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太空去“污”
刘开宸
一向被认为“超净”的太空,近些年来也发生了“污染”问题,世界各国的太空科学家正在研究治理办法。
有人认为,茫茫太空不会有污染问题,怀疑这是“杞人忧天”。而近几年发生的事例,证明太空污染是存在的。如,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飞回地面后,发现飞机窗户上留下了一个豌豆大小的“弹坑”;1984年,美国宇航员把一颗发生故障的太阳探测卫星带回地球后,发现它上面有密如麻点的“弹痕”;1981年7月,正在轨道上正常运行的一颗苏联卫星突然爆炸……太空科学家认为,这种伤痕和毁坏是受到“轨道垃圾”撞击所致。
目前,太空科学家们正在用各种办法对“轨道垃圾”的产生及其数量和危害进行观测。美国国家宇航局的科学家们用高倍望远镜向天空分区观察,然后用“外插法”计算,推定约有3.5万件“废弃物”正在地球轨道上飞行。一些科学家用电子计算机、26个雷达站和6台望远镜组成的全球网络对轨道上的“废弃物”进行测算,平均每天收集到4.5万件“废弃物”的影象。
据太空科学家估计,在近地轨道上除了这些可测见的“废弃物外”,还有几百万个微小的碎片。
这些轨道上的飞行物是30多年来人类发射上去的飞行器及其碎片。体积较大的除了3000多个正在运行的人造卫星外,有些是废弃的卫星和火箭发动机,还有数万件约有棒球大小的人造卫星碎片。此外还有几百万个象豆粒和火柴头大小的碎片和火箭、宇宙飞船上剥落下来的油漆。
这些“垃圾”散布在轨道上,危及卫星和太空站等的安全。专家们说,一个豌豆大小的快速移动的小碎块,就能砸碎价值1亿美元的一颗人造卫星。而一颗卫星被击碎后又可能会触发其它一系列爆炸。有人驾驶的宇宙飞船,如遭到这些大大小小碎片的撞击,就会危及宇航员的生命。
80年代初以来,随着射入太空的物体越来越多,这种垃圾也不断增多,可能产生的危害也相应增加,必须及早研究防范措施。
为此,最近美国国家宇航局和许多国家发射卫星的公司代表在一起共商对策。有关专家认为,撞击虽不能完全排除,但可以设法减少和予以防御。主要的措施是:减少在太空产生废弃物的机会——美国已在试验改进火箭设计,如在发动机关闭时不让燃料留存以减少发动机爆炸的可能;当负载物进入太空以后,让各级火箭重返大气层烧毁,以减少对太空的污染。同时,改进卫星设计以减少撞击的可能性。还可以在飞行器外加装甲保护以防御小碎片的撞击。
美国宇航员还主张,凡与开发太空无关的东西不得发射。如美国一家公司正计划把人的骨灰装在一些小而发光的“陵寝”中射入太空轨道,以经营“永垂不朽”的“太空葬”,以及诸如此类“异想天开”的玩意,均应加以制止。
此外,人们要求制止两个空间大国的太空军备竞赛。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付诸实施,则要向太空发射几千件“感应信号装置”和太空武器。这些,不仅与开发太空无关,而且势必加速太空的“污染”。
太空“污染”,应引起重视。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副刊

