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陌生而亲切的原野
——谈歌剧《原野》的新意
徐晓钟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新歌剧《原野》,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了,一切关心中国现代歌剧命运的人们,都关注着它的出现。
歌剧《原野》的编剧万方,把过去舞台和银幕上删去的某些戏(如“阎王殿”那场戏)恢复了,同时她发挥歌剧的特色,用洋溢的诗情,在文学形象上加以适当的变异,因而在总的精神上恰恰更忠于了原著。在原著中,仇虎与金子逃入林子后,作者怀着诗人般深沉的情感,采用展现主人公幻象的手法,揭示出仇虎的深层心灵。仇虎最后悟出,阎罗就是焦阎王的化身。他说:“好,好,阎王!阎王!原来就是你!就是你们!我们活着受尽了你们的苦,死了,你们还想出这么个地方来骗我们!”歌剧《原野》,借助音乐的翅膀,进入了更高的诗的意境,以泼墨的诗情渲染了仇虎的冤仇与复仇。从阴曹地府的牛头马面中,我领略到原著及改编本的某种特殊风采,其中都糅入了表现主义文学的因素,用变形和怪异的形象,直观地物化仇虎的变态心理,从而揭示出仇虎对挣扎于地狱中的爹和妹妹的深爱,对于人的正常生活的渴求。在歌剧中,“初一十五庙门开”那苍凉的歌,那幽暗阴森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有如涓涓的血滴,从仇虎受伤的心灵向外流淌。第三幕仇虎又在唱这支歌时,焦母狂叫着“别唱了,别唱了……”,仇虎说:“是我那屈死的爹和妹妹在唱哪!”这里,悲歌又好似文学描写中的“闪回”,闪现出仇虎思想覆盖层下面的爱和恨的根源。这歌在后来不断地反复、变奏,甚至在第三幕用不同的调性与焦母的诵经声构成二重唱,把仇虎的深层心态揭示得清晰而动人。
导演李稻川运用了若干表现性的手法,别有意蕴地处理了歌队——复仇冤魂,给人物安排了蕴涵比较丰富的场面调度。导演的成就,在于她把歌剧的音乐形象予以视觉形象化,把人物的深层心理予以外化。例如仇虎——这个生活在旧中国黑暗底层的冤魂,作为旧中国苦难农民的象征,在歌剧序幕中有特别强烈的形象的表现:原野、秋塚、阴霾的天空、蒙蒙的雾霭,合唱队——复仇的冤魂在呻吟、呼号,似乎那不谐和的音乐,也化成了可视的神秘而幽深的图景。导演善于运用人物动作和场面的“停顿”,给音乐的抒发留下“空白”,给展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潜流留下“空白”,也给观众的欣赏与思索留下“空白”,使歌剧在动与静的对比中从容地抒发,展开。如第一幕,在焦母对金子一顿呵斥、羞辱之后,金子失神地唱起“天要黑了,我的心更暗”,她要飞向“水里火里”,飞向“人间天上”。正当金子心里掀起这情感的风暴,陡然,仇虎提着砸开的铁镣走上,金子惊愕地望着他,一个长久的舞台停顿,大幕缓缓合上。正是在这没有语言、没有歌声、没有动作的淡淡意境中,灌满了千言万语诉说不尽的诗情!在“黄金铺满的地方”及“大麦呀,穗穗长”两段二重唱时,男女主人公席地而坐,通过这动情的造型形式,导演把这两段二重唱,把人物对光明如痴如醉的向往,生动地揭示了出来。
歌剧《原野》令人感到陌生,是因为观众(听众)看见了一些出乎意外的形象,听见了一些不合常规的声音,也许正是这样,使这部为人熟知的著作呈现出某些新意。我觉得创造歌剧《原野》的艺术家用自己的文学形象、音乐形象和舞台形象,抒发了他们自己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在编剧、音乐、导演的艺术语汇中都或多或少地糅入了表现主义艺术的因素。编剧上努力探索人物的深层心灵,用变形的文学手法加以展现。作曲金湘,在东北民歌素材的基础上,运用了不谐和的乐音、配器,多调性的种种组叠,增加了声乐和器乐的新的表现力。在导演处理中也力图用比较鲜明、尖锐甚至稍带怪诞的形式,去体现歌剧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然而歌剧《原野》在陌生中又令人感到亲切,那是因为它在总的哲理和艺术风采上是忠实于原著的;它在文学、音乐、导演艺术上运用的现代文学、现代艺术的某些因素,大体上是和当前观众的审美习惯相接近的。我想,恐怕正是这些因素,编织成了一出既陌生而又亲切的新歌剧。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一代师表启后人
——看电视剧《徐特立》
王首道
在今年教师节前夕,看了湖南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湖南省电视台合拍的四集电视连续剧《徐特立》(上篇),心情确实难以平静。
我印象中的徐老,是位可亲可敬的革命老人。他作风朴素,待人平易,对待问题又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同志十分敬仰他,写了“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的祝寿颂词。
徐老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的一生,他既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电视剧在徐老的前半生的经历中,贯串了一条不断追求新思想、新知识、新的人生意义的脉络。他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梯,都面临着抉择。第一集写了他从有出世念头和后来为了糊口去学医教蒙馆以及为了仕途学八股,作品揭示了他迫于时势和生计不得不为,但由于有悖于他的为人信念,以至于有官不做。湖南光复后,他本可在教育界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耻于与谭延闿为伍而辞去省副议长之职,也是一种进取的抉择。在大革命时期,他看穿了国民党右派的嘴脸,积极靠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力量,不断受到新思潮的熏陶和影响。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当中,徐老是年纪最大的,但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和新思想,他还是毅然跨海西去,探求真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电视剧里有不少篇幅写了徐特立与毛泽东同志的师生关系,既写了徐老对毛泽东在做人修身等方面的启迪,也写了毛泽东所实践的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这些都体现了徐老一生不断求索的精神。
