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的生活

党的形象要用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
湖南机械化施工公司开展党性教育
新华社长沙8月14日电 (通讯员张抗、记者邹云)湖南省机械化施工公司今年以来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党的形象要用每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教育,使公司党员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形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职工群众的赞扬。
湖南省机械化施工公司有职工1400多人,其中党员400多人。公司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在教育活动中带头作表率。
今年初,公司在工人中选拔干部充实机关,党委成员中没有一个利用职权把自己的子女从基层调进机关。今年2月,公司被省建筑总公司评为1986年度先进单位,公司职代会提议拿出2000元钱奖励公司领导。领导坚持将这笔钱奖给在生产第一线成绩突出的工人。
领导严于律己,广大党员也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起模范带头作用。老党员丁传林今年50多岁,常年战斗在外省工地,工地人手紧,他一个人担负起两个施工点的高空电焊任务,常常早起晚睡,加班加点,被群众称为“老黄牛”。
机修厂党员职工刘章荣过去牢骚怪话多,经常与人闹不团结,群众对他意见很大。自从公司开展教育活动以来,他变了样,重活脏活抢着干,工作兢兢业业,还主动协助班长搞好工作,成了班里的骨干。今年“七·一”前夕,他被大伙一致评选为公司的优秀党员。
党员的模范作用无形中提高了党组织的威信。
到目前为止,全公司有99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漫话

让群众有办法监督
许锦根
前不久,上海电视台向听众公布了电视台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了让群众有办法实行监督,还特设一个专门电话,号码也公之于众。
这些年来,以权谋私的现象在新闻工作者中时有发生,有的报刊编辑、记者以版面谋私,交换稿件;有些电视台摄制人员到工厂拍电视,非要人家好酒好菜招待,稍有怠慢马上给人家看脸色,弄得人家敢怒不敢言。上述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新闻单位,在一些党政机关那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往往与我们的监督措施不完备有关。
我们平时常常说要接受群众监督,但怎样让群众通过比较简便的办法实行监督呢?这个问题似乎研究得不多,许多群众有气无处泄,有意见不知道向谁提,而有些监督检查部门,则常常感到无事可做。这种现象不改变,“欢迎群众来监督”之类的口号,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字面上,仅仅起个宣传作用而已。
我们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他们为人民服务得好不好,最知情的自然是接受他们服务的群众。如果群众有比较多的途径和有效的办法来实行监督,上级又重视这种监督,那么,有些搞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的干部,就会考虑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了。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组织宣传纪检部门同唱一台戏
宣钢党员教育工作有声有色
本报讯 “如何抓好党员教育”似乎是个老题目了,能否作出新文章来?河北省宣化钢铁公司党委以积极探索的精神,拿出令人满意的答卷。在这项工作中,他们统一领导,加强协调,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有效提高了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企业有了崭新的精神面貌。
实行厂长负责制后,这个公司下属二级厂矿有的曾一度忽视了党员教育,有的分工不清,组织与宣传部门互相推诿,党员教育没人抓。个别党员产生了“理想就是多挣钱”、“干好活就是好党员”等认识。针对这种情况,去年年初,公司党委负责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运输部、机修厂、第二炼铁厂党委重视党员教育工作,组、宣、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党员教育搞得有声有色,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得好,推动了全厂“双文明”建设。公司党委及时总结和推广了他们的经验。
