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国艺术节

艺术也需要改革开放
——英若诚谈中国艺术节
易凯文 苗地画
记者:首届中国艺术节即将在北京开幕,举办这样一次国家级的艺术盛会,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请您谈一谈感想。
英:艺术节这种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又能吸引大量群众参加。目前,世界上有很多艺术节,著名的如苏格兰的“爱丁堡戏剧节”、加拿大的“莎士比亚戏剧节”等。我国近六、七年来,有些省、市也先后举办过有特色的艺术节,有的还带有国际色彩,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记者:国内外先后出现了“艺术节热”,可否这样理解: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现象?
英: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节是一种广泛的、带检阅展览性质的文化活动。它作为沟通人类心灵的特殊“桥梁”,作为一种既展览本民族创造性智慧才能,又同时学习他民族优秀精神文明成果的艺术舞台,理所当然地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艺术家的重视。
记者:我国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估价这届艺术节的意义呢?
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秩序日趋安定,经济日趋繁荣,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这样的大气候为我国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肯定地说,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都出现了较大的突破,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文革”之前。这一切,都为首届中国艺术节的举行准备了充足的条件。艺术节在今天召开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记者:请您谈谈艺术节与改革的关系。
英:作为我国艺术事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中国艺术节一方面是文艺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产物;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将极大地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和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文艺体制的改革。没有改革,便没有今天的艺术节。同以往的“会演”、“比赛”不同,此次艺术节只设纪念奖,不搞名目繁多的各类评奖。最好的艺术品往往不是一下子都能被人认识的,世界艺术史上不乏其例。当然,适当地给一定的物质奖励,是必要的。但以此作为领导管理文艺事业的唯一办法,这种观念不足取。
记者:有人说,现在没有物质刺激,很难调动起积极性,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英:这种说法是对我们的艺术家还缺乏真正的理解。适当的物质奖励是需要的,但他们更关心、更需要的是有一个真正贯彻“双百”方针的和谐的环境和气氛,有一个可以在艺术上大显身手的场所。艺术最不能容忍僵化的东西。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最大特点就是不成熟,最需要人们给予谅解和鼓励。这次艺术节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在题材、形式、风格上设关卡。艺术的功能是深远的,潜移默化的,不可能要求一部艺术品等同于一份政治文件。现在,我们有的同志头脑里有一种误解,他们不理解艺术节展览、节日的性质,不切实际地要求参加艺术节的节目都是“十全十美”、“最高水平”,是“样板”,这样就容易引起误解,反过来认为没有参加艺术节的剧(节)目水平低。这就不是举办艺术节的本意了。
记者:举办艺术节,对我们头脑中存在的陈旧观念是否会产生一种冲击力量?
英:是的,比如艺术漠视群众的观念,就在冲击之列。国际上凡是办得成功的有影响的艺术节,都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广泛的群众性。艺术节应当是人民群众欢乐的盛大节日。这次中国艺术节,在首都设一个主会场,在外地设7个分会场,预计有近130台节目和观众见面,并有相当数目的业余文艺演出;闭幕式安排在首钢举行;组织包括开幕式在内的4场电视直播;还将拍摄纪录影片……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
记者:请您以一个有着长期舞台实践经验的表演艺术家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家的身份,谈一谈对艺术节的期望。
