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
中国根据国情致力发展成就显著
本报联合国8月4日电 记者刘开宸报道: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今天赞扬中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利用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德奎利亚尔说,“我最近访问中国时,看到中国加速发展的情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的发展,虽然得到了联合国的微小帮助,但它是根据本国的愿望和能力而取得的,主要反映了中国的模式”。
德奎利亚尔是在联合国大厦接受美国“环球瞭望”电视节目主持人张雯女士的电视采访时说这番话的。
他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可供其它发展中国家借鉴,并可鼓励它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加快发展步伐”。
他强调,“发展中国家必须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必须成为它们的社会经济计划、政策和方案的主流。”
德奎利亚尔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将为人类带来革命”。
德奎利亚尔最后说,“为了实现美好的生活,国家的发展要有三个基本条件:(1)发展过程需要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而不能误入备战和战争的歧途。(2)应用科技时应充分注意,以避免造成社会公害和生态不平衡。(3)技术应推动世界的平衡发展,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


第7版(国际)
专栏:

海湾危机加剧产生影响 石油黄金价格急剧上涨
本报讯 7月31日麦加发生的流血事件及伊朗发生的将为死难者复仇的警告,已在国际市场产生影响。8月3日,伦敦石油市场上,英国标准油——北海布伦特油9月期货价上涨1美元,达到每桶20.95美元;纽约市场,美国基准油——西得克萨斯中质油9月期货价也突破22美元;与此同时,欧洲黄金价格急剧上涨。8月3日,伦敦、苏黎世金价均比上周末收盘时价格上升10美元多,达到每盎司473.25美元。
油价、金价的上涨,反映了市场担心“海湾战争进入新的、更危险阶段”的心理;但也有人认为:“如果不发生大事,人们可能习以为常,价格将跌回原有水平”。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元汇率回升趋势可望稳定
本报讯 进入8月以来,美元汇价继续坚挺。8月3日,欧洲外汇市场上,美元对西德马克、瑞士法郎、法国法郎、荷兰盾及意大利里拉等主要欧洲货币的汇价较上周末均有所提高。东京、伦敦市场上美元对日元汇价均在150日元以上。坚挺的形势使西方外汇市场7月份出现的美元回升趋势得以稳定。
今年3月至6月,美元对日元、西德马克和瑞士法郎等货币曾一跌再跌,最低汇价分别跌至138日元、1.765马克和1.455瑞士法郎。但进入7月后,美元走势迅速上升,对日元汇价一举突破150日元大关;纽约、伦敦、东京、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外汇市场上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一股“美元热”,原先对美元前景的悲观气氛无形消退。


第7版(国际)
专栏:

盲文电传机
李志明
阿根廷电讯总局的一间大厅里,两台普通的电传打字机由一个小方盒子连在一起。两位双目失明者正在试用这种由米格尔·穆列里先生发明的盲文电传系统传递信息。其中一位妇女按动电传打字机的键盘,另一位男子则用手指触摸着从另一台机器中送出的纸带。说来简单,方盒子就是一个编码机,它可以把电传机输出的信号变成对应的盲文信号,再把接收机的纸带凿孔器改装一下,使纸带的孔改为突起的点,盲人就可以象普通人一样使用电传通讯了。这个系统不仅大大便利了盲人与盲人、盲人与正常人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与计算机系统连接(换一个编码机),使盲人象普通人一样利用计算机资料库。
穆列里先生介绍说,1829年布莱叶创造了盲文,使盲人有可能接触人类共有的知识。但在信息、通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这已不够了。国外曾有人设计过盲文电传机,但结构复杂,成本高昂,一般的国家搞不了。他的发明最大优点是将现有的电传设备稍加改装,成本低,便于推广。他还说,布莱叶盲文是国际通用的,因此这个系统可以帮助盲人进行国际交流。
(附图片)
图为两位盲人在试用盲文电传机。


第7版(国际)
专栏:

波兰简政节支初获成效
新华社华沙电 波兰在贯彻简政节支措施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政治局今年3月25日举行会议,提出了精简党政机构、大大压缩行政开支、改进为民服务的措施,包括减少各行政机构和经济单位的公用汽车和办公电话的数量,自今年5月25日起只给中央各部副部长以上的领导干部配备公车和司机,制止浪费到国外的出差费等。
据波兰《共和国报》1日援引波通社的消息说,迄今为止,中央机构的公用汽车减少了1/4,省级机构的公用汽车减少了1/5。各级机构和机关已将裁减的5100多台电话上交。出国差旅费也有所下降。各机构人员今年去社会主义国家出差费用减少5%至20%,去西方国家出差费减少5%至40%。
现在,各省都在加强为民服务,改进工作作风,并就延长办公时间作出了具体规定。一些商业服务部门也延长工作时间,改进服务态度。
波通社说,简政节支便民措施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还有潜力可挖。当局还将采取坚决行动,进一步贯彻执行这些措施。


第7版(国际)
专栏:

乘车考察丝绸之路 欣赏沿途不尽风光
英“马可·波罗”考察队进入我国
新华社莫斯科8月4日电 乘车考察古丝绸之路的英国“马可·波罗”考察队在结束了苏联境内3000多公里的旅行后,已于7月21日进入中国境内。
据此间《真理报》报道,这次考察是68岁的英国作家理查德·费希尔倡议的,由记者、摄影师等4人组成,并由他任队长。这项活动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
他们原计划穿越土耳其、伊朗、苏联中亚地区,于夏末到达北京,即沿着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来中国的路线进行考察。但今年5月考察队从土耳其出发进入伊朗后,由于外交上碰到复杂问题,被迫折回土耳其,辗转进入了苏联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7月3日,他们从马可·波罗当年曾途经过的亚美尼亚古都埃里温乘小车出发,然后通过土库曼卡拉库姆沙漠,经乌兹别克古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一直向东,在大风雪中翻越塔吉克的高山峻岭,进入费尔干纳盆地,最后由托鲁加尔特山口进入中国西北境内。
4名考察队员一路欣赏古丝绸之路的不尽风光,进行医学、地理、风俗的研究,了解在这块古老土地上居住的现代人的生活。


第7版(国际)
专栏:

西班牙国际博览会举行“中国日”
新华社马德里8月4日电 西班牙第31届阿斯图里亚斯国际样品博览会今天举行“中国日”。
这届博览会是8月1日在西班牙西部的阿斯图里亚斯省希洪市开幕的,共设有1350个展亭,其中有500个外国展亭。展亭建筑别致优美,各有特色,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在博览会开幕之前一个星期就售出了30万张入场券。
中国首次参加。25家中国企业在博览会专设的展亭中展出了中国的产品,其中有丝绸、玉器、象牙雕刻、金属制品和珍贵木材制品等。中国的展品受到参观者的赞赏。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曹元欣出席了“中国日”的仪式。