宣钢党委在探索齐抓共管党员教育的路子中,提出要搞好分工,明确责任,确立党员教育在各部门的中心地位。组织部主抓党的组织建设中的思想教育工作,强调教育是管理的基础,寓教育于党的管理之中;宣传部分管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采取分层次、多形式的办法提高党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纪委的责任是抓好党风、党纪教育,将拒腐蚀教育贯穿在建设和改革之中,教育广大党员在改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抵制不正之风的免疫力。这些部门分工又合作,把“创先争优”活动当作齐抓共管的衔接点,使党员教育形成合力,深入人脑,推动了各项工作同步和协调发展。今年以来,全公司涌现出先进党支部88个,先进党小组177个,优秀党员899名。
为了防止齐抓共管中各抓各的,力量分散,形不成一个拳头。宣钢党委加强统一领导,切实做好部门间协调工作。公司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员教育的统筹安排,调查研究,解决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副书记负责协调,定期组织三个部门讨论、研究党员教育措施,并负责检查落实。全公司每年召开一次党员教育经验交流会,每季开一次部门联系会,统一部署,总结评价各部门的党员教育工作。
宣钢的党员教育注重实效,在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上下功夫。“七五”期间,宣钢兴建一座1260立方米高炉,施工区内有451户家属需要搬迁。由于加强了党员教育,施工区内的共产党员纷纷带头,各单位第一户搬迁的都是共产党员,最后搬迁的没有一户是党员。党员带头,再加上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广大职工顾全大局,仅一个月就搬迁完毕,保证了国家重点改造工程按时施工。
齐抓共管,党组织战斗力加强,全公司党风正,指挥灵,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年来,有309名职工入党,积极申请入党的职工达2389名(其中70%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是1985年整党前的5倍。
(常先良 陈维伟)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民族地区纪行

达日玛一家
本报记者 肖荻
激昂时似万马奔腾,舒缓时若清风明月。达日玛那梦幻般的马头琴演奏,简直把我们迷住了。
环顾这位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演奏家的书房,除了那民族风味浓郁的壁毯,满橱的蒙汉书刊、乐谱,最为触目的就是各色各样的马头琴了。
“达日玛同志,您在乌兰牧骑快30年,您现在是……”
他笑了。“好多老同事都去当官了。我还是那样:一个普通演员,但是我挺高兴。”
达日玛的汉话不算流利,但表情真挚开朗,一看就是个心地透明的人。
从1958年起他就投身乌兰牧骑,唱歌、跳舞、说书、拉四胡和小提琴,以及搬道具、装舞台,什么都干。但,普普通通不等于碌碌无为。自幼就在故乡鄂尔多斯民族歌舞的奶水里泡大的达日玛,在艺术追求上颇有一股犟劲。他特别醉心最富草原风情的马头琴,拉起来废寝忘食。“艺痴技必良”,谁能阻挡有志者的锐进呢?1978年以来,达日玛应邀先后到日本、巴基斯坦、蒙古、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尼泊尔等国演出马头琴独奏,到处受到热烈欢迎,被当地报纸评为“令人陶醉的音乐”、“富有民族特色的美”。1985年12月他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演出,更为风靡一时。一位蒙古人民演员评价达日玛的马头琴演奏“够得上世界水平”,还送给他一顶水獭帽子作为纪念。
他爱马头琴如命。这些年,他边演奏边创作了20多首马头琴独奏曲和9首舞蹈伴奏曲。为了追求音色的完美,他已第三次进行这一古老乐器的改革。1985年他创制的木面马头琴获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后来又用尼龙弦代替马尾弦,现在又用钢弦代替仍有杂音的尼龙弦。钢弦马头琴无杂音、易定音、遇热不变形,但演奏时手指头在钢弦上磨来磨去,疼得钻心……
“瞧,我这里已磨铁了!”
