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广岛的鸽群
韦平
我又想起广岛、广岛的鸽群。
那是晴朗的一天,汽车奔驰着,苍郁的林木和漂亮的楼宇不时闪过车窗。复杂的思绪,如浪潮般在心头汹涌:是同情,悲悯?是惊异、兴奋!在世人的心目中,广岛往往同原子弹惨祸连在一起,也同和平的呼声汇成动人的乐章。司机清源先生似乎洞察客人的思绪,主动、热情地介绍起广岛来:“原子弹爆炸后,一切全完了,这里变成了地狱。城市毁啦;人,死了20万!有人断言,经过原子弹浩劫,广岛,百年也不会再有生命。岂知几个月后绿草萌芽,第二年夹竹桃竟绽开了红花。这给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后来,那劫后顽强地复苏的夹竹桃就被命名为广岛市花……”
日本朋友首先请我们参观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在我们眼前,无数图片、实物、模型,再现了那悲惨的一天——1945年8月6日,一颗原子弹在广岛上空580米高处爆炸。霎时间,一团巨大的火球和强大的冲击波,使广岛遭到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整座城市夷为平地,到处断垣残壁;满目焦土,遍地尸横……看到这些照片、实物,谁能不为广岛人的厄运震动呢!
感谢高桥先生,这位为和平、为反对核武器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呼号的纪念馆原馆长,热情地亲自为我们作向导和讲解。他,本身就是原子弹的受害者、幸存者,当年放射性的破坏使他的肌体至今留下了疾患。他讲解时声音是如此激动、恳切。走出纪念馆,他带领我们穿过和平公园的草坪,去凭吊原子弹爆炸慰灵碑。我们献上一束鲜花,两行金色的碑文跃入眼帘:“安息吧,再也不要重复这段错误的历史!”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警句啊!透过慰灵碑拱形的涵洞,我们看见那场浩劫之后广岛人特意保留的唯一建筑物残骸,以及落成后一直熊熊燃烧的火炬“和平灯”。日本朋友说,让它们不断告诫人们,要为彻底消灭核武器而不倦地斗争;待到哪天世界上的核武器都销毁了,“和平灯”的火焰才熄灭。这是经历浩劫的广岛人心声,这是人类良知的呐喊!
站在慰灵碑前广场上,环顾四周,如今的广岛显得多么秀丽:碧蓝的河川水网交织,整洁的街道车流滚滚,簇新的楼房错落有致;近看绿树苍翠,远观青山历历。战后,广岛如劫后的夹竹桃,显示了新的生机、复苏、发展,更美了。
穿过广阔的草坪,我被一派和平、恬静的景象所吸引,我体会到广岛人对和平的虔诚。如茵的草坪上空,满天的鸽子振翅翱翔;草坪上,也密密麻麻地缀满鸽子;阳光下,一群小学生欢快地列队走过,向我们频频招手;花坛边,人们带着孩子在休憩、嬉戏;一位推着婴孩车的年轻母亲,含笑地用还不纯正的中国话向我们致意:“您好!”这一切,平和、友善,不正是广岛人渴望和平的象征吗!我蓦地想起年年8月6日,这儿举行有5—20万人参加的和平祈祷仪式和原子弹牺牲者慰灵仪式,人们齐唱《广岛和平之歌》祈祷和平时,满天的鸽子在会场上空旋飞,仿佛同人们一起在召唤和平。
无论在东京还是广岛,我们一次次听到日本朋友讲述他们对和平的渴望,同他们交谈对保卫和平的看法。他们憎恨战争,要求销毁一切核武器的强烈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为广岛原子弹死难者戚戚含悲也使人同情。中国人民、世界人民要同他们一起为彻底销毁核武器奋斗。但是,仅仅销毁核武器,和平是否就能永驻人间呢?原子弹夺去20万广岛人的生命,而日本军国主义的飞机、大炮、炸弹和惨绝人寰的杀戮,不是已夺去2000万无辜中国人的生命吗?当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从东南亚践踏到塞班岛,又使多少国家的人民惨死于他们的屠刀!
日本军国主义大举侵略别国的同时,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广岛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本世纪30年代,它却不幸沦为军国主义侵略亚洲的跳板。这里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兵工厂,有为军国主义培养高级海军人才的江田岛学校。军国主义在广岛源源制造使亚洲千万生灵涂炭的军火,反转过来却给广岛人民招来炼狱般可怖的浩劫。为了“再也不要重犯这段错误的历史”,多年来日本列岛响起日益更多的有识之士正义的呼声。广大日本人民是不会容忍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的。
在广岛度过宁静的一夜,第二天,我们乘飞机返回东京。飞机在低空缓缓盘旋时,俯视广岛,一切显得更加宁静,更美了:濑户内海波光潋滟,从南面给它镶上一道银边;港湾似碧,翠峰如簇……我却急切地把目光搜索和平公园葱绿的草坪,再看看那可爱的鸽群。它们是广岛人民和平愿望的象征。
广岛人民的愿望是善良的,捍卫和平的道路是艰巨的。怎样才能不让错误的历史重演,让广岛的鸽群、世界各地的鸽群永远安详地旋飞呢?我忽然想起伏契克的名句:“人们,我爱你们,你们要警惕啊!”


