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鲁迅与蕗谷虹儿
——谈新发现的一页鲁迅译稿
李允经
大凡熟悉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他曾以朝华社名义选印过一本《蕗谷虹儿画选》。这本画册由上海合记教育用品社发行,于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版,共印一千五百册。
蕗谷虹儿(一八九八—一九七六)生于日本新?县新发田町(现为新发田市),本名一男,曾从日本画家尾竹竹坡学画,一九二五年他二十七岁时就已有《虹儿画谱》五辑、《我的画集》两本、《我的诗画集》和《梦迹》等作品印行。
鲁迅所编印的《蕗谷虹儿画选》,共收作品十二幅,前面十一幅均选自《虹儿画谱》,最后一幅《为风雪所推送》,选自《我的画集》。由于《虹儿画谱》均系诗画集,所以鲁迅就顺手将选出的十一幅画所配印的诗逐一译出一并印入。只有《为风雪所推送》一幅,没有配印译诗,那是因为《我的画集》原本就只是画集而不是诗画集的缘故。过去,我在翻阅《蕗谷虹儿画选》时,也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最后一幅不配印译诗呢?
这次,查阅鲁迅藏书《虹儿画谱》和《我的画集》等书,才弄清了先前的疑问,还意外地发现了夹在书中保存至今的一页鲁迅的译稿。译的是虹儿的一首诗,至今没有公开发表,现抄录如下:岸 呀 柳 呀
——新?港——
泪,潺湲上,滴滴的心。
柳,杨柳呀。水,在看哪。
我也是,从那条桥,
啼哭着,
啼哭着,走去呀。
泪,船的缆,荡着空的船,
岸呀,柳呀,故乡呀,别了。
译稿是鲁迅的笔迹,在诗的标题“岸”字前,用红笔写了一个“四”字,在“新?港”和“泪”字前,以红笔标了一个“五”字,这显然是已经标明了排印的字号。由此推断,鲁迅在编印《蕗谷虹儿画选》时,最初是决定要收《岸呀柳呀》这幅画的,所以才译了虹儿为这画所作的诗。但后来,鲁迅又改变主意,决定以《我的画集》中的《为风雪所推送》来取代这一幅,所以这首译诗便夹在书中,不为人知。
《岸呀柳呀》这幅画,描绘了两株柳树,树干纤细枝叶下垂,几至海面;海上是一只木船,船的两头各有一人。由所配的诗来看,它显然是记录了虹儿告别家乡外出深造时的刹那情景,这使我们体味到他当年挥泪离乡时的那种复杂心境。
虹儿的作品因了鲁迅的介绍曾和我国的文艺有过一段因缘。鲁迅说过:“和我们的文艺有一段因缘的人,我们是要纪念的!”这页新发现的鲁迅译稿,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见证之一。(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白头记者”
顾家熙
1937年“八·一三”上海全面抗战爆发后,仅仅10天后的8月24日,一张别树一帜的小型报《救亡日报》,就在炮火连天声中诞生了。这是一张由周恩来同志决定要夏衍同志协助刚从日本回国的郭沫若同志主编的一张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从这一天起也就是夏衍正式从事新闻工作的开始,到1987年8月24日,正好是夏衍同志从事新闻工作整整50周年。
夏衍不止一次地说,“生平最怕人称作什么家,我只想作一个用笔为人民服务的记者。”从抗战开始到全国解放前夕,夏衍当了12年的新闻记者。夏衍认为“这12年是我毕生难忘的12年,甚至可以说是我工作最愉快的12年。”
