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读韦君宜《病室众生相》
胡乔木
韦君宜同志患脑血栓后长期不能写字。她坚持锻炼,后来曾在人民日报副刊(6月12日)发表过一篇短文。最近,她告诉我在《人民文学》8月号上发表了病后的第一篇散文,写时只觉得手抖得厉害。我这才找了这篇《病室众生相》读了。我不但为老友庆幸,而且很快地感到,这是一篇难得的散文佳作,依私见看足以继武朱自清的《背影》。
韦君宜同志过去发表过几部长篇小说,我只读过其中的《母与子》(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我和其他读过的中年和青少年读者一样,深深地被这部真实的热烈的小说吸引和感动,而且认为,这是表现三四十年代地下党活动的无可替代的力作,可惜未能引起文艺界和读书界的注意。她听到过一种反映,说是写法太“老”了(我不知道如果按某种新的写法写出能否还象现在这样动人),但也因毕竟有不少读者特别有的初中学生爱读,她也就很满足了。我早想写篇文章来介绍这部作品,很惭愧至今未能如愿。她也是散文家,她的散文集《祖国恋》(天津百花出版社版)很有特色。但是相比之下,《病室众生相》似乎进了一步,文字清素而情致浓郁,韵在言外,至少不亚于我所读过的当代名家的很少一部分散文。至于这篇散文的内容,自非过来人不能道,但是过来人也未必就能如此道出。
说这番话只是情不自禁,信笔写来,限于孤陋,难期公允,欲知究竟,希读者细玩原篇,再加评判。


第8版(副刊)
专栏:

菊花枕
高凯明
睡觉前,妻子把刚刚缝好的一个方中见圆的小枕头递给我,说:“试试看。”
我接过小枕头,啊,一缕凉飕飕的菊香味扑鼻而来。仿佛使人走进了一个微风轻拂的菊花园。这是妻子用广州黄花岗的野菊花和红花岗的盆菊花瓣填制的。枕着它,缕缕馨香一下子化成了幅幅画面:
一株株纤秀的野菊花,在“浩气长存”牌坊下的草坡上静静地开着。金灿灿的,恰似织在绿地毯上的黄图案,和谐而又恬静;在“血祭轩辕”亭周围,则是盆菊的世界:凤尾菊如龙飞凤舞,大立菊似芙蓉出水,悬崖菊若孔雀开屏——群菊争芳斗艳。那姿态,真如众美吟咏菊花诗的《红楼梦》大观园菊花会再现。
一位身着鹅黄色衬衣的少妇——我妻子——穿行在野菊和盆菊之中。在她走过的地方,野菊花只剩下一根根花茎儿,盆菊花只剩下一个个花托儿。她利用在园林部门工作的方便和下班后的时间,采摘那些开始枯萎的花朵儿。碎花芯飞溅起来,沾在她那张美丽的汗涔涔的脸蛋上,引得几只小蜜蜂不停地在她面前“嗡嗡”。金色的阳光,照在她金色的衬衣上,象是在把她,连同那几只金色的小蜜蜂,都溶进这金色的菊花里。
热雾夹杂清香,弥漫着小小的锅台。妻子把菊花瓣放在小笼里蒸好,又放到阳台上去凉。她说,用蒸过的菊花填枕头,永远也不用担心会起虫。望着她那纤细的身影,我不禁想起了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的确,我们结婚十年了,十年来,妻子为了我的工作,包揽了哺养孩子和一切家务。终日辛苦,使她比一般女人老的快。偶尔照镜,从头上拔下一根银发揣摩一阵,也说自己老了,那也只不过是瞬间的感慨而已。她把几根细若须发,绿意尚未褪尽的菊花瓣挑出来,放进我的茶杯,对着水面往下吹了一口,花瓣儿便打起旋儿。她望着渐渐向杯底沉去的细花瓣,若有所思地说:
“有人真是的,前些年说在红花岗工作比在黄花岗工作光荣,前不久又说在黄花岗比在红花岗光荣,哎——。”妻子长叹里包含着怒艾。她指的大概是一种什么风气吧,说话、写字一时一个样。难道这染过烈士鲜血的菊花瓣也经受过那阵风雨?我的心颤动了一下。
枕着这填满妻子绵绵情谊的菊花枕,我开始思索它的用途:
《本草纲目》上讲:“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可枕……”据说枕菊花枕能使人思路敏捷,对经常熬夜,眼睛上火的人,还有清火明目之功效。妻子是为了我的身体?
我又想到了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历代文人墨客都把菊花作为爱物。爱菊原因却不尽同,有人爱菊素雅,有人爱菊俊秀,元稹爱菊却是因为菊花开后就没有别的花可观赏了,真可谓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呀。可自己呢?却缺少元稹的追求。妻子可是希望我有好作品问世?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陶渊明赞颂菊花高洁品格的诗句。欲求好文章,须有好人格,噢,妻子要我时刻别忘了做一个高尚品格的人。
我问妻子是不是这些?她听后淡淡一笑,说:“我又不是作家,哪想那么多呀。你不是爱在枕上构思文章吗,以后别忘了枕的菊花是从哪里采的就行喽。”说完,她便睡了。
我呢,却在这菊花的缕缕幽香里失眠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哭亚平
徐放在祖国最恐怖和最寒冷的岁月中间,你,蜷缩在挂满尘网的小屋子里,孤孤独独,清清冷冷,谁敢为你“雪里送炭”。春回大地了,到处都是那般欢欣和温暖,而你——却偏偏离开了我们,化成一股淡淡的轻烟。垂死病中,我写不出一首小诗,也写不出一篇能够寄托我哀思的文章来把你悼念,我只呆痴地苦想:在这人间世上,谁不是沧桑之一粟?谁又无错误,无缺点?可为什么,人——多是对己那般宽,而对人,却是那般严?如今,你为祖国和人民继续歌唱的愿望,已永远成为梦想;让我说什么呢,亚平?我只能望空呼喊:
“难为你折羽的壮志一哭呵,茫茫落日,无尽云天!”


