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花晚节香
  ——写在《肖劲光回忆录》出版时
  肖克
在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前夕,我去看望肖劲光同志,他告诉我,他写的《回忆录》出版了。
肖劲光同志的名字我早就知道的。那是北伐战争时期,曾在征途看到第二军第六师的布告,署名的有党代表肖劲光。从此,留下了印象。1931年冬又听到他的名字了,在宁都起义部队编为五军团时,他是军团政治委员。我想,他要把一个旧军队改造为红军,政治责任多么重大啊!不久又看到他翻译的《野战条令》,敬慕之心,油然而生。在以后的党内生活中,他受到错误的批评和处分。长征途中,听到他恢复工作,觉得理所当然,因为我们虽无直接交往,但总觉得他是革命榜上的著名人物啊!
长征结束后,我们在延安多次见面,并一起参加六届六中全会;解放战争时期,同在四野工作;特别经过10年浩劫,同志间增加了更多的了解。近几年来,我听说肖劲光同志一直在致力于回忆录的写作。他多次说,他一生为党做了些工作,也有不少缺点错误,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写下来,供后代借鉴和参考,并说这是去见马克思之前的唯一心愿。他耄耋之年还不辞辛劳地撰写回忆录,这正是革命家的风格啊!
肖劲光同志长期以来,在党内军内担负许多重要的领导工作,他以丰富的经历写成的回忆录,不仅说明了他个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历程,这就决定了《肖劲光回忆录》的历史价值。这本回忆录,反映了肖劲光同志在建国前30年戎马生涯的经历,记述了他与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历尽千辛万苦到苏联寻求革命真理的过程及在苏联所见所闻,特别是为列宁守灵的亲身感受,感人至深。肖劲光同志对北伐战争的回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史实,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使我这个北伐战争的参加者也倍感亲切。肖劲光同志在宁都起义后改编的红五军团中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批评了10年内战时期党的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危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如何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方才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的过程。延安10年,是毛泽东思想成熟和发展的辉煌时期,肖劲光同志记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毛泽东同志进行艰苦的理论创作的情景,特别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搞摩擦的斗争中毛泽东同志的策略思想的理解和回顾,是很有历史价值的。解放战争时期,他与陈云同志一起领导了坚持南满的斗争,指挥了著名的“四保临江”的战役,以后又与肖华同志一道指挥了围困长春的战役,参与指挥了衡宝战役。这部回忆录,记述了作者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人民解放战争的体会,具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总之,《肖劲光回忆录》是肖劲光同志奉献的一笔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属于党,属于人民。
不久前,我曾书一条幅送他,上面说:“黄花晚节香”,借以表达我对这位老同志的敬慕之情。现在肖劲光同志的回忆录问世了,我相信,这本书将给党史、军史及军事学说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有益的素材。它会象晚秋的黄花一样,以晚节之香而洋溢于历史的长流中。同时,我还热切地期望着《肖劲光回忆录》续集早日出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戎马生涯女儿情
  ——“中国女兵征文”活动侧记
  建征
半年前,为了纪念建军60周年,《昆仑》编辑部、《中国妇女》杂志社和《中国妇女报》社联合向全国发出了一则征文活动启事:“……我们热切期望广大女军人和曾在军中度过一段生命岁月的女性拿起笔来,描绘女军人生活和女军人眼中的世界,为文学和新闻画廊增添更多的女性的英姿风采……”
