史和中国文化史留下了若干难解之谜,而彝族十月历却提供了钥匙。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古今《诗经》的研究者对于《诗经》《豳风·七月》等篇中所反映的历法的解释几乎是一致的,都认为它是十二个月的阴阳历,并以此注释“一之日”到“四之日”,把“一之日”说成十一月,“二之日”说成十二月,“三之日”说成一月,“四之日”说成二月。郭沫若先生在《诗经》研究中把“一之日”到“四之日”翻译为“一来呢”到“四来呢”。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和研究,证明所有这些注释都因不知有十月太阳历而发生了失误。而今,借助十月太阳历研究《诗经》,可以正确解释《诗经·豳风·七月》篇了。《毛传》中所谓“×之日十之余也”,其意是一年过完十个月之后所剩下的余日相当于彝族的过年日。
作为彝族文化学说的大全《彝族文化研究丛书》,最后一部著作将是《彝族史》。这套丛书的陆续出版,开创了民族历史文化专门研究的新领域。


第7版(副刊)
专栏:美术欣赏

单纯朴素的陕北之情
陕西省的中年画家罗平安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了他新近创作的一百幅作品。这些以表现陕北黄土高原见长的作品,多为人们并不注意的沟路坎坡、枝杈树草,虽无大山大水的磅礴汹涌之势,但作者却能以其敏锐的眼光捕捉和发现黄土地所特具的单纯、朴素之美,画面、笔底不仅洋溢着浓烈的陕北生活气息,更蕴含和生发着深邃的民族文化内在美。
作者去年曾在陕北榆林参加扶贫工作,历时半年,足迹遍榆林地区的几十个乡镇。偏僻的地理条件,原始的生存状态,使作者真正体味到一种“内在生命力”的震撼,那种传统中国画“小桥流水”、“可居可游”的“情趣”之境,根本不能满足作者审美情感的需求。正如作者所说:“在原始、古朴的美中升华出具有现代意味的构成,再以现代精神更强烈地挖掘出原始、古朴的美的深层内涵。”
(小赵)(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