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元升值与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
冯朝阳
始自1985年秋的日元升值,使日元对美元的比价从240∶1左右一举升至150∶1,甚至还达到过140∶1的比率。日元如此大幅度升值,对日本经济不能不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目前,尽管美元基本上已跌至谷底,甚或时有回升,但日元居高不下的局面似已成定局,并有长期保持下去之势。
对于日元升值的利弊,日本经济界诸说不一,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宏观上看,日元升值是日本经济实力雄厚的表现,虽然一些以出口为重点的企业在短期内受到较大冲击,但并不会因此而导致全面的所谓“日元升值萧条”。值得注意的是,以日元升值为契机,日本政府正大力推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使日本经济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力争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目前日本政府提出了改变日本经济的倚重出口型结构,向所谓“国际协调型经济结构”转变的方针。
关于“国际协调型经济结构”,目前尚无严格和完整的权威定义。不过,从日本政府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所依据的“前川报告”(1986年4月提出)以及现实情况来看,日本经济至少在这样几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首先,以扩大内需作为改变出口主导型经济的主要手段。前些年,迫于美欧对同日本贸易严重不平衡的不满和压力,日本也曾采取过一些开放市场措施,但收效甚微,日方贸易顺差仍是有增无减。这次日本转而从扩大内需入手,针对日本人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特点,采取降低官方贴现率、鼓励建房和减少工作时间等刺激消费措施,并大幅度增加公共事业投资,争取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基础上抑制出口和增加进口。据日本官方提供的数字,1986年日本国内需求增长3.9%,国外需求减少1.4%,也可以说扩大内需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长期以来靠加工出口支撑的日本经济,能否真正变成所谓“内需主导型”,不少人还持怀疑态度。
其次,产业结构从加工装配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在这次日元升值冲击中,老的“结构性萧条”产业自不必说,引人注目的是以往作为日本经济支柱的加工制造业也受到沉重打击:如家用电器、汽车、半导体、计算机等行业都因出口受阻而陷于不景气;而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都是蒸蒸日上,大有取而代之之势。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自80年代初日本确立“技术立国”的战略方针后,日本科技研究费逐年增加,1985年已超过苏联而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内阁1985年决定的《科技政策大纲》中,即提出实现产业结构的知识密集化方针,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软件、信息等尖端科技。另一方面,受日元升值影响,为减少贸易摩擦和降低成本,日本制造业企业纷纷向海外发展,或到美欧办厂、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都进一步加速了日本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三,从“贸易大国”变为“金融大国”,进入所谓“靠输出资本赚钱”的时代。在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刺激下,日本外汇储备激增,1986年比上年增长42%,到今年5月底已达689.35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利用其巨额盈余资金大举向海外投资,成为举足轻重的金融巨头。据统计,1986年度日本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增加82.7%,达223.7亿美元。其中约半数集中在美国,相比之下,亟待获得资金援助的发展中国家则所得不多。到1986年底,日本已连续两年保持最大债权国地位,对外净资产达1804亿美元。这种对外投资的猛增,成为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说日元升值不啻是一服催化剂,正从根本上促进日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已出现了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和国内产业“空心化”等问题,而这次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扭转因日元升值造成经济增长缓慢的趋势和消除同美欧的经济摩擦,从而成为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转折点,也仍然有待于观察。


第7版(国际)
专栏:

扎伊尔起用专家教授振兴经济
为稳定和振兴国家经济,扎伊尔总统蒙博托七月二十九日决定起用一批具有实践管理经验的财政经济学家和教授,成立一个政府财经领导班子,以加强政府对财经部门的领导。
具有财政经济领导经验的经济学家、计划部长桑博瓦·皮达·恩巴吉被任命为副总理,负责主管和协调计划、财政、预算、经济和工业等五个部。新增设的这五个部的国务委员(部长)代表,有四名部长代表都是有领导经验的经济学家和知名的教授。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纳部分国营企业将改行转产
加纳政府将把大约三十家国营企业改行转产。据八月七日晚在阿克拉发表的一项声明说,这些受影响的企业包括一些原先的私人企业。
声明说,这次企业改行转产的目的是鼓励和发展一个具有经济活力和生气勃勃的国营部门,以提供基础服务并为发展经济和增加社会商品作出重大贡献。
一段时间来,公众舆论对一些国营企业的高额赤字和低产量的状况表示关切,因为它们已成为政府的沉重财政和管理负担。