电视剧里选择了一些徐老亲自参加的政治斗争,如“断指血书”追悼陈天华以及后来驱逐张敬尧,投身农民运动和最后毅然入党一些情节,展示其性格特征,而这些情节对推动徐老在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上又起了决定性作用。编导在这方面掌握得比较好的是并没有把徐老写成一个职业革命家,而是写出一个具有清高思想的旧知识分子对政治敬而远之,但某些时候又不可遏止地要投身政治斗争这种矛盾心理。徐老前半生的这种“转来转去”的痛苦摸索,对今天任何具有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仍然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电视剧中感人至深并最能反映徐老平日为人性格特点的,是有关他爱惜人材的描述和以“镥锅”精神办教育的细节处理。徐老一生的俭仆,在我们党内是闻名的,而这种俭仆不是聚财之道,而是把一切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了办教育,他四处奔走,成了当时长沙有名的“徐二镥锅”,道者或有讥讽之心,而听者却认为是赞颂之词。对于教育,他已经不是以一般职业需要来对待,而是寄托了全部感情。这种感情特别充分反映在如何对待学生上。编导在戏里,着重写徐老与毛泽东、田汉和李维汉等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写得熨帖自然,不着痕迹,也十分符合徐老那种平易朴素的作风。曾直接受业于徐老的学生确实可以编一本近现代中国名人录,他们中许多人都对推动中国的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牺牲或贡献。今天的教师们,如果从中看到,将来许多国家社会的栋梁曾出自他们的门下,该会有多么欣慰!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三沟一河”味芳香
李连庆
初夏的苏北,大地一片葱绿。当我们驱车到达酒乡洋河镇的郊区,便已觉香气袭来,开始朦朦胧胧,以后愈近愈浓。小小的洋河镇,东西长不过2里,竟有43个酒厂,满镇满街全是酒、酒、酒……。
素有“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的洋河大曲就产在这里。厂里同志告诉我,洋河镇历史上水陆交通就很发达,从唐代起因酿酒而享有盛名,两淮宦游之士、齐鲁商贾之客,多荟集于此镇。明代曾有9个省的商人在洋河镇建立会馆,经营酒业。清代洋河酒作为皇室贡品,曾得到乾隆皇帝的赞赏。流传数百年的一副对联:“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可谓对洋河大曲赞美之绝。洋河为什么能产名酒?陪同者告诉我一个动人的传说:洋河古镇有位姑娘,叫阿美,品貌端正,心地善良。由于家境贫寒,阿美给当地乡绅家做佣人,每天到镇上为主人买酒。她同情贫苦的乡亲,常常把买酒的钱送给他们,再舀回泉水向主人交差。主人发现了真情,把阿美推进泉里,阿美当即身亡命绝。说来神奇,自此以后,这眼泉水香气扑鼻。人们说阿美成了一方酒神。为了纪念阿美,当地人把这眼清泉起名叫“美人泉”。这虽是传说,但经地质部门勘探,美人泉一带的地下水确系软水质,别的地方得挖100米才能出水,而美人泉一带只需打20米深,水就涌涌不绝。加之这一带土质也好,红粘土含生窑香前驱物质杆菌,更使酒胎香甜兼备。
我们从泗阳县的洋河镇驱车到泗洪县的双沟镇双沟酒厂。双沟酒厂的双沟大曲闻名于世,酒质甘美,香醇扑鼻,酒味纯正,入口甜厚。早在清末南洋劝业会上,双沟大曲就称雄霸市,拈得名酒第一,获得金质奖牌。抗日战争期间,刘少奇、陈毅、邓子恢等同志曾到过这个厂,品尝过双沟大曲。陈毅同志饮后连声称赞:“要得!硬是要得!”“不愧天下第一流。”
几天以后,我又参观了高沟酒厂和汤沟酒厂。
高沟古镇位于涟水县,南邻淮河,北靠文塘河,大河纵横,公路交错,风墙如画,远山如黛。它向来是涟(水)沭(阳)灌(南)粮米和土特产品集散之地,经济繁荣,工商两旺。当地盛产大麦、高粱、豌豆等酒料作物,加上醇甜的六塘河水,乃得天独厚的酿酒之地,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前来品尝美酒,品者无不称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华章。宋代诗人陆游来高沟时曾在“天泉糟坊”的墙壁上写道:“天赐名酒,地赐名泉,高沟名酒,名不虚传”的赞词。清代女诗人刘古香途经高沟,挥笔写下:“天既有星,糟滴珍珠红艳。泉还名郡,坊开琥珀香浓。”到了近代,陈毅同志在涟水保卫战后,即兴吟诗一首:“美酒飘香云天外,南征北战壮我行,我军痛饮高沟酒,定叫中华属人民。”
汤沟大曲因得香泉古井之水,久蓄成酿,故浓香馥郁,甜若丝蜜,醇正柔和。汤沟大曲在明末清初驰名于世,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戏剧家洪升曾咏诗赞其为“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
厂里负责人告诉我,汤沟酒厂也曾走过弯路。比如违背工艺操作规程,劳动纪律松弛,偷吃扒拿,以酒三分醉,弄得汤沟酒厂几乎倒闭。经过改革,情况才有根本变化。
“酒是风雅物”。历代文人雅士、英雄豪杰无不喜欢酒。昔日曹操煮酒论英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一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直传为佳话;阮籍、刘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是酒中醉翁,或以酒为文,或讽嘲朝廷,或逃避现实。酒可以振奋精神,也能伤人误事。所以酒不可不喝,也不可多饮。


