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布加勒斯特的今与“古”
曹彭龄 卢章谊
比起开罗、雅典、巴格达等古文明之都,直到1862年才成为罗马尼亚首都的布加勒斯特要年轻得多。相传700年前,一位名叫布库尔的牧羊人,赶着羊群到登博维察河边放牧,看到这里气候宜人、水草丰茂,便支起帐篷定居下来。后继者接踵而至,这里逐渐发展成城镇。这便是布加勒斯特的前身。而它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迄今不过500余年。
因此,在布加勒斯特自然“觅”不到雅典的巴特农神殿这样的“古”。然而布加勒斯特也是有“古”可觅的。
确切地说,布加勒斯特是一座新兴的城市。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市政建设发展很快。除了宏伟、壮观的火花大厦、国家计委大厦、科学院图书馆等著名建筑外,市中心一幢幢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新住宅区散布在市郊,使罗马尼亚首都锦上添花,处处呈现着勃勃生机。
但是,布加勒斯特人并没有厚今薄古,无论是新区的建设或是旧城的改造,都把昨天和今天、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对于前人留下的建筑,那怕只有百多年历史,只要有纪念意义,就千方百计加以保护。有的建筑,如奥拉里教堂、圣玛丽亚修道院等,妨碍新建筑规划的实施。城建部门宁可花更高的费用,用“搬移法”将它们原封不动地“搬”往别处。
这种一面以顽强的毅力努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同时又不忘民族传统,把一切优良风格都完好地继承下来的精神的确值得称道。正因如此,在布加勒斯特,人们不但可以看到上一个世纪的古老建筑,而且它们同现代化楼群互相辉映,组成一幅幅美丽、和谐又别具一格的画面。
罗马尼亚地处东方拜占廷文明和西方哥特式艺术的交汇处,许多上个世纪保留下来的古老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两种建筑艺术和风格的相互影响、渗透与交融。这些别具特色的古老建筑,得到政府和建筑师们的特别惠顾。
1977年3月,一次强烈的地震使布加勒斯特遭到严重破坏。里瑞亚努街、基卡街、伯尔切斯库街的楼房几乎全部毁坏。罗马尼亚人民在抗震救灾的同时,仍不忘对遭到破坏的古老建筑进行修复,尽可能使它们重新恢复昔日的魅力。
在基谢列夫大街,曾担任过罗马尼亚司法部长的托马·斯泰利安的官邸,是由著名建筑师杨·贝林代伊1906年设计建造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然在那次地震中遭到破坏,但重新修复后,它现在已是罗马尼亚作家协会所在地。
“军人之家”是一幢造型很特殊的建筑,它的大门两侧,有两座圆形的“城堡”,二、三层之间的阳台有一排廊柱,这是典型的拜占廷风格。而位于闹市区的“雅典音乐厅”,正门的6根高高的立柱和圆形大厅,又带有古希腊的神韵。
基卡皇宫、马努克客栈,以及共和国广场附近的克雷楚列斯库教堂等等,也都以其典雅、独特的造型与风格,和众多的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等等点缀在现代化的高楼与满城的花树之间,把布加勒斯特装扮得更加俏丽、娇艳、容光焕发。
在布加勒斯特,还有一条名叫利帕斯刚尼的老商业街。它使每个到此的中国同志很自然地想起北京前门外的大栅栏。
利帕斯刚尼显得十分狭窄,除鳞次栉比的店铺外,一些巷口小空地上,摆满了小摊位。漫步布加勒斯特的“大栅栏”,一面欣赏街两旁那装饰着东方拜占廷圆柱和西方古罗马雕像的建筑,仿佛在浏览一条建筑艺术的长廊。
布加勒斯特,年轻而“古老”的罗马尼亚的首都。我们既为它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欢喜,也为那些保持民族传统的古老建筑焕发异彩而欣然。


第7版(国际)
专栏:

物种减少的忧患
李南友
人类正在改造、开发、利用大自然,但大自然也向人类提出了激烈的挑战。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的短缺,环境的污染,物种的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
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而且在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但是目前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曾把受到不同程度威胁的动物物种分为濒危种、脆弱种和稀有种三类。而列入处境危险或有绝种危险的爬行动物竟有70多种,鸟类濒临绝种的有410种。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正在消失的物种恰恰是我们对其了解得较少的。据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最近的一份报告说:目前,人类仅对100种植物物种和少数几种动物物种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动物学家们认为,以鸟类为例,按进化规律,平均一个世纪消失或出现两种鸟类属正常现象。但是一千六百年以来,地球上已消失了90多种鸟类,有的连博物馆都没有留下标本,实在令人遗憾。
物种的减少,与世界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有关。据统计,许多植物和动物物种赖以生存的森林,正以每年11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大约在30年的时间内,地球上就有相当于印度国土面积那么大的森林不复存在。专家们指出,保存大多数物种,特别是稀有物种的热带雨林区,是森林面积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现今地球上存在的物种,不用很长时期,就会灭绝1/3。
物种的消失不仅是单纯的经济损失,而且也是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损失。因此各国科学家对此已大声疾呼好一阵子了。早在1973年,80个国家就曾召开过濒危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会议,制定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规章制度。美国还通过了濒危种保护法,把捕捉、输出入濒危种动物视为非法。但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一份叫做《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却指出,热带森林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尽管第三世界的不少国家都认识到保护物种的重要性,但是缺少技术、资金和能力,以及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不敷食用,因而毁灭热带森林改作耕地等原因,使科学家们的呼吁收效甚微。
人类即将进入20世纪的最后10年。在这关键的10年,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将愧对后代。


