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画刊)
专栏:中国艺术节

湖北民间美术展览作品选
《湖北民间美术展览》是采自荆楚大地的一束山花野卉。它给首届中国艺术节带来了湖北人民的真情美意,带来了湖山水土的芳香。
湖北民间美术,远承楚文化的流风遗韵,自由奔放,质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特色。这次展出的近两千件展品,包括挑花、布贴、蓝印花布、刺绣、剪纸、陶器、木雕等十余个品种,是从全省搜集到的近47000件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这些“生产者的艺术”(鲁迅语),陈列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厅里,较之名家的作品并无逊色。它堪称乡之珍,国之宝,是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土生土长,自生自长的“山花野卉”,植根在人民的生活中,开放在人民的心坎里,所以才生得那样茁壮,开得那样绚丽。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愿望,培育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牵动着人们爱乡爱国的挚情。
记得小时候,随便走进城镇乡村的普通人家,都可以看到门上贴着门画;窗上贴着窗花,室内陈设着雕花的家具,卧房有绣花的枕被,挑花的门帘,孩子们戴虎头帽、穿虎头鞋,身上穿着布贴的衣裤,手里还拿着泥叫鸡、糖人儿……民间美术从衣食住行玩到婚丧节庆,几乎无所不在,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民间美术陈列馆。这些民间美术品的作者,除少数工匠艺人外,绝大多数都是一些普通的农民。他们在农闲炊余,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来点缀自己的生活。湖北农村姑娘,从七八岁开始学手艺,剪花、刺绣、挑花、做香袋。她们的作品,有给情人的信物,有自己的嫁妆,有孩子们的衣着玩具,有节日的陈设和礼品。一个人一生中创制的作品数以千百计,而这样的作者又何止百万、千万!
然而,时代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都变了,现在再要找这样的家庭已不可能,这样的作者也只有从偏远山村的七八十岁老太婆中去找了。尽管有政府提倡,有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帮助,但严格意义上的民间美术的创制活动已经今非昔比了。民间美术和产生它的生活基础的分离,创制者和享用者的分离,装饰性和实用性的分离,使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加显示出来。
因此,对民间美术的搜集整理、理论研究、继承创新、收藏陈列,是项迫不及待的工作。同时,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设,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将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鲁慕迅·(附图片)
阳新布贴儿童背心
阳新儿童围涎
木雕狮子
八仙陶罐
蕲春挑花围腰
郧阳皮影
摄影:吴志坚 郭白原


第8版(画刊)
专栏:美术专页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展览作品选
云南山川壮丽,人文毓秀。
在这块美丽、神奇、富饶的土地上,各族儿女以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粗犷凝练的沧源崖画,展示了石器时代先民战天斗地的图景;震撼人心的青铜艺术,代表鼎盛期的“滇文化”而饮誉千秋;南诏大理的石窟造像,以精湛的技艺而使人叹为观止……。迄于近世,民间美术更是万紫千红:服装饰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雕塑绘画、竹编髹漆、面具吞口、甲马、皮影,莫不文彩熠熠,风格奇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璀璨夺目的光彩。
从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品中,既可窥见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又能领略当代民间艺术的天然音韵。谨以这束云岭高原的山花,奉献于中国艺术节;愿海内外嘉宾,在五彩缤纷的艺苑中,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盎然春意。
云南省文化厅稿
摄影:赵力 王书灵 徐小艾 钱守仁 傅旭(附图片)
瓦猫(民宅屋脊上装饰品)
吞口(悬于门首的鬼脸壳)
藏族酥油茶壶
绣花童鞋
彝族妇女服饰
 傣族织锦民族挎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