第8版(副刊)
专栏:

天涯之旅
李士非
开放
中国,一手托起
北大荒的面包
一手端起
莺歌海的盐
欢迎全世界的朋友
来做生意
来观光
大门打开了
不会再关上
正如盐池
永远对阳光开放
对风开放
对大海开放
题马鞍山火山口
好壮丽的火山爆发
几万年过去了
火山犁过的土地
成了绿色的乐园
大树
小草
都在这儿撒欢
人世间
也有火山
最难忘1919年
那一次爆发
火山耕耘过的
思想的原野
长起两棵大树
浓荫覆盖着
960万平方公里脑海
每一片树叶
今天都很新鲜
石碌印象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铁矿
不见汗流浃背
不见尘土飞扬
一层又一层
剥开一座山
却静悄悄的
不事喧嚷
大将运筹
高手弈棋
大概也是这样


第8版(副刊)
专栏:

风靡西藏的乐器扎年
毛继增
到过西藏的人,几乎都会对风靡世界屋脊的弹拨乐器扎年感到浓烈兴趣。在那里,节日喜庆、劳动休息、歌舞娱乐,藏族同胞都少不了要弹奏扎年,或伴和歌舞,或进行表演。
“扎年”是藏语的读音,“扎”意为声音,“年”是好听的意思,“扎年”即美好声音的琴,因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
传统扎年的琴箱和琴杆用一块完整的白杨木、核桃木、红木挖制而成。杆内凿槽,上盖坚硬木料指板。琴箱各部位厚薄不一,以山羊皮、獐子皮、鱼皮或蟒皮蒙面。琴箱背部贴有几根竖细木条,箱内顶有音柱。
民间有四种大小不同类型的扎年:小扎年仅为儿童使用;低音扎年多出现于正规演出场合;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则是大扎年和中扎年。近年,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教师平措顿珠制作了一种改良扎年,改善了琴体结构,尼龙弦、金属弦并用,每弦一音,它扩大了音域,美化了音色,发展了扎年的表现性能。
表演时,奏者右手持拨弹奏,左手按弦取音。民间多席地坐弹,或取立势,或边奏边舞。当过热巴艺人的拉孜县农民泽仁塔曲,她的演奏常和舞蹈、杂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动作连贯,技巧娴熟,受到藏族同胞的热烈赞赏。


第8版(副刊)
专栏:

牵牛图(为首届艺术节作) 范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