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本报评论员
农村劳动力多又过度集中于传统种植业,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不改变这种状况,农村就富不了。这几年,各地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走出了许多新的路子,成效不少。南充地区积极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村经济振兴,就是其中一例。
就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还是很不够的。大多数地区农民的就业机会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有些同志以为农民务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而不注意为他们开辟新的就业机会;有些部门则囿于本部门利益,对农村劳力转移这件大事不着急,不积极,有的甚至当农民想方设法兴办第二、三产业时,还要加以限制。这些认识和做法对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起步晚,资金和资源并不丰裕,发展经济,必须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十分重视劳动积累的道路。让更多的农民脱离有限的耕地,投入第二、第三产业,是农村工作一项紧迫而重要的长期任务。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等于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等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论之,等于为城市工业创造更多的市场,利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归根到底,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决不单单是农村的事情。
更多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它既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也与各地的资源和社会条件有关。操之过急,不顾内外条件地“大上快上”显然不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则更不应该。在这方面,南充等许多地区已创造了不少好经验,可以作为借鉴。当然,就业机会决不止劳务输出一种,也不止于兴办乡镇企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种行业都可以搞。就是农业本身,发展领域也亟待拓宽,林、牧、渔,包括耕地经营、资源开发等都还大有文章可做。
总之,从实际出发,多方开拓,决不能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再窝在田里。苏南温州阜阳和许许多多地区的实践都证明,哪个地区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些,经济就发展快些,农民也就富得快些。


第2版(经济)
专栏:

放宽政策 加强领导 热忱服务
劳务输出成为南充地区新兴产业
本报讯 记者江世杰报道:“空手出门,抱财归家”,这是四川省南充地区农村干部群众对以农村建筑队为主体的劳务输出的普遍评价。去年,这个地区向全国各地输出剩余劳力64万人,占四川省外输劳力总数的一半;按劳均最低年收入600元计算,劳务收入达3.84亿元,分别超过了这个地区传统骨干项目蚕桑、柑桔的收入。今年,计划外输劳力将达到67万人,劳务收入达到5亿元。
南充地区丘陵起伏,人口稠密,人均只有8分耕地,42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55%剩余。如何安排好这部分剩余劳力,不仅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而且影响着农村的社会安定。从1983年起,南充地委、行署反复调查研究后认为,由于本地能源不足,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靠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剩余劳力,一时难以做到;而通过各种渠道把剩余劳力输送到外地去,则可以不投入或少投入资金、场地、能源、原料,就能取得高于本地务工经商农民的收入,因而决定把劳务输出当作农村治穷致富一项新兴产业来抓。
首先是加强领导,放宽政策,为劳务输出撑腰壮胆,提供服务。每年,地区都要开一二次关于劳务输出的专题会议,就一些棘手问题及时拍板。为适应需要,减少层次,提高效率,去年又决定将地、县、市的城乡建设局、乡镇企业局中的劳务输出机构,合并为“劳务输出合署办公室”,重点抓好劳务输出的政策、技术、管理、信息方面的咨询服务,使外出农民称便。
其次是抓人才培训,设备添置,逐步把体力型的劳务输出,变为智力型的技术劳务输出。两年多来,全地区共培训技术管理和财会人员2500人。营山县为适应外输劳力的需要,还建立了建筑工程学校,发放贷款100万元予以扶持。对外出建筑队伍大量需要的初级技工,则采取订立师徒合同,实行包教包学包会、定期验收的办法抓紧培训。
第三是促成外输劳力之间、外输劳力与当地设计单位或建筑公司之间的联合,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强竞争能力,这在一些地方推行“本地工程本地人干,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情况下尤为重要。目前,各种形式的联合,已使“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逐步变为有建制的、有经济实力的独立产业队伍。
第四是关心外输劳力,及时解决“前方”、“后方”出现的种种问题。地、县、市领导机关,每年都要派干部以“娘家人”的身份,去外输劳力集中的“前方”,帮助解决困难,疏通各种关系,维护合法权益。1985年,做这项工作的县市领导达126人次。在“后方”,对大批强壮劳力外出后出现的新问题,如土地转包、家属生产生活照顾等,各级领导都注意及时研究解决。
1984年,南充地委、行署提出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放眼海外、主攻大西南大西北”的劳务输出方向。当年,外输劳力就从1983年的4万人上升到14万人,1985年猛增到54万人,1986年又增加了10万人。今年,地委、行署对劳务输出实行:“巩固、提高、改革、完善”的方针,外输劳力人数只比去年增长4.4%,劳务收入总额却要提高25%。现在,南充地区的劳务人员不仅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而且已有40多人进入了中东的劳务市场。