应征的稿件纷纷涌来了,汇集了祖国山河的阵阵长风,送来了军旅姐妹们的片片真情。作者履历中标示的年龄,最小的还不到20岁,而年逾古稀的老前辈更不乏其人。我们的作者来自中国革命每一个历史时期入伍的娘子军们,她们用曾经拿过枪的手,又拿起笔来。
“我是一个妈妈兵,孩子今年两岁,我白天要训练、值班,回家要做饭带孩子,这篇稿子是在孩子睡了以后,利用十几个晚上写成的……”“我就是要写一写这些妈妈兵,她们做的很多是男军人做不到的……”读着这样的信,我们常常会热泪盈眶。已经离休的73岁的老红军康捷大姐,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却两次蹒跚地爬上编辑部三楼送稿,她拉着我们的手恳切地说:“我的稿子艺术性不行,我不是作家,我就是要表示一下对你们这个活动的支持。”
读了大量来稿之后,我们才明白这是一次女军人们对自己军旅之路的回顾、总结、思索的机会,是她们从军人加女人这个角度对社会的审视和探讨,这其中意义远远深刻于一次文学庆祝活动。原在空军某部当兵现已转业的张欣,在她的散文《绿字》中写道:……我也穿日本产的合体的套装,也剪发尾微屈的“秀姿”发型,也化不为人察的淡妆,但是一外出办事,人们总是说:“你当兵的年头一定不短吧?”就仿佛身上被烙上了一个深深的“绿字”……那绿字便是军队馈赠给女孩子们的礼物:质朴、爽直、坦诚,在她们走入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时,有了绿字的点缀便显得更美。人们常常感叹女人的生活与事业的不可调和,而作为军人的女人,这其中的艰难则更胜一筹。总政话剧团创作员燕燕在她也做了母亲之后,才真正懂得了自己在那偏远的山沟当新兵时,女连长为了把她们训练成真正的军人,决然给刚满月的儿子断了奶的内心苦楚,她为此深情地写下了散文《边边沟絮语》。这几篇作品为我们军队中数万个默默工作着的女兵们向社会大声呼吁真诚的理解和关注。军人离不开战场,从龙志琴的《蓝烟》和王颖的《带褐色斑纹的小老虎》两篇小说中,便可以进一步地思索当代军队女性与当代战争的关系。
80岁的蹇人的《千里从军记》和76岁的黄杰的《两湖书院话当年》,同时写到了当年的武汉中央军校,写到了在中国大革命的浪潮中诞生的第一支中国女兵队伍。这两位老大姐能亲眼看到由她们奠基的中国娘子军已经发展成为如此壮大的队伍,她们可以欣喜地告慰当年牺牲的同伴了。新四军时代的女兵罗琼、林果寄来了真情动人的散文;1938年入伍的老作家菡子从正在写作中的长篇小说里选取了最喜爱的一章《红叶无恙》。《红军浪漫曲》这个题目是十分吸引人的,军队中年女作家铁竹伟机警地抓住了这个过去不曾打开的题材领域——老前辈们的恋爱婚姻故事。这一段当年被认为仅属于老红军自己的打算,而且永远保存在心灵深处的秘密,还是留给孩子们更好。可能青年们在今天的爱情生活中需要这个历史的参照吧。
征文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走访了几位老大姐。年近八旬的李贞将军说:“你们办了一件好事,谢谢你们。”我们也向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大姐致谢,她从始至终替我们出主意,想办法,让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老红军张文大姐愉快地给我们讲起了她同洪学智部长的草地结婚:“长征的时候有什么呀?两块门板一拼,一碗青稞面,就算是仪式了。结婚后三年不在一起,谁知道谁到哪去了,我以为他牺牲了,他以为我走丢了……”毫无疑问,这将会是我们的《红军浪漫曲》的续篇。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又是春光一片
——看陈爱莲第二台舞蹈晚会感言
  赵国政
著名舞蹈家陈爱莲在华超、季锦武、田野、陈婕等人的协作下,向首都观众推出了她的第二台舞蹈晚会;这是她在表演艺术的长旅中为自己开创的又一个新的起点。
人们都知道,作为形体艺术的舞蹈,要求它的表演者除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外,最现实的就是他们的肢体要有急骤的伸张、瞬间的收缩、飘洒的轻柔、爆发出力度的种种能力,才能完成舞台表演的使命。但是,无情的岁月、年轮的递增、体力的衰退,一天天地削弱着这种能力,剥蚀着舞蹈演员的艺术生命。
然而,在这一般的规律中也有例外。你看,还差一年,陈爱莲便将年逾半百。可她在双人舞《拾玉镯》(曹之光编舞)中通过那双富于青春魅力的眼神、细微丰富的形体表情,却能把个刚到豆蔻年华的孙玉姣表现得娇羞稚嫩、芳影怜人。在另一个双人舞《黄昏》(她自己编舞)中,把当代大学生青春期的充沛和旺盛,对未来、对生活满怀的梦幻和诗情,体现得肖似神居、明媚动人。舞剧《繁漪》(胡霞霏、华超编舞)是晚会中既需体力又需技术的重场戏。但是你看,她那些张力很大的跳跃,稳稳当当、干干净净的各种旋转,以及空中地面跌宕起伏的双人舞技巧,完成得却是绰有余裕。自然,台下的观众、舞界的同行,对她的晚会会有不同的领略。而对于我,却从中得到这样一个信念:作为人,生命有限;作为表演艺术家,舞台青春终难久留;但信心、毅力、苦斗,的确可以伸延艺术的青春,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再辟一片春光。