第7版(国际)
专栏:

天文台群集之地
陈鸿斌
从夏威夷岛的科纳机场东行四十分钟左右,便可到达马纳凯山高约二千八百米的山腰处,然后再换乘天文台专备的四轮驱动登山车,便可到达约四千二百米高的山顶。
顶峰四周云雾缭绕,山顶褚红色的土壤上“镶嵌”着一块块溶岩状的大石块,再加上头顶如洗的碧空,似乎使人觉得这不是地球而是月球。
上山之后,首先射入眼帘的是今年四月二十七日才落成的英国马克斯韦尔望远镜。与英国天文台相对着的,则是兴建中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头盔型天文台,到一九九二年它建成时这里将拥有一座直径十米的光学望远镜。弹丸之地的山顶,到处是一座座半球型的天文台。目前她的魅力似乎已超过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天文台基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天文学专家和工作人员。
马纳凯山是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引起各国天文学家兴趣的。夏威夷岛人口稀少,因此人工照明(即灯光)不多,再加上澄澈的天空,使她具备了天文观测的两个优越条件。
众多天文台集中在一起的最大好处是,各国天文学家之间可随时交换最新消息。天文学家与计算机专家之间的密切配合简直天衣无缝。天文学家决定了观测的天体对象后,计算机专家马上就将望远镜对准该方向并输入程序。而观测到的数据再变为电信号显现在天文学家的眼前。
目前马纳凯山共有八座天文台,另有两座在建。山顶已显得有些逼仄了。据说这里最多只能建十四座天文台,所以现在只剩下“四张入场券”了。
(附图片)
风光旖旎的夏威夷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副刊

小镇之恋
徐平
离开伊斯坦布尔,专机把我们送到伊兹密尔的奇利机场时,已是傍晚时分。汽车沿着海滨大道向东足足行驶了两个小时,才把我们送达目的地切什梅镇。
我们十几位中国记者,是在访问过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希腊、西班牙后,来到土耳其的。连续十几天的日夜奔波,采访发稿,大家都累得够呛。如今有一天休息,谁不高兴呢!
匆匆吃罢晚餐,我倒头便睡,“睡眠债”欠得太多了,领略小镇风采的活动,只能搁置到第二天。
切什梅镇座落在伊兹密尔东面百公里处,含7个村子,总人口万余,面积只有260平方公里。它南、北、西3面临海,迷人的景致使它赢得了“地中海明珠中之明珠”的美称。而我真正感受到小镇的美,是在第二天傍晚时分。
在土耳其,“黄昏美景”的赞誉,向来为伊斯坦布尔独享。站在伽拉塔桥上放眼望去,牛角状的哈利奇湾在落日余辉映照下,河水熠熠生辉,金光耀眼迷人,难怪有“金角湾”之称。市内700多座拱顶的清真寺及高高的宣礼塔,在晚霞的映照下,犹如海市蜃楼般浮现在苍茫暮色之中,令人拍案称奇。
然而切什梅的美,却完全是另一番风味。如果把整个切什梅半岛比作扬帆驶入爱琴海的一艘航船,那么临海的小镇便是这船上一位文雅娴静的少女,安详地依躺在伊兹密尔湾的臂膊里。
小镇不大,但长达两公里的“革命”大街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商业繁荣,却又不嘈杂。华丽的旅游旅馆、典雅的度假别墅,和连成一大片的海滨浴场,虽终日人影不绝,却又显得恬静。离开横跨欧亚大陆、日夜喧闹的繁华大都市,骤然来到这“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另有一番诗意。我登上伸入海洋的一处火山岩高地极目远望,天际尽头那轮朱红色的大火球,已经收起她的万枚金针,正慢慢沉入“龙宫”。凉爽的海风驱散了一天的暑气,卷起我的衣服,仿佛要把我托起,让我脚踏海浪、云游空中一般,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小镇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但更令我怀念的是那里的融融人情。土耳其人慷慨好客,民风纯厚。位于东西方交通衢道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的征服与被征服造成的多民族的血缘融会,使他们既具有西方人的气质风度,又保持了东方民族的谦和品格。
我们下塌的旅馆,离切什梅镇还有一段距离。它不大,L型的两层客房前建有两个淡水游泳池;隔一条水泥便道,就是海滨浴场。旅馆大门整天不锁,低矮的围墙就在路边,也形同虚设。附近的居民、孩子自由出入旅馆,或在客厅休息,或在泳池、浴场嬉戏,那种融洽的人际关系,令人称羡。切什梅孩子见到我们这些外国人,虽感好奇,却不围观,不仅毫不讨人嫌,而且使你感到自然、亲近。
旅馆的餐厅不小,就餐的旅客不多,我们成了他们殷勤服务的“重点对象”。连续十几天的西餐,使我们产生了想吃家乡饭的念头。于是我们试着进入厨房,比比划划,请厨师按我们的烹调习惯做菜。最后,大家干脆自己动手,下面条,蛋炒饭……做开了中式饭菜。而那胖厨师,干脆放下锅、勺给我们当下手,点煤气、递佐料、拿副食原料了。看到他那憨厚欣慰的笑颜,想起他先前为了使饭菜合我们的口味而表现出的着急神情,真让人感动。虽然我们那次出访住的大多是五星级旅馆,设备条件比切什梅这小旅馆强得多,但我仍然觉得,小镇的日子是最值得回味的。
据说整个土耳其的旅游业,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收入现已突破10亿美元大关,增长速度居世界之冠。这当然应该归结于土耳其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内鼓励私人兴办旅游设施。然而我又想到,得以吸引大批外国游客的,又何止是土耳其的旖旎风光。切什梅镇这颗“地中海明珠中之明珠”,不就因闪烁着“人和”的光彩而深具魅力么!
切什梅,如果不是因为它在旅游上占有相当位置的话,一般的世界地图绝不会给它一个小黑点。然而正是这小黑点的风貌、民情,使我对它的依恋日益加深。