他伸出左手。我们立即见到一道坚硬的茧沟,那是经过多少锥心刺骨的磨练哟!老祖宗传下来的马头琴在他手里变得更加美妙动人……
但,有一点他又是始终不变的。他仍是那么质朴和平凡。他下去为牧民演出,始终是满腔热情,演出后还捎带着给乡亲们修收音机、放幻灯、拍照片,有求必应。锡盟67岁的老牧民喇嘛扎布找了一块优质材料,精心制作了一个马头琴,专程到呼和浩特来送给他,鼓励他多为牧民演出。
达日玛对我们说:“从60年代初,周总理先后12次接见乌兰牧骑,我都参加过。他老人家还专门点过我的独奏《草原新歌》。最后一次接见,是1974年春节华北文艺调演。那时周总理已重病在身,他还是亲自来看演出,还问:乌兰牧骑那些老队员都来了吗?他老人家记忆力是那么好。看到总理那慈祥、亲切而又憔悴的面容,我们都哭了。”
说到这里,达日玛泪光莹莹。他略微平静一下说:
“最难忘记的,是周总理的谆谆教导:‘你们就是坐上火车、汽车,也别忘了马背;就是住进了高楼大厦,也别忘了草原、蒙古包’。真的,如果不是鄂尔多斯民歌的哺育,我一个曲子也演不好、写不出。现在改造马头琴,好多钱就是那些卖杂货、开饭馆的个体户朋友和民族乐器厂同志们赞助的。人民,永远是我艺术生命的源泉,我怎能不为他们服务一辈子!”
达日玛的生活经历中也不是没有黯淡岁月。十年浩劫中他风华正茂,父亲被批斗,自己也受折磨。最困难的时候,爱情来叩门环了。他的妻子、乌兰牧骑优秀舞蹈演员孟根珠拉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看上去仍很苗条矫健。她给我们端了一桌子奶酪、奶茶……
“那时追求您的人,一定是很多的吧?”我们跟她开玩笑。
“可是我追求的,就他一个。”孟根珠拉直爽地说。“不过,那时我们很穷,结婚时卖掉毛毯换了条被面。好在我们感情深。我爱的就是他对艺术的顽强追求,那比什么财富都宝贵!”
孟根珠拉为我们歌一曲,歌喉甜润,真挚感人。达日玛前年去日本演出,发现日中友协一人士保存一张在中国拍的独舞照片,恰恰是珠拉的轻歌曼舞。
这对蒙古族夫妻的大儿子那日松刚放学,应邀为客人奏一曲《在上学路上》。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很快沉浸在他那小型马头琴的旋律里。那琴声,仿佛使我们看到草原上一群调皮的孩子在唱、在跳,奔向那广阔的天地……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军民之间征文

何大夫休假返故里
北京卫戍区医院理疗科技师何银州大夫为家乡群众治病共有多少人次?谁也没统计过。人们只知道,他提干后,共休假315天,每次休假回到河南省项城县,登门求医者都络绎不绝。有赶毛驴车来的,有拉架子车来的,也有抬着担架、拄着拐杖来的……那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成了临时“诊所”:躺着的、坐着的、站着的,何大夫常常一天忙到晚。
在部队何大夫有“小神医”之称,休假探亲回家乡他也不忘自己本行。项城县棉纺织厂工人薛福成的女儿,刚参加完招工考试,突然降临的一场大病使姑娘瘫倒在病床上。这突如其来的不幸使年轻美丽的姑娘痛不欲生。薛福成老两口更是心急如焚。何银州得知这一情况后来到薛家,认真查看了姑娘的病情,用中医的推拿按摩为姑娘治疗。半月后,姑娘不仅奇迹般地站了起来,而且喜笑颜开地去纺织厂上了班。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何银州的名字在家乡传开了。
有一年春节,何银州的弟弟要办喜事,家里喜气洋洋,热闹异常,作为弟弟的主婚人,何银州正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几个外乡人从几十里外赶来找何银州治病。一个亲戚知道后说:“大喜的日子见病人,这可太不吉利了。”何银州一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先给病人治病。
几年来,何银州为了给乡亲们治病,除自费买了一套器材外,每次休假都要买100多元的药品。有时患者找何银州治病赶上吃饭,他和妻子总是把第一碗端给病人;有时病人治完病天太晚了,他和妻子在厨房搭块铺板,让病人睡在自己床上。每次休假,何大夫常常是人还没离开项城,感谢信便纷纷飞落军营。上级为表彰他的模范行为,曾7次对他进行嘉奖,四次评他为优秀党员。
北京卫戍区 张响赞 周星火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勇于破除陋习 树立嫁娶新风
平坝男女青年普遍自由恋爱简办婚事
本报讯 6月18日,贵州省平坝县委对勇于向旧俗挑战、树嫁娶新风的青年杨荣俊、李春、李扬和王兰进行表彰,号召全县青年向他们学习。