第8版(副刊)
专栏:

友谊
圣野
人们呼唤芬芳的友谊,就象春天呼唤花朵。
真诚的友爱与无瑕的信赖,是维系闪光的友谊的灵魂。
信用是友谊的试金石。一次、两次说了违心的假话,就将在友谊的杠杆上失却心理的平衡。
友谊不是绝对的。历史曾笑话那种“犹存抱柱信”的单相思的忠诚。
友谊的航道淤塞了,靠什么来恢复感情的通道?靠严格的自我批评和肝胆相照的赤诚。
友谊自从进入了商品市场,便在交换中一再贬值,纯真的心灵蒙上灰尘。
友谊不是漂浮在水上的点点眩目的油花,更不是贴在菩萨脸上的漂亮的金粉。
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则使友谊变成了拜倒在天神脚下的佞巨。
真正的友谊,象海风那样清新,象山泉那样纯净。
友谊是永恒的吗?一次次冲进森林的大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换取更多战友的生存,这样崇高的友谊,无疑将在烈火中永生!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纤指度繁弦 古筝传新韵
——听李萌古筝独奏会有感
乔建中
一连好几位女青年举行民族器乐独奏专场音乐会,成了近一个时期首都乐坛上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应届毕业研究生李萌的音乐会。
曲目的选择,是任何音乐会举办者艺术水准、表演素质和美学趣味的直接体现。李萌自己设计的这场音乐会,也有她自己的追求。整场晚会共9首曲目,其中3首传统乐曲,6首当代作品。前一类是地道的民间乐曲,《闺中怨》、《汉江韵》为北方传派的代表作,《福德祠》为南派潮州筝曲的传谱。李萌以她扎实的功底,娴熟、全面的技巧及训练有素的处理能力把各派风格体现得十分精到。《黑调》、《弦辙》、《三迭》、《九弄》、《吟》和《幻想曲》等曲,则一律是青年作曲家叶小钢等人和李萌自己近年来的新作。它们在音乐语汇、结构形式、技巧运用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与前一类判然有别。很显然,她的这种选择,不仅仅是让人们听几首乐曲,更不是借以炫耀自己的技巧,而是要通过地道的传统曲目与最新创作的当代乐曲的相互映衬及反差,以引起听众对古筝艺术历史发展脉络的思考和对其在当前演进状况的关注。
古筝拥有丰富的曲目、众多的传派、多样化的风格和深湛的表现力。但是,我们今天所应当做的,是如何把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独特意蕴同当代人的生活观念、创作意识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当今生活独特性的精神产品。就此而言,音乐会上的6首新作是颇有启发的。与传统曲目相比,它们力求在结构规模、乐思提炼、语汇运用和技法创新上都有所突破。初听时,却有一种“反”传统的倾向,但仔细琢磨,似乎又都有所依凭,而且技法、语汇与作品的主题并不相悖。其实,古往今来,任何一位有成就的音乐家,在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时,总是立足于创新求异的。尽管这些新、异还有值得推敲之处,但只要不是为了猎奇,作为一种尝试和探索,就一定能逐步赢得听众的认可。