第2版(经济)
专栏:

无视国家规定 擅自提高价格
江西10家地膜厂受罚
新华社南昌8月22日电 (记者杨健、通讯员吴华国)江西省10家农膜地膜生产厂无视国家规定,擅自提高农用薄膜的出厂价格,非法牟利70多万元。8月中旬,江西物价部门将这些非法所得全部没收,并对情节严重者处以罚款。
农膜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由省物价局统一管理。今年5月至7月,物价部门对全省12家农膜地膜主要生产厂进行检查,发现有10家厂乱涨价严重。据统计,1986年元月至今年3月,这10家厂共高价销售农膜地膜2817吨。南昌塑料厂仅今年一季度就提价销售农膜地膜172.6吨,非法获利8.9万元。萍乡市塑料厂今春供给宜春地区一批农膜地膜,巧立“来料加工”之名,每吨农膜另收“加工费”800元,地膜每吨另收“加工费”500元。
为了卖高价,这些厂家拒不执行上级下达的销售计划。赣州塑料厂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农膜地膜销售计划指标是138吨,厂里实际生产345吨,但这个厂计划内农膜地膜一吨也不供应,全部自行销往外地。江西塑料厂去年元月至今年4月间,先后将726.5吨计划内农膜地膜转计划外高价销售,非法牟利26万元。
一些生产厂家还将农膜地膜自销“卖大户”,致使不法商贩转手倒卖,扰乱市场。


第2版(经济)
专栏:

寻找电梯工业的春天
本报记者 陆振华
近年来,我国机电市场上的电梯之战愈演愈烈,国外电梯一批批涌进国内市场,北京、上海、广州等市的宾馆和高级饭店的电梯几乎都是“舶来品”;而国内中小电梯厂推销人员满天飞,烧香叩头忙不迭,但问津者寥寥。目前,进口电梯的胃口越来越大,我国的电梯工业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为什么出现这种令人不安的情景?主要原因是我国电梯工业深受条块分割制约,缺乏行业规划。电梯是近代经济生活中的一颗新星。解放后我国电梯制造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30年时间组建10多个电梯厂,年产电梯1000多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旺,电梯很快成为供不应求的吃香货。于是,机械、冶金、军工等行业和各地乡镇企业一轰而起,纷纷办起电梯厂,国家定点厂才14个,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小电梯厂已超过300个,年产电梯达1万台以上。
电梯厂无计划地发展带来了无穷的忧虑:一是低档质次电梯充斥市场,造成“买——修——换”的恶性循环。目前,全国大部分电梯厂设备落后,绝大部分在生产50年代中期水平的产品,质量差,故障率高,把人关在电梯里的事也时有发生。用户购置这些电梯时,国家要花一大笔钱,维修费用也相当惊人,几年之内国家还得花数十亿元更新。这种巨大的浪费至今被人忽视。二是国内生产的高档电梯供不应求,替代进口产品的能力不足。据统计,我国电梯所花费的外汇,1985年为2300万美元,1986年高达3200万美元,这几年总计已有一亿多美元被进口电梯“吃掉”。专家预测,由于进口维修配件价格昂贵,将来维修进口电梯的费用,更是个“无底洞”。
世界上电梯都以集约化方式生产。美国仅有两家大型电梯公司,西欧各国也只有三四家大公司。我国电梯工厂遍地开花,各家都组装生产电梯,毫无专业分工。这种手工业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使我国电梯工业陷入危险的境地,大部分电梯厂在“要饭吃”;上海长城电梯厂、天津电梯厂虽分别和美国奥的斯公司、日本三菱公司合资生产电梯,但在创办阶段,新型电梯的零部件国产化程度很低,唯有合资企业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可以生产80年代初的高档电梯,零部件国产化程度达到90%。但是一花独放,并不代表中国电梯工业的春天。
中国电梯工业面临的严峻现实已引起有关部门和经济专家的注意,他们扭转现状的思路是变革生产体制,实行技术转移。今年6月,国家机械委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建设部、高校、科研所和有关工厂召开了生产国产高级电梯技术研讨会。与会的20多个单位首先突破了条块分割,发展横向经济技术协作,实行按电梯的总体设计、曳引机、拖动电控、轿厢、安全部件等5个专业组协作攻关,计划在三五年内研制出质量好、水平高的国产高级电梯,顶替进口电梯,进而争取出口创汇。
合资企业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也作出相应决策:由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发展为扩散先进技术。这家公司在解除合资外商怕丢失市场、公司怕倒牌子的思想顾虑后,已组建成由其他6家电梯厂参加的中迅电梯联合公司。联合公司将实行统一规划和专业化生产,发展我国高档电梯和提高中档电梯技术水平。各地电梯厂参加高档电梯攻关和加入联合公司的热潮已呈现,经济专家认为,这正是我国电梯工业春天来临的征兆。


