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对企业承包要加强分类指导
  吕东就当前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提出八点意见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国家经委主任吕东在最近召开的承包政策研讨会上强调,在全国大部分企业已经或将要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形势面前,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注意研究承包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分类指导,抓好成功率。
这次由国家经委调查研究室召开的承包政策研讨会,邀请了部分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经委从事企业改革研究的同志参加。会上各地同志交流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进展情况,着重研究了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围绕如何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如何处理好确保财政上交和增强企业后劲的关系、如何在承包中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如何逐步解决税后还贷等问题,各地同志结合本地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政策性建议。
根据会议的讨论情况和各地同志提出的问题,吕东就当前进一步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提出了八点意见: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目前,各地与中央的财政关系不尽一致,企业状况也千差万别。因此,承包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搞好,在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不必千篇一律,不要被一种形式所束缚,强求“一二一齐步走”。
——一定要坚持承包的原则: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承包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承包的原则不能变,否则就不叫承包经营责任制。条件不成熟的宁可暂时先不包。
——承包要兼顾三头:一保财政稳定增收,二保增强企业后劲,三保提高职工生活福利。承包就是要让企业承担这三方面的风险,而不是减税让利,给企业以优惠。
——承包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要立足于挖掘内部潜力。承包后,企业增加收入有两条路:一条是靠乱涨价,这是条邪路,非把承包名誉搞坏不可。另一条是眼睛向内,通过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承包要和加强企业管理、加强基础工作、推动企业升级结合起来。
——承包的工作重点是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要通过承包,推动企业领导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组织机构等方面的改革,不做好这些工作,承包的基础就不牢固。
——要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实行基数招标,厂长招聘。这是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深化企业改革的新课题,它有利于发掘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经营者、企业家队伍,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但做好这项工作要有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可先在中小型企业进行,大型企业可先在分厂、车间试行。
——创造条件,解决税后还贷问题。税后还贷有利于克服企业盲目投资的倾向,提高投资效益,承包为税后还贷创造了条件。但一下子全部转过来比较难,要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解决,要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和产业改革、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规划结合起来。
——承包企业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从战略上看,促进技术进步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将来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搞不好,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差距还会扩大,在世界竞争中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地位。承包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所有承包企业都要把多创的留利主要用来搞技术进步。这样,企业才能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路子。


第2版(经济)
专栏:

  租赁使亏损企业充满生机
  ——重庆市国营饮食业实行租赁见闻
  本报记者 江夏
到过重庆的人有一个共同印象:没有“吃饭难”的问题。这里的饭馆、小吃店、摊档数不胜数,随处可见,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方便。其中一部分国营饮食业实行租赁以后,也很快从困境中走出来,充满了生机。
以劳务为主的小型微利和亏损企业实行租赁,使这些企业获得了新的活力。在市中区,饮食服务公司经理马庆告诉记者,这两年,全区104个自然门店已有52家实行了集体和个人租赁经营,其中租赁前有28家全年亏损户,现在已全部扭亏为盈。为什么变化这样大?主要是实行租赁后,大大提高了承租者自主经营的程度,经营权、人事权、奖罚权、分配权都交给承租者,上边的干预少了,承租者就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甩开膀子把生意做活。其次,不论集体和个人承租,都必须交保证金或财产抵押。这样,真正的自负盈亏便落在了实处,承租者一方面有了活力,同时也要承担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如果生意不好,就如火掉在脚背上。这种压力迫使租赁企业必须抛弃官商作风,改善经营管理,整顿劳动纪律,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否则,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集体承租的蓉味轩饭店的变化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这家饭店地处市中区的闹市,共30名职工。承租负责人曹学尧,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女经理。在她的领导下这家饭店越办越好。承租前平均每月营业额不到两万元,承租后他们在增加花色品种、提高饭菜质量上下功夫,营业额不断提高,现在已经比承包前增长了一倍。收入增加了,他们没有分光吃光,两年来先后两次花了两万多元装修、扩大了店堂,今年职工又主动投资7000元准备安装空调,扩大营业。这个店的管理和奖罚都极严格:一职工提前关店门半小时,受罚,几名职工私自分食一只卤鸭,也受罚。象这样的事,在租赁前,根本不算回事。蓉味轩开始实行租赁时,因家底薄,除工资外没有奖金可得,职工每人只发2元医药费包干使用。当时经理曾向职工讲明,只要大家努力,企业效益好了,职工福利就会改善。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经理昔日的许诺正在兑现:现在,职工可按工龄长短实报75—95%的医药费,除奖金外,还给每个职工发了房贴、燃料补贴,店里还从福利基金中拿出一部分钱为职工进行了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职工们高兴地说,劳动费了劲头,却活了手头,并普遍感到实行租赁大有奔头。
致于个人承租的,效果就更为明显。九龙坡区黄桷坪贸易公司去年有6家经营亏损的餐馆,租赁前职工都领不到全工资,租赁给个人后,不但很快全部扭亏为盈,足额上交了租赁费,而且开始上交所得税。国营劳动饮食店有一名职工,因工作表现很差,承租后各家饭店都不要他,工作无法安排。公司后来将一间门店租赁给他成立麦卤香食店,每月向公司交租金100元。从此他早起晚睡,惨淡经营,判若两人。为加强竞争,他经营的小吃、蒸菜等增加到20多个品种,顾客花一元就可在这里吃一顿可口饭菜。现在,他一天的营业额就收入100多元,他自己也说:“租赁把懒人变勤了”。
重庆市二商局对本系统饮食业开展租赁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不管租赁给集体还是个人,招标中一定要选择具有一定业务素质、懂管理、善经营的人,这是租赁企业能否办好的关键。其次,要负责安排好职工的去向。企业租赁后,意味着同大锅饭决裂。有少数职工因表现不佳承租者不愿留用怎么办?重庆的做法是,由承租者每月发给基本生活费、医药包干费,让其离店另谋职业。这样做,离店职工的权益有了保障,留店职工也满意。开展租赁的另一条经验,是把工作做深做细,早在1982年,市里就搞过租赁试点。但由于缺少经验,加之在步骤上做法简单化,效果并不理想。九龙坡区总结了过去的经验,从思想动员、拟定方案、进行招标和资产评估,到对承租者进行资格审查、签定合同、办理公证手续,都做得比较扎实、细致,这就增强了租赁双方的责任心和履行合同的严肃性。相反,急于求成,草率从事,都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第2版(经济)
专栏:

  葛洲坝电厂弃水损电数量惊人
  今年弃水损电将突破七亿度明年可能达十三点五亿度 相当于八十一万吨原煤付诸东流
本报武汉7月29日电 记者王楚报道:“今年,葛洲坝电厂弃水损电将突破7亿度,预计明年弃水损电可达13.5亿度,相当于81万吨原煤付诸东流。”日前,华中电网负责人黄芳同志接受记者采访时痛心地说。
葛洲坝电厂是全国最大的迳流式电厂,无自身调节能力,在设计范围内,来多少水,发多少电。由于长江水不能库存,电力不能储存,每年丰水季节,发的电,难以送出去,造成“窝电”。为保证电网、电厂机组安全,只能弃水停机。
据鄂、湘、豫、赣提供的各省用电、发电数据综合分析,利用经济杠杆手段,运用价格机制,是减少葛洲坝电厂弃水损电的有力措施。
目前,葛洲坝电厂不论丰水电,还是枯水电,电价一味只可上浮,不能下跌,更为不合理的是,其售价,竟比其它水电、火电高出一倍多。鄂、湘、豫、赣能并入华中电网小水电容量已高达100多万千瓦;长江汛期,是葛洲坝电厂大发电的好时期,也正是4省小水电大发电的时候。比如,今年江西省汛期与长江汛期同时到来,各省宁可用本省的低价火电、水电,也不愿购买葛洲坝的电力,致使葛洲坝电厂“窝电”,导致弃水,因此,针对用电的高峰低谷不同情况,对葛洲坝电厂电力实行浮动价格,实属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葛洲坝电厂电力“过剩”,一些厂矿企业电力“饥饿症”状况仍十分严重。据了解,鄂、湘、豫、赣用电计算办法,是全年核定指标,如果厂矿汛期多用了电,犹若寅吃卯粮,冬季就没有指标了。宜昌市紧傍葛洲坝电厂,市内工业缺电,发电厂又有输电能力,但宜昌市权衡利弊,还是不敢超用。一些专家曾多次呼吁:在葛洲坝电厂丰水发电高峰时,用电应实行开放,至少不能计入指令用电指标。相反,在丰水发电高峰期,各厂矿应用而未用的电量,不再补供,以促进各企业多用汛期高峰电,减少弃水。
加快配套的输变电工程进度,这是减少葛洲坝电厂“窝电”的关键措施之一。葛洲坝电厂的电力主送鄂东、湘中、豫中,但是,送至湘中、豫中的输变电线路,只因升压装置不全,致使这两个地区不能多受电;而输送鄂东的线路,只因有关部门相互扯皮,至今仍在纸上谈兵。黄芳说,“输变电工程不配套,影响葛洲坝的电力输出,一旦大江电厂全部投产后,这种‘窝电’现象将更加突出。”