第8版(副刊)
专栏:

季节风
王中朝城边的向日葵灼开季节风吹张着金色我们在根根倒影里走在季节的头尾轻轻叹气的春天和渐渐逼进的夏天准备在葵叶上交接阳光一双秀影与万千葵秆招扬我们正飘进成熟的自然


第8版(副刊)
专栏:

火不侵玉
王向东
翻翻古籍,我们的老祖宗也常为请客送礼这个问题烦恼。《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有句“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的名言,在那个剖腹藏珠蔚成风气的社会里,几乎是家喻户晓。于是王子安在《滕王阁序》中讴歌的那种“酌贪泉而觉爽”的清廉之士,就一直为人们所景仰。
这样的人有没有呢?有。和王子安同为唐朝臣民的人物之中,就有两个表现很突出。
一个是贵为宰辅的杜黄裳。《幽闲鼓吹》中说:“李师古跋扈,惮杜黄裳为相,未敢失礼。乃命一干吏,寄钱数千绳,并毡车子一乘,亦近直千缗。使者未敢遽送,乃于宅门伺候累日。有绿舆自宅出,从婢二人,皆青衣褴褛。问何人,曰:相公夫人。使者遽归以白师古,师古乃折其谋,终身不敢失节。”
一个是宰相的大舅子李廙。《国史补》记述说:“尚书左丞李廙,有清德,其妹刘晏妻也。晏方秉权,尝造廙。延至寝室,见其门帘甚弊。乃令潜度广狭,以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
这两段都是讲的因为自己品行正而使送礼者折服的故事。李师古给杜黄裳送礼,属于下级拍上级的马,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去送礼的人一见到杜丞相的夫人如此俭朴,马上来了个向后转,这就说明他至少从丞相夫人的俭朴之中,看出了丞相自己的为人。不敢去碰一鼻子灰。刘晏是李廙的亲戚,官比他大得多,看他门帘破旧得不能用了,暗暗量好尺寸,做一条在当时只能算作等外品的竹帘子给他,其动机大约只在关心下属,可是竟“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清德使上级敬畏,这在“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晋书·列传第六十》云:“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吴隐之到那里去当刺史,路经石门,有水曰贪泉,隐之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广州,清操逾厉。吴饮了贪泉之水,却仍然“终当不易心”。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难的是在面对财利诱惑之际,要有一股子正气。
刘禹锡曾经在《司空奚公神道碑》中说过:“火不侵玉”。白居易写“试玉要烧三日满”诗句时,自己加七个字的注:“真玉烧三日不热”。火不能烧灼玉石,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新形势下,贪佞之火也烧不毁以清操自律的真玉。


第8版(副刊)
专栏:

建筑艺术  宋恩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