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市房山区天开村搞适度规模经营时
行政办法调整耕地 农民怀疑政策又变
本报记者 陈满正
9月2日,北京市房山区岳各庄乡天开村农民马素到人民日报找我(因我在他们村蹲过点)。一见面,他就说:“咱村正在强迫群众搞土地归大堆,我来问问,这政策是不是又变了?”
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听说上级叫搞规模经营,除每人抓阄留5分口粮田外,其余田全部收归集体经营。群众不愿抓阄,队长叫非抓不可,眼看到了种麦时节,闹得人心惶惶,地都无心种了。
9月3日,记者冒雨赶到天开村了解情况,岳各庄乡乡长傅天恒、蹲点干部田旭同行。参加调查会的有大队干部和8个生产队的队长。
记者问为什么这样搞?村党支部书记讲了三点理由:一、全村8个队,2670亩耕地,800多劳力,其中100多劳力忙时种田,闲时搞第二三产业,有七八十人在乡办企业做工,但都属“兼业户”;(编者按:显然,这个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很不充分);二、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上级有指示,方向对;三、全村实行大包干两年,社员富了,集体亏了,大队积累越来越少,农业生产有所下降,这样下去没有希望,搞适度规模经营还有点希望。
8个队长的看法却不完全是这样。我问:群众究竟愿意不愿意现在这样搞规模经营?队长们全回答说:群众不愿意。5队队长说,前两年,政府宣布土地承包10—15年不变,农民积极性很高,地种好了,粮食多了,家中有钱花了,刚尝到一点甜头,现在又要变。群众当然不乐意。你瞧吧,这样搞地堰塌了没人垒,地荒了没人管,弄不好农业还得减产。
虽然群众不同意这样搞,但干部们还是硬着头皮干。全村8个队,已有4个队抓阄分了口粮田,回收了责任田;另外4个队也做好了抓阄分口粮田的准备。队长们说,不搞规模经营不行,农业生产减产,大队积累越垫越空,说话群众不听。但他们又都承认,社员家存粮多了,群众生活好了。这两年只是凭估计说粮食少打了,而谁也没有挨家挨户去过秤。反正现在家家都存粮。4队队长还说,用重分口粮田,不交超生子女罚款和欠集体款就不分口粮田的办法催款,也不是事。群众不满情绪更大了。
8队队长说,这里搞适度规模经营,出了问题没人解决,工作干不下去。我们队除了口粮田外,还有130亩田。叫我承包,我包给谁?现在是大锅饭吃不了,适度规模经营也弄不好。1队队长也说:马上走这步,数我们这帮人最难受(指干部挨群众骂)。
4队、6队的队长说:我们两队有些老农这两年把土地种肥了,不愿意扔了重分。他们说,辛辛苦苦把地培肥了,现在又要分给我们坏地、草荒地,不干!在已经分了口粮田的4个队中,有几十户还不愿交责任田。
调查后,我和乡干部进行了交谈。乡长傅天恒说,全乡16个大队,搞适度规模经营的有11个,其中6个已经搞完,5个正在进行,天开是其中的一个。5个山区大队不搞。现在看来,天开搞适度规模经营的事要再研究一下。而住队干部田旭主张继续搞下去。他说,搞半截恐怕不行。
(据悉,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目前正在抓紧解决。      ——编者)


第2版(经济)
专栏:

继续努力发展我国农作物业生产
——《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序言
王任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在旧中国的年代里,由于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农作物业生产一直衰落不振,发展极为缓慢,广大劳动人民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状况,成为一个相当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能否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是一个严峻的考验。30多年来,党和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把发展农作物业生产、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又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同时,大规模地开展治山治水,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发展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农机具等农用工业,并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从各个方面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作物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农村工作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首先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及时总结和推广了农民群众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大锅饭”体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又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等农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进口了一部分粮食,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条件。在此期间,还加快了对农业的技术改造,使多年来农业基本建设比较好地发挥了效益,促进了农作物业生产全面发展,粮食、棉花连年获得大幅度增长,从而,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0亿人民的温饱问题。这种蓬勃发展的农业形势,带来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现在,举世公认:中国在世界1/7的耕地面积上,基本解决了约占世界1/4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之一。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农作物业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还很薄弱,生产水平还不高,粮食并不宽裕,随着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的发展和人民食物结构的变化,对粮食需求愈来愈高。如果我国的粮食生产不继续向前发展,我们的日子就不好过,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就要受到严重影响,改革也就难以继续深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一个全局性问题来对待,要下大决心,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要从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出发,按照国家计划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结构,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棉花、油料、麻类、蚕茧、茶叶、糖料、蔬菜、烟叶、果树、药材、花卉等农作物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促进农作物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七五”时期计划乃至二○○○年的宏伟目标。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富有伟大创造力的中国人民,在今后深入改革中不断开拓前进,一定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30多年来,新中国的农作物业生产,虽然走过艰难曲折发展的道路,有过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训,但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和教训在《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一书中,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作了翔实的记载和科学的分析。因此,这本书的公开出版,不仅有利于系统研究新中国农作物业的发展史,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而且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作物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评