第2版(经济)
专栏:三言两语

  政策要先行
  小可
葛洲坝今年将弃水损电7亿度,的确令人咋舌。一方面企业用电紧张,一方面是白白让水付诸东流。面对着这种矛盾的现象,不知主管部门作何感想,有何对策!
弃水损电,究其原因,还是个经济政策问题。为什么有关部门在丰水季节不能变通一下,做到用好水,发好电,促进生产发展?
看来,办什么事情,都要放开思想。减少弃水,加快输变电配套工程建设,合理发电,合理用电,这些道理,很多人并不是不懂。但是,没有实际的鼓励政策,死抠过去的那些条文,结果只能是弃水损电。所以,政策要先行。


第2版(经济)
专栏:

  玉米覆膜栽培技术在北方迅速发展
今年北方九省市区玉米覆膜栽培面积22.96万公顷
本报呼和浩特7月29日电 记者傲腾、孙健报道:玉米覆膜栽培技术已成为农业增产措施中发展最快、增产幅度最大、很受群众欢迎的先进技术。今年,我国北方九省市区玉米覆膜栽培面积已经发展到22.96万公顷,比去年增加309.8%。
1982年前后,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9省市区,开始进行玉米覆膜栽培的试验示范。由于它有明显的增温保湿作用,有利于克服北方一些地区无霜期短、热量不足、干旱、降水少等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因而推广应用面积迅速扩大。
玉米覆膜栽培技术的推广效益是十分明显的。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地区1986年覆膜玉米平均亩产567公斤,比不用覆膜的亩产增产200公斤,亩纯增值75至80元;山西省亩均增收57.7至91.8元。黑龙江、河北、吉林、山西、内蒙古、甘肃都先后出现了小面积亩产超吨粮的高产纪录。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之所以能大面积推广,是因为北方这些省市区重视科学,支持业务技术部门大力推广这项新技术。山西省政府把玉米地膜覆盖作为全省“七五”期间粮食产量翻番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去年秋天省财政加上地、县、乡集资共达1500万元,用于地膜补贴。
在推广玉米地膜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北方9省市区还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水平耕作制度等因素,制订出符合当地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措施。


第2版(经济)
专栏:

  开封流量仪表测试站立足国内更新设备
本报讯 开封流量仪表测试中心站为提高流量计标定规模和精确度,为经济管理、经济决策提供可靠数据,立足国产设备,瞒准国际先进水平,仅用了五百多万元,就改造更新了水、油、汽、气流量校验装置等十五项设备,不仅使标定规模提高六点四倍,还为国家节约外汇三百多万美元。经国家级计量部门验证确认,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刘富海 刘占峰)


第2版(经济)
专栏:

  京广青年设计师推出八七迪赛尔时装
本报讯 广州美术学院首届服装专业毕业生和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青年设计师设计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八七”迪赛尔时装,七月二十八日开始在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展销。迪赛尔是英文“愿望”一词的译音,也与英文“设计”一词译音相近。广州美术学院服装研究室与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设计室把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相结合,推出迪赛尔时装,就是要直接按照消费者的愿望来设计时装。


第2版(经济)
专栏:

  田地遭大旱 庭院一片绿
惠水县“四小”庭院经济生机勃勃
本报贵阳电 记者潘帝都报道:尽管今年遭遇罕见大旱,但贵州省惠水县由于积极推广和发展“四小”(小果园、小菜园、小牧场、小加工场)庭院经济,全县农村经济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许多农民根据自家的生产条件和市场的需求,把家庭剩余劳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想方设法在院落和房前屋后的空隙地上办起了小果园、小菜园、小牧场、小加工场,经济效益很明显。有的农户还在经营过程中不断扩大规模,使家庭逐渐变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化商品生产单元。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县从事“四小”经济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6.4%,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四小”庭院经济的发展,给惠水县农村经济和农民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商品观念增强了,农村市场更加繁荣活跃了。今年上半年全县乡、镇集市贸易的成交额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县农村有各种工匠艺人1300多人,有小加工场1240多个,几乎所有工匠艺人都有了用武之地,不少人还带上了徒弟,向他们传授技艺。


