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第三届亚太地区国际石油会议结束
重点讨论油价问题和本地区石油供求关系
新华社新加坡9月24日电 (记者李永明)为期3天的第三届亚太地区国际石油会议于昨天下午在新加坡闭幕。
会议重点讨论了石油价格问题和今后亚太地区石油供求关系。
许多代表在会上发言认为,石油价格起伏不定,主要是因供求关系变化造成的。一个供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稳定的石油价格,不仅有利于产油国,也有利于消费国。出席会议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印度尼西亚和科威特的石油部长在发言中,呼吁非欧佩克产油国同欧佩克成员国加强合作,共同限制石油产量,维持供求关系的平衡,使油价相对稳定。
关于亚太地区石油供求关系,许多代表在发言中指出,亚太国家和地区在未来15年内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预计达5%,能源消耗也将随之增加。一般估计,这期间能源消耗年增长率为4%,石油需求量年增长率为2.5%。
但是发言者指出,亚太地区石油自给前景不容乐观。一些专家认为,尽管这个地区一些主要产油国石油产量会有所增加,但几个主要产油国又同时是主要石油消费国。由于本身消费量很大,本地区生产的大部分石油在本地区消费,因此出口不多。他们预测,在今后十几年里,亚太地区石油生产赶不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供求关系将出现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亚太地区将同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在较大程度要依靠海湾的石油供应。有人估计,到2000年,亚太地区所需石油的90%将来自海湾。
包括中国在内的8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佩克将提高石油官价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巴黎消息:伊朗石油部副部长侯赛因·阿德比利最近对法国《石油战略》周刊记者发表谈话时透露,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全体成员国同意适当提高1988年的石油官价。
阿德比利认为,欧佩克应在1987年12月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把油价确定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即每桶22美元”。他说,“所有成员国都已同意将1988年的油价确定为每桶20美元上下。我想,每桶22美元的价格是可以讨论的”。但他同时承认,“在现阶段,某些成员国不愿把油价定为每桶22美元”。至于每桶20美元这一价格,阿德比利认为,甚至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对此也不反对”。


第7版(国际)
专栏:

“百眼巨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世界现有报纸约6万种,其中日报8000种,总发行量达5亿份。全世界平均约10人拥有1份报纸。每天,大量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信息涌向报端,关系着成千上万读者的生活需求和切身利益。于是,一种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剪报公司”或“剪报中心”之类的服务业。它的信息触角伸向四面八方,故有“百眼巨人”之称。
美国纽约有个博瑞尔公司,是世界上颇负盛名的一家剪报公司。它一共有500多名职工,订了世界各地出版的报刊6000多种。它采用电子计算机,对剪报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分析,为定户提供很多方便。美国500家大企业中,有一半成了它的定户。这些大企业从剪报公司迅速获得各种信息、特别是经济、科技方面的信息,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大有起色,生意越做越活,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克·


第7版(国际)
专栏:

20余国代表在布鲁塞尔签署协议
统一国际贸易中商品命名和编码系统
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23日电 (记者张健生)从1988年1月1日开始,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采用的不同的商品分类和编码系统将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统一。
以欧洲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成员国为主的20多个国家的代表,昨天晚上在布鲁塞尔的海关合作理事会总部正式签署了国际统一商品命名和编码系统协议。
在昨天举行的签字仪式上,海关合作理事会宣布,除去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外,还有包括日本、澳大利亚等另外24个国家同意采用新系统。美国和加拿大目前正在加紧采用新系统的准备工作。据估计,在新系统生效之前,这两个贸易大国也将完成必要的法律程序。海关合作理事会还估计,到1988年底,国际贸易的大约80%—90%都将采用新的商品命名系统。
这种新的命名系统用6位数字对国际贸易中经常出现的5019种商品进行分类,有助于海关、交通运输、贸易谈判和资料、统计等各方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采用统一的商品命名和编码系统等于是全世界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国际贸易,避免在外贸交往中因各方命名系统不同而带来的重复性劳动,从而节省费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文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这对加强各国之间商品信息交流,促进国际贸易的开展,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技术保证。


第7版(国际)
专栏:

气候变暖 海洋膨胀 冰川融化
  世界海洋水位将不断增高
新华社华盛顿9月23日电 美国全国科学院下属的国家科学研究理事会的一个委员会指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世界大多数地区海洋的水位一直在增高。
这个委员会指出,在过去的100年中,大西洋沿岸水位已平均增高了1英尺,墨西哥湾沿岸已增高了6英寸,太平洋沿岸增高了4英寸。只有阿拉斯加和其他北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那里海洋的水位下降。
这个委员会预测,在今后的25年中,海水水位将增高4英寸。
据报道,在未来的100年之内,由于“温室效应”,海水的水位将会更迅速地上升。“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并阻止热量向空间散发,从而使得大气和海洋变暖。由于地球表面和海洋变得更暖,海水将膨胀,冰川将融化,水位将不断升高。


第7版(国际)
专栏:

防止海底冲刷新方法
新华社伦敦9月21日电 据最近一期《新科学家》周刊报道,英国一家公司研究出解决海底冲刷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海底水流搅动并冲走保护石油钻塔底座和石油管道的沉积物。如果水流在管道的下方冲刷出一条深沟,这时管道由于它自身的重量将下陷或可能破裂。这种现象被称作海底冲刷。
这个公司研究出的新方法叫做海底冲刷控制系统。它是一个由聚丙烯塑料制成的简单的叶状结构,把它固定在要保护的结构的附近。由漩涡卷起的沉积物沉积在叶状结构中。


