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解决国营企业自负盈亏的重要尝试
国家和企业资金将分帐管理
本报讯 本报记者江世杰、新华社记者于有海报道: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难点——承包企业只能负盈、难以负亏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国家经委副主任张彦宁9月26日向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作深化企业改革的报告时透露,明年将实行国家和企业资金分帐管理的办法来建立企业风险基金,从而为企业自负盈亏创造条件。
张彦宁介绍,试行国家资金与企业资金分帐管理的办法,就是企业承包前占用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属于国家资金;承包后企业用留利进行生产性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属于企业资金,单独列帐,作为企业自负盈亏的基金。这部分资金仍然具有公有制性质,国家拥有最终所有权,但在承包期内,企业可以用来抵补亏损。张彦宁说,试行资产分帐,涉及到所有制形式等更深层次的改革,执行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这样做,有利于鼓励企业用自有资金进行再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抑制企业短期行为,控制消费基金增长过快;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积累财力,最终为企业自我发展、自负盈亏找到一条路子。
张彦宁强调指出:几年来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主要承担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企业是否具有旺盛的活力,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我国经济的全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活了,经济全局就活,财政才能多收。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和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实践,说明了“企业活力增一分,国民经济长一寸”的道理。当前要在制订改革政策、实施改革方案时,真正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宏观与微观的改革相呼应,使企业活力机制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发展相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2版(经济)
专栏:

鼓励联合协作 注重消化吸收
中南地区加快技术引进国产化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易凯林、黄家仿、王志印报道:中南五省区积极探索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新路子,加快国产化步伐,已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效。
近几年,中南五省区先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在全国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引进数目最大的广东省引进技术设备50万台(套),生产线700多条。五省区有关部门在引进工作中,重视消化吸收加快国产化,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他们的做法是:
一、借鸡下蛋,共同受益。广州市粮食部门从日本引进方便面生产线后,广州人民机器厂借用这条生产线进行消化吸收,研制出同类产品,并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在短短的三年中已生产出这种生产线105条,在国内23个省、市、自治区使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复引进方便面生产线的现象,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二、联合引进,联合消化。河南国棉六厂同河南省纺织机器厂、开封纺织器材厂以及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联合,集资135万美元、825万人民币,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箭杆织机技术,经过互相协作,一起消化、吸收,已实现国产化,年产300台以上,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售价只有进口货价的1/3。
三、引进样机,消化扩散。洛阳矿山机器厂从1983年起,先后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瑞典、丹麦等国,引进提升、洗选等10项先进矿山设备后,先后与全国26家机械、化工、陶瓷、塑料等厂家和科研所联合消化、吸收,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
目前,中南地区已形成以广东、湖南为主的家电、食品加工机械消化吸收群体,以湖北、河南为主的机械、纺织机械消化吸收群体和从引进硬件为主转移到引进软件为主的新局面。


第2版(经济)
专栏:

林区广开致富路 少“吃”木头也增收
铜鼓县综合开发山区资源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黄正根、蒋秋生、熊典达报道:我国南方林区农民致富只能靠斧头吗?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南方林业重点县的江西铜鼓县,出现了两个发人深省的趋势:全县木材砍伐量逐年减少,1985年27.5万方,1986年20.5万方,今年上半年只有6万方;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468元,今年可达500元。
铜鼓县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实践,逐渐舍弃了靠斧头一时致富、重取轻予造成代代穷的老路,走上了南方林区既能兴林、又能富民的新路,实现了少“吃”木头也增收。铜鼓县森林覆盖率达71.9%,竹木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达963万方。1985年许多林农急于改变穷困状况,全县木材砍伐量比上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增收将近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比上年增加52元。面对经济上的“腾飞”,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并未头脑发热,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象1985年这样出现每年5万多方的森林资源赤字,少则10多年,多则几十年,这个林业县将无木头可砍了。到那时,森林遭到破坏,青山绿水的林区必然陷入穷山恶水的困境,山区经济也不可避免地由兴到衰。
铜鼓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止乱砍滥伐,防止生态逆向演变。首先,严格控制采伐量,规定乡村企业加工用材和群众自用材均纳入采伐限额;集体所有集中连片的用材林不再分到户;已分到户的以乡或村为单位组织专人统一护林;严厉打击违反《森林法》的不法分子,全县木材砍伐量迅速下降了。今年上半年砍伐的木材不到1985年的1/4。全县封山育林15.3万亩,造人工速生丰产林9.12万亩,已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消灭荒山的县。
其次,重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合理综合开发,为山区农民广开致富门路,把开发山区的新路子,从注重斧头转移到注意田头、槽头(养殖业)和加工业,使山区单一的木竹资源型经济向综合开发型经济转轨。在综合开发中,铜鼓县狠抓中期见效的经济林木,发展茶叶、油桐、金桔、板栗、猕猴桃、药材等。近3年来,全县新种果、茶、药8000多亩,种植面积比1983年扩大了1.2倍。在产业结构上注重发展以林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排埠乡投资32万元,建起了罐头食品加工厂,今年已生产清水竹笋罐头1070吨,产值达250多万元。在土地的利用上注重近山、低山、荒坡等中间地带的开发。这些“中间地带”靠近公路、水道和乡村居民点,便于经营和产品运输。在低矮的山坡上,除营造果木林外,还在林中套种各种经济作物,腾出良田种粮食作物,全县连续7年粮食增产。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评

砍树与致富
在林区,特别是在一些林业重点县,要想致富,就只能多砍树吗?铜鼓县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的实践表明,只要在山区建设中确立生态、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的长远目标,走综合开发的新路,就能逐步做到“少砍木头多增值,不砍木头也增收”。
其实,采伐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使生态恶化,这个道理许多人都懂得。但一涉及致富与砍树的关系,有的人就迷糊了。木材限量采伐,他们担心林农富不起来。这是近几年南方不少林区森林资源受到破坏、滥砍乱伐之风猖獗的一个重要原因。
应当看到,山区的优势不仅在于盛产木竹,更在于在森林这把绿色保护伞下,山区形成了其他地区无法相比的气候、水土等各种优越条件。开辟和利用这些资源,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少砍或不砍树木,农民也会很快富裕起来。如果眼睛只盯着山上的森林,只走动斧头一条道,那迟早会把山区人民的饭碗都砸掉。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垦产品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展销
本报讯 全国农垦系统规模最大的一次产品展销会2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是自1980年以来农垦系统举办的第七届展销会。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震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展销会剪彩。农牧渔业部部长何康主持了开幕式。
这次展销准备充分,货源充足。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和6个计划单列市的代表团,带来了4000多种供零售的商品,1.2万多种供订货的商品。


第2版(经济)
专栏:

宜未雨绸缪 毋临渴掘井
小麦专家提出夺取明年丰收建议
本报讯 农牧渔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最近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今年小麦生产情况,在总结近几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夺取明年小麦丰收的建议。
专家们认为,今年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一、土壤有机质下降,化肥短缺。据到会的10个省、市统计,今秋计划种麦3.6亿亩,从目前备肥情况看,与实际需要相差缺口较大。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10省市近几年灌溉面积减少3100万亩,占原有灌溉总面积的12.7%,旱涝、病虫、冻害、草荒的发生面积越来越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三、科研成果和成功的先进技术没能很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针对这些情况,专家顾问组提出,夺取明年小麦丰收,必须切实抓好以下三项关键性措施:
——千方百计增加肥料投入。全面清仓查库,把现存的化肥首先用到小麦生产上;集中力量抓化肥生产,保证化肥厂用煤用电;广泛发动群众,多积多造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
——因地制宜,做好抗灾准备。水利建设要以恢复现有工程、搞好配套为重点,尽可能扩大灌溉面积。组织好农药和除草剂的生产和供应,防治病虫和草荒。
——依靠科学挖掘潜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均衡增产;大力推广示范栽培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旱地农业耕作栽培配套技术和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开发配套技术;抓好小麦播种的整地质量、种子质量、播种质量;加强各个时期的田间管理。
专家们还希望,各级政府切实把粮食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并鼓励和支持农业技术人员,广泛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活动。各行各业也要加强为农业服务,搞好农用物资供应。
(龙中良)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
家具工业走上振兴之路
本报讯 据今日出版的市场报报道:我国家具工业已开始走上振兴之路,家具市场有着很大的潜力。国庆前夕,轻工业部中国室内成套用品总公司和北京市家具公司在北京举办22省市家具展销。各种成套家具吸引了广大顾客,消费者的购买力令人震惊。
这次展销以中高档组合家具居多,产品富有新意,紧追时代潮流。这是近年来生产厂家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结果。江苏家具行业先后引进全套板式家具生产线7条、薄钢板喷塑家具生产线2条、席梦思床垫生产线6条,生产手段有了很大改善。上海家具工业公司以新款式、新材料、新色彩、新门类为目标,开发卧房家具、宾馆家具、软体家具、钢木家具150多种,改变了品种单一,款式陈旧的老面孔。现在,上海家具中普及型从占80%下降为40%,中高档型上升为60%,比较适应多层次消费要求。
这次来京参展的家具,不少是工艺精巧的出口产品。目前我国生产和经营出口家具的企业达150多家,已有23个系列产品进入西欧、中东、东南亚、美国、日本和港澳市场。1986年出口创汇6150万美元。
然而,据权威人士分析,我国家具仍不能满足需求,“七五”期间,全国迁新居的居民年需家具约3亿件,不迁新居的居民需添置或者更换家具约1000万件,公用家具年需量约4000万件。差距不但在数量上,更在质量上和式样上,产品质量和花色款式都有待提高和增加。


第2版(经济)
专栏:

阿联酋将在深圳建炼油厂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穆罕默德·阿里·奥塔巴集团在深圳独资兴建炼油厂的申请,于二十五日获得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根据中阿双方签订的协议,奥塔巴集团在深圳独资兴建的深圳国际炼油厂,设在深圳大鹏半岛。工厂占地二百公顷,建设总投资三点二四亿美元,年加工原油三百万吨。(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海等地庆祝世界旅游日
本报讯 九月二十七日是世界旅游日。各成员国均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我国今年庆祝世界旅游日的主会场设在上海。天津、广州、厦门、大连等旅游城市也举行庆祝活动。(于开发)


第2版(经济)
专栏:

慕田峪公路扩建工程竣工
本报北京九月二十七日讯慕田峪公路扩建工程今天竣工通车,不但满足了目前旅游车辆通行的需要,也为加快慕田峪长城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公路扩建工程全长十九点一公里,扩建后路面宽达十四至十六米,为扩建前的两倍。这项公路扩建工程施工速度快、质量好,提前工期一百零二天,节约投资约三百四十万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汕头一批企业获荣誉证书
本报讯 汕头市九十家开展来料加工的企业获海关“信得过工厂”称号。汕头海关二十五日向这批企业颁发了荣誉证书。
获得荣誉称号的企业,今后在设备、原料和成品的进出口中,可以通过海关设立的“绿色窗口”优先办理合同登记手续。
由海关评选来料加工企业“信得过工厂”,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程凯)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直机关首届花卉盆景展览开展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中直机关首届花卉盆景展览,今天在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开展。
邓小平送展的榔榆盆景、邓颖超栽培的小石榴、聂荣臻参展的米兰、乌兰夫的吊兰、习仲勋的巴西木、康克清养育的兰花,与万余盆参展花卉竞相吐艳,吸引了大批游人。
这次由中直机关精神文明活动委员会和中直机关绿化委员会共同举办的花卉盆景展览,是中直机关绿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参加展出的有27个单位及300名个人精心培育的近百种花卉和部分盆景、根雕、插花。其中,一些花卉在市、区举办的花卉展览中获奖,一些珍品花种,已有数百年历史,还有一些花卉是被作为世界人民的友好使者,远涉万里,从异国他乡来到中国开花结果的。宋庆龄生前栽植的石榴、安多利恒花及当年周恩来、陈毅和国际友人送给她的各种花木,在今天的花展中引人注目。王首道、叶飞、杨静仁、钱昌照等许多老同志也送来了自己培育的花木参加展出。
这次展出总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展览分集体和个人两部分。展出活动将于10月3日结束。