牛仔风情
景宪法
西部总是令我心醉:望不断的褐色荒漠、数不尽的风化台地、听不够的山涧轰鸣……然而几度西行,最令人留连忘返的还是牛仔们踏下的一串串足迹。
美国人常说:牛仔的历史,就是西部的历史。其实,早在美国拥有西部疆土之前,牛仔就已存在。1845年,美利坚合众国将墨西哥的那块“比法兰西本土还要大”的得克萨斯省并入自己的版图,世代放牧长角牛的墨西哥“瓦盖罗”便成为美国最早的牛仔。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20年是美国历史上长途贩运肉牛的鼎盛时期。牛仔们驱赶着长角牛日夜兼程地向北涌去,一道又一道的“牛径”开辟在荒野之间。西抵落基山麓,东濒密西西比,无处不见牛仔的踪迹。即使是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西行的游客在任何一座小镇驻足片刻,都可领略到当年那马鸣风萧、车来人往的盛世风情。
小镇上少不了出售牛仔纪念品的商店。筚路蓝缕的岁月都已编织在牛仔的行装中:紧身、结实的牛仔服最适于在旷野的灌木丛中穿行;高跟、尖头的长统靴既能扣牢马镫,又便于随时翻身下马;遮阳挡雨的宽沿帽不仅可以煽风点火,还能帮助牛仔遥相呼应、召唤牲口;脖子上的那条围巾用途最广——行程中是口罩,洗澡时当毛巾,负伤后作绷带,打家劫舍之徒还可用来遮掩脸面。那柄木质铜衣口琴可是牛仔的宝贝,有了它,征程的倦乏和思乡的惆怅都能消散在一阵抑扬顿挫的音韵之中。
枪支柜台常常琳琅满目。生活在弱肉强食的年代,牛仔们几乎都有一手“上射飞鸟、下击滚石”的好枪法。而衡量本事高低即决定生死存亡的最终标准,往往是看谁拔枪更快!君不见,西部影片中的高潮往往都是双方拔枪相见,其动作之神速,足以令人眼花缭乱。
物换星移,当年的西部风情毕竟只在影剧中才能看到了。今天的牛仔只是些为数不多的“牧民牛仔”,其生活方式已今非昔比:他们开上汽车,顺着高速公路来到牧场;一些人烟罕至的边远地带,牛仔们甚至驾驶直升飞机放牧!牧场大都专业化。胚胎移植、电子跟踪等高技术已跨入牛栏,甚至连最能使牛仔显露身手的打烙印,如今也逐渐被液氨冷冻所取代。
当年牛仔的真谛看来更多地继承在今天的“竞技牛仔”身上。去过西部的人大概谁也不会忘却惊心动魄的竞技场面:骑马的牛仔,抓鬃揽辔,千骑争驰翻江倒海;骑牛的牛仔,脚夹手扣,叱咤胯下诡谲风云!最博喝彩的场面当推“只身缚牛”:一头活蹦乱跳的牛被一位牛仔甩出的绳环套住,转眼间牛仔已顺势将牛按倒在地;绳索在四蹄间飞舞,片刻功夫,气呼呼的牛已束蹄就擒。如果骄傲的牛仔摘掉宽沿帽,抖出一头披肩金发,观众的欢呼声就更为热烈。
牛仔遗风无处不在。银幕上那些秉性刚毅、见义勇为的牛仔不仅是人们心目中的偶象,也是人们今天愤世嫉俗、针砭时弊的引证。牛仔们质朴的乡间音乐总是那样脍炙人口,即使最热门的流行音乐在抢灌激光唱片时,也不得不让它三分。最令人折服的要算牛仔裤了。这种老少咸宜的服饰几乎遍及世界各地,连美国总统在避暑山庄会客时也常身着蓝色粗布紧士裤。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那种“破了膝盖、毛了边角”的牛仔裤往往比新裤更贵,而且三大名牌的厂商始终将其“打磨技术”视为不可泄露的商业机密。
时代的偶象常被后人赋以新意,牛仔亦不例外。美国人喜欢将那种无法无天的人喻为“牛仔”,报刊杂志的漫画也不时为那些自行其是的政界人士添顶宽沿帽、挂只左轮枪。譬如在伊朗门事件中闹得满城风雨的诺思中校,其所作所为就被人们戏谑为“白宫官员20世纪80年代的牛仔作风”。(附图片)
今日牛仔


第7版(国际)
专栏:

“黑旋风”获金牌后
陈封
加拿大籍黑人本·约翰逊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以9.83秒创造了新的男子百米赛跑世界纪录,将旧纪录缩短了1/10秒钟。这虽然仅仅是一瞬间,却震动了整个世界,它的冲击波造成了难以计算的物质和精神影响。
百米赛跑是国际田径竞技中的黄金项目,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多年来一直被美国选手保持着,想不到今年在罗马的大赛中却被加拿大一匹“黑马”打破,而且破的裂口很大。
这个“想不到”使加拿大举国欢腾,因为这不仅是加拿大55年来在国际田径比赛中获得的唯一金牌,而且所创造的纪录,据约翰逊本人和专家们断言,是50年至100年内无人能够再打破的。于是约翰逊被赞为“跑得最快的人”和“世界飞人”,运动生理专家说约翰逊飞奔的速度已达到人类体力的极限。
更使加拿大人扬眉吐气的是约翰逊第四次击败了趾高气扬、自命“百米天下无敌”的美国选手卡尔·刘易斯,使他不得不甘拜下风。
现年26岁的约翰逊出生于加勒比海岛国牙买加,14岁时随父母移居加拿大。被批准加入加拿大籍的黑人移民,社会地位总是低人一等。约翰逊证件上的国籍就被冠以“牙买加裔”,以区别于白种人。自从8月30日他“一飞”惊人之后,加拿大新闻媒介立刻取消了“牙买加裔”,他成了“真正的”加拿大公民。
随之而来的就是物质待遇。体育明星向来是体育用品广告商追求的对象,但是出现在广告画面上的人物十九都是金发碧眼的白肤色男女。现在约翰逊和广告公司签约已感应接不暇,没有人再嫌他“傻大黑粗”了,因为他的“玉照”可能替公司老板招财进宝,同时还可附加反种族主义的宣传效果,白人老板对有色人种的购买力当然不会忽视。
已经有数家加拿大报纸为约翰逊算了一笔账:他在罗马赢得的那面金牌将给他带来每年100万美元的广告收入,另外他以后每次参加比赛还可从电视台获得数目可观的“亮相费”。
“二等”加拿大公民约翰逊即将成为令人羡慕的百万富翁了。这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呢?


第7版(国际)
专栏:

四通八达多伦多
刘治琳
多伦多大都会由多伦多、北约克、士嘉堡、约克、依托比克和东约克6个市组成。其中以多伦多市最为繁华,加拿大的金融、商业、文化和新闻等重要机构大都集中于此。
多伦多大都会地域开阔,公共交通十分发达。它有两条地铁,127条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线路,日载客量高达100多万。即使在上下班客运高峰时也不会出现拥挤现象。
多伦多大都会的交通规划十分周密。它有两条地铁,一条从南到北,一条由东到西,穿越6个市区,构成公交网的主体。而几乎所有的汽车电车线路都与地铁衔接。衔接点多达172处。这样乘客换车十分方便。
多伦多大都会的地铁站多数都直通大商场或机关大楼。加拿大冬季寒冷多雪,夏季湿热,而地铁里却冬暖夏凉,因此居民喜欢乘地铁。特别是每到星期六这个“采购日”,机关休息,商店里挤满从各个市区云集而来的顾客。他们多数乘地铁而来,出了地铁检票口就进入商场。采购完了走出商店又乘地铁归去。这样的地铁站不仅方便了乘客,而且减轻了对地面交通运输的压力。
多伦多大都会交通委员会统一管理地铁、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车票通用。车票分成人票、老人票(65岁以上)、儿童票和学生票4种。每种票只有一种票价。乘客买一张票,可以在市区范围内随意乘坐地铁、汽车或电车,单向而行,不限距离。比如,乘客在地铁站入口售票处购票进站,倘若需中途转车,进站后可从“中转票机”里自取一张中转票。票上印有该地铁站名、日期和时间,乘客凭此换乘汽车和电车。汽、电车的售票方法与地铁略有不同。汽、电车上没有售票员,乘客上车须向司机出示月票或将票款投入一个上锁的铁盒里,若需中转,可向司机索要中转票。
实行单一票价、车票通用的办法,手续简便,节省时间,车辆运行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多伦多大都会交通委员会还在市郊的地铁站设立了小汽车停车场。市郊的居民开小汽车到这里后即可换乘地铁进城,办完事后乘地铁返回,再开汽车回家。它不仅方便了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居民,减少进入市区的车辆,而且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对个人对社会皆有益处。(附图片)
多伦多市夜色


第7版(国际)
专栏:

神奇谷
王涛
在距法国尼斯以北50公里处,有一个小而荒凉的山峰。这儿几乎终年暴风雨雪不断,山上除了青苔什么也不长。然而山谷里光滑石头上刻着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图案却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有剑形符号,有看上去象大镰刀一样的东西,有在田间劳作的人,有长角的公牛。几千年来,这座山谷被当地居民认为是魔鬼施法术的地方,人们叫它神奇谷。
考古学家从1967年开始对这儿进行系统研究。他们确信,这个地方在3500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是人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圣地。远古居民在开始学习耕种和驯养家畜的时候,在这儿乞求雨神和谷神降福于斯。他们在10多万块石头上刻出各种各样神的形象,描绘出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景。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石刻足以说明史前时代欧洲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
在这座神奇山峰的最高处,有一处雕刻精美的雨神石像。这是一个身佩箭弩的男性,他对面则是一女子,她双手伸向天空,似在向神求降丰腴。多数石刻是形态不同的公牛。它们耕种着土地,头上的角则被刻成正在祈祷的牧师。公牛是古代地中海地区进行大型祭祀时的主要祭品。这说明阿尔卑斯山居民与外界文化的联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那个时代的居民来说,神奇谷尤如通往天堂的大门,走向地狱的入口。直到19世纪,还有牧师率领信徒到山谷来求雨。
随着神奇谷的发现,以及其考古价值的提出,现在每年夏天都有成千上万旅游者到这里来。他们中有的人在古老石刻上涂涂画画,使这些文物受到严重破坏。偌大山谷,现在属梅尔坎图国家公园的一部分,但有石刻的保护区内只有一个管理人员在巡查,这如何挡得住20世纪的人为破坏呢?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德·拉姆利提出建议,由法国文化部和当地政府出资,在坦德地区建立一座博物馆,设立考古保护区,限制游客参观。如其不然,这些稀世石刻迟早将从地球上消失。


第7版(国际)
专栏:

百年后的纪念
李景卫
明年将成为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凡·高年”,曾关过这位艺术大师的一家精神病院改为艺术中心,除展出他的作品外,凡·高基金会还呼吁全世界的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和作家们贡献作品,陈列在此以纪念凡·高。
凡·高一八五三年出生在荷兰赞德特镇一个牧师的家庭,十六岁开始在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当过传教士,从一八八○年起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一八八一年,凡·高定居海牙,拜风景画家安东·莫夫为师。五年后他去巴黎,结识了毕沙罗、修拉、高夏等著名画家,拓宽了视野,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八八八年二月,凡·高为寻觅旖旎的地中海风光来到生活水平低廉的阿尔。这是他绘画创作中的黄金时期,作品既有表现主义的成分,又有象征主义的因素,主题涉及乡村景色、城镇风光、肖像画,主要作品有《邮递员鲁兰》、《向日葵》、《星夜》等。一八九○年五月,凡·高离开阿尔去巴黎。当时,他陷入对光明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困惑之中,精神上感到绝望。同年七月结束了他的一生。
凡·高是继伦勃朗以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的绘画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甚大。他一生创作油画八百幅,素描七百幅。然而当时他这许多艺术珍品却无人问津,使他连糊口都困难,甚至后来还被当作疯子送入精神病院。耐人寻味的是,他刚去世不久就声誉大噪,每幅作品都价值惊人。今年三月,他的一幅作于一八九○年的《向日葵》以二千二百五十万英镑的高价拍卖成交,创造了当今绘画售价的世界纪录。
阿尔城在凡·高的艺术生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艺术家在这里的贫寒生活和刻苦创作却远没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他离去后,阿尔人也很少想起过他,更没有人想到一百年后要纪念他,所以他在阿尔期间用过的有意义的纪念物几乎荡然无存。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凡·高已名扬四海,阿尔人对他仍没刮目相看。为了修一条通往某银行和超级市场的路,竟把仅存的由凡·高作画装饰的一家咖啡馆也拆除了。近年凡·高的支持者奔走各方,终于使迟来的百年纪念在这座城市密锣紧鼓地筹备了。(附图片)
1880年凡·高自画像


第7版(国际)
专栏:

明天,在澳大利亚
第一外语是汉语
学习汉语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年7月,澳大利亚举办了一次“汉语教学及应用”研讨会,会上许多人都从战略角度强调了当前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澳大利亚政府最近决定,拨出1500万澳元来加强大中小学的亚洲语言教学。根据澳大利亚教育部制订的国家语言政策,汉语将被列为澳大利亚人学习外语的第一位。
澳中理事会主席、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在“汉语教学及应用”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下一个经济大国,澳大利亚决不可低估其面临的挑战。他还说,亚洲所有强大的生机勃勃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中国文明的影响,因而国民必须通晓汉语和中国文化。 
·石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