第7版(国际)
专栏:

守旧与新潮之争
陈封文并图
英国人对旧传统固执地偏爱,最近的“出租汽车样式”问题又是一例。繁忙的伦敦街头,行驶着上万辆方头方脑的黑色奥斯汀牌出租汽车。它们三十年来一直保持老面孔,在一百多万辆各色各式的新潮汽车洪流中,这种老气横秋的汽车颇为触目,似乎已成为古老伦敦的一“景”。
前不久,一家汽车公司推出一种塑料车身的轿车。伦敦出租汽车管理局允许一百五十辆这种摩登车加入出租汽车的行列。
虽然新型车外表漂亮;车窗较大,便于观街景;而且可乘五人,座位也舒适;还有空调和为残疾人乘轮椅上下的装置,但是它仍遭到种种非议。古板的英国绅士说:“什么!他们要改换出租车?不行,那简直和拆毁白金汉宫一样没道理!”
伦敦的一万四千五百名出租车司机早就抱怨一九五九年型的奥斯汀牌汽车座位不舒服,夏天热得象个蒸笼。然而奇怪的是,调查表明,竟有相当数目的司机反对新轿车。一位司机的意见颇具代表性:“我觉得新型车的外貌象柩车,也有点象军用运输车。”大多数司机只赞成改善奥斯汀车的内部,却很欣赏其外形的古味儿。
不过,制造新型出租车的大都会汽车公司老板恩尼·盖茨却十分乐观。他认为不管英国人思想多么保守,新事物必将冲破老传统。(附图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隆鸟巨蛋
马达加斯加岛被誉为动物的天堂,岛上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大约五百年前灭绝的隆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鸟。它是马达加斯加岛的特产。现在大雨之后,在激流冲刷过的河床上,人们偶然还能发现隆鸟蛋,其容量约为鸡蛋的一百八十倍。 ·一知·


第7版(国际)
专栏:

宇宙天线
在离地球3.6万公里高处的环地球轨道上,有一个银白又略带黄橙色的巨大盘形物。这就是欧洲宇宙共同体制造的“阿杰”宇宙天线。这个充了空气的天线重5公斤。它放入一个长70厘米、宽50厘米的盒子里,被卫星送入轨道时,靠氮气球充气,直径膨胀到12米,在太阳光照耀下6小时后变硬。“阿杰”宇宙天线用于通讯和电视发射,效果极好。
·穆书沧·


第7版(国际)
专栏:

荷兰畜粪成灾
畜粪,是一种极好的农用有机肥料,其独特的优点是化肥难以完全替代的。应当说,它本是最受农民青睐的“宠儿”,但是在荷兰却因其数量太多,这个
“宠儿”不仅备受“冷遇”,而且遭到“驱逐”。
荷兰的养猪业很发达。1960年全国生猪存栏数约为300万头,因猪肉质量优良,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为促进国家贸易平衡和经济的发展曾起过一定作用。但是现在由于猪的存栏数已超过1400万头,达到人均一头,因此荷兰变成了世界上猪粪最为集中的国家。加上还有500万头牛和9000万只鸡,畜粪共达9300万吨。而荷兰的农田每年却只能消耗7900万吨。
由于剩余的1400万吨畜粪一时没有出路,大量畜粪渗入河流,污染地下水,对人的健康形成直接威胁。更为甚者,由于储粪池一般没有遮盖,大量的氨气散发到空气中,成为产生酸雨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污染了环境。
今年5月,荷兰农渔部制定了一项治粪行动计划,国家除资助增建储粪设施外,还规定了每个农场产粪的限量;组织人员研究如何把畜粪变成有用物质,至少也要减少其危害性。这一计划现已收到一定效果。但据有关人士估计,彻底解决问题也许要到2000年。
·王如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