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87-09-27

1987-09-27新闻联播 文字版

汇流

第5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汇流<br/> 雷抒雁<br/> 大宁河入江口<br/> 一个有名有姓的人<br/> 就这样突然消失了吗<br/> 消失得无影无踪<br/> 一个活泼泼的孩子<br/> 就这样突然死去了吗<br/> 再听不见他的歌声<br/> 一个美丽的少女<br/> 就这样突然衰老了吗<br/> 一眨眼失去了青春<br/> 前边是昏暗而肮脏的面孔<br/> 前边是忧郁而浑浊的眼睛<br/> 前边是深沉而笨重的歌声<br/> 前边是巨大而可怕的庄重<br/> 原先大宁河是青年<br/> 勇猛而又机灵<br/> 赤色的石壁下<br/> 有碧波溅开的晶莹<br/> 推开石门<br/> 冲出峡谷<br/> 乱石滩上<br/> 铺开清澈而洁净的心灵<br/> 难道真的衰老了<br/> 变得胆怯而又平庸<br/> 衰老和死亡<br/> 难道就是追求的报应<br/> 长江在远处调笑<br/> 以成人的宽厚把孩子欢迎<br/> 你的生命在山间<br/> 事业却是万里鹏程<br/> 长江不是一个人的生命<br/> 是千支万支队伍汇成<br/> 那不是昏暗而忧郁<br/> 深沉而巨大才能闯过关山万重<br/> 不是胆怯而平庸<br/> 浩瀚大海才有勇者的魂灵<br/> 大宁河不再埋怨<br/> 悄悄地牵着长江的衣襟<br/> 原来入口处才是开端<br/> 今天才第一次跨出家门<br/> 它成熟了,再不是毛孩子<br/> 粗野而单纯<br/> 平滑白晰的肤色<br/> 变为健康有力的黄红<br/> 一个入口处<br/> 一个难得的转折<br/> 无数次汇流<br/> 使江河获得壮大和成功<br/> 信<br/> 风在山头写信<br/> 以神秘的文字写在石上<br/> 不是写给眼睛<br/> 是写给抚摸<br/> 一阵风写给另一阵风<br/> 写给风灵敏触摸的神经<br/> 凹凹凸凸,都是誓言<br/> 都是深深表白的爱情<br/> 水在峡谷写信<br/> 默默地在岩石上<br/> 刷下浪痕,一层一层<br/> 是水写给水的灵魂<br/> 奇异的文字<br/> 记载着水的指纹<br/> 抚摸石壁<br/> 后来者便知道了<br/> 先行者跋涉的艰辛<br/> 奉节城<br/> 先我脚步一百年<br/> 长江水已清洗过<br/> 这里陡峭的石阶<br/> 我们踏着水纹线<br/> 踏着杜甫的脚印<br/> 倚着历史站在依斗门前<br/> 江姐在这里看到血淋淋的头颅<br/> 比沉重的城门更沉重<br/> 我只看见先烈的眼睛望着行人<br/> 杏子黄了,枇杷黄了<br/> 黄金的水流<br/> 正涌向过往的江轮<br/> 不知孔明在何处演练八阵<br/> 明君,明君,为你出山,为你尽瘁<br/> 如今,旋流里有一片遗恨<br/> 捉月<br/> 月亮依旧照在采石矶<br/> 照在石上如霜<br/> 照在林间如水<br/> 长江无声地流过<br/> 明月碎作一万片<br/> 在江面上颠簸<br/> 这便是那一轮明月么<br/> 在李白的酒杯中盛过<br/> 对影成三人<br/> 和诗人共过乡愁<br/> 照诗人行路坎坷<br/> 酒喝罢了,月也要去了<br/> 歌吟罢了,月也要去了<br/> 不要去,月!<br/> 不要在清夜里<br/> 留下黑暗,留下寂寞<br/> 也不想花容,也不想衣裳<br/> 也不要万户侯的欢乐<br/> 只要你——一轮高洁的月<br/> 月亮,笑盈盈地走来<br/> 不是从天上落下<br/> 是在江水里走着<br/> 轻快如婀娜嫦娥<br/> 猛然一跳<br/> 诗人便和月亮融合<br/> 明月依然照着采石矶<br/> 月光与诗情,千古不灭<br/> 芜湖浅唱<br/> 一步,一方石条<br/> 从檐牙高挑的粉墙下<br/> 历史悄然走过十里长街<br/> 一年一绿的芊草<br/> 在黑色的瓦沟间摇曳<br/> 梧桐树筛斑斑阳光<br/> 在地上作画<br/> 两条江<br/> 两脉盈盈碧水<br/> 如一对灵秀的姑娘<br/> 守着曾是鸠鸟群集的地方歌唱<br/> 清弋江<br/> 唱铁画黑色的精奇<br/> 唱大米的洁白与芳香<br/> 唱得轻柔而美妙<br/> 唱梦的悠远<br/> 以及古城不朽的希望<br/> 长江<br/> 唱得开阔而豪放<br/> 干将铸剑,东坡狂歌<br/> 都被大江浪淘去<br/> 不叹历史如流<br/> 常叹无英雄胆魄<br/> 盼鸠鸟重新飞回<br/> 越过两千年如林帆樯<br/> 在层楼碧树间<br/> 一声声唱惊喜和欢乐