1945年10月初上海党组织梅益同志介绍我来到朱葆三路25号2楼11号,见到了夏衍和徐迈进。他们都是刚从重庆《新华日报》来的。一位是总编辑,一位是秘书长。周恩来同志当时认为“上海这个地方很重要,一定要尽快建立我们的宣传阵地”,赶快复刊《救亡日报》,并由毛泽东、周恩来同志通知华中解放区和上海党组织,全力支持。这就是《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上收辑的《尽快去上海等地办报》一文。
我马上参加了夏衍主持的《救亡日报》改称《建国日报》的工作。从这天起,我就当了夏衍麾下的一名新闻兵。日寇投降还不到两个月,《建国日报》晚刊就在上海街头叫卖开来。那时重庆的很多人还没到,夏衍一人主持编辑部的全部工作,他真是个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不但编新闻、发通讯社稿,还写社论、编副刊、写杂文、通讯、特写,翻译电讯。更动手写豆腐干式的补白。我坐他对面,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的编报经验和他的苦干精神。
当年夏衍才40出头,穿一身并不显眼的西服,常常外面罩着一件风雨衣,跑东奔西,忽来忽去,忙个不停。他那瘦小然而很精神的身躯,走起来轻捷灵便。他自己发稿、算字数、画版样,下排字房指点拼版和工人商量,有时还自己动手拣字。
他每天一上班就读当日各报,也要求大家读,以便了解情况,并寻找新闻线索;他自己去虹口采写《日侨集中区巡礼》的特写;他把《时代日报》上的“苏联呼声”电台的节目,编成新闻。他当总编辑,不仅决策,而且还带动别人前进,身先士卒。他总是鼓励别人“为什么不试一试”,从不泼冷水,作过早的干涉,更不下禁令。他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放开手脚各显神通,使受到信任的人,干起来发挥惊人的能量。
每天,他总是干到一直看完大样签字付印后才离去。《建国日报》创刊号夏衍签字付印的大样我一直保存着。这是一件重要的革命文物,并没有因为它是小型报而轻视它。我离上海去香港时,就由我的哥哥保存。不管国民党的查禁,
“四人帮”抄家,经千难万劫,他始终珍藏着。这张清样已制版在《懒寻旧梦录》上印了出来。
夏衍热爱新闻工作。他觉得“搞文艺工作不如搞新闻工作痛快,不论是大的国际大事,或者小的社会现象,人民群众有意见,要讲话,要表扬,要抗议,我们当天晚上十一点钟以前写好社论,第二天清早就可以和读者见面,这是一个政治上、写作上、编报技术上的最好的锻炼机会。”夏衍拿起什么纸就写,尤其喜欢用稿纸背面写,很少按格写字,常常利用信封背面。他才思敏捷,摇笔即来,立等可取,应交的稿子从不误时。夏衍写什么文体就是什么文体,很不易让人看出是出自一人之手。从他编的副刊可以知道许多东西和道理。他编报写文章,具有文学家的感情,哲学家的渊博,科学家的条理和政治家的胸怀。
全国解放后,他已年逾半百,真是“白头记者”了。他离开了心爱的新闻工作,但还是为报纸写文章,写好后就临时随便署一个名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出了《夏衍近作集》、《杂碎集》和自传体的《懒寻旧梦录》。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夏衍的《时评和通讯》、新华出版社即将出《救亡日报的风雨岁月》。夏衍托人搜集汇编他在《新华日报》以司马牛署名的“杂感”和他在上海《世界晨报》上以东风署名的《蚯蚓眼》短论,已经搜集齐全,也将出版。这是夏衍创造的评论文体,有的简直是一句话评论,很值得爱写长篇大论社评的人借鉴。
夏衍是世纪的同龄人。最近还读到为《新中国的一日》写的今年5月21日的《日记一则》,就如同回到夏公身旁,不禁忆起了1947、1948、1949年在香港干诺道面对大海的《华商报》编辑部共处一室,椅背靠椅背,同过夜生活的情景。夜深了,您发挥高速,他还要赶末班轮渡过海去九龙……(附图片)
方成画