1985年6月,十字区十字乡大院村苗族青年杨荣俊(男)与汉族青年李春(女)经过近两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冲破娃娃亲的封建陋习结为伉俪,在全县引起了轰动。今年初,这个区下坝乡关口村又传出喜讯:受杨荣俊、李春事迹的鼓舞,李扬和王兰结婚时,没有操办酒席,而是双双扛锄上山,共同种下了350株“同心树”。更为可喜的是,他们的事迹,如今已在全县青年中引起反响,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结婚大操大办的陋习受到了抵制,新的嫁娶之风已逐渐树立。
1985年以前,这个县盛行着“娃娃亲”的习俗,年龄在十六七岁,甚至2—3岁时就由父母订亲的,占80%以上;订亲要彩礼,结婚讲排场更是普遍现象。娶一个媳妇,少则一两千,多要上万元。陈规陋习和买卖婚姻,给不少青年男女造成了终身痛苦,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沉重压力。乐平区凤凰乡一个20岁的女青年,17岁时由父母包办给她订了亲。开始,她无条件服从。慢慢地,她发现男方品质不好,提出退婚,遭到父母反对。她坚决不从,男方家便强行抢亲。面对压力,她以“让我打扮一下”为由,回到自己的卧室,服下了毒药身亡。高峰区乐歌乡有6户人家,原计划建新房,因嫁娶大办酒席,不仅使建房计划落了空,而且负债累累。有的刚结婚就揭不开锅,有的甚至为了弄钱结婚,竟图财害命被判了极刑。
严峻的现实,引起了平坝县委和县政府的重视。他们要求团县委和县人武部,利用“三八”、“五四”等节日和集训等机会,在全县青年民兵中广泛开展普及法律常识,抵制陈规陋习,树立嫁娶新风的活动。广大青年纷纷起来向旧俗挑战。如今平坝县的青年自由恋爱率已达80%以上。仅今年以来,就有100多人从简办了婚事,200多人主动退了彩礼,700多人表示订亲不要彩礼,结婚不讲排场。现在,平坝县委要求广大青年在与旧习作斗争的同时,增强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王国友 张著文)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吉林安置近十万退伍战士两用人才
新华社长春8月14日电 (通讯员王湘江)遍及吉林城乡的825个两用人才管理机构,使全省近10万名退伍战士得到比较好的开发和安置,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这些两用人才管理机构把育才、荐才、用才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部队商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专业定向,依据战士掌握技术的情况合理开发使用;同时还注意掌握各种人事信息,主动为安置退伍战士搭桥牵线。
舒兰县两用人才管理小组与驻军某高炮旅签订了育才协议书,分期分批对这个部队千余名舒兰籍战士进行现代管理、修理、运输等6个专业的培训,使他们每人都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术,退伍到地方便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工作。长春市交通系统每年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训汽车司机,而市郊农村却有一批退伍司机开不上车。经市两用人才管理机构推荐,市交通局考核,210名退伍司机全部被录用。
由于各级两用人才管理机构的积极开发,数万名退伍战士成了专业技术能手、企业管理干部或乡村基层干部,对繁荣吉林省城乡经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老红军贾如胜艰苦奋斗克己奉公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赵苏、新华社通讯员武传慧报道:红军老战士贾如胜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被誉为“永不褪色的共产党员”。