作为舞蹈表演家,其职能就是要把编导意念中的艺术形象,赋予生命,赋予灵魂,赋予与其心魂相宜的舞蹈动作。一句话,就是把编导的舞台构想变成舞台的现实。这是一项凝聚着才能和心血的创造性劳动。这方面,陈爱莲具有不可多得的才华。她是一位极其严肃、极其勤奋的创造者。每当一个新的角色摆在面前,她都要对其作独特心态的分析评价,几乎象医生对其解剖对象那样一丝不苟。唯其如此,她才完成了从生活的陈爱莲到舞台形象的嬗变。她自己的首创作品自不必说,即使别人演过的作品一经她手,便具有了她的特色和美感。舞剧《繁漪》曾经由森小凤和蔡红演过,前者以内在情感取胜,后者以技术娴熟见长。可是经陈爱莲创造后,更强化了这个人物的特性,使之内外相谐、浑然一体,把繁漪这个身遭不幸、同时也为他人铸成了不幸的复杂性格表演得恰到好处。
在舞蹈风格上,陈爱莲向以中国古典舞著称;在形象塑造上,留给人们更深的则是窈窕淑女的印象。而在这台晚会里,无论其风格和形象都呈现着多样化的格局。对此,有人点头称道,也有人可能有异议。不过我想,在这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既要允许艺术家遵循以往的创作轨迹,也应允许他们拓宽审美视野,掌握多种风格和手法,以便更紧地追踪时代,贴近今人,观照千变万化的当代生活。在《钟声》(张明伟编舞)中,她所扮演的“舞蹈女神”有个反复出现的舞蹈动作——两臂不断地向着前方推拨。这使人似乎产生一种联想:正是她自己,在拨开艺术理想的雾障,推开新的舞蹈圣殿的门扉,象是在寻找自己,又象是在探索未来……


第8版(副刊)
专栏:

  老山兰叶
  张悦
“八一”前夕,我收集叶片的本子里又新添了一片老山兰。细长的叶面上,有天然的青绿色,有被硝烟熏成的桔黄色,还有几滴清晰可见的暗红色。它是我的好友玲玲从南疆前线寄来的。一口气读完玲玲的来信,我才知道这片小叶有着不平凡的“身世”。
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玲玲和“三八”救护队的姐妹们冒着敌人的子弹,把一名比自己重的伤员背下前沿阵地。回到救护队,她的膝盖磨破了皮,双肋血迹斑斑,两手一片血肉模糊。
这位身中数弹、没掉一滴泪的战士,躺在病床上,拽着玲玲的胳膊,忍不住失声恸哭。他从衣兜里掏出一片一寸多长的老山兰叶片,放到唇边吻了吻,递给玲玲:“小大姐,我没有什么能感谢您的,这个,是我在猫耳洞里用罐头盒养活的,您留下,做个纪念吧!”
玲玲的心忽悠一颤,连忙伸手接住,轻轻地贴在胸前。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一个黑脸大汉闯了进来,他扬起手里拎的一网袋苹果,眉飞色舞扯开粗喉咙:“哈哈,小李子,你一个人报销了九个敌人,弟兄们都要求给你报请一等功哩!”
那小李竟慌了神,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吃力地说:“哎呀,连长,弄错了,弄错了,我只放倒了两个。”
连长说:上级观察所已经证实,在他的哨位前敌人拖走了九具尸体。
连连摇头的小李子急得口吃起来:“真,真的,只,只有两个……其他可能是别,别的哨位同志开枪打的。”
连长似乎没听见小李的申辩,留下苹果就走了。同屋的病友一下子把小李围起来,有的伸出大拇指:“哎哟,有眼不识泰山,英雄就在眼前!”有的抛起苹果:“功臣请客了,使劲吃呀……”那小李只咧了咧嘴。
入夜,玲玲查房时,发现他在床上躁动不安,整整一夜没睡踏实。黎明,他早早起来,坐在床头,用左手吃力地写着什么。玲玲跑过去一看,不由地吃了一惊,厚厚的一叠白纸上,落满了歪歪扭扭火柴盒般的大字。
敬爱的党支部:听连长说,大伙都为我请功,我非常感激。同时,心里又很不安。在这次战斗中,我虽然身上七处负伤,被敌炮弹炸掉
了一只胳膊,但自己确实不够一等功条件。说实话,上前线,谁不想立功?更何况赫赫一等战功!在有的人看来,到手的荣誉、功劳就这样白白甩掉太可惜了。在我看来,这不可惜。上报战果掺不得半点水分,靠虚报浮夸得来的荣誉不硬气。掺一点水分等于向社会投放一滴毒素。一坑自己,二害领导,三坏了社会风气,这样做才叫可惜呢!……说得多实在呀,就象那片老山兰叶一样质朴,老山战士的心灵,就象老山兰叶一样高洁。
玲玲在信的末尾写道:“好姐姐,你让我给你寄一件最有纪念意义的战地礼物,我挑来选去,最后只有‘忍疼割爱’。我想,这片小叶对您这个新闻工作者来说,可能更有意思。这些年来,人们从心底里呼唤,远去吧,大话,空话,假话;归来吧,说实话,讲真话,掏心里话。希望您带头身体力行。”
我小心翼翼地把这片老山兰叶夹在本子的扉页,珍藏在心中。


第8版(副刊)
专栏:

  陈爱莲舞姿(速写)  李建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