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需要真本事
——看“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知识竞赛”
苏叔阳
什么事都怕没完没了。见好儿就收,或者改弦易辙,是带有普遍性的原则。譬如吧,电视知识竞赛,初时还挺新鲜,但接着来的是风起云涌,几乎到了无台不赛,无事不赛的地步。而且千篇一律。其结果是干脆哪套节目没竞赛看哪台。客观效果走向了反面。
让人难受的自然还有假模假式之处。听说有的台竟然早把试题加答案事先发给参赛者。当堂测验的,不是理解力而是记忆力。再加上极个别的主持者,明明于该学科知识也是外行,不同的是手中持有标准答案,碰到参赛中的高手,答出了与标准答案不同然而绝非错误的答案,主持者却非给人家判错不行,又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皆大不欢喜而终。
所以,近来我不大看这类竞赛。我的朋友中看这类竞赛的也不多,或说近乎无。
可是,前几天一位当编辑的青年朋友忽然对我说:他的电视机坏了,要到我家看“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知识竞赛”节目,而且说看过一次,“好得很”。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该编辑大学毕业,外语内行,属于“新潮人物”,能如此吸引他的节目,必也值得我好好儿看看,于是,早早地吃过晚饭坐在椅子上等待那节目。
这节目确是不错。一是题目全而不偏,不但有理论、有定律、有思想、有观念、有知识,还有实践、有操作;不但有口说,还有笔谈,还有表演、表现;不但有数理化工,还有文史哲艺;不但有学校所教,还有日常生活,包括烹饪、洗涮等家政;不但有科学知识,还有道德伦理观念,诸凡社会、家庭、学校等学问几乎都有涉猎,却又不从艰、涩、险、怪上出题,而于常识中考验一个当今中学生的全面水准。所以,许多题都“似曾相识”,却又一时说不太准。这才叫观众兴味盎然,从而也受到教益呢。而且,这对培养智慧型新一代青年也大有裨益。
二是活泼亲切,参赛者答对答错,那种即兴而生的丰富的表情,让人看了象那么回事;说走了嘴可以重来;唱跑了调可以打头儿再唱,更有参赛者彼此打擂,互相“自考”。有交头接耳,有插话补充,一派活泼之气氛,让人看了长精神。
三是主持者得体。这位主持者应当说算不上英俊小生,自然也不是“知识大王”。但他以朋友和兄长的身分出现,处处以鼓励、奖掖的口气,亲切而不油滑,严肃而不呆板,这就很可取。他是竞赛的组织者而不是裁判人。这是很值得各种竞赛主持者琢磨琢磨的。盖因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焉知哪位参赛者有独到而更深刻的见解,连出题者也不能望其项背的?更何况有些问题是至今还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的?所以,竞赛的主持者,应当以组织者而不以审判者的态度出之。这个节目使我想到,此类节目不宜总找美丽潇洒的演员当主持人,而应以气质、学识为主,耐看便可以。
自然,这节目也有不足之处。一位过于机敏的女孩子,答题之快仿佛连思考的过程都没有,多多少少让人少了点儿信服。我的意思绝不是主张作假,明明记得偏作思考状;也不是说不应事先发题。而是主张事先划定大致范围而不公布答案,说不定会有“标准答案”之争,那才更有意思。
在各项竞赛节目有点滥的时候,突然有这么一台好的竞赛节目,说明干什么事都得时时出新,有所突破。如果因因相袭,亦步亦趋,天天吃剩馒头凉饺子,不用说电视节目办不好,四化也完不成。
我的那位青年朋友看过这节目后,有一句评语:“这是个真玩艺儿,没打算哄人蒙事,所以好看。中学生要都这样儿,全民族都有希望。”
我赞成这评语,同时佩服他的见地。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战士的风采
——记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
迪之
舞台上生动地再现着军营中紧张训练的场面:一群慓悍的青年一个接一个“跟头翻转”、“前扑后提”、“720度转体”,5人在木马上并排倒立,从台面到演员脚底,高度足有3米,一个年轻人凌空飞过……顿时掌声四起。广州军区杂技团是建国初成立的部队杂技团,在走过了一段曲折道路之后,近几年蜚声国内外杂技界。
他们的足迹踏遍祖国的山水、边防、哨所,也远渡重洋到过五大洲的46个国家。他们曾夺得英国第十届世界杂技锦标赛28枚金牌中的25枚,《双爬杆》捧回首奖“黑湖塔杯”,同时参赛的《钻地圈》获得了集体项目单项世界冠军,为祖国、为人民军队夺得了荣誉。
他们对艺术不断追求探索,锐意革新,攻高难技巧。今年全国第二届杂技大赛,他们以曾在国际获奖的《钻地圈》参赛,又有了新突破,攻下飞钻五圈的最新高难动作。五圈顶部高3.14米,圈中空间仅比演员肩膀宽5厘米。青年演员严志诚以他惊人的弹跳力,从2.46米以上的高度前翻腾空,飞跃而过,动作敏捷准确,令人惊叹不已,难怪外国评论家赞誉说这是“向地球引力挑战”的艺术。
他们是优秀的杂技演员,更是战士。在海南岛、西沙、南澎岛等战役,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都活跃着广州战士杂技团的身影。他们奔赴前沿阵地,冒着敌人的炮火,为保卫祖国的勇士们演出。他们与战士们一同摔爬滚打,每年深入部队边防哨所演出二三百场,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在深入生活的坚实基础上,他们向战士们学习,汲取营养,丰富创作,结合杂技艺术的高难技巧,将部队生活升华为构思完美的形体艺术,创作出《跳木马》、《双爬杆》这样反映部队生活的国际获奖节目。
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以战士的拚搏精神,实践着他们的目标:“要做到两头冒尖:一是文艺面向群众,为人民、为战士服务;一是不断攀登杂技艺术的新高峰。”