第2版(经济)
专栏:市场随笔

坑人的“魔秤”
裴艺元
7月25日,江苏省射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县城闹市口举办了一次查获的伪劣假冒商品展览。我见到有一杆“魔秤”,弄鬼处在于秤杆头部有一特制的钢质管套,能升能缩。杆头向内缩缩,一斤变成了八两;杆头向外拉拉,八两变成了一斤;套管处在中间位置,一斤还是一斤。据说被查者用此秤牟取不义之财,竟成了“万元户”。
“魔秤”的魔术并不复杂,充其量不过是旧时奸商的鬼把戏重演而已。我们要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市场检查和监督,决不允许不法商贩用卑劣手段坑害消费者。


第2版(经济)
专栏:

“五轮”齐转动 不唱“独脚戏”
黄冈县林果业迅速发展
本报讯 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调动了千家万户的积极性,黄冈县林果业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
林果生产,在湖北黄冈县的历史上曾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林业政策的不断放宽,林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全县林果业总产值已达505万元,其中水果总产209万斤,比上年增长22.5%;产值33万元,比上年增长32%。尤以柑桔为最,总产量达77万斤,比上年增长71.9%,是刚起步的1979年的128倍。去冬今春新造林3万多亩,其中果树占50%,比上年增长60%。
黄冈干部群众打破了单一抓粮,乡、村、组、联合体、个体“五轮”齐转动,出现了大、中、小并举办果园,千家万户多层次齐发展的新格局。
林果的品种,也围绕商品经济市场,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形成“林果并重,长短结合,干鲜果并举”的多品种结构。在去冬今春新造林中,用材林除杉树、松树外,还有垂杨、水杉等;果树有桔、梨、桃、山楂、葡萄、板栗等十多个品种。但店区不仅新造用材林3800多亩,还新办果园106个,面积2451亩。
(童水清)


第2版(经济)
专栏:

物价检查要经常化
从8月1日起,广州市又一次开展物价大检查,一批违法经营的个体商贩和国营、集体单位受到了查处,广大市民拍手称快。同时,他们希望物价监督检查能象长流水一样终年不断,不要“一阵风”。
家住连新路一位姓谢的居民对记者说:“物价检查,我举双手赞成。套购倒卖,哄抬物价,短斤少两,掺杂使假,坑害了我们消费者。不过,现在搞大检查,只能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镇住一些人,风头一过,老百姓又要吃亏。我认为,物价检查最好是不响锣,不响鼓地经常搞,抓住一个处罚一个,问题可能解决得好一些。”
一些依法经营的个体户对“一阵风”式的大检查也不满意,主张物价检查经常化。8月17日中午,记者在珠江边的挹翠路口与一个卖烧鸡的老伯攀谈,他说:“我自己也是消费者,有时去买菜1斤只得8两,真是气死人。整顿市场,检查物价,好,应该。不过,乱来的人也至多是在大检查的风头上收敛一下,风头一过,还不是照旧?所以,最好政府订几条规矩要大家执行,然后随时检查,查出就重重处罚,多次犯规的就吊销执照。”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搞好市场管理,加强物价监督检查,就将是一个长时期内的经常性任务。适应这个形势,物价检查的方式也应该改进,仅靠每年一两次的检查是不行的。可喜的是,广州市有关部门已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作出了努力。如物价部门公布了市和各区物价检查所的电话号码,方便群众随时投诉;建立了专业与业余、义务等几个层次相结合的物价检查队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一边整顿取缔无照商贩,一边着手在有照商贩中推广商品信誉卡和经营违章扣分卡制度,凡有扣分者即予处罚,累计扣分达一定数额的则吊销摆卖证,取消摊位,等等。只要有关部门重视,同时采取切实措施,相信物价检查经常化的问题是能够实现的。
新华社记者 江佐中


第2版(经济)
专栏:

冬似暖窖 夏成冰窟
桓仁有处神秘的土地
新华社沈阳8月21日电 (通讯员奚哲占)在辽宁省东部山区的桓仁县境内,有一处“神秘的土地”:严冬滴水成冰时,它的地表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而在炎热的盛夏,地表温度却在摄氏零度以下。当地人冬季称它为“天然暖窖”,夏季称它为“天然冰箱”。
今年8月6日,正是中伏天气。我们来到桓仁县沙尖子满族镇。中午,镇党委书记徐宝田冒着31摄氏度的高温,大汗淋漓地把我们带到镇南1公里处的山坡上。在农民尹万顺住宅的西侧,尹的妻子吴玉花领我们到一个方圆不足5平方米、深不足1米的酥石坑前,我们顿时感到寒气逼人,浑身打冷战。这里确实是一派严冬的景象:从石缝中喷出的冷气,结成一块块、一串串的冰。吴玉花告诉我们:“这里放上一碗水,不到三个小时就冻成冰砣。”她指着里面存放的鱼肉说:“冻得好鲜哪!”镇党委书记徐宝田说:“这个地方已引起许多部门的注意。去年,省、市、县十几个科研、地质部门派人到这里考察过,都说很有研究价值,在世界地质史中尚未查到先例。”辽宁省地质部门经过两年考察,初步探明:在这个地方200米长、80米宽的范围内,夏季气温30摄氏度时,挖地1米深,坑内温度为零下12摄氏度,滴水成冰;冬季气温零下30摄氏度时,地下1米深温度为17摄氏度。有关部门正在探索这一奥秘。


第2版(经济)
专栏:

柴达木纪行
本报记者 王谨
沙漠绿洲
出西宁,踏上青藏公路,过文成公主当年登过的日月山,再穿过都兰县城,汽车象一叶小舟,驶进了“八百里瀚海”——柴达木盆地。
我们来到离都兰不远的香日德农场,只见场院、道旁、地头到处是成林的杨树、柳树;香日德河水淙淙,滋润着农田。
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正值中年的农场场长陈政介绍说,这个农场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边缘,1956年开始建场时,只有一棵红柳和2户牧民。当年农场的职工靠镐和锄,硬是开出了2.6万亩地,种了2.3万亩小麦,茫茫荒漠第一次出现一片绿洲。当年秋季就收获粮食145万公斤。现在农场有耕地近7万亩,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建场30年来,产粮5.4亿公斤。除解决农场1万人的吃饭问题外,还向国家交商品粮8000多万公斤。农场已植树800万株,林带面积1.7万多亩,基本建成了“带、网、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去年全场种小麦5万多亩,总产达2000多万公斤,亩产一般在四五百公斤左右。
柴达木的绿洲,并不仅仅是香日德这片土地。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800里沙漠上奇迹般地出现了十几片绿洲。距香日德农场100公里左右的诺木洪农场,也以植树造林、广种温室蔬菜闻名于青藏高原。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柴达木盆地现有耕地60多万亩,种树8万多亩,种草3万多亩,年产粮食1.4亿斤。建国以来,随着盆地内的石油、石棉、有色金属、煤炭、盐湖等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柴达木盆地上崛起了一批新兴市镇,盆地内人口不断增加。
柴达木在呼唤着有志于建设“绿洲”的人们。
瀚海明珠
记者在神秘的夜幕下,来到号称“瀚海明珠”的格尔木市。“格尔木”系蒙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它以发源于昆仑山的格尔木河及其20多条支流而得名。
格尔木原本是一片沙漠,只有依稀的几顶牧民帐篷和一些土窝子。5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随后在这里安营扎寨开辟青藏公路,人们种杨植柳,建造住房,逐渐形成新的市镇。198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格尔木正式命名为市。
格尔木是国家正在开展建设中的一座新兴城市。该市10万人口中,有汉、藏、蒙、回等12个民族。解放30多年来,这里已成为连接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的重要交通枢纽。17平方公里的市区内,141万多平方米的各类建筑,鳞次栉比。目前,该市拥有电力、机械、建材、皮革、煤炭、化肥、食品、服装、印刷等30多种工矿企业。自1984年以来,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7%以上。商业网点密布,拥有国营和集体商业企业30多家,个体商业、服务业200多户;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兴旺,中小学28所,医院5座,还拥有本市报纸和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
为改善生态环境,格尔木人植树、种草、栽花,目前市区公共绿地达700多亩,花圃250亩,植树6万多株,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8.6%。倘若你漫步街头,道旁花木的芬香,街头民族风情,能令你流连忘返。
格尔木堪称为天然游览避暑胜地,市区四周山川形胜,风光奇特,绚丽多姿。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即发源于辖区南缘。“长江源头冰塔林”、“昆仑山头六月雪”、“海市蜃楼”、“万丈盐桥”、“一步天险”等构成了奇特罕见的十大自然景观。去年,过往游客达二三千人之众。
盐泽之光
柴达木盆地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片茫茫大海,只是后来才变成了大沙漠。荒漠下储藏着丰富的矿产:既有石油和天然气、铅、锌、铜、铁、煤炭,更多的则是湖盐资源。“柴达木”系蒙古语“盐泽”之意。在纵横20万平方公里的盆地内,就有大小盐湖30多个,各种盐的总储量达五六百多亿吨。
从格尔木市北行60多公里,记者采访了横卧在柴达木戈壁腹地的我国第一大盐湖——察尔汗盐湖。
到察尔汗盐湖需要经过31公里的盐桥。万丈盐桥修建于50年代。当年筑路大军把公路从敦煌推到察尔汗湖边,一望无际的盐湖方圆几百里难得找到沙石,筑路大军就地取材,用一锹锹的盐在湖上铺上了一条天下少有的“万丈盐桥”。
察尔汗盐湖是一个干涸的湖。放眼湖面,看到的是象拖拉机犁过的广阔原野,只是在有的地方依稀可见少量的湖表卤水。有的卤水经太阳蒸发,可见留下的白色的盐粒,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察尔汗盐湖的气候非常干燥,年降雨量仅二十几毫米,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140多倍。在这里工作条件艰苦,头上不见飞鸟,脚下没有寸草,连一杯淡水也要从几十公里以外运来。然而职工的工作情绪都非常饱满。
在察尔汗盐湖上破土动工的青海钾肥厂一期工程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这期工程预计到1988年底全部竣工。建成投产后,可年产氯化钾20万吨。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经国家计委批准,从今年开始已着手对年产80万吨钾肥厂的二期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做前期准备工作。这两期工程一俟全部建成投产,可年产100万吨氯化钾,这将有助于彻底改变我国钾肥短缺的局面,促进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步伐,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从盐湖看大戈壁,记者看到了“盐泽”所放射出的光华。


