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1987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哲人丰碑
秦牧
不久以前,在报上看到一则文摘,说是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胡传揆在1986年3月逝世之前,留下了亲笔遗嘱,要求“遗体不火化,不留骨灰,解剖后,尽量利用其它组织及骨架,以利教学。”遵照遗嘱,一位一向敬爱老校长的技术员怀着尊重之情,小心翼翼地为胡传揆的遗体骨骼加了工,当这副骨骼最近陈列在北京医科大学报告厅,举行庄严的揭幕式的时候,一副牙雕玉琢般的人体骨骼展现在人们面前,瞻仰的人都不禁肃然起敬。
读着这则文摘,我也不禁肃然起敬。胡传揆的英名从此永远镌入我的记忆之中。有好几天我一直都在体味这桩事情,低徊寻思,不能自已。叨念着胡传揆的名字,我认为这是一则大新闻,仅由北京的报纸首先刊载,各地报纸作为文摘登载是很不够的。它理应作为一条大新闻由新华社发布全国才好。因为作了这样奉献的不仅是一位医学家、教育家、大学名誉校长,而且应该说还是一位旷代哲人。这样的事情是我所听到的国内的第二桩(头一桩是山东的一位医学教授)。在国外,我还没有听说过,据说意大利有些大学留下了一些捐献遗体作解剖之用的教授的晒干了的留发的头皮,作为学校的传世之宝。但作为大学校长而愿意捐献自己遗骨的骨架作为教学之需,永远陈列的,胡传揆的壮举可能是世界破题儿第一遭。
人死了千方百计厚殓丰葬,把珍贵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以至把陶俑、活马、活人塞进坟墓里面陪葬的事历史上多的是。北京的“地下宫殿”和河北的“东陵”“西陵”,陕西的许多帝陵就给人们留下了一批标本。几乎许多古国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花样,埃及的木乃伊是出名的,尸体要戴金属面具,棺外有椁,椁外又有石椁,一层一层的,赛似八宝套盒;不特此也,还要营造巨大的金字塔,豪华的陵园来安置。历代厚葬所花费的民脂民膏着实难以胜数。在那样的时代,不是被迫,而是主动敢于薄葬的人,就应该算是时代的先驱了。
敢于主动薄葬的人尚且稀少,更不要说谈到捐献遗体以供解剖之事了。很悠长一段时间里面,在欧洲,生理学家、医学家们都不得不冒着被处死刑的危险,夜里跑到荒野盗尸,背回地下室里解剖,也亏了他们冒着如此的风险,作了这样艰辛的努力,医学才从漫漫长夜跨进了现代的门槛。
近一两百年来,捐献遗体以促进医学进步的事情是日渐增加了,但是整个来说,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好一些(例如在斯里兰卡,捐献遗体眼球就蔚然成风,以至它还可以经常供应其他国家人们的需求),有些国家还很差。一个医学院学生告诉我,日本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某医学教授为了要解除一个学生的失明之苦,而又找不到人愿意死后捐献眼珠的线索,迫得去设法盗墓,结果被捕判了时间颇长的徒刑,一群学生为此四处奔波,大声疾呼,为他征集大量签名要求赦免。直到今天,日本尚且发生这类事情,其他许多国家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现在的医科大学里,由于可供解剖的尸体非常欠缺,学生在整个学医阶段由四人使用一具尸体,渐渐地“每下愈况”,变成六人、八人只能分摊到一具,这对于提高新医生的学识技术水平,是十分不利的。但是捐献遗体之风,还是十分淡薄。因此,每当我看到有人遗嘱,献眼球,献肾脏以至献出整个遗体供医学院解剖之用的时候,总是禁不住涌起一种崇敬的感情。近年来逐渐有些朋友这样做了,并且在健在之日老早就立下了遗嘱。有一次我住在医院,隔房一位朋友逝世了,我得知他立下了这样的遗嘱的时候,黄昏时候推开了隔壁空洞洞的病房(因为遗体早给运走了),伫立在他的床前,默默致敬地守了十几分钟。我参加过无数的追悼会,但是象这样倾心默哀致敬的经历,却是很少的,特别是一个人在一间禁屋里对着一张空床!我并把订下这样遗嘱的朋友们的生平经历细细琢磨了一番,发现能够这样做,敢于这样做的人,大抵都是生前待人温厚,志向高远,集体主义精神非常强烈的人。所以,决定捐献遗体虽然仅仅是一件事,但是它却是综合地反映了一个人的许多根本观点。冰山浮出水面是一点点,底下可有个巨大的基座!