第7版(国际)
专栏:联邦德国通讯

跨进另一个课堂
——西德大学生暑假生活点滴
本报记者 江建国
随着夏季的到来,西德一百二十七万大学生离开校门,开始长达三个月的暑假生活。
这样长的假期,大学生们都干些什么?记者在假期开始时访问了几个大学生,了解到他们有的去西班牙晒太阳,或上阿尔卑斯山漫游,但更多的是去谋生,是跨进另一个课堂,到实际生活中继续学习。
在科隆城南的一所学生宿舍楼里,我们见到了二十二岁的格奥尔格和他的妹妹安娜。兄妹两人同在一校一系,都学经济。我问他们为何还不回家?格奥尔格说还要通过一场考试。西德大学的有些考试在假期之后才进行,有的考试是至关重要的。以眼前这场考试来说,一旦通不过,就无权再读高年级课程,为将来计马虎不得。因此,放假期间,图书馆照常开门。埋头当蛀书虫的也大有人在。问到他假期的打算,他说要先工作两个月,然后去南蒂罗尔旅游。他出身于中上层家庭,父亲是医院院长。以他父亲的收入来说,他无资格领取政府贷款性质的助学金,所以自己挣点钱补贴零用。他已读了四个学期,每个假期都工作,一个假期能挣二千到二千五百马克。他说,“我不愿意伸手向家里要钱,自食其力更好。”据他介绍,学生会有人负责介绍工作,有的能和专业挂上点钩,也有的纯粹是“卖苦力”。谈到旅游,他说,那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认识社会,在花费上能省就省。
格奥尔格这样的例子在西德很普遍。据西德教育部的材料介绍,完全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一九八五年占百分之九,高年级学生则达百分之三十九。大学生不仅假期里干活,边干边念书的也不少。因此,在西德各地,如果你夜里坐上大学生开的出租车,住进由大学生当招待的旅馆,都不稀奇。一九八三年记者首次来西德,就是由科隆大学法律系的一个学生作陪同的。记者近日问过好些熟识的中年人,还没找到过一个在大学时没干过种种杂活的人。
大学生们另一种暑假生活方式是结合专业去实习。西德技术性强的专业大都规定必须实习,实习不满一定期限不能升入高年级,更不能毕业。这种实习一般安排在假期,门路自寻,学校也帮些忙。科隆的高等专科学校规定,学经济的实习四个月,学工科的六个月,学医的也差不多。在波恩,我访问的一位女学生克里斯蒂娜就是这种情况,她学的是营养学。碰巧她母亲也在,这位母亲很健谈,她说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读大学。“放假谁都闲不着。克里斯蒂娜已经利用假期实习好几回了。头一次在法兰克福机场汉莎航空公司的营养部门,另一次在联邦营养研究所”。在法兰克福的那次很辛苦,每天要坐四十五分钟火车到机场上班。去一次三个月,给的钱也不多;在营养研究所那次压根儿没有报酬。“其实钱多少事小,要紧的是积累些实践经验,为将来工作打基础。西德的企业和机构都很支持大学生来实习,这已成传统,他们也可从中发现人才。”
谈到小女儿,这位母亲说,小女儿学小提琴,“放假对她来说是拜名师进修的机会。美国名指挥家伯恩斯坦来西德了,女儿要跟他进修几个星期,不但不赚钱,还要付八百马克进修费呢,然后去南斯拉夫参加音乐周,这也是为了扩大眼界,提高水平。”
她两手比划着对我说:“作母亲的谁不希望儿女在身边好好玩几天呀?但将来她们得自立,所以我支持她们自己去闯闯。”
记得几个中国留学生曾议论说,西德大学生阅历较深,看人看事谋生都有一套,很少迂腐的书生气。看来,他们的这套本事不光是在“象牙塔”里学的,社会这个广阔的课堂给他们提供的知识可能要更丰富一些。
(本报波恩八月三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法国的“八月病”
本报记者 张启华
8月的法国,一些工厂关门、商店歇业。巴黎的大街小巷,平日摆满汽车,如今空空荡荡,3/4的巴黎人外出旅游。数百万外国游客蜂拥而至。这种“大迁徙”说明法国的旅游业兴旺,但也暴露出诸多弊端,法国人称之为“八月病”。
法国人外出度假,80%安排在夏天,尤其集中在8月。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交通、经济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8月3日《世界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说,由于大批职工外出度假,8月间法国有70%的工业部门关门停产。影响最严重的是纺织、皮革、建筑、电力行业,而汽车行业停产达到80%。人们估计,整个法国工业因此要减产40%。全国雇主协会估计,8月的营业额将损失190亿法郎,出口削减30%。“八月病”的后果由此可见一斑。
入夏以后,当局和舆论一再呼吁,结束这种盲目的、高度集中的度假。但8月的头一个周末,法国公路上仍有400万辆车、1400万国内外游客奔向游览区,交通拥挤不堪,车祸频频发生,第一个周末118人因车祸丧生。
据报道,在西方国家中,选择夏天度假的人数,美国占35%,英国占25%,法国最集中。法国政府是想医治“八月病”的。1982年,政府娱乐事业部部长安德烈·亨利曾发起“分批分期度假的运动”,但收效甚微。
不久前,法国旅游部长在一次旅游研讨会上提出,鼓励游客分批分期就近度假,这样既经济又可以减少外汇流出,减轻交通负荷。记者曾请教一位旅游局的官员,他耸耸肩膀说,省钱这条还有吸引力,但谁不想到远些地方寻幽访胜呢!看来,法国要治疗“八月病”,并非轻而易举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