英:艺术节是对艺术家、对创造性劳动的一种尊重。在封建社会里,艺人演员是受到歧视的,所谓“王八戏子吹鼓手”。解放后,演员的地位有所提高,但轻视演员的思想没有根除。举办艺术节,向人民展示一下艺术成就,有利于提高艺术事业的地位。希望全社会对艺术事业能更支持、关心、尊重。文艺和教育一样,是社会的基础工程。我们国家的民族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我们有责任使它发扬光大,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世界艺术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记者:您对中国艺术节的成功有把握吗?
英:我充满了信心。我是寄希望于未来的,我认为,第一届中国艺术节闭幕之时,正是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准备的开始。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是童话,也是人间悲喜剧
——简析三幕喜剧《天使来到巴比伦》
叶廷芳
瑞士杰出的戏剧家和小说家迪伦马特根据人类童年时代关于上天的种种想象,在三幕喜剧《天使来到巴比伦》中,给我们幻想出一个童话世界,不,一个用童话色彩描绘的人类世界,或者说一部人间的悲喜剧。作为译者,我欣喜地看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陈颙导演把它搬上了北京舞台。
天使带着无比鲜艳美丽的少女库鲁比来到古巴比伦,要把她作为上天的恩赐赠给人间的最卑贱者。这时,人间最“卑贱”的人——乞丐阿基正因违抗王命即将被处决。临刑前,国王想表示一点“人道”精神,化装成乞丐去“说服”他。阿基提出与国王进行行乞赌赛,结果国王输得一败涂地。天使以为这假乞丐就是人间最贫穷的人,便把少女交给了他。但国王嫉恨上天救助穷人,便虐待少女,于是被阿基救出。少女在巴比伦的出现,倾倒全城,各色人等向她求婚不成,便一致拥戴她为王后。未几,形势有变,那些向库鲁比求过婚的民众,又骂她是给大家带来了不幸的“小妖”。国王欲杀库鲁比,但刽子手的职务早已被阿基巧妙地换到手了!于是,他领着她向茫茫的沙漠奔逃。但她只认定那位假乞丐才是她的归属。国王为报复上天对他的漠视,决心把人类统统赶进一个畜圈,在那里建造一座“通天塔”。
这是一出迪伦马特所倡导的“世界戏剧”,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因此这里出现的国王被夸张为一心“统治世界”的“王中之王”、“银行家”,也是“分行遍及全世界”的大老板。这出剧跨度八千年,既有古代风貌,又有现代特征,剧中人通今谙古,可谓“阅尽人间沧桑”。因此作者要表现的是一个立体的世界。这个世界,遥遥一看“无比美丽”,就象那位“天使”从高处所看到的那样;但一深入进去,却又会看到“许多不幸”,就象库鲁比“下凡”后所看到的那样。但主人公阿基的看法似乎把两者结合起来了:这地球“既五光十色,又杂乱无章”。这也正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迪伦马特是一个带有强烈正义感的作家,西方人称之为“道德家”。他关心的是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抨击国际强权政治、谴责垄断资本家的不仁,是他创作中的两个强大音响,他认为这是导致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主要祸根。《天使来到巴比伦》内容更广:通过库鲁比的悲剧性遭遇,愤怒痛斥了那个既不懂得爱、也不会享受美,只会穷兵黩武、处处称霸的地上的统治者——国王;通过天使的无知与无能
(他竟把赐物的对象都搞错了),无情嘲弄了天上的主宰者——上帝。同时它以辛辣犀利的幽默笔触,揭穿了历史进程中统治者内部互相争斗,又互相勾结;揭露了政界的肮脏内幕与教会的虚假存在以及二者的狼狈为奸。戏中也以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勾勒了一副社会的众生相。
然而,迪伦马特心目中的世界不只有消极、罪恶的一面,它还有“美丽”、“希望”的一面。这希望体现在乞丐阿基这位主人公身上。他一无所有,无牵无挂,因而不受种种世俗观念和偏见的约束,这与那些没有政德的权势者、拜金狂以及一切摆脱不了敛财欲的重负的芸芸众生形成鲜明对照。他才智过人,技艺高超,又能明辨是非。这是个没有任何救世主也能自救的人,如果真有什么上天的恩赐的话,那么最有资格接受这赐物的便是他——虽然他并不需要这样的赐物。他贫穷,但精神富有;他卑贱,但人格高尚。而他的对手们,即那些显赫者、豪富者、虔诚者等等须眉浊物才是真正贫穷、最最卑贱的人。这位“几千岁”的乞丐阿基可以说是集古今贫贱者一切美德和智慧之大成者。这是迪伦马特独创的顶潮流、抗逆境的英雄,是他笔下所有人物中最有光彩的形象。
迪伦马特是独具一格的戏剧大师,以创作悲剧性人物与喜剧性情节双线交响的“悲喜剧”著称。他把悖论逻辑引进剧作法,“说是若非,说非若是”,每每令人惊异不已和回味无穷。他推崇怪诞风格,爱用“即兴奇想”,颇多“神来之笔”,频收“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他喜欢“多彩的戏剧”,这出《天使》即是典型的一部。它把人类社会的种种世态,溶入一个绚丽的童话世界里,虚中寓实,假中藏真。结构采用叙述体,以人物贯穿情节,故事跌宕起伏,奇趣横生;抒情与叙事交替,荒诞与严肃彼此穿插;滑稽的喧闹与悲剧的音响难分难解;插科打诨中透露着哲理的闪光……这部高难度的西方现代剧作在中国的演出,标志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观念的迅速更新与艺术手段的大幅度提高。