第2版(经济)
专栏:增产节约第一线

  连云港重点工程节约见成效
  三项工程节省投资210万元
本报讯 连云港市各工程建设单位深入开展“双增双节”运动,认真抓好重点工程的节约。国家重点项目连云港碱厂茅口取水厂、马山净水厂和市新墟一级公路自来水管道改线工程开工前认真审查,仅这3项工程就可节省投资210万元。
该市各工程建设单位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修改不合理的设计、节约工程造价。连云港碱厂马山净水厂,厂址自然斜坡最大高差20.85米,原设计方案将斜坡抛填成标高20米的大平台,需要动用土石方达16.8万方,工程造价175万元。市建设开发公司审查图纸认为,原设计方案不科学。经原设计单位认可,依山就势,分成3个绝对高度(16米、18米、20米)设计水厂,使全部工程节约90万元,缩短工期3个月。
他们还坚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该市新墟一级公路,原自来水管道需要变动30多处,耗资145万元。市自来水公司认为原方案搞全线调整,不符合从俭办事的原则,提出了扩大涵洞横断面和变动涵洞比降的局部调整方案,使整个工程缩短工期近3个月,节省投资80多万元。
(傅坚)


第2版(经济)
专栏:增产节约第一线

  利用城市废品 创造社会财富
杭州一批乡镇企业生产有方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胡宏伟、新华社通讯员吴冬三报道:从城市废品收购站和一些工厂拉来的废旧塑料袋、片与塑料制品下脚料,经过杭州丁桥塑料制品厂加工,就变成了生产雨衣、笔记本封皮等的好材料。这个厂的蒋云星厂长说,仅今年1至4月,他们就从“废料”中“拣”回了200多万元。
在杭州市近郊,这样从“城市垃圾”中拾宝的乡镇企业,目前已有30余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去年创产值7000万元,利润500多万元。
杭州市乡镇企业主管部门注意与城市建设配套,利用垃圾,创造财富。过去,杭州皮革厂每年为数以百吨的皮屑出路发愁,现在江干区彭埠化工厂成了这些“垃圾”“大买主”。他们以此为原料,生产出丝绸印染行业的主要助剂613洗涤剂,产品畅销山东、河南等地,今年1至4月已创产值50多万元。
对这些从事城市废品加工的乡镇企业,杭州市及各区主管部门积极加以支持,并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减免税收。


第2版(经济)
专栏:增产节约第一线

  “吃”垃圾“吐”宝贝
佳木斯出现新型企业
本报讯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领导另辟蹊径,利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垃圾建立起三十四家乡镇企业。这些企业自一九八三年以来,“吞食”垃圾三十一点四万吨,实现产值一千八百万元、利税三百万元,群众称赞他们“吃”垃圾,“吐”宝贝。
佳木斯市郊区陆续办起来的这三十四家工厂,利用来源广、数量足的废钢铁、废纸、废塑料为原料生产了铸铁管、箱板纸、塑料天棚板等六类二十余种产品。大部分产品物美价廉,行销国内各省市。
(杨中川)


第2版(经济)
专栏:

  把根扎在农民之中
  ——南漳县供销社改革纪事
  本报记者 蒋亚平
农民是“老板”
面庞瘦癯、微微谢顶的陶礼衡,同许多愁眉苦脸的县供销社主任不一样。在他的眼睛里,你总能捕捉到一种自信的笑意。明明是南漳县供销社主任,人们却常叫他陶“老板”。
南漳人叫陶礼衡“老板”,不仅仅因为他手里攥着一批农民急需的化肥、薄膜、农药,还因为他领导的供销社,没有在流通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陷入困境,而是坚持改革,自辟蹊径,获取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口袋里有钱。
通常,在农民和供销社的关系上,人们多是强调前者对后者的依赖。被称为“老板”的陶礼衡和他的同事们,面对着近年流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少环节”的崭新格局,却喜欢反着看二者的关系:农民不搞商品生产,供销社收什么?农民收入不提高,两手空空,供销社卖什么?买卖不兴旺,供销社的效益打哪来?
一个简单明确的答案,作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他们改革的始终:农民才是供销社的“老板”,决定着供销社的生死存亡,供销社只有诚心诚意把根深扎在农民之中,才能从“官办”窠臼中一步步走出,获得新生。
棒打不散
和全国其他供销社一样,南漳供销社改革最先的动作也是广泛吸收农民资金入股,吸收农民参加各级理事会、监事会。但是,几年的实践证明,在现有体制下,农民对供销社的管理、监督,很容易流于形式。农民入股资金,已占供销社流动资金的40%,这对供销社来说,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数额。可农民呢?人均才5.7元,按规定的10%比例分红,每个农民一年仅获利0.57元。这点小利,根本刺激不起农民对供销社的信心和热情。显然,改革需要探寻更有实效的形式。
他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农民一方面冷漠地、被动地应付供销社改革中一些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的形式;另一方面,又以崭新的方式,主动地、急切地向供销社靠拢和渗入。
对农民的这种主动靠拢和渗入,南漳供销社反应敏锐又积极。九集区泉河酒厂的兴办和发展,展示了供销社经济和农民经济在改革中一种新的成功组合。农民出土地、原料、劳力,供销社支持资金、派管理人员、负责销售,利润四六分成。这个厂1985年投产,到1986年底,实现产值101万元,利税10万多元。正是以这种利益攸关的经济实体为纽带,基于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双方互相补充,携手并进。近二三年来,南漳供销社先后投资250万元,同农民们联办食品、饮料、建材等近10个乡村企业,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头5个月,这些联办企业的总产值达242万元,实现税利31万元。
如果说这种工商联合,使供销社经济在原肌体外,发育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生长点,那么,大力发展同农民的商商联合,以改造和取代那些长期设施陈旧、经营品种单调的供销社最基础组织——双代店,则使供销社原肌体中日渐萎缩的组织,重新焕发出活力。
两年前,当肖埝镇火田村三组的俞志福走进供销社大门,要求联办商店时,南漳供销社立即抓住了这个事后看来意义深远的机会。想办商店的俞志福,盖起三间红砖房,做好了货架、柜台,万事俱备,却因只欠“东风”——资金,开不了门。在供销社,他提出:“我出房屋、柜台、货架,供销社出商品资金,共同办店。”双方一拍即合。这个名副其实的合股联营商店,开业一年半,购销额达15万元,俞志福分得红利2000元,供销社分得红利2600多元。
这种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投资、共负盈亏的联营商店,对农民和供销社都很有吸引力。到今年5月,这种联营商店开办了73个,头5个月,购销总额达328.5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8.8%。
联办企业、商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与农民结成棒打不散的经济关系,这不正是供销社改革所孜孜以求的目标吗?!
“感情投资”
改革中如何理顺同农民的关系,南漳供销社有两个基本思路。除了努力改革旧体制,通过经济利益纽带同农民紧紧捆在一起外,就是竭诚为农民发展商品生产、乃至生活服务。
帮助农民建立高效益的商品生产基地,尽力满足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要,是供销社为农民服务的基本任务,也是扩大自身购销业务、进而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一项“基本建设投资”。改革之初,南漳供销社便对此很重视。他们与其他部门配合,已在全县建立起26万亩食用菌、果药茶、粮棉麻商品基地。
最近两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他们逐渐把服务领域扩大到更大范围,形式日益多样。农民对科学种田陌生,他们便扶持起数百个科学种粮、种棉示范户,建立起75个技术咨询处;生产工具配置不足,他们便出租喷雾器、犁、耙,还出租碗筷盘碟、自行车、照相机;农村机械紧张,他们买回拖拉机、农机具帮助农民耕田耙地。最近,他们又同有关部门签订了购买农用飞机和培训飞行员的合同……
这些服务,许多是无偿的。有的有偿,也是微利或无利。喷雾器一小时收费6分,犁耙每天0.3元,拖拉机下田,耕、耙全套农活,每亩7元,比当地通行价格低1/3。这些服务,不仅能切实解决农民的各种困难,还能增加农民对供销社的信任和依赖。南漳供销社称之为“感情投资”。
心诚则灵。正是这种“基本建设投资”和“感情投资”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使南漳供销社日趋兴盛:1981至1986年,农副产品收购每年递增22%,生产资料销售每年递增7.2%,生活资料销售每年递增9.4%,利税每年递增6.6%。前不久,商业部一位副部长到南漳调查后,称赞他们是改革“比较快、比较好的类型的代表”。


第2版(经济)
专栏:

山西省阳城缫丝厂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注意严把产品质量关。该厂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两次荣获国家优质金牌奖,产品出口每年可为国家换回300万美元外汇。图为女工在认真缫丝。 张志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