第7版(国际)
专栏:

黑非洲骄子
梁宇
今年4月的一天,巴黎一间会议厅里,“1986年世界杰出人物”授奖仪式正在进行。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健步走上主席台的是一位结实的中年黑人。人们把欣喜的目光投向他,只见他那刚毅的脸庞上带着自信的微笑。当他手捧大会主席授予的奖状时,炯炯的双目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是的,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今天,作为扎伊尔艺术家,黑人的儿子,终于第一个荣获巴黎国际评审委员会造型艺术最高奖,为祖国,为黑非洲赢得了荣誉……
1943年5月30日他出生在扎伊尔河上游的博洛博村。父亲是象牙雕刻艺人。孩提时代的他经常在作坊里摆弄父亲的雕刻刀,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艺术的种子。1962年这颗种子终于长成幼苗,他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从金沙萨美术学院毕业,走上为民族艺术事业奋斗之路。此时,正值国家刚刚独立,百废待兴。他变卖掉自己创作的象牙雕刻,凑足了赴奥地利的路费,进入格拉茨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之后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深造,1969年以该院大奖优异成绩毕业。翌年,他毅然返回扎伊尔,在金沙萨美术学院任教。
他就是扎伊尔著名铜雕艺术大师里耀娄。
扎伊尔盛产铜,然而独立前却没有自己的铜雕艺人。为了民族的铜雕艺术事业,里耀娄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回国后,他即着手创作《战士》与《革命者的盾牌》两尊反映扎伊尔人民革命的巨大青铜雕像。这两件作品明显地反映着古典写实主义印迹。1973年,里耀娄经过苦心钻研,终于在创作上摆脱学院派的束缚,形成个人风格。这时期的作品《无头臂雕像》、《乐师》、《思想者》更加强调线条形式和体积感,更明显地运用非洲传统雕刻的手法,造型简洁,内涵隽永,生命力更加旺盛。艺术家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终于使自己的创作风格日臻成熟,进入黄金时代。从其近期作品《山林女神》、《村姑》、《河上幻影》,那瘦长的造型,柔美的线条中深刻地体现出非洲传统雕刻的勃勃生机、和谐典雅和寓意深刻。
里耀娄作品题材多选自日常生活中的人和动物,女性则柔媚,男性则刚毅,动物则栩栩如生。虽其作品中不乏抽象因素,但他从不搞抽象作品。他说:“大自然和人民生活是我创作的主要源泉,人类的艺术创作总是和他的喜怒哀乐、和他的理想、命运息息相关……”。
光阴茬苒,如今里耀娄从普通教师升任美术学院院长,自感任重道远。他说:“作为院长,我肩负着培养青年艺术家的重任,我要把我的学识、才能和经验传授给后来人,唯如此,我们的民族艺术才有希望。”因此他每日凌晨起床后就创作,上午到学校处理行政教学事务,下午返家又进工作室。他的作品在欧美与许多非洲国家展出,被报界誉为“黑非洲的骄子”。
里耀娄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接待过许多中国艺术家和来访者。今年5月他热情款待英若诚副部长时说:“我一生最大的梦想是去看看中国的长城和古老文化。我觉得我的作品与中国古代雕刻有某些相通之处”。是的,艺术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时空,把中国和非洲、昨天与今天连结在一起,里耀娄的梦想不正是为达到这一境界吗?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副刊