第7版(国际)
专栏:

澳科学家说要注意温室效应后果
新华社堪培拉9月23日电 据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提醒人们和工业界,要注意未来50年由于温室效应而引起的气候变温和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后果。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大气的科学家格雷姆·皮尔曼说,如果世界继续按照目前的水平开发化石燃料而不大规模地植树造林,那么大部分的化石燃料将在两个世纪内被消耗掉,从而使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5倍。
这个研究组织的另一名科学家巴里·皮托克说,他们领导的小组对地球大气层进行5年的研究和监测后发现,大气层中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正在迅速地增加。温室效应气体能阻止太阳的热辐射反射回空间,因而导致大气层和海洋变暖。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世界经济处于转折时期
何方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极为深刻的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低速增长时期,此次经济周期中的上升阶段是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表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苏联东欧国家普遍产生紧迫感,开始了全面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克服经济相对停滞状态。其过程将是漫长的,但将产生不容低估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条件急剧恶化,南北关系发生逆转,北方有点处于攻势。国际金融呈现全新局面,国家间和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在加剧。进一步国际化、改革和调整、科技革命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潮流。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极为深刻和重大的变化,开始了一个全面调整的转折时期。
(一)
占世界经济比重60%以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70年代的“滞胀”阶段,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和低速增长时期。“滞胀”阶段实际上也是低速增长,但它的主要特点是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同现阶段的低速增长有质的不同。西方国家已不再过分强调产值和速度,而是着力进行经济调整,注重效益和提高竞争力。危机和波动仍然不可避免。但总的看,平均年率在2—3%的低速增长,还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估计本世纪末以前,既不可能重新出现70年代前的高速增长,也不会发生象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被认为可能引起大灾难的一些因素,诸如美国的财政赤字、日本的国际收支顺差、贸易摩擦、国际债务、美元贬值等,终究没有完全失控。目前这一经济周期中的上升阶段,还是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固然无法克服,但其自我调节能力确实提高了。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长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同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有所扩大,因而普遍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在此情况下,这些国家开始了全面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期克服当前的困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加速发展。这当然是个漫长过程,但从长远看,苏联东欧国家改革和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无疑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会产生不容低估的影响。
120多个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几个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外,大都由于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政策的不适应,特别是外部条件的急剧恶化,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增长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拉大。世界经济的变化又使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和劳力上原有的优势大为减弱。在南北关系上,70年代南方比较主动,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呼声很高。进入80年代,情况发生逆转,北方有点处于攻势。贸易不平衡和债务问题,使南北矛盾进一步加剧。当然,发展中国家通过内部调整和加强南南合作,将会扭转这种不利局势。但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国际经济关系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情况,特别是国际金融呈现全新局面。金融交易的规模、方式和手段日新月异,所谓“金融创新”迅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已超过国际贸易的几十倍,成为决定世界经济变化的重要力量。人们纷纷议论,金融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将起“火车头”的作用。
国家间和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在加剧。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1960年的9.5%上升到1980年的17%。进入80年代,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活力仍居世界前列。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继续上升,以至出现“世界经济中心东移”之说。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的迅速增强。随着改革和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国在世界经济的转折阶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
当今世界经济有以下三大潮流或者发展趋势:
进一步国际化。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超过物质生产的增长。进入80年代,国际资本的增长更远远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这说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和经济上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各国经济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金融业务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打破国界,难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当然,相互依存并不排斥激烈竞争,而是在竞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南南之间和南北之间,而且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都在加强。地区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并行发展。苏联领导人近来就强调全球一体化,承认苏联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现在,国际化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成败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利用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面向世界市场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水平。因此,实行对外开放,不只是发展贸易和引进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是确定本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适当地位和积极参加国际竞争。
改革和调整。世界经济正处于全面调整时期。改革之风吹遍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抓得不紧就要落后。不同的国家,改革调整的模式和重点自然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也有共同规律可循,例如:调整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干预(一些国家则是改革高度集中的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企业活力(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非国有化运动);更多地面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和协调;调整产业结构,等等。改革和调整的深入发展,必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
科技革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科技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还是落后的主要标准。各国都极为重视并在积极发展本国的科技事业。国际竞争以至美苏争夺,日益侧重于经济和科技。大国之间已经把夺取科技优势定为战略目标。技术转让也成为南北关系中一个重大问题。现在,科技诸如光子技术、基因工程、超导材料等领域正在酝酿着重要突破。随着科技的全面发展和新的突破,世界经济将进入(例如下世纪初)长周期中的又一个上升阶段。
上述三大潮流决定着世界经济的进程和方向。各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适应潮流。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拉斯加,被誉为美国“最后边疆”,面积151.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西藏,1/3面积位于北极圈内,气候严寒,石油、黄金、煤矿、森林、渔业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阿拉斯加人口50万,主要居民为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和阿留申人,首府朱诺。
阿拉斯加是美国于1867年购自沙皇俄国。1959年成为美第49州。图为首府朱诺附近的冰川。 新华社记者 李廷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