第2版(经济)
专栏:

内蒙古蒙古族个体户逾万
内蒙古一批蒙古族农牧民开始进入商品生产、商品流通领域。据统计,全区蒙古族个体工商户目前已发展到一万多个,近一万五千人。他们开工厂、办商店、摆摊设点,已成为搞活经济的重要力量。


第2版(经济)
专栏:

湖北全民企业承包已过半
湖北省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已达百分之五十二点七,其中预算内企业承包面达百分之七十二点一,大中型企业达百分之四十一点一。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双增双节的深入发展。


第2版(经济)
专栏:

淡水渔业上半年全面增产
我国水产业在去年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今年一至六月份水产品产量达三百五十三点八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四十八万吨,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七。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淡水渔业,产量达一百三十四点六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二十三点七万吨,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四。淡水养殖业在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全面增产。淡水养鱼发展较晚的如甘肃、青海、贵州、云南、宁夏边远地区,增产幅度都在百分之六十五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2版(经济)
专栏:

虹鳟鱼在甘南草原安家落户
原产于美国西海岸山溪中的虹鳟鱼在海拔三千五百米的甘南草原安家落户。
虹鳟鱼是一种名贵鱼种,肉多、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一九五九年我国引进第一批虹鳟鱼苗,并在黑龙江省繁育成功,继而发展到北京、辽宁和山西等省市。一九七七年,首次把虹鳟鱼苗引到甘南草原的玛曲县。现养殖水面四亩,养鱼一百多万尾。
(据新华社)


第2版(经济)
专栏:

纸机排水新工艺通过鉴定
本报讯 轻工业部长沙设计院、衡阳县西渡造纸厂和岳阳造纸厂研制的回收利用纸机排水工艺及设备七月底在湖南衡阳市通过省级鉴定。目前国内生产一吨纸耗水量为一百五十吨至二百吨,产生废水一百四十七吨至一百九十七吨,水资源浪费大,严重污染环境。将这种新工艺和设备用于纸机,生产一吨纸,耗水量约为三吨左右,清水质量浑浊度在十毫克升以下,浆料回收率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吴兴华)


第2版(经济)
专栏:

八达岭展出三千秦兵马俑
本报讯 为给国内外游客提供一个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机会,八达岭特区工艺纪念品部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办起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展览。展览分为三个展室,共展出秦俑三千多件。自七月一日开展以来,每天参观的人数达二千人之多。(申明河)


第2版(经济)
专栏:

坐落在北京西郊动物园附近的香格里拉饭店8月22日正式开业。
这家饭店由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和香港香格里拉国际饭店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主楼有666间客房,西楼有120间客房,都配有第一流的设备,并具有第一流的服务水平。饭店内有西餐厅和中餐厅,主要经营广东菜肴。图为饭店外景。
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