切记尊重农民意愿
我国人多地少。根据条件成熟的程度,逐步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现代机械、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推广,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对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凡是具备条件的地方,都应积极地去推动这项工作。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需要再次提醒各地领导十分注意的是,搞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切不可以为这是单凭主观热情能够一蹴而就的事。它要求具备严格的多方面的条件,需要一个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过程。
以往许多好事办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急于求成。如果不吸取教训,再用过去搞运动那套老办法抓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工作本身搞不好,而且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震荡,加重农民政策不稳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整个农村改革的深入。这是必须坚决避免的。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呢!
第一,农村劳动力的相当部分(起码40%)已脱离耕地,转入工、商、建、运、林果、养殖等产业,并能取得较稳定的收入。如果在没有充分开辟新的就业门路,让农民得到新的收入来源之前,就急着集中土地,怎么会得到农民的支持呢!
第二,当地应具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足以支付农业的新投入,建成较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和从种到收的服务体系,使专业经营较大面积耕地的单位或种田能手能够得到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没有这一点,即便集中了土地,生产水平依然提不高,甚至会出现新的粗放经营,土地产出率反而降低。
第三,群众有转让或多包耕地的要求。这是极其重要而且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再好的事情,离开了群众的自愿,也是办不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为什么农村经济长期徘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什么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剥夺了农民的自主权、搞强迫命令嘛。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地方现在还不具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条件,必须继续稳定现有的承包关系,同时积极发展耕、灌、植保、种籽等多方面的服务事业,鼓励、帮助农民把地种好,提高效益。在京、津、沪郊区、苏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可分别选择一、两个县作试点,积极而又慎重地探索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绝不能搞什么“创造条件”,“一哄而上”的活动,更不能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层层加压加码,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工作。至于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强迫群众集中土地,就更加错误了。
今天本报刊出北京市房山区天开村的有关报道,目的即在于提醒大家注意这些问题,以保护和激励农民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对话录⑥