南国笔记(二章)

第5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南国笔记(二章)<br/> 贾平凹<br/> 游西山<br/> 沿着山头最峭处往上登,身子一直往前倾,看见的尽是前人的脚。后视则是一溜儿的脑袋,在之字行处的楼阁出口,犹如一口热水锅,咕嘟嘟的,滚冒不已。站定在那席大的一方亭里,八角亭扇,只能洞视三面,身下的滇池浩浩渺渺,晒一湖珍珠,犹如天之倒铺。行到龙门,一条石凿的甬道,恰恰盈一人,身子极尽地缩扁,如贴饼一样靠在壁上,让避上去的或者下去的人,鬓发厮磨,吸入对方之呼,呼出对方复吸。进入石窟,人与神又拥挤,各类神象是掏凿出来的,那手,脚趾,衣袂和香炉,正作了攀柱,以致黑光油亮。终于寻得那尊文曲星神,观者更多,但皆出奇地是神尊,不是白面书生,相貌强悍,亦不完全为文,一手执兵器,一手执笔,而手中的笔只有半截笔杆。人多近神拍照,我却为之悲凉。汤世杰问:“昆明的西山怎么样?”我说:“神会拣险地方。神越超俗,人越寻神。”汤世杰说:“人都是来看文神的。”我说:“感念这么多喜文的人!天下文神这还是第一,但却让他亦武,看来无武亦不可能为文了。人趋之拜文神,专是来看那手中的半截笔杆吗?”旁有人卖油印册,上记载着一则传说:西山神窟为一户石匠所凿,父子历经六十年。最后凿建文神坐像,一切皆完毕,石匠修整那手中的笔时,一锤下去不慎,敲断了笔头。石匠悔恨不已,舍身从窟前崖头跳入滇池去了。看了册子,两人都一时无语。旁边有人为石匠的不慎而怨,也有为石匠之死而惋,我则笑了,说:“或许这是石匠故意为之,他是知文的,也或许他本人就是弃文从石的吧。后人为了慰藉,编造出这么个谎话,如今这个模样,倒更象文神呢!”说罢,两人急钻山洞爬上山顶,到了山的另一侧。山侧平缓,却遍地耸石,似小石林。每一石皆蓝灰色,上有黑色斑块,如披了军人的迷彩服,更如石碑,书写象形的文学,真疑心这是文神所作。故两人面对一石读了长久,汤世杰是云南的作家,他未读懂,我亦未读懂,却同感那一定是很为悲怆的内容。他便捡起一块石头给我,说:“拿一块作留念吧。”西山神象是原石掏凿的,西山的石便有神灵,我揣了一块有文字的石,??下山,回头看山上游人依然如蚁。<br/> 佤族少女<br/> 十年前读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他喜欢写某族的少女是天神和魔鬼共同商量后的造物,我常感不解,以为是作家的奇异之想。在昆明大观楼前的草坪地上,我见到了一位佤族的少女,才知道神妖二字了。<br/> 这天,我正在大观楼上读天下第一长联,忽闻一串笑声,尖锐清脆,音调异常,低头看时,窗外波光浩渺,画船往复,未见什么倩影。又读长联,旋即再有人语:“唱一段吧!”随之“哎”地一声,如长空鹤鸣:“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唱的正是长联上句。忙又凭窗探望,水上众舟一齐停棹,人皆向左岸注目,果然那小小一片芳草地上,一女子在清歌。她背向楼台,亭亭站立,一双白嫩小巧的赤脚半埋在浅草中,穿一件红黄间杂的短裙。裙刚及膝弯,双腿合并如两根立锥,而脚脖与脚背处呈现出一种曲线,美不可言。她的腰极细极细,紧勒着一条彩带,似乎要勒断了去,那一大束红色白色的串珠就那么松松地系挂着,衬出上衣和短裙间的二指宽的腰际的肤肌。上衣是一件无袖小褂,作用完全在于隆起胸脯。头顶上扎一条白带,将蓬蓬勃勃的一片黑发披落在后背,沈先生曾说这是绞搓了黑夜而成的头发,比喻也只能如此了。待唱至联尾,红日在滇池欲坠,水鸟同彩云共飞,水上的画船全悠悠地在打转。正不知那女子还要唱出些什么,突然翩翩起舞,那动作如旋风扫过竹林,如急雨骤落到水面,乌发飘曳,将一团粉白小脸一闪即过,逮不住那眼光,也逮不住那白月牙间的一点红舌,欢动了一泓颜色,一窝线条。<br/> 我从未到过佤族的山寨子去,从未领略过西双版纳的棕林,从未品尝过竹楼上的菌子,但我知道了那里一定有着火中的凤凰,有着美丽的孔雀,有着诱人的沉渊潭水和浸着香汁的鲜花。<br/> 我伏在窗台上,望着那渐渐远去的女子的背影,心里一遍一遍地说,一定得到西双版纳去,明日就去。<br/> 倏忽间,水面的画船都划动了,头尾相接的往滇池的前方去。芳草地上已经消失了那女子,她沿着岸走去,穿过了樱树,闪过了一簇美人蕉,她在奔跑着,风抛着头发如黑色火焰,四肢迅跑,真象一头林中的小兽。水上的画船全撵着她行,男的忘记了持重,女的失却了嫉妒,桨划着水,那一层一层的旋涡就悠悠地留满了地面,软软地停灭在楼下的水草丛里了。<br/> 大观楼上果然大观,它使我同所有游览的人皆同那神同那妖一起消耗了精力,又新生了精力。