第8版(副刊)
专栏:

长相思
——参加武汉经济协作区成立会感赋
杨汇泉
南岳阳,
北汉阳,
一线相牵情意长。
协力奔小康。
东南昌,
西宜昌,
两岸芷兰竞吐芳。
好事总成双。


第8版(副刊)
专栏:

瓷艺的追求
——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康家钟印象
崔龙弟
只要一踏进景德镇,就会强烈地感到康家钟的存在。景德镇车站那组《陶与瓷》大型圆雕,是康家钟与姚永康设计的,上古制陶女与宋代男瓷工的形象显出粗犷、高古的格调。以康家钟为主设计的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研所的环境布局,则注重优美、典雅、和谐。景德镇街头橱窗里形形色色的颜色釉装饰瓷盘,亦是康家钟与周国桢率先搞起来的,结果全国各地工匠艺人争相仿效。1985年在香港举办景德镇名人名作展,康家钟的作品在一天里被抢购一空。同年康家钟访问美国,他画的瓷盘和捏的瓷娃娃,引得妇女和孩子们爱不释手。
今年54岁的康家钟,32年前从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来到景德镇时,对举世闻名的景瓷还是一个门外汉。以后,当他醉心于古瓷片上的螃蟹、虫鱼、渔翁、樵夫、仕女或可爱的婴戏图的时候,便鬼使神差地进入了陶瓷艺术的天地。古瓷片上的造型与纹饰,与康家钟在学校里获得的艺术观念是不同的。它们简洁、生动、夸张变形而富于韵味,是古代艺人根据陶瓷材质的特点,为加强瓷器的装饰气氛而创作的,因此,理所当然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民间艺术风味。康家钟一旦沉湎于其中,便心驰神移而不能自拔。30多年过去了,他对古瓷片的衷情,早已衍化成对传统的工艺品,对剪纸、木雕、蜡染丝织的深入考察和研究,每每边品赏,边临摹,边思考,析其糟粕与精华,辨其庸俗与高雅。由此及彼,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气质。
他的艺术理想是反璞归真。康家钟发现,景德镇传统陶瓷的装饰纹样中,有的是来自同时代其它艺术,如金银器、织物、螺钿镶嵌、木刻插图及绘画等,但一经陶工绘匠之手,便与陶瓷本身结合完美而不露斧痕。那些妙趣横生的形象、线条,又往往是他们在生产中为提高效率时抒发激情所致,于熟练中形成的。而这种于熟练中形成的巧妙、简洁和趣味,容易使他们抓住作品上大的特征,构成一种以写意为主的审美气氛。
他特别喜爱古代青花瓷的艺术造型,觉得它古朴典雅,装饰感强。直到今天,中国青花瓷的材质还是世界上最好的。在装饰上,青花也合乎中国画的节奏,注重线和韵味变化,如水墨那样舒展大方。这种味道是外国人仿不出来的。
他认为陶瓷艺术的精髓是在造型上,正是造型的千姿百态,才构成了陶瓷气象万千的艺术特征,而装饰彩绘只是丰富它而已。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把造型和装饰的位置颠倒了,为生产上的某些方便,抬高后者而轻视前者,致使大家都热衷于画几笔文人画,而民间的优秀造型无法推出来。
康家钟最为心焦的是,国外的陶瓷材质已经发生过数次革命,越来越丰富、精致、别具一格,而我们在这方面几乎无所作为。国外把陶瓷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家、科学家已成为其中坚力量,而我们还滞步于传统商品阶段,依靠工匠艺人在加工上求细求精,把最能在陶瓷上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汉唐艺术造型搁置一边。景德镇有过辉煌的历史,景瓷曾以无与伦比的材质、造型和纹饰风靡全世界。景德镇人的灼灼才华,在今天该怎样发挥呢?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使者