第7版(国际)
专栏:

尼日利亚非石油产品出口增加
据尼日利亚中央银行的一份报告说,今年头三个月,尼日利亚的非石油产品出口挣得外汇十三点八四亿奈拉(约三点六四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五。
报告说,非石油产品出口的外汇收入占今年第一季度外汇总收入五十五点二七亿奈拉(约十四点五○亿美元)的百分之二十五。
报告说,尼日利亚今年第一季度的石油出口外汇收入为四十一点三四亿奈拉(约十点九亿美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五。
尼日利亚目前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每年的外汇收入和财政收入主要靠石油出口。


第7版(国际)
专栏:

秘鲁将对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
秘鲁总统阿兰·加西亚最近在利马宣布,秘鲁政府决定将对全国所有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以便进一步深化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阿兰·加西亚总统是在执政两周年之际在国会发表讲话时宣布上述决定的。他说,金融机构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机构之一。目前在秘鲁有相当一部分金融单位掌握在私人手中,这已成为国家民主化的重大障碍。为此,政府将颁布法令,对全国所有的银行、财政和保险机构进行干预。他说,新的金融制度必须成为发展经济的工具,应该向全国尤其是国家最贫困的乡村地区提供贷款。
(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股市暴跌为哪般
本报记者 李云飞
从8月6日中午开始,伦敦股票市场急剧动荡。以100家大公司、企业的股票价格为基础计算的金融时报的证券交易所指数,这天以2261.4收盘,一天内下降56个点,股市损失110亿英镑以上,这是伦敦股票交易所的历史上所没有的。7日一开市,抛售之风更烈,金融时报的股票交易所指数曾一度下降到2196.4,突破2200这个“心理大关”。中午有所回升,收盘时的指数为2226.2,这一天下降35.2,股市损失70多亿英镑。
股票市场的神经从来都是很敏感的。这次伦敦股票市场动荡的直接原因,是6日中午英格兰银行突然宣布将银行的利率由原来的9厘提高到10厘。人们之所以感到突然,是因为按照常规,提高利率是为了制止英镑的大幅度下跌;而近来英镑对美元的比价虽略有下降,但英镑指数一直停留在72左右。有人也曾预计到利率会提高,但一般认为要等到下星期的一系列统计数字公布之后。这次提前宣布提高利率,就引起了人们神经紧张,以为英国的经济大概是在哪里出了毛病了。政府决定提高银行利率的目的是使英镑比价有所回升,抑制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同时也是为下星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字先下点毛毛雨。但结果却是英镑对美元的比价没有回升,又引起了股市的暴跌。
英国银行的基准利率是今年初由10厘降到9厘的。半年多来,银行信贷旺盛,商品尤其是房屋价格不断上涨,经济呈现消费过热。国际上,由于原材料和石油价格的恢复,工业品成本提高,英国产品的竞争能力尚未很好恢复,致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出现巨额赤字,5月份达5.61亿英镑。人们忧虑通货膨胀再起。
这次股票市场的动荡究竟只是偶尔发生,还是英国经济走下坡路的征兆?据分析,一般认为还不至于是后者。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伦敦的优越条件,特别是保守党政府大力推行的私有化政策,伦敦股票交易所现在的交易额是去年10月“大爆炸”以前的3倍。因此,经济界人士认为,过去几年里股票价格只升不降也是不正常的。这次趁机动荡一下也可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股市早晚要动荡,这次只是触发而已。
人们之所以持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他们认为英国经济总的来说并不坏。今天公布的经合组织的年度报告认为,今年英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大多数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率也还能继续保持稳定。不过报告也指出,明年英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会放慢;贸易赤字还会继续增加;它的通货膨胀率4%左右仍比一些西方国家高。此间人士认为,这次伦敦股票市场的动荡,也反映了英国经济中脆弱的一面。(本报伦敦8月8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进行的调查表明
苏联不少基层干部跟不上改革形势
据新华社莫斯科8月9日电 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最近对4000多名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约1000名基层领导人进行的对正在开展的改革持何种态度的调查表明,多数人赞成改革,但相当大一部分基层干部跟不上改革的形势,还没有积极参加到反对因循守旧和惰性的斗争中去。
《社会主义工业报》8月7日刊登了对这次社会调查所作的分析。总的结论是:劳动人民赞成改革。6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加强劳动纪律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已经加强了节约制度,采取了生产集约化的方针。10个被调查的人中有9人表示相信他们的集体有可能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4/5的普通工作人员和领导人表示相信,完全有可能使工作比过去取得更大的成效。
然而调查也反映出不少单位尚未以实际行动推行改革。许多基层领导人没有很好地组织本单位人员去执行已通过的关于改革的决议。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在基层党组织、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的工作中都存在着言行不一的现象。此外,在被调查的劳动者中,82%的人认为他们所在的单位经营不善,3/4的人认为年年开展的生产劳动竞赛是老一套,调动不起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第7版(国际)
专栏:

中蒙签订边境贸易议定书
新华社乌兰巴托电 (记者孙承平)1987年中国和蒙古边境贸易第2次例会议定书8月8日在这里签字,双方供货总额将达161.5万瑞士法郎。
双方在会谈中商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将向蒙古提供帆布、三角水磨石、儿童运动服和羽绒服,蒙古向中国出口水泥、旧轮胎、废钢铁和机织地毯。
会谈双方对1986年以来两国执行协议情况表示满意,并探讨了进一步发展边贸途径。
中国内蒙古边贸代表团是8月2日到达乌兰巴托的,将于13日离开这里回国。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临时就业可以 收入太多不行
本报记者 魏崴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学生社会服务处”,是协助学生解决生活方面各种困难的机构。为学生们暑期就业寻找机会、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是它的任务之一。
服务处的秘书马丽娅娜小姐介绍说,比利时暑期长达三个月,学生临时就业是常事。不少学生自找门路,到社会中去碰运气,但跑到社会服务处求援者,为数也不少。
服务处给学生介绍的工作,范围相当广泛,从饭店招待、房屋维修,到分发广告、护理病人;从刷碗打字、开车看门,到临时银行职员、口笔翻译,几乎遍及社会服务的各行各业。所得收入也差别颇大。譬如,打字员或一般秘书工作,每小时工资约为一百八十比郎,口头翻译,一小时可得五百比郎,而在夜间护理病人,每小时所得可达八百比郎等等。
但是国家对这些临时就业者,在时间和收入上并非不加限制。
马丽娅娜解释说,首先,从税收制度上来说,一个青年,一年内的劳动所得超过七万比郎,其家庭便不能再把他视为抚养对象。按照比利时法律,随着被抚养子女的减少,家庭的税收减免相应减少。其次,国家又规定,从每年的六月至十月一日,学生每月只能干七十九小时的工作量,超过者便不再被视为大学生。
再从雇主方面看,他们在聘用大学生时,总是设法将使用期控制在一个月之内。原因是法律规定,在这个期限内,雇主不必为之缴纳社会保险费。有这三方面的制约,大学生暑期的收入大体在一万至四万比郎之间,再想多挣就困难了。


第7版(国际)
专栏: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植物园内的雕塑——《莫愁女》。
新华社记者 穆青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