第2版(经济)
专栏:

仪陇劳务输出出现新局面
今年向18个省、市、自治区输出劳力9.8万人
本报讯 已有7年劳务输出历史的四川省仪陇县,今年在深化改革中又迈出新步伐。1至8月,全县已向18个省、市、自治区输出劳力9.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20.5%。
今年初,仪陇县委、县政府总结前几年劳务输出的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整顿外输劳务队伍特别是建筑工程队,改革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加强劳务输出政策、技术、信息、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使全县劳务输出出现了新的局面:
程序——由自发零星外出向有组织有建制地外出发展。全县70个乡镇已组建建筑施工单位57个,其中建筑队50个,建筑公司7个。
阵地——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发展。在西部地区已经炼硬了翅膀的仪陇劳务人员,今年开始东移,在北京、沈阳、太原的仪陇籍劳务人员已分别达到4800人、3500人和300人。
门路——由单一的建筑业向多行业发展。既有办厂开店、修路架桥、挖煤炼焦的,又有做砖烧瓦、种粮务菜的,工种增加到近30个。
形式——由打一枪换个地方向建立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发展。 
  (陈昌文)


第2版(经济)
专栏:

重质量 守信誉
甘肃建筑业在国外承包中崭露头角
本报讯 记者张述圣报道:甘肃省建筑总公司以出色的工程质量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前不久,这个公司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市的工程投标中连中6标。
甘肃省建筑总公司在对外承包工程中,重质量,守信义,不断创出有名气、有影响的优质工程。两年前,他们承包的多哥人民联盟之家工程,曾获国际墨丘利和平金象奖。今年3月竣工的我国援津最大工程项目——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在157个分项工程、13个分部工程中,有127个分项工程、11个分部工程达到优良标准,整个工期缩短200天。
甘肃省建筑总公司是近年才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的。迄今已向多哥、津巴布韦、伊拉克、利比亚、加纳等国家累计派出劳务人员2300多人次,承包工程、提供劳务或进行技术合作的项目37项,完成竣工面积19万平方米,营业总额达9200多万美元。最近,甘肃省政府已批准组建甘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建筑工程公司,为甘肃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2版(经济)
专栏:

为家乡脱贫致富找出路
绥德农民建筑队伍活跃
本报讯 记者景险峰报道:截至今年6月底,陕西省绥德县已有大大小小的农民建筑企业99家,从业人员达2万余名。近3年来,绥德农民建筑队伍活跃在山西、河北、内蒙古、西藏、北京等省、市、自治区的施工现场,建筑、安装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米,仅去年就获劳务收入2100万元。乡镇建筑业的发展,已使全县上万贫困户脱贫,开始走上致富之路。该县四十铺镇暖泉沟村有70户人家,现在外从事建筑业的超过40人,去年收入15万元。该村大多数家庭买了电视机,生活水平已接近县城一般居民。
绥德县农村共有劳力近10万人,如今在乡办、村办、个体和联户办农民建筑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劳力总数的20%以上。它不仅为大批能工巧匠和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几年,农民建筑队已为县城修建住宅楼10多幢,商品窑2700孔,缓解了县城居民住房难的矛盾。各乡镇利用建筑企业分回的部分利润,修建中、小学近百所,桥梁10余座,还为农村提供了10余万元计划生育经费。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农业的立体“百科全书”
——中国农业博物馆开馆一周年巡礼
本报记者 尹韵秋
位于北京东郊的中国农业博物馆,整整一周岁了。可是北京人知道它的并不多。其实,那真是个很值得去看看的好地方,不仅环境幽美,而且能给人以历史与艺术的享受,使人得到许多科学知识。
馆内陈设上万件展品,展示了我国近八千年悠久的农业历史和辉煌的农业成就。那些客观记录我国地理优势、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林、牧、渔等大农业资源的类型、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图表、数据,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看清我国农业的“家底”。
最引人注意的自然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实物标本,除了数不清的优种粮食作物外,还有170年生、直径2.64米粗的广西大樟树横切段,占地近8平方米。南方原始森林一角模型,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几个硕大的橱窗里是水果的世界,红苹果、黄香蕉、紫干蔗、青芒果……上面还挂着一串串葡萄。中草药标本瓶罐排成了几十米长的“队伍”。
各类良种家禽家畜标本照片形彩各异。这里有与新疆良种细毛羊相差无几的安徽省萧县大细毛羊;有芜湖一胎产42仔的猪“妈妈”。还有人们熟知的大熊猫、朱鹳等珍稀飞禽走兽。在别处难得看到的,是馆内收集的最小动物——害虫的天敌。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1300多种害虫天敌,这里就汇集了数百种。与它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5吨重的小鳁鲸标本,在馆里它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了。与众多只有一年甚至几个月生命的小动物相比,大海龟算是“老寿星”。它旁边那两大盆白蛋是鸡蛋吗?可别弄错了,那是从海龟肚子里取出的龟蛋。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展示了我国农业的潜力和前景,证明我国农业大有可为,大有前途!
“开馆一年来,许多观众从这个窗口了解到我国资源和农业的概况,增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信心”,博物馆副馆长杜富全告诉记者,他们已接待国内外各界观众3万多人次,其中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日、美、英等60多个国家的外宾共400多名。国内外观众参观后,大家的评价是:内容丰富,科学性强。感到从不同角度受到了教益。
国家计委一位负责同志说,博物馆很值得一看,能使大家了解全国农业资源的丰富情况。离休几年的原林业部部长罗玉川已来这里参观4次,他说,举办这样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农业资源的展览,本身就是一项改革成果。来自全国许多省、地、县级领导农业的干部看后也很受启发。有的说,摸清家底,是克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的基本功。有些观众很认真,边看边抄记。一外地的观众竟在这里参观、抄录了6天。
观众中最多的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些教师说,这里既适合学生学历史,也适合学生学地理、生物,是灵活多样、形象教学和进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它比教科书更精炼,更容易记忆。一些大、中院校教师常带学生来这里上课。连中央高级党校也组织学员来这里参观,还把展览内容拍摄成录像片,作为高级干部了解国情,摸清家底,指导农业生产的教学内容。记者在参观的人群中听到一位参观者说:“过去只知道北京西郊有动物园和植物园,却不知道东郊有动、植物兼收的农业博物馆。这里也适合学前儿童知识教育,以后一定带孩子来这里开开眼!”
有的外宾风趣地说,这个农业博物馆就象一部农业小百科全书,在馆内转一圈,如同在中国转一圈。一位非洲的朋友说,这个展览对第三世界发展有指导意义,建议拍成录像片,让更多的人“参观”它。
这个博物馆为什么能办得如此引人入胜?馆长郭爱民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办馆指导思想的转变。他说,过去办农业展览,都是随政治形势——“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等中心转,内容狭窄,安排也不够科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改革,中央领导同志对办农业展览作了不少指示,明确了改革方向:目的重在教育和科研,面向生产,面向未来,一定要讲科学性,把中国农业博物馆办成既有宏观指导意义,又有历史意义的教育场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博物馆组织中国科学院、农牧渔业部、水利电力部、林业部、地质研究部、国家气象局、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7个部、局、委的35个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设计等人员,苦干3年,收集、制作了大批展品。博物馆的成功,也饱含着全国人民的心血。一年来,各界人士陆续捐赠了不少珍贵展品。
博物馆开馆了,但工作人员的工作并没结束。他们除忙着接待观众外,继续四处收集有价值的展品,使博物馆一天比一天丰富。一年来,他们共收集旧式农具140多件,植物标本500号,十省(区)的土壤标本120多种,新旧县志800多册。结合陈设内容,博物馆编辑出版了《中国农业资源和区划要览》、《中国古代耕织图选集》、《古代农业科技史陈列内容方案》等书籍、资料;拍摄了中国农业博物馆系列片33集,幻灯片9部……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合群乡壮族农民韦作基(前),从1980年起,义务为红水河两岸的壮、瑶族群众摆渡。7年来安全运送2.5万多人次,被称为义务艄公。 新华社记者 邓亚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