怎样看待八年改革的成就和困难?
——理论工作者、有关专家书面答广大干部群众问
问:8年改革取得了哪些看得见的成就?
答:8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改革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
二、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发展了多种经营方式,使城乡经济充满活力。
三、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生产经营活力。
四、对计划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市场机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五、改革了流通体制,使商品市场迅速发展。
六、初步改革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过于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
七、对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进行改革,开始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
八、改革了财政、税收体制,发挥了税收的调节功能。
九、改革了金融体制,发展了资金市场。
十、进行了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十一、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贸易关系。
十二、进行了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还有上层建筑领域里的其它部分改革。
衡量改革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是看是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8年来的改革,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而且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改革的8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生机最旺盛、增长最稳定的时期,是国力增强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来看,1952年至1978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7.9%,而其中最高年增长32.7%,最低年下降33.5%,分别偏离平均速度+24.8和-41.4个百分点;1979年至1986年期间,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0.1%,其中最高年增长16.5%,最低年增长4.6%,分别偏离+6.4和-5.5个百分点。这说明经济增长的稳定程度提高了。
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来看,1979年至1986年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315亿元,而1952年至1978年则平均每年增长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6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102%,国民收入增长95%,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部门、地方、企业的预算外资金增长3.8倍。电力、钢、煤炭、石油的产量,分别由占世界的第7、5、3、8位,上升到第5、4、2、5位。
从人民生活来看,1986年和1978年相比,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24元,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从316元增加到828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160%和80%以上。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10.6亿元提高到2300亿元。8年共安排城镇人口就业约6000万,待业率从5.3%下降到2%。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缩小,由1978年的1∶2.9下降到1∶2.3。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耐用消费品的家庭存量增加很快,据1986年9月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洗衣机61台、录音机57台、照相机15架、电冰箱16台(北京57台)、彩电26台(北京47台)。
(高尚全)
问:8年改革有没有失误?如果有,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首先,我们应当看到8年改革的成就是伟大的、举世瞩目的。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国家大,底子薄,承受改革风险的能力低,社会化生产很不发达,各级干部管理现代经济的素质还不高,加之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改革又无一套现成的成熟经验可循,因此,出现某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它们主要表现在:
一、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一方面,建设规模太大,经济生活绷得太紧,给改革留下的活动余地较小;另一方面,改革如何有利于保持短期的经济平衡,如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以制定适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二、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搞活不相适应。地方和企业权限扩大后,预算外资金增加,但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还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引导制度;个别年头,实际工资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资金还缺乏合理和有效的控制办法。
三、对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基础的目标要求过急。有的改革措施,在出台时对当时的经济环境或可能产生的副效应考虑不够,步子大了一些。一些改革措施在配套方面考虑不周。还有的改革措施,在实践中存在“一刀切”、一哄而上等问题。
四、没有及时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必要的经济秩序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配置相应的合格管理人员,乃至在经济立法、市场管理、保护消费者利益、进行消费引导、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改革等方面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王晓龙)
问: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按照权力下放的原则,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首先,扩大了省一级的财权。在财政制度上,对情况不同的省、市、自治区采取了“划分收支、分灶吃饭”或“定额上交”、“比例上交”、“递增补贴”等形式,增加了省级政府的财力。
第二,扩大了地方的计划管理权。各级政府都开始有了一定限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权、技术改造权和城乡建设权。
第三,扩大了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地方政府开始有了一定的外汇使用管理权、减免税权、物价权、工资权。
随着各项管理权限的下放,开始改变了中央高度集权的状况。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向间接控制过渡,指令性计划范围缩小,通过信息、咨询的方式进行指导,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逐步加强。
几年来,全国人大已通过经济法42项,国务院颁发经济法规170多项。中央与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关系部分地得到调整,区域间联合、竞争的局面开始形成,条块分割的局面正被打破。深入改革,将会使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使两个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周大力)
问:当前的改革处于整个改革过程中的哪一阶段,它的难点是什么?
答:我国目前面临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展开、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阶段。基于这种现状,改革的难度较前大大增加了,主要表现在:
一、进入了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两种体制并存的阶段,双重体制运行中摩擦度增大。
二、进入了从放权让利为主的浅层次改革转向以理顺基本经济关系为主的深层次改革阶段,改革面临很多新的难关。如:企业的微观机制不够合理,大中型企业活力不够;各种经济关系没有理顺,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局限,国家分配调拨和直接定价的产品范围还过大;市场透明度低,缺乏必要的间接控制的市场信号系统和调节手段等。
三、在模式转换阶段,宏观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原有行政性计划体制与调节、控制功能不断衰减,而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和管理方式又不可能一下子建立和健全,某些方面出现了“管理真空”,使国家对整个宏观经济活动的统计、计划、调节都出现困难。这就给少数人搞不正之风以至经济犯罪造成可乘之机,经济立法和司法工作还相当薄弱,必要的监督管理工作没跟上;有的政策界限不够明确,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改革面临的这些问题和难点,清楚地表明了从传统的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只有继续推进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才有可能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王晓龙)
问: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总体规划?
答: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崭新的开创性的工作。它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受到经济、社会、国际、国内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要想事先设计出全面配套的、详尽具体的规划或方案,然后再按部就班地搞改革,是脱离实际的,不可能的。
但是,我觉得,说改革没有总体规划,这也不确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就规定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原则和主要任务。每个时期,国务院对改革工作都进行具体部署,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改革重点,围绕重点,开展有关方面的配套改革。同时,鼓励广大群众按照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发挥主动创造精神,积极进行多样化的改革探索,不断总结改革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切实稳妥的。当前,改革已全面展开,方向和路子越来越清晰,这就更有利于设计出改革的总体规划或阶段性方案来。           (郑洪庆)


第2版(经济)
专栏:

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
湛江经济区扎扎实实开发建设
本报广州9月11日电 记者梁兆明报道: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两年来,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扎扎实实地进行开发建设,开拓了稳步发展的新局面。
这个开发区总面积9.2平方公里,两年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承受力,先“啃”0.9平方公里的起步片。由于力量集中,顺利地创造了一个起步建设的投资环境。前来寻求投资办企业的外商络绎不绝。在与外商洽谈引进项目中,开发区不是“饥不择食”,而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立足点放在有利于本地资源开发上,以此为“网眼”进行认真筛选。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有水产品急冻加工、罐头食品、剑麻制品、花岗岩加工等企业,正在筹建或洽谈中的有年产5000吨柠檬酸厂、菠萝酶厂的设备技术等项目。
为了增加投资者的合作信心,以及增强开发区的承受力,湛江区在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中,着重依靠市内有经验的、实力比较雄厚的老企业。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骨干项目,大部分是市内的老企业与开发区联合或独自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的。
开发区在建设中,正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和技术的承受力较差的现实,采取把长远目标和近期利益结合起来的办法,实行边开发、边收益、边积累,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中外合资的广州湾耀兴有限公司办的海产品急冻加工厂,就是利用旧厂房,安装了先进的急冻设备,仅3个月就正式投产,一年多时间便创汇130多万美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民建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
中国工商经济咨询公司成立
据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工商经济咨询公司今天下午在全国政协礼堂正式成立。国务院有关部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同各界200多位人士,前往祝贺。
中国工商经济咨询公司是从事经济技术咨询、智力开发业务的有偿服务性经济组织,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它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令、条例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充分调动民建、工商联成员及其所联系的工商经济界和科技界人士的积极性,面向城市中小企业,面向乡镇企业,面向老少边穷地区,面向中外合作、合资、独资企业,面向工商联企业会员和工商联在各地1200多家自办企业,为发展我国商品经济,开发智力资源,开展经济、技术咨询服务。
在今天举行的成立招待会上,宣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胡厥文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胡子昂的书面讲话,民建中央副主席、工商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万国权讲了话。


第2版(经济)
专栏:

湘外贸洽谈会出口成交多
历时八天的湖南省第二届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十二日在长沙结束,会上出口成交总额达七千一百万美元。这届洽谈会共推出二千多种产品,既有传统的农副土特产品、工艺品、粮油食品和五金矿产品,又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纺织、机械、化工、轻工、电子和医药保健品。


第2版(经济)
专栏:

赣近三千农民获技术职称
农村改革促使一批昔日的“泥腿子”如今成为振兴乡镇工业的专家。记者从十一日结束的江西省乡镇企业工作会上了解到,江西省乡镇企业中目前已有二千九百五十八人获技术职称。其中获工程师、技师职称的三十七人,获助理工程师、助理技师的五百二十七人,获技术员、技士职称的二千三百九十四人。


第2版(经济)
专栏:

鄂提前四月完成出口计划
湖北省提前四个月完成全年出口任务。截至八月底,已出口创汇六点七三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九点六。
拉萨至加德满都航线通航
一架载着五十七名乘客的波音七零七客机十二日上午十一时二十分由拉萨贡嘎机场飞往加德满都。拉萨至加德满都航线从此正式开通。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涠10—3”油田前景广阔
本报广州九月十一日电 北部湾“涠10—3”油田是南海第一个油田。去年八月投产以来的一年时间,共产原油三十三点三八万吨,天燃气八千四百六十万立方米。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的勘探与开发,前景令人鼓舞。这个油田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与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
(黎涉 邓柏元 梁兆明)


第2版(经济)
专栏:

玉米田间作蘑菇实验成功
本报讯 山东莱阳农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经过三年努力,玉米蘑菇间作栽培丰产实验获得成功,取得亩产鲜菇五千斤、玉米一千三百斤,折合现金收入三千元的喜人收获,其经济效益比单种玉米增加十倍以上。 (王桂平)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座高六十三米、重二百三十吨的烷基化装置分馏塔,正在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整体吊装。这套装置投产后,每年可生产数十万吨国际市场上走俏的八十五号无铅汽油,能为国家赚取更多的外汇。 
 新华社记者 张平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拉萨至加德满都航线通航
一架载着五十七名乘客的波音七零七客机十二日上午十一时二十分由拉萨贡嘎机场飞往加德满都。拉萨至加德满都航线从此正式开通。
   (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