听说在推行火葬办法之初,全国各省区领导干部纷纷签名赞同,但也有极个别的人怎样也不愿意。做到省一级领导干部的共产党员总应该是比较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了,但是在殡葬改革上都有人持着如此顽固的态度!捐献遗体的决定比这个对许多人又不知道难度要大多少了。唯其如此,大学校长、哲人胡传揆不但捐献遗体作解剖之用,而且遗嘱要把骨骼也立在自己生前工作过的医科大学中“以利教学”。这样的人物太伟大了,这样的风格太感人了。他让人理解,原来人还可以“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让人理解,什么叫做无私无畏,什么叫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这一具宝贵的骨骼是不同寻常的。它的价值不能用普通的财货来衡量,它的教育意义不能仅仅以一间学校、一个地区来估计。这项伟大行动是对许多世俗观念丢下的重磅炸弹。这具骨骼是新中国的国宝,它向世界显示中国最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舍己为群,振兴中华怀有怎样坚决的意志和怎样崇高的风格。它不仅是中国的新闻,也应该是世界的新闻。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走向艺术的殿堂
——记中国吉他艺术节
江凌
不久前,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北京吉他学会联合在珠海举办了1987年中国吉他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300来名吉他好手同阿根廷、奥地利、法国、日本、西班牙、美国以及香港地区的20多位吉他大师一起参加了这次盛会。
吉他传入中国已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历史,但真正广泛流行只是近几年的事。吉他以其优美的音色、丰富的和声及动人的旋律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曾有统计表明,中国的吉他爱好者人数逾千万。例如,解放军平均每个连队有四五把吉他,大学生中的爱好者更是不可胜数,省、市一级的吉他协会已有20个左右,在许多地方业余吉他学校和训练班成了热门。而且,吉他也开始进入农村,正在满足人们音乐生活上各种层次的需要。
中国吉他艺术虽然普及迅速,但同时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由于它的历史短,又由于大多数爱好者文化艺术素养较差,真正突出的名家高手还不多;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中至今还没有专业学吉他的学生;吉他手演出的机会很少,难得与世界同行交流;我国吉他制作技术也不高。所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中国吉他艺术的提高。有人曾形象地把吉他目前的处境概括为:马路边消遣的玩具,舞台上的道具。
此次吉他艺术节使我们大开视野。古典西班牙吉他、弗拉门哥吉他、指弹吉他、夏威夷电吉他、吉他合成器等各种形式和流派,色彩纷呈。法国吉他艺术家居梅演奏的各种风格的乐曲,维妙维肖地模仿了竖琴、大鼓、低音贝司等乐器,音色变化丰富,这些都表现了他对音乐作品深刻的理解。奥地利科比尔查弹的曲子清晰有力、技巧娴熟。阿根廷伊尔玛在演奏时表现出对完美艺术境界的创造和追求。来自西班牙的门瓜尔、克莱蒙特吉他二重奏,默契得如同一人。被誉为指弹吉他流派的先驱者的约翰·斯特罗普斯的演奏则具有强烈的现代节奏……面对各国的吉他表演,中国的演奏者们也从自己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中创造出独到的演奏风格。从他们的演奏可以看出,他们正在尽力追求较高的艺术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正在把自己的审美心理提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而不是只沉湎在一般的消遣娱乐,满足于街头巷尾的哼哼哟哟。象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的学生、10岁的杨雪菲,虽然是这次艺术节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但她已能弹上百首曲子,具有自家的风格追求;李津是华北油田六○二二钻井队的一个钻井工,虽然生得一双劳动的大手,但弹得一手好琴,委婉、激扬,哀愁、欢快,尽收其间。从杨雪菲、李津等人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吉他艺术的希望。


第8版(副刊)
专栏:

求真与务实
伏琛
只有在揭示真相,正视现实的情况下,务实的举措才能有它的针对性。
但是,求真也大不容易。
人们大都爱喜鹊而憎乌鸦。据说,喜鹊报喜,乌鸦告警。果若如此,只要所报的都是真情,或真情的若干预兆,两者原本都应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人们的习性多是喜欢乘顺风船的,所以拍马溜须者常受重赏,忠言逆耳者则常遭白眼。明乎此,我们就会了然弄虚作假之风为什么终难根绝。
山西省吕梁地区某县统计人员汇总去年的人均收入为390元。这数字到了局长手里,增为420元;到了县委书记跟前,又变成460元了。(见6月17日《光明日报》)年人均收入的数字应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当这些数字与当地领导成员的领导成绩挂上钩时,数字就会变戏法似的变幻无定,而且总是往上跃动。同理,当另一些数字和当地领导成员的过失挂上钩时,数字又会出现另一种变幻无定,不过这回却是往下递降了。这样善于做表面文章的魔术师,现在绝不是很罕见的吧?