养鳗之歌

第5版(文学作品)<br/>专栏:<br/><br/> 养鳗之歌<br/> 陈焕展<br/> 清晨,汕头特区养鳗池象一方方明镜映着朝霞,映照着养鳗人的笑容。这是一种自豪的笑容,也体现着丰收的喜悦。这方方鳗池中装的似乎都是酒,养鳗人让醇美的酒味儿醺醉了。<br/> 可池中装的并不是酒,这不同规格的水泥池中分别养着银发丝般的“白骨苗”,钢针一样放射着蓝靛靛光彩的“乌骨苗”,然后就是象黄鳝、象小蛇,但却又是黑脊白腹的成鳗。从发丝般细到杯口般粗,这鳗鲡要在特区的“高级宾馆”中度过365个日日夜夜,从一公斤7000条之多长大到一公斤只有4条。<br/> 养鳗人按了一下电钮,水泥池上装置着的增氧器的白色叶片翻动起来了,在水面上搅起了一大片雪涛银浪,鳗鲡在水里矫健地游动着,相互地追逐着,荡起了一个个欢乐的涟漪,空间也似乎颤动着优美悦耳的旋律。<br/> 白骨苗和黑骨苗迁徙到“特区宾馆”的时间不久,它们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出生历程:初春,鳗鲡妈妈顺流出海产卵,自己就出世了,而一出世就是浮游型的,随着哗哗的海潮漂回了近海。那里,是韩、榕、练三江的入海口,水面上聚集着众多的微生物,够自己饱饱地吃上一顿又一顿的啦!于是,自己就赖在那里不走了。夜晚,那里还常有迷人的月光,整个海域波光粼粼,多么象舞池中的激光闪射,自己也高兴得在海水中翩翩起舞了。月黑之夜,自己就显得情绪低沉、变得慵倦了。可有个黑夜,海面上骤然亮起象密集的星群般的灯盏,黑色的绸缎抖动起光斑,海水在轻吟,似妈妈在柔声呼唤;于是,自己趋向了梦幻,趋向了“星群”,被一只只从小舟上伸出的古铜色的手,被一张银灰色的网捞进了白色的瓷盆、赭色的陶缸,终于住进了这所特区的“高级宾馆”……<br/> 养鳗人可不知鳗苗们在回忆往事,壁钟敲过九记,他们就来喂鳗了。他们给鳗苗喂养红艳艳的水蚯蚓,给鳗鲡喂养混合饲料团。那由鱼粉、玉米粉、骨粉等等黏合而成的饲料团放进水中特制的大铁筛里,引来鳗鲡进食,刹那间,眼前出现一个“群蛟夺宝”的精彩镜头。群鳗争噬那团状的饲料,簌簌有声,抖起了白莲似的水花,水花也似在吃吃地笑着。养鳗人天天喂鳗,可天天看群鳗争食看得滋滋有味,甚至蹲下来手抚下颏作起遐想。<br/> 养鳗人想什么呢?或许他们想起每公斤的混合饲料会变成0.2公斤的鳗肉;或许他们想到在日本人、美国人的餐桌上,鳗鲡成为他们所喜爱的佳肴……养鳗人知道,日本人最喜欢吃鳗鲡了,他们称鳗鲡做“水中人参”,认为它比鸡肉更富营养;他们把每年的7月定为“食鳗节”,在这特定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买点鳗鲡来进补。于是,养鳗人欣喜地看到,凭着国家对经济特区出口的优惠政策,生蹦活跳的鳗鲡化成了丁当作响的外汇,充实了国家的金库,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br/> 和许许多多的同胞一样,养鳗人喜欢自称:我们是龙子龙孙;而汕头特区水产养殖场的名称也离不开龙字——汕龙、龙珠……龙的传人当然热爱我们民族的“图腾”;而水产养殖场用龙来命名,则是寄望于它的发达升腾。你看,养鳗池里群鳗相逐、水花翻飞,不正似一池池的龙珠在漫溢么?<br/> 养鳗人笑了,他们笑得那样深情、那样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