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要闻)
专栏:

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内蒙古而奋斗
——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 乌兰夫同志们:
刚才习仲勋同志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作了重要的讲话,张曙光同志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作了中肯的报告,我完全同意。今天我本来不准备讲话了,但是仲勋同志和其他同志让我讲几句,盛会难逢,我只略表心情。
内蒙古是我的家乡,这里有我熟悉的山川草木,有我熟悉的乡亲和战友——蒙古族的、汉族的和其他民族的乡亲和战友。在座的各位,有些和我是旧交,有些和我是新识。这次我到家乡来,趁着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良机,同各位话旧道新,无限欣慰。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的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特别是在近代,内蒙古的蒙古族、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进行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7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
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我不能不想到我的许多已经作古的战友——蒙古族的、汉族的和其他民族的战友。他们为了内蒙古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们中间,有奎璧同志、王逸伦同志、孙兰峰同志、哈丰阿同志、达理扎雅同志、吉雅泰同志、毕力格巴图尔同志、刘景平同志、杰尔格勒同志、张鹏图同志、张德贵同志、特木尔巴根同志、李世杰同志、那钦双和尔同志、鄂其尔呼雅克图同志等等。我们怀着深切的友情和敬意,缅怀他们,永不忘记他们为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建树的功勋!
同时,我高兴地看到了很多健在的老战友,他们还在继续为内蒙古的建设事业而操心尽力。我祝愿他们幸福,祝愿他们健康长寿,祝愿他们为内蒙古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作出宝贵的贡献!
我还高兴地看到,在座的有许多年轻的同志,这说明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祝愿你们不断进步,为内蒙古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实现共同繁荣,不断作出富有创造性的成绩!
40年来,内蒙古尽管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走过曲折的道路,毕竟是在逐步壮大、逐步前进中。最主要的是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当家做主,发展了经济文化事业,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这些都为民族的继续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各条战线的成就,值得内蒙古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引以自豪。可是,今后我们肩负的新的历史任务更为艰巨。我们应当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包括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民族内部的团结,群众之间的团结、干部之间的团结,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团结。只有大家同心同德,互爱互助,才会出色地实现我们的宏图,完成我们的伟业。
周恩来总理曾经把内蒙古自治区誉为模范自治区。我想,这与其说是他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表扬,不如说是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鞭策和期望。我深知内蒙古人民的才智和内蒙古资源的丰饶,因而深信内蒙古各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一定会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自治区而努力奋斗,胜利、荣誉、幸福一定会属于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内蒙古人民!    (新华社发)


第3版(要闻)
专栏:

推进内蒙古四化建设和各项改革事业
——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代表团副团长 习仲勋同志们:
在各族人民喜气洋洋,隆重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同时欢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之际,我们以乌兰夫同志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受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委托,来到大青山下古老的青城,向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农牧民、工人、知识分子、干部、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驻内蒙古部队和内蒙古武警部队全体指战员,致以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内蒙古地处我们伟大祖国的北部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和其他各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对我们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起,为推翻“三座大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我们党根据我国和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并为我国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道路解决民族问题,树立了良好的范例。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年来,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建国以前,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领导各族人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进行武装斗争,为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以后,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建立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等方面,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在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卓有胆识地采取了符合内蒙古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的方针、政策。在牧区民主改革中,实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牧主实行赎买政策,在牧区坚持了适当放宽、长期稳定不变的方针;在发展牧区经济中,强调“千条万条发展牲畜第一条”,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是正确的、成功的,有力地促进了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内蒙古同全国一样,也遭受了极大的灾难。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心向中国共产党,心向社会主义,心向伟大的祖国,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艰巨的努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认真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各项政策,维护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认真进行改革、开放,在两个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最好时期,各民族团结奋发,正以新的风貌踏上新的征途。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全国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也是内蒙古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内蒙古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南粮北牧,东林西铁,遍地是煤”,发展潜力很大;同东北、华北、西北的八个省区毗邻,紧靠经济比较发达的华北、东北两大平原,同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兰州、银川等大中城市相距不远;又是我国通往苏联、东欧的陆路通道,地理条件相当优越。在各项建设事业中,必须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内蒙古具体化,变地理、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畜牧业和林业是蒙古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经济,是自治区的两大优势产业,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加快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对于内蒙古各民族的繁荣,维护“三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加速国家的“四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必须把畜牧业和林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牧区要坚持以牧为主,草业先行;林区要坚持以林为主,林业要以营林为基础,实行育、采结合,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畜牧业、林业基地。同时,要根据条件,开展多种经营,实行综合发展。粮食生产制约着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要进一步抓紧抓好,搞好商品粮、油、糖生产基地建设。工业,要立足于本地资源,有计划地发展以林、牧、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积极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钢铁、稀土等原材料工业。要重视发展乡镇企业。注意发挥城市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利用与“三北”地区大中城市相邻的有利条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搞活自治区的经济。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加速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之,要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确定各自的具体发展方针,并把各种产业合理地组合起来,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项建设事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两个“坚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紫阳同志根据小平同志的思想,最近反复强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才是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完整内容,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有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实践中的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立国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根本。”“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内蒙古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内蒙古的今天;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才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改革、开放、搞活,是增强活力、提高效率、调动积极性、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蒙古自治区近几年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就是由于坚持了改革、开放、搞活。我们热切地希望内蒙古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已经提上日程的政治体制改革中,结合实际,勇于探索,取得更加优异的成就。热切地希望内蒙古的蒙古族、汉族和其他民族,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改革的思想,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打破封闭、半封闭状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和其他优秀的精神财富,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开放的民族,不断奋发进取的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是让少数民族真正当家做主,使自治机关真正行使自治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都很关心《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希望内蒙古自治区在这方面能有新的建树。要把《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精神与本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认真贯彻实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好经济权益问题。自治区一定要热情支持和帮助中央各部门在本地区开发资源,兴办企业,组织有关方面和群众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同中央企业发展横向联系,在服务和联合中加快自己的发展。中央有关部门及其设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事业单位,都应当结合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出切实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办法与措施,处理好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权益问题,并采取培训人才、技术支援等多种形式,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致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培养民族干部,充分发挥民族干部的作用。在坚持干部“四化”的前提下,既要注意培养党政管理干部,又要注意培养多学科、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文化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不论是搞建设还是搞改革,必须有一个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环境。内蒙古是蒙古族的聚居地区,又是多民族地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四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内蒙古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光荣传统。过去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的未来事业,更需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要在各族干部和群众中,经常地、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要大力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认真总结和传播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要实事求是、慎重合理地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坚持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及时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消极因素,努力造成一种友爱、信任、民主、和谐的环境和气氛,充分调动各族人民建设内蒙古的积极性。
推进内蒙古的四化建设和各项改革事业,全区各族各级干部担负着特别重要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干部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希望同志们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同志、赵紫阳同志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的有关文件,增强全面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自觉性。要紧紧掌握“两个基本点”,不断克服和排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僵化的影响和干扰。要发扬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对“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加以解决。各级党委要加强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各个系统、各个单位都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制订工作规划。在决策之前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决策之后,要遵守纪律,认真执行。我们的干部要积极发扬党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切实做到“当官不象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运用自己掌握的权力,为群众办实事,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我们要坚持搞五湖四海,不管是本地的干部还是外来的干部,不管是汉族干部还是少数民族干部,不管是地方干部还是军队干部,都要加强团结。大家办事情、想问题,都要顾大局、讲风格,处处事事要想到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再大的困难、挫折,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和带领群众把自治区的“四化”建设和各项改革事业搞得更快更好。
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正在深入进行。中央希望,内蒙古自治区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各族干部和群众、各界爱国人士和部队指战员,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共同奋斗,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内蒙古,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新华社发)(附图片)
图为中央代表团团长乌兰夫、副团长习仲勋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曙光(左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布赫(右一)在大会主席台上。 新华社记者 杨慎和摄


第3版(要闻)
专栏:

乌兰夫会见蒙古客人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1日电 国家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乌兰夫今天在这里会见了前来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与内蒙古毗邻省代表团全体成员。
乌兰夫对蒙古客人表示欢迎。他说,中蒙两国历史上有着友好往来,希望双方今后在政府之间、民间以及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蒙古与内蒙古毗邻省代表团团长、东戈壁省省长巴雅尔呼·米吉德感谢内蒙古自治区邀请他们参加庆祝活动,并向内蒙古人民致以敬意。会见时在座的有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和内蒙古人大常委会主任巴图巴根。


第3版(要闻)
专栏:

习仲勋会见香港人士和外国朋友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代表团副团长习仲勋今天在这里会见了前来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的香港人士和外国朋友。
中央代表团成员、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会见时在座。


第3版(要闻)
专栏:

中央代表团向烈士纪念塔献花圈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1日电 (记者金淑生)中央代表团副团长习仲勋等在张曙光、布赫等自治区领导的陪同下,今天下午到呼和浩特市人民公园,以中央代表团的名义向烈士纪念塔献了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为内蒙古解放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晚上,中央代表团团长乌兰夫、副团长习仲勋和代表团其他成员在自治区政府礼堂观看了庆祝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文艺演出。


第3版(要闻)
专栏:

千里草原来报捷
内蒙古牲畜总头数突破四千万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30日电 (记者张春生)当内蒙古各族人民喜庆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千里草原传来捷报,到6月末,全区大小畜达到4031万头(只),结束了牲畜头数长期在3700多万头(只)左右徘徊的局面,商品率和牲畜质量也比过去有所提高。
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居全国牧区之首。但从1982年以来,牲畜头数徘徊不前。最近几年,牧区实行改革,把牲畜作价归户,草牧场划片承包使用,实行谁承包、谁建设、谁长期使用的“草畜统一经营”责任制。广大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高涨,仅在过去的两年里,牧民自筹资金,用于围建草库伦、种草、种树的投资达6000多万元,是国家总投资的1.8倍。锡林郭勒草原牧民舍得为建设草原花钱,几年来,他们围建草库伦的面积达833万多亩,打贮草4亿多公斤,兴建了1002多万平方米的棚圈,冬春枯草期基本实行半舍养。去冬今春,锡林郭勒草原遭受严重雪灾,全盟牲畜死亡率只有4.4%,比1985年减少损失22万多头(只),仔畜成活率达到91%以上。
农区畜牧业的迅猛发展,是内蒙古牲畜数量增长的又一重要原因。从1982年开始,自治区就调整产业结构,号召宜草宜牧的农区养羊养牛,尽快致富。河套平原的巴彦淖尔盟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广“粮草轮作”,养畜肥田。许多农民自己掏钱从草原购买牲畜,当年育肥,当年出售。截至6月末,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牲畜数量已发展到2200多万头(只),占全区牲畜总头数的55%多。


第3版(要闻)
专栏:

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胜利
——张曙光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干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胜利。在庆祝自治区4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向在艰苦岁月里,为开辟内蒙古地区的工作,为自治区的创建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同志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四十年的成就
40年来,自治区的经济有长足发展,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全区工农业总产值1986年比1947年增长15.6倍,牲畜总头数增长3.6倍,粮食生产增长近两倍。工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建立起冶金、煤炭、电力、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文教卫生事业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个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使用两种语言文字授课的民族教育体系已经形成。现在,全区各族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共30万人,其中蒙古族6万多人。医疗卫生条件有很大改善。
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干部,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已占全区干部总数的21.8%,超过了人口所占比例。现在,已经有了一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教、卫生等各方面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全区边防巩固,社会稳定,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十年的基本经验
一、党的领导是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保证
40年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蒙古民族的解放,就没有蒙古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内蒙古自治区的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靠各族人民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繁荣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内蒙古各族人民经过40年的努力,在国民经济建设上,已经形成“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产煤”的格局和工农牧生产相互支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0年的经济工作,总的来说,是稳步发展的,但也有过失误和挫折,使我们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内蒙古的经济建设,就是要走出一条“林牧为主、多种经营”的路子。这条路子,是内蒙古40年经济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畜牧业经济是内蒙古的优势和特点。“念草木经,兴畜牧业”,大力种草种树,加强草原建设,发展林草业,发展畜牧业,这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措施。在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在适宜发展农业的黄河、辽河、嫩江流域,建立商品粮基地,大力发展粮食作物和多种经营。在积极发展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地方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充分利用地下资源优势,发展煤炭、钢铁、稀土等原材料工业和加工业,使各种产业互相支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第二,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要采取更宽更灵活的政策和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有效地推行各项改革措施,较早在城乡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营承包责任制,靠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自治区的农村、牧区和城市经济,还应继续放宽政策,深化改革。
第三,把自治区的资源优势和区外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第四,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援相结合的方针。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国家在内蒙古的重点建设项目,力争早日开发利用地下资源,特别是对煤、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第五,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首先要增强商品经济意识,培养各种管理技术人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商品率,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搞活商品流通。
在发展经济建设事业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建设。
三、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在内蒙古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加强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团结,加强各民族内部的团结,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造成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历来是我们一切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自治区党委提出“团结、建设”的方针,是对自治区40年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高度概括。
加强民族团结,关键是要加强党内的团结,加强各民族干部之间的团结,特别是领导干部之间的团结。各民族干部,都要做民族团结的模范,都要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多做民族团结的工作。
四、积极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在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方面,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要充分认识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的重要性。民族干部是党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纽带,是党在民族地区工作的依靠力量。大力培养民族干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出发。在积极培养少数民族的党政干部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培养少数民族的经济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
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民族干部。在坚持党的干部政策的原则下,对民族干部的提拔使用上,在同等条件下应予以优先安排,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才干。同时,必须重视培养使用汉族干部,坚持“五湖四海”,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各族干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五、从内蒙古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内蒙古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
要把内蒙古地区的各项事业搞上去,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内蒙古的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经济特点出发,制定适合内蒙古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按着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办事,按着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办事。在工作方法和步骤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忌照搬照抄,搞“一刀切”。
今后的奋斗目标
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们总的奋斗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具有民族区域自治特色和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经济体系,在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并力争超过。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全区人均实际消费额接近1000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元,农民达到800元以上,文化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为更加团结、富裕、文明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实现这一壮观的宏图,最根本的是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让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团结、建设的旗帜,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调动全区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锐意改革,开拓前进,为自治区“七五”计划的胜利实现,为内蒙古的繁荣发展努力奋斗,为祖国四化建设事业,继续作出贡献。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