今年76岁的贾如胜,离职休息前是山西忻州军分区的政治委员。他1928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注意保持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他生活简朴,住着普通的平房,睡的是土炕,吃的是粗茶淡饭,用的是公家配发的50年代样式的桌椅板凳。他在战争年代积下的胃病时常发作,负过伤的左臂举动困难,身上的两块伤疤每逢阴天下雨也隐隐作痛。但他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用公家的小车。即使是因公外出,他也是能乘坐火车或公共汽车的,就不要小车接送。
贾如胜自己节衣缩食,对国家和人民却十分慷慨。据不完全统计,他献给国家和人民的钱超过了2万元。
贾如胜不仅克勤克俭,还十分注意严格教育子女,培养良好家风。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文化部设宴招待巴西著名作家亚马多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文化部今天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宴招待正在我国访问的巴西著名作家亚马多和夫人一行。
出席宴会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文化部部长王蒙,中联部部长朱良,以及有关人士朱穆之、贺敬之、艾青、刘德有等。
巴西驻华大使保罗·佛朗哥也出席了宴会。
在宴会上祝酒时,胡乔木赞扬了亚马多和他的女儿帕洛玛为中巴友谊所作的贡献,并希望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宴会前,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亚马多说,目前巴中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良好。巴中两国命中注定要友好、合作、相互理解。
在总统府任职的帕洛玛还向主人们转达了巴西总统若泽·萨尔内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敬佩和良好祝愿。
胡乔木说,赵紫阳总理也很关心亚马多一行的来访,并且期待着萨尔内总统明年来华访问。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寿光34个乡镇成立军属致富研究会
本报讯 截至今年“八一”,山东省寿光县的34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军属致富研究会,为军属传技术、传信息、解决致富难题。
近几年,寿光县不少军属在政府的扶持下办了一些专业生产。但是,有些户由于缺乏生产和管理技术,不是收入低微就是连本搭进去;还有部分军属想富无技术、无门路。县、乡领导琢磨出一个道理:要想从根本上使军属脱贫致富,仅帮钱帮物不行,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一两门技术。
去年以来,军属致富研究会在各乡镇应运而生。研究会由乡镇人武、民政、科技等部门牵头,组织部分技术人员和有成就的专业户参加,以乡镇农技业校为依托,举办军属技术培训班,开设了粮食、蔬菜、畜禽饲养、果树嫁接、淡水养鱼、食用菌培养等30多个技术项目。他们请农技站的同志和致富有方、文化技术较高的专业户传经验,还请上级科技部门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授课。到“八一”前的一年时间里,全县已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102期,已培训现役军人家庭成员2512人次。寒桥乡有25户军属比较贫困,政府有关部门每年都发给他们救济款,但因只注意“输血”,没帮助提高“造血功能”,一直没有脱贫。去年,这些军烈属参加了研究会举办的技术班,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现在全部成了专业户,户均增加收入800多元。
军属致富研究会还围绕军属在发展商品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研究和探讨,解决难题。
马店乡军属李中和办起了养鸡场,第一批500只雏鸡刚喂了十几天就得了病,一夜间死了50多只,一家人心急火燎。乡研究会的同志闻讯,立即组织技术人员采取治疗措施,使大批病鸡转危为安。李中和感激地说,研究会真是咱军属的“及时雨”!南纸坊村范有太等4户军属想办经济实体,由于信息不灵,一直确定不了生产项目。乡军属致富研究会经过调查了解到,这几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盖新房的越来越多,而泥墙用的麻刀却是紧缺物品,于是指导他们建起了麻刀加工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当年就获纯利近万元。