第8版(副刊)
专栏:

金色的阿勒泰
倪学健
洁白的毡包,在牧场宽坦的胸肌上高高隆起。它,哺育了哈萨克族。
丰腴的马背,摇篮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轻盈起伏。哈萨克,就是在这个摇篮里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马背上的民族”。
骏马、毡包,几乎成了她在上海舞蹈学校学习期间做梦的全部内容——
她曾登临上海大厦24层楼顶,远眺大西北,仿佛望见了迷人的喀纳斯湖,望见了无尽的森林宝藏;听到了沉甸甸的大尾羊朝天边的白云撒欢,听到了清亮亮的“冬不拉”从毡包里飞来南国。
如今,她又回到了生她养她的阿勒泰的怀抱,回到了日夜思念的亲人身旁。她怎能不以她的舞姿和歌喉,尽情倾吐久别的思乡之情!
白云悬停在青翠的山巅向下俯瞰。大青马竖起了耳朵。小牛犊抬头张望。过路的羊群也把脚步儿放慢。
曲终谢幕,乡亲们呼啦一声全都站了起来,掌声哟经久不息,“好得很,再来一个”!她,激动不已:“这不正是乡亲们对我的崇高奖赏吗!”那就再来一个群舞《黑走马》——哈萨克族颇为流行的民间舞蹈。乡亲们也踊跃登台,她和自己的民族欢舞在一个舞台上。
桦林中,新建木屋的屋角,圆木拱抱。下课铃响了,哈萨克族的学生们由教室里辐射出来。桦林间,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姑娘,在秋千上悠来荡去,滑下一串串银铃般的欢声笑语,快活得象天使。她,不由得加入了这青春的行列,轻轻拣起桦叶一样的金色年华。
古尔邦节,哈萨克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来到了。牧民们宰羊同庆,亲热地互道一声“加斯木斯”(哈语“你好”)。过节的第二天,黑压压的人群聚拢来。有步行的,有骑马的,有驾摩托车的,脖子上还挂着崭新的海鸥牌相机。这是因为哈萨克族最喜爱的活动“姑娘追”就要举行。
她也参加了“姑娘追”。虽然离开马背已经好几年了,但毕竟是轻车熟路;她也要用手中的马鞭,甩出一串青春的诱惑,甩出一串滚烫的纯情,更甩出一串粗犷、豪放的乡音!
她飞身下马,母亲吻着她脸上的汗水,妹妹端来了酥油茶,夸她追得凶,追得野,追得带劲。
喀纳斯湖畔。夕阳照耀着如茵的牧场。牧畜们吃着青草,小牛犊、小马驹,贪婪地吮吸着母乳。一幅绝妙的“老牛舐犊”图。
她用汉、哈两种文字写下了:“金色的阿勒泰”,一群孩子跟着她大声朗读起来。她又教孩子们唱歌,唱《金色的阿勒泰》。
歌与马,历来被誉为哈萨克的两只翅膀。它们总是不停地飞呀飞的,一直飞了上千年,也没能飞越连绵的山岗。而今,公路伸进了森林,机械冲着金山宝矿摩拳擦掌,电视天线缠绕着牧羊女多彩的遐想。“啊,阿勒泰,我永远歌唱你,赞美你;歌唱你丰茂的大牧场,肥美的马牛羊,醉人的自然风光,富饶的金矿宝藏;赞美你大山一样不屈的身影,草原一样博大的胸襟,金子一样闪光的心灵……”


第8版(副刊)
专栏:

琴岛
郭宝臣你早已立在这大海之中了可我还没有听见过你和谐的声响浪涛的巨指弹奏过海鸥的羽翅弹奏过淅淅沥沥的雨弹奏过带着苦涩味道的风弹奏过虽然也发出过声响但那不是音乐你等待着在寂寞中等待在孤独中等待甚至在痛苦中等待等待着知音不只要有和你一样的热忱不只要有和你一样的温存不只要有和你一样的单纯更要有和你一样的理解和你一样的真诚哦,只有用整个心灵去弹奏你才能发出和谐的声响……


第8版(副刊)
专栏:

暖洋洋〔版画〕 傅树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