争当企业家
水亭
一股创办企业的潮流最近几年正席卷意大利各个角落。不少人尽管月薪优厚,但再也不满足于自己的雇员地位,纷纷“解甲归田”,自办企业。1985年全国冒出的新企业有35万家,比破产倒闭的企业多一倍。1986年又增加了35万家新企业。在这个国家里,不畏风险、刻意创业者象雨后春笋,越来越多。
这股潮流是怎样掀起的?原因很多,可以说,强大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在逆境中奇迹般地发家复兴的一些企业。14年前,能源危机的乌云密布西方世界,85%以上的能源依赖海外的意大利,危机的冲击波遍及各个领域。此时如何摆脱困境,许多企业面对困难,逼得它们苦心经营,闯出新路,获得成功。靠谷物贸易和水泥生产起家的费鲁齐集团就是如此。这个私人集团的老板卡尔迪尼披荆斩棘,砺精图治,几年内竟使集团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农业、食品跨国公司。一个默默无闻的家庭式企业,如今一鸣惊人,分公司遍及西欧、南美、北美许多国家,年销售额高达130亿美元。而卡尔迪尼在西方经济、金融世界中一跃而起,名声显赫,这引起人们深思,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意大利《生意》月刊认为卡尔迪尼本人精力旺盛,才思敏捷,有冒险精神和战略眼光,而他又有一个善于变革的精干班子,22人,年岁在30到50之间,精心管理着散布在欧美两大洲的100家企业。意大利报刊佩服创业者老费鲁齐的眼力,他深知第一把交椅的作用,早就安排好女婿卡尔迪尼接班,而没有考虑才华欠佳的几个子女。事实证明人的因素对企业成败的决定性意义。
意大利的中小企业,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战胜了能源危机和市场竞争。“活力”产生于“不知疲倦的经营头脑”。许多中小企业从节能、技术、质量、效益上大做文章,出奇制胜。在都灵郊区卡那韦塞的一片绿林中,有个费诺利奥家庭企业,几乎无人所知。企业主带着几个雇员硬闯质量关,生产的飞机零件赢得了大西洋两岸厂家的信赖,波音公司、意大利飞机制造公司等竞相前去订货。38岁的高级工程师保罗·科罗那精通电子计算机技术,他被一股“办企业热”所吸引,决定辞职回家,在都灵开了个家庭企业。他日夜苦心孤诣,发挥技术优势,产品打开销路,几年后的年销售额达846万美元。他认为,头脑里装的科学知识每天都可变成财产,问题是还要付出血汗的代价。
意大利素有“制鞋王国”之称。据统计,世界上几乎50%的鞣皮机和制鞋机产于意大利。制造这些机器的是800家企业,雇员总数8000人,大多是中小企业。近年来,它们的产品挤进了世界各地的市场,年销售总额达7亿美元。靠的是什么?意大利机械协会会长马里奥·布鲁奇认为,靠的是“激光、电子、机器人、自动化”。在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头脑敏捷的中小企业家认识到技术因素的意义,许多中小企业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过去,常把简陋设备与中小企业划等号的概念早已过时。
正是这些中小企业与众多的新企业家们的努力拚搏,创出了路子,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发展。《快报》周刊估计,到1990年,意大利的中小企业将达400万家。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对此深有感触地说,今日,在意大利,争当企业家最吃香了。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游踪