(陈占法 俎海涛)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陕西省军区节约经费260万元
本报讯 陕西省军区认真贯彻勤俭建军的方针,今年上半年以来,压缩基本建设等开支,节约经费260多万元。他们把建设招待所的400万元压缩到208万元;同时决定对所属医院和招待所不再拨款维修改建,对因公出差的差旅费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把全省人武部长会议改成派工作组下去了解情况。为了节约开支,咸阳军分区和篮天仓库还退掉了所有的临时工换成战士职工搬运物资,仅这一项就节省经费10多万元。(李勇军 刘成)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古巷绿荫看晚霞
罗盘 孙茂庆
羊城仲夏,热浪灼人。我们走进广州市南华西街,顿时感到一阵清凉。青藤攀附着绿色钢架,荫避了小街的白石,花木盆景覆盖了晒台栏杆。青藤下,花木间,老人们或信步闲游,或浇花弄土,怡然自得。我们走进小街拐角处的一座敬老院,阿婆听说我们是来采访,让我们坐进斜躺的凉椅,说:“你们要是7月1号来,就赶上街道党委给我们几个孤老祝寿了。那蛋糕,足有一张圆桌那么大!街道党委可给我们做了不少事。”阿婆说着,敬老院的阿婆阿伯们一起乐了,满是皱纹的脸漾着笑。
四年前,阿婆们可笑不起来。那时候的南华西街,没有绿荫,没有花木,更没有敬老院。只有几条又脏又窄的小街和泥土路,这还都是200年前的乾隆年间留下的。十几位孤寡老人,有的住在只有7平方米的小屋里,每月到了发救济金的时候,便出现在小街上。平日里,有儿媳的阿婆,从这小街匆匆来去,那是去买青菜,喂鸡鸭。阿伯们从这里走过,是到不远处的一座公路桥下打扑克牌,输了,就挂一嘴唇的木夹子,画一张包公脸走回来。古巷里,哪有老人们的笑脸?
1982年底,新上任的街道党委书记韩伟煜和他的同伴们看着这些,默默无语。韩伟煜在想,今年,街道的工业产值超过了100万元,街道再不是以前连几千块钱都拿不出的穷街了。眼下,该给老人们做些什么了。他同党委委员们研究,决定先办一座敬老院,由街道承担一部分经费,党员干部们捐献一部分资金,翻修了一座有十几个房间的小楼,首先安置了16名孤寡老人。他们给每个老人安排一间住房,每人配了电扇、沙发、衣柜。梁老伯几十年一直守着神香炉过日子,怕进了敬老院不让烧香敬神,担心不烧香就遭灾。老韩对他说:“老伯,你把香炉也搬进敬老院吧。”老伯在敬老院烧了一个月的香,摔了香炉,说:“我现在信的是共产党。”对家务繁忙的老人,党委组织街道的青年们成立了13个服务队,利用工作之余为这些老人洗衣、做饭。南华西街的4000多名老人,首次进入轻闲的晚年。
人老了,话也少,不免孤独寂寞。街道党委把办公楼的第一层大厅,改装成老人俱乐部,定期举行老人联欢会,举办老人体育运动会,老人太极拳练习班,还办了一所婆婆学校。同时,他们规定每年7月1日为敬老祝寿日。前年,街道又组织100多名老人组成了“晚霞合唱团”,每周排练,老人们还谱写了团歌。有次合唱团到市中山纪念堂演出,合唱团的一位老人还特地录了音带回来,一边放给全家听,一边说:“这里头有我的声音。”
街道党委为老人辛苦奔波,老年人的心也热了起来。退休工人李汝滥,今年已经70岁了。但他还是担任了居委会的文化宣传委员,到老年大学自学了书法、绘画,办起了居委会的墙报。如今南华西街的老人们,成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不可少的一支力量。在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他们种植了2700多棵花木,建起了597个花坛,砸了自己家有碍市容的鸡笼鸭窝。他们还成立了各种小组,有的维护治安,有的管理花木,有的对200多名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帮助。一名曾经因违法犯罪三次被关进监狱的小伙子,在老人们的帮助下,加入了街道青年义务服务队,不久因继承遗产去了香港。前些天,他给南华西街党委写来了一封信,信中说:“街道的阿婆阿伯们为我费尽了心血。有一天我回到故乡,还要参加青年服务队,为阿伯阿婆们效力!”(附图片)
韩伟煜星期天为敬老院的阿婆阿伯烧菜。 杨 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