第8版(副刊)
专栏:

冲浪
陈万鹏

冲浪者面对大海。
宽厚的胸膛,渴望着浪涛的拍击;全身关节,似桅樯,行进时欢
快地响动。
挣脱了一切僵固的依附。
张开了自豪的翅膀。
你断然决定,投入摇撼天地的向往。

带着风声,带着涛声,潇洒地挥动双臂,自由地扭动身躯。
每一个动作,都没有事先编排好的程序。
你在雄浑低回的浪涛声中,锐敏地感受到一种节奏——独特的韵
律,优美的舞蹈。
旋转着千变万化的大舞台,以繁多的姿态,酣畅地表演。

冲浪板本身没有动力。
你的勇气和力量,使它变得神奇——
飞越层层叠叠的波峰,在连绵不绝的波谷中穿行。
你是一面不倒的旗。又象利刃,
给大海留下闪光的记忆。
冲浪在面对前方。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嵩山天下奥
——再谈“绿文化”
丁文魁
嵩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从景观特色看,五岳中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这是公认的。而嵩山我认为可以用一个“奥”字概括它的特点。这“奥”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嵩山有奥妙无穷的风景资源;二是嵩山似一部奥博精深的文化史册。中国的许多名胜都具有这一特色。
“绿文化”论认为,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一种信息容量极大的园林类型,是多学科的综合体,认识它、管理它、使用它、欣赏它都需要尽可能具备多种知识。以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为例,它就是一个永恒的博览会,一所综合的实验站,一座露天的艺术宫,几乎集天文学、考古学、生物学、建筑学、地学、林学、美学,集文化、艺术、体育、宗教等学科领域于一身;从旅行家到理论家,从小学生到退休者,无论是来观光游憩或是进行科学研究,都可以找到各自追求的目标。
中国的佛教、道教、儒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不仅绚丽多采,并且影响深远。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发源地;被道教列为36洞天第6的中岳,其核心是中岳庙,庙中保存了300多株古柏和10万多平米的古建筑;宋初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是儒家“阐释义理”的宋代洛派理学的最高学府。这一寺一庙一院是中国古文化发展的缩影。
300多座佛塔、墓塔组成嵩山的塔林,从唐宋到明清,有砖砌有石构,有多角有圆形,千姿百态。单就嵩岳寺塔来讲,高耸40米,密集的塔檐,在蓝天衬托下连成柔和秀美的曲线;虽经几次地震,但从北魏至今巍然屹立;1400余年来砖面风化很少。这刚柔相济的美的造型、抗震力学的工程杰作和精良耐久的建筑材料,不正是各家研究的佳例吗?
称嵩山是露天艺术宫也是当之无愧的。古朴的汉代石雕,珍贵的缅甸玉佛,宋代的铁铸武士,北魏的造象碑刻,唐墓中的陶俑,都是雕塑艺术的精品。在古窑中发现有黄、绿、青、褐和黑色的彩釉遗物;在古遗址中发掘出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铜器、铁器,甚至还有武则天的“金简”,既是文物,又是艺术品。数百块从唐到清的石碑,是一部研究书法艺术的巨型宝库,集篆、隶、魏、楷、行、草各种字体之大成。
100多平方公里的嵩山地区,又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地质专家称之为“五世同堂”,因为,从太古代到新生代5个地质年代的地层出露,展示着地壳运动的抬升、沉降、褶皱、断裂、风化、侵蚀现象,留下了沧海桑田的明显痕迹。游人在游览途中,可以学到许多地质知识。
此外,还有宫、殿、楼、阁等古代建筑,拳、枪、刀、剑等少林武术,春秋至汉的“夏禹阳城”,“将军巨木”的原始古柏,加上拔地腾霄的巍峨群山,珠雾映虹的瀑布飞流,翠光浮动的深潭涌泉……丰富的人文景观与壮丽的自然山水,处处表现出嵩山的无穷魅力。
中国大地上具有这种魅力的名山大川,又岂止一个嵩山!风景名胜是取之不穷的财富。“认识了是个宝,不认识是棵草”,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风景名胜资源的多种价值。风景园林的开拓者、宣传者、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都应是这个文明世界的一员,要求具备多种学科的视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惜,在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治理中,还可以看到这种素质的缺乏,有的领导干部只将山林当作木材基地而不知它的多种价值,有的只抓旅游而不管环境保护……种种偏颇的行为,致使资源未充分利用,而被破坏不少。应当有更多的人认识风景名胜的无穷
“奥妙”,从而保护其“奥妙”于无穷。这个观念,在早些年里是提不出来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驼队
杨川庆
从晨曦,从夜的尽头
缓缓地跋涉
如船,以风浪
淹不死的信念
航行于沙海
寻找写满生机的绿色
以整体,以队伍的名义
从出发地出发
停时一队,走时也是一队
纵使黄沙掀起拍天巨浪
它们依然用沉默高筑铁墙
而把脚印
整齐地延伸在目光里
铃声是不会沉默的
沿着霞光流淌着一支乐曲
如泉,嘀嗒着一百种渴望


第8版(副刊)
专栏:

草原婚礼(木刻) 戴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