有这样的魔术师,爱讲真话的人,就常常要遭难。最近漠河县发生森林火灾,广大军民为了灭火,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出现了十分悲壮雄伟的场面;但事情还有另一面,追查起火缘由,发现五把火中有三把火是吸烟引起的。这就引起了麻烦,新闻记者在写报道时,当地的某权力人士下令,报火情只能写割灌机起火,不能写吸烟起火。为什么呢?同是过失,林区禁止吸烟,律有明文;而割灌机起火,他以为似乎还可以减轻点罪责。尤有甚者,5月30日,从灾区采访回来的记者在招待所餐厅目睹一些人大吃大喝,拍摄了这里的镜头,县旅游局副局长兼招待所所长带着几个大汉闯了进来,一把扭住记者的衣领:“你就是李先念的儿子、邓小平的孙子,今天我也整死你!”几个人一拥而上,扭住记者的胳膊。随之而起的是一片吼声:“砸他的相机!”(见6月27日《中国青年报》《黑色的咏叹》)
怕透露起火真情,怕显现灾情严重时吃吃喝喝的形象,说到底,都是怕监督。只要认真一查,“听其言而观其行”,先前的炎炎大言就会露了馅。这也难怪,人无论古今,只要心里有鬼,都是害怕监督的。不过这是指古今之常人,当代漠河县的个别权力人士就不同了,上述表现,只是他们采取不认帐的手法之一斑。不认账,这才可以欺上瞒下。到了这时候,在他们的天秤上,总是把掩饰灾情真相放在弭灾防灾之上的。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把“奸不上闻”,视为秦所以亡的一个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倡导的务实作风已逐渐广被华夏。自然,要务实,首须敢说真话,披露真情。只有在切实了解真相的基础上,才能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


第8版(副刊)
专栏:

梅花填词砚藏者徐行恭
郑逸梅
最近承桐乡叶瑜荪邮来梅花填词砚拓本,那是宋代的澄泥砚,刻有桂馥的题识达八行之多,书似金冬心,弥见古朴。此砚横斜疏影,对之如置身香雪海中,清芬挹襟袖,为之悠然意远。桂馥,系清乾隆进士,邃于金石考据之学,为当时翁覃溪、阮芸台所推重。著有《晚学集》、《缪篆分韵》,他的笔墨,确是很珍稀的。
这砚的藏主为徐行恭,别署曙岑,乃杭州的名宿,年逾九十,犹不废辞翰,作小楷,几类簪花妙格,出于耄耋人之手,是谁也猜度不到的。他九十高龄,却双鬓未斑,因刻一印:“玄发老人”。善为韵语,如云:“准备十年尘事了,绿梅花底掩柴门”,为人传诵。又:“笔端无俗韵,腕底有阳秋”,叶瑜荪擅刻,便把这两句刻在竹臂搁上赠给他。
他风雅为怀,家有延伫园,别有竹间吟榭,植方竹一丛,常劚之为杖,赠送老年朋友。家藏汉代雁足灯,绿锈益见古泽。他尤有砚癖,藏有一风字形端溪小砚,备诸色采,冯宗陈为他镌像砚背,绝肖。他又见到司马温公砚及寒梅古月砚、春水绿波砚。其女出嫁,以龙凤端砚为奁物。又藏一端溪砚,布象若星河,与陈声聪常相酬唱,即以这砚赠他。程仰坡词人和他有同好,藏砚拓本,他为之题跋。他又有一方水云砚,辟水云砚室;现又得这方梅花填词砚,喜慰之余,更在他的新居北墅仓基,辟梅花填词砚斋。
以上这些,都是他年修订《砚史》和增补《室名索引》的大好资料。(附图片)
徐行恭先生所藏宋澄泥砚拓片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极天斧神镂之巧
江宗荣
来到景色优美的江苏昆山亭林公园游览,人们便能见到陈列于园内“顾炎武纪念馆”前的那两块巨大的昆石,一曰“春云出岫”,一曰“秋水横波”,峰峦嵌空,形态自然,可谓是一对难得的珍品,观之韵味无穷。
昆石又称玲珑石。产于昆山玉峰,具有“皱、瘦、透、漏、伛”的特点,与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于世,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因其结构而异,可分为十多个品种,其中以鸡骨峰、雪花峰、胡桃峰、杨梅峰、海蜇峰等最为名贵。最近在亭林公园翠微阁首次展出的五十多块昆石中,有洁白如玉的“瑶台灵芝”、造型美观的“碧荷映玉”、悦人耳目的“银牛喜春”、有胡桃峰“夏云化幻”、杨梅峰“昆仑横空”、鸡骨峰“冰心秀骨”、海蛰峰“巫山云雨”、雪花峰“玉鲤跃波”等等。尤其是用昆石巧作装饰的“大观园”一角,有房有廊,有石有木,精巧玲珑,十分雅致。
昆石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宋以前即有开采,历代诗人有很多颂石诗作传世。南宋大家陆游在一首七律中曾作这样的描写:“雁山昌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近年来,昆石多次参加过全国性工艺品展览,并在广交会上陈列展出,被人誉为“极天斧神镂之巧”、“融自然艺术之奇”的工艺珍品。
从山洞里开采出昆石后,先需在太阳下暴晒五六天,使外表的红泥发硬剥落,再用滚烫的碱水反复冲刷,仔细刎除石孔内的泥屑石粒,然后用草酸水洗去石上的黄渍,晒干后便显得洁白如雪,晶莹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