马六甲的梦幻
薛奕明
马六甲海峡,我在上小学时就被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和关于它的奇风异俗的传说所吸引,遐想着能实地一游。但,这似乎只是朦胧的梦幻。然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不久前,我来到马来西亚,主人又热情地安排我们从吉隆坡去马六甲。
汽车在平坦的公路上飞奔。眺望窗外,郁郁葱葱。马来西亚真是得天独厚,气候暖和湿润,万物丛生。公路两旁景色不断更换,有时出现一大片高耸挺拔棕榈树,显示着热带特有风光;有时又出现一望无边的丛林,古木参天,犹如进入绿色林谷。车行一段时间之后,窗外绿色即为楼宇房舍所代替。我们已来到马六甲州府所在地。
站在州政府广场眺望,面前是蔚蓝色的马六甲河,河边棕榈和其他树木参差其间,轮舟可见。广场一边的古旧城堡,俯视大河,远眺大海,这是1511年修起的圣地亚哥要塞。
我们参观的独立博物馆,展示和纪录了马来西亚人民为反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终于取得民族独立,建立马来西亚国。
圣保罗山下,我们拾级而上,经过一个旧古堡来到山巅。远处只见蓝色波浪滚滚,浩瀚无边,马六甲海峡曾引起多少梦幻和遐想!我浮想翩翩:中国和马来西亚已有二千多年交往历史,明朝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曾5次抵达马六甲。我眺望着大海,好象看着这位三保太监当年率领2万多名水手,乘坐几十艘大船,破浪而来,带来了友谊、文化和各种手工业品,撤下了中马人民友好的种子。马来西亚朋友说,马六甲也是历经沧桑。相传,几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破落的渔村,当时有位王子避难到此,后来脱险。他发誓要在这里建立起一座城市,由于当地有一种树名马六甲,他就将这里命名为马六甲。马六甲的崛起,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枢,逐渐繁荣起来,14到16世纪的满刺加王国在此建都。当时黄金、丝绸、茶叶、香料以及来自邻近国家和欧洲、南美的物品在此转运。马六甲地处要冲,遐迩闻名,也招来了征服者,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人交替统治,凄风苦雨,伤痕斑斑,直到1957年才获得独立。
从山上下来,我们到了“宝山亭”,这是为纪念郑和而建的三保公庙。门前大花圃正盛开着红花,还有棵大树华盖亭亭,掩映着门匾上写的“宝山亭”三个字。门两旁有副对联,上联是“五百年前留胜迹”,下联是“四方界内显英灵”,可算是对郑和历史的评价。大门飞檐上是彩龙戏珠的瓷塑。进入庙门,在庙宇深处供着郑和塑像,润颜白髯。据说,这是郑和最后一次来马六甲时的形象。马来西亚朋友神秘地对我说:为什么这个庙称三保庙呢?1407年郑和自中国到马六甲,他乘坐的船在龙骨上突然出现一个洞,险些遇难,正在危急时,有一条叫做“三保”的鱼,紧贴洞口,才使郑和的船免遭海难。为了纪念郑和建了这座庙,供了塑像,为了这条建功的三保鱼,便把这庙称为“三保庙”。
在宝山亭右侧有一口水井,称“苏丹井”,当地居民都叫“三保井”(见图)。相传是中国皇帝把他的女儿嫁给马六甲苏丹,中国公主带来的随从挖掘了这口宝井,即使在最干旱的时期这个井也从未干涸过。郑和在马六甲时也经常饮这井水,故不忘马六甲,多次重访。后来流传谁只要饮此井水,必定会平安重返。我们来到井旁,只见四面是厚厚围墙,井上是用钢丝编织的网封着,只见井泉清澈,井中沉积许多铜钱。这是因为求水的人太多,只得用网封住,人们便投铜币代替井水,求保平安,重返马六甲。我们在宝山亭的时候,庙里一位老太太捧出一壶水说:“这是三保井的水,喝了能再回马六甲,你们多喝一杯吧。”我们捧着水兴奋地一饮而尽,盼着他日故地重游。
离开马六甲已是星星闪烁,皓月当空了,万家灯火中的马六甲渐渐远去,在黑夜中慢慢消失。然而,梦幻般的马六甲却深深地印在心中。