秋风再度燕归来
——看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出《驯悍记》
于平
没想到,一个以思辩理性著称于世的民族,其芭蕾艺术竟也会洋溢着英国式的幽默。当然,这不仅因为舞剧《驯悍记》是根据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改编而来,也不仅因为舞剧的编导约翰·克兰科最初是在英国显露出他那非凡的艺术才华的;舞剧《驯悍记》的成功主要得力于克兰科对莎士比亚剧作的深刻理解及其致力于人物性格刻画的编导风格。
“驯悍”,使一位蛮横强悍的女性变得温柔顺从——多么单纯的舞剧主旨;而正是因为舞剧主旨的单纯,才使得如此丰富的人物性格得以充分展现:爽朗洒脱的贝图特其欧,纯真善良的毕嫣卡,聪慧机敏的路圣其奥,更有那始而蛮横强悍、终归温柔顺从的凯瑟琳娜……整出舞剧的矛盾就建立在这种人物性格的冲突之上,而其焦点,集中于贝图特其欧与凯瑟琳娜——“驯”与“被驯”者之间。
由人物性格冲突来结构舞剧,较之讲述一个冗长而繁琐的故事,或许更是舞剧艺术的优势所在。编导克兰科十分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曾说自己编舞的基础是古典芭蕾,但这仅仅是指舞蹈语汇而言。那些为展现演员个人技巧的双人舞变奏,那些为炫耀编导才华的纯展览性舞蹈,在他的舞剧创作的总体结构中并不占什么重要位置。克兰科长于用双人舞刻画人物性格,在《驯悍记》的两个婚礼——凯瑟琳娜的婚礼与毕嫣卡的婚礼中,有贝图特其欧与凯瑟琳娜的两段风格迥异的双人舞:一段着力刻画“驯”与“被驯”者之间的性格冲突,另一段则尽情表现贝图特其欧使凯瑟琳娜折服后的和谐。主要人物性格由冲突达到和谐,似乎是一般舞剧常见的圆满结局;而《驯悍记》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不仅以两个婚礼中的贝图特其欧与凯瑟琳娜之关系形成鲜明对照;而且在毕嫣卡的婚礼中,以路圣其奥与毕嫣卡及其他两对情侣的不和谐作为凯瑟琳娜驯服后的强烈反衬。
克兰科重视舞剧的“剧”,他的舞剧哑剧成分较大。在《驯悍记》中,为“剧”的需要,甚至不惜将实实在在的鞍马拉上舞台。克兰科作品中的哑剧是舞蹈化的哑剧,其之所以能将“舞”与“剧”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和谐,一是他注重深刻地刻画人物性格而不繁琐地赘述故事情节;二是他把与烘衬、展示人物性格无关的纯展览性舞蹈统统摒除,因而也就同时消除了“舞”与“剧”的强反差。在《驯悍记》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娜的性格也不仅仅是靠哑剧和双人舞来刻画的,尤其是在第一幕第一场中,为渲染她的蛮横强悍,克兰科颇具匠心地设计了那段巴梯斯塔家的邻居们着清一色白裙袍的舞蹈,这段情绪激愤的舞蹈,与其说是邻居们的性格流露,倒不如说是凯瑟琳娜的心态外化。
谈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出的观后感,之所以要议论克兰科,是因为他为该团,也为芭蕾艺术留下了一批宝贵财富。虽然克兰科离开人世近十五个年头了,但中国观众对其编导的舞剧《奥涅金》记忆犹新,对其培养的舞蹈家玛尔西娅·海蒂与理查德·克拉贡记忆犹新。今天,当玛尔西娅·海蒂与理查德·克拉贡再度登上中国舞台,为我们带来美好的舞蹈形象时,我们怎能不为秋风再度燕归来而欢愉呢?(附图片)
玛尔西娅·海蒂与理查德·克拉贡饰演的凯瑟琳娜与贝图特其欧


第8版(副刊)
专栏:

首届中国艺术节志庆  启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