第7版(国际)
专栏:

“业余牛仔”乐无穷
唐若水
美国已迎来了电脑时代和太空时代,然而有趣的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一项“原始职业”——牛仔。据统计,全美共五万余名牛仔中,竟有二万名是“业余牛仔”!
所谓“业余牛仔”,即是利用业余时间“跃马扬鞭”的牧牛人。他们中许多是经理、职员、医生、律师、教师、报人……每到节假日,他们就换上厚厚的牛仔服,携家人驾车开往郊外牧场。他们有的放牛百余头,有的仅数头。他们精神抖擞地骑在高头大马上,口中打着响亮的唿哨,手中的牧牛鞭潇洒地挥得噼拍直响……当夕阳西下时,他们又唱起悠扬的牧歌,踏着舒缓的步子和牛群同归。晚上,虽然牧场拥有设备齐全、舒适干净的房间,但他们常常却宁愿在草原上架起帐篷,与满天星斗作伴……
在讲求“经济效益”的美国,“牧牛热”现在已令人惊异地发展,各州都有了一大批热心的牧牛人。内中原因倒很简单:美国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节奏也越来越快,从早到晚绷紧心弦的人们自然渴望在新鲜的空气中、在未被污染的乡间与大自然和动物“亲近”,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随着“业余牛仔”的与日俱增,许多地区的“业余牛仔协会”应运而生。牧牛迷们常欢聚一堂,大谈养牛经,交流牧牛之乐,气氛轻松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业余牛仔”的努力有助于美国牛肉市场终年鲜肉不断。据统计,目前美国市场上很大一部分的肉牛是由“业余牛仔”喂养的!佛州一位“业余牛仔”兴奋地说:
“业余牧牛既可健身,又为社会作了贡献——一箭双雕,何乐不为?”


第7版(国际)
专栏:

日内瓦的“鸽子树”
杨其嘉
在景色优美的国际名城日内瓦生长着一种落叶乔木,名叫珙桐,又名水梨子、木冬爪,树姿端整,叶呈广卵形,花色紫红,初为淡绿色,渐变乳白色,终为棕黄色,奇特美丽,开花时满树如群鸽栖止,故名
“鸽子树”。
鸽子树不仅在日内瓦久负盛名,在欧美各国都深为人们宠爱,可说是名扬五洲。每年4、5月间,树枝上一对对乳白色的苞片,托着球形花团,就象翩翩欲起的白鸽栖满枝头,晶莹洁白,美不胜收。
但日内瓦的鸽子树并非土生土长,原是东方来客。据专家考证:这种“鸽子树”象中国水杉一样是中国的特产。这种树在距今250万年的第四纪冰川时期就被摧毁,世界其他地方早已绝迹,只在我国四川、湖北、贵州等省的丛山峻岭中尚有存留。欧美的“鸽子树”是1869年一位名叫戴维的法国神父在我国四川北部的穆坪(今宝兴县)境内首次发现的。他感到此树花色奇丽,后来不断派人深入川鄂内地,采觅种子,进行繁育。1900年英国园艺公司又派植物学家威尔逊来华考察,之后把种子捎回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进行繁育,从此珙桐在欧美安家落户,并被引种到世界各洲。
1954年初夏周总理到日内瓦开会,在下榻的旅馆庭院里,看到几株树上开满了洁白的花朵,朵朵都象小白鸽。他望着满树素雅秀丽的花朵,满面春风,啧啧称赞,饶有风趣地说,这是和平前景的象征。后经询问,得知这种树原是中国的特产,周总理更是兴致倍增,久久徘徊在花前树下,爽朗地开怀大笑。回国后周总理指示我国林业工作者要很好地发展、繁育这一珍贵树种。
近年来,我国林业工作者积极对珙桐树进行研究和培育,并在湖北、浙江等地培育珙桐林,长势良好,枝繁叶茂,白花盛开。周总理生前的美好愿望之一,正在逐步实现。


第7版(国际)
专栏:

河上幻影(铜雕) 〔扎伊尔〕里耀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