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年轻干部应当能上能下
  宋任穷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全国有100多万老干部从大局出发,退出领导岗位,为推动干部制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有50多万中青年干部走上县处级以上领导岗位,各级领导班子和整个干部队伍在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前进了一大步。这是党目前最大的要求,也是历史的需要,这就有力地推进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老同志到年龄就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已经基本上形成制度,现在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年轻干部也应当做到能上能下。
党章第三十七条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者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职务的任免和调动都要服从工作需要。工作需要上的就上,需要下的就下。这几年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绝大多数在这方面表现是好的,他们不计较个人名位,坚决服从组织调动,不少同志还主动要求到困难地区和基层去,尽心竭力地工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看到这些,我们老同志是很高兴的。但是,也有一些年轻同志对职务的升降看得很重。他们只能上不能下,职务往下调整时,就闹情绪,要组织上给“说清楚”;个别人官欲很强,以至公开伸手要官。这些现象表明,有些年轻同志没有摆正个人同组织的关系,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没有过好党性关,如不及早觉悟,难免要栽大跟斗。为了帮助这些年轻同志,对于他们的这类缺点,特别是在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老同志有责任严肃地向他们指出来,经常提醒提醒,对于极少数毛病比较突出、经多次教育帮助仍不觉悟的同志,更要击一猛掌,使他们出一身冷汗,醒悟过来。
一个干部的成长,需要经过各种磨练和考验。职务调整特别是往下调整,也是一种考验。过去战争年代,干部的职务变动是经常的。今天在前方作战,明天可能调到白区搞地下工作。当时,大家都有一种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党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想的只是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不但不考虑什么职务的升降,连个人的生死都置之度外。有些同志在革命处于低潮,共产党员遭到屠杀的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加入共产党,哪里想到要当什么官。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又是执政党,社会环境不同了,党的地位和任务不同了,但是,对于共产党员来讲,个人服从组织,一切服从党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传统,是决不能丢的,必须继续发扬。希望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不论职务是往上提还是往下降,都要振奋精神,积极进取,为人民多办好事。
这几年,根据党的干部政策和对领导班子实行“梯队配备”的原则,选拔了一大批年轻干部,这是正确的。这是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表现。今后,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更全面、更切实有效地实行干部“四化”的方针。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总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发现、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年轻干部。
现在,年轻干部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对年轻干部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一方面,要充分看到年轻干部的长处,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诚心诚意地支持他们大胆工作。另一方面,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年轻干部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特别要帮助他们不断增强党性,过好党性关。要使他们懂得,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名誉、地位、权力,时刻警惕以权谋私的错误和滋长官僚主义作风。这才是对年轻干部真正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干部“四化”的方针。
实行能上能下,不只是要适时调整那些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即使工作一般能胜任,但放到另外的岗位更能发挥其长处,或者有更合适、更优秀的人选接替,也要进行调整。这项工作政策性很强,组织上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既要注意帮助年轻干部提高认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工作的调整,又要根据干部的德才条件合理调整职务,使每个干部都能在相宜的岗位上充分施展才干,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还要注意克服那种“不犯错误不能下,下了必定是犯错误”的旧观念的影响,造成有利于干部能上能下的社会舆论环境。
我们相信,只要认真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真正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就可以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整个干部队伍增添生机和活力,从而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得到延续和发展,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增进相互了解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部队建设
我军同八十五国军队建立联系
据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柴世宽)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外国军队高级领导人的互访近年来广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空前活跃。这些是我军对外关系中的两个显著特点。
国防部外事局的负责人今天上午在接受本社记者单独采访时指出,我军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增进同外国军队的了解和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我军建设。这位负责人把我军对外关系的现状作了如下的概括:同朝鲜、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亲密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着团结与友谊;同巴基斯坦、泰国等友好邻邦的军队保持经常的联系,开展了多层次的交往;同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军队互相同情,发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关系;与此同时,也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同其中一些国家的军事技术交流也很活跃。
这位负责人说,我军近8年来出国访问的各类代表团有200多个,计3000余人。其中90个代表团是由军队领导人和高级将领率领的。目前我国同85个国家的军队建立了联系,中国在60多个国家设立了武官处,同时有45个国家在我国派驻了武官。
这位负责人说,我军的对外交往是国家在1978年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后活跃起来的。在继续增进同外军的友好关系的同时,我军对外专业技术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渠道日益增多。
外事局负责人指出,我军对外交往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为遭受侵略、压迫的国家和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军事援助。过去,我们曾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许多非洲自由战士提供过军事援助;今天,在他们赢得了国家独立后,我们又为这些国家的国防建设提供装备、培养人才。这是我们应尽的国际义务。
这位负责人最后强调,我军对外交往的规模今后将继续扩大,同外军合作的领域更加广泛。他说,今年5月匈牙利人民军艺术团来华进行演出访问,打破了我军同东欧5国的军队20多年来互访中断的局面。可以预见,我军同这些国家的军事交往将逐步开展起来。
他说,为了造就高层次的军事指挥人员,我军从今年起将派遣优秀的年轻军官到外国的军事院校深造。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对党员系列化管理 提高教育实际效果
遂平县在党员中实行“评议建卡”制度
本报讯 记者李杰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委为实现对农村党员的系列化管理、提高党员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全县党员中普遍实行了“评议建卡”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遂平县部分党员中曾一度出现:“党员和社员只差五分钱,没有多大差别”的糊涂认识,有的还认为“种好责任田就是好党员”。针对这些错误想法,县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车站乡焦庄村党支部对党员实行“评议建卡”制度,使先进党员有了光荣感、后进党员有了压力,提高了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去年6月,遂平县委在全县普遍推广了焦庄村党支部的经验。
“评议建卡”主要采取个人总结、党小组评议、群众评论、党支部审核,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总结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情况,参加党组织生活、交纳党费情况,执行《准则》,遵纪守法和与不正之风作斗争的情况,以及是否积极主动地帮助包户群众发展商品生产,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做好民事调解工作等,半年一小结、一年一填卡,年终将鉴定卡存入个人档案。
遂平县在全县实行党员“评议建卡”制度后,受到党内外群众的好评,取得初步成效。这种对党员实行系列化管理的作法,克服了“党不管党”的现象,加强了对农村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增强了广大农村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使他们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车站乡焦庄村老党员任大纯,60年代是省、地学雷锋标兵,70年代抗洪抢险修复铁路中荣立二等功。但到了80年代,他落后了。实行“评议建卡”制度以后,思想深受触动。去年在整修砂石公路时,为防止群众乱拉铁路路基上的石子,他主动到铁路上巡逻,保证了铁路运输的安全。“评议建卡”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党风的好转,密切了党群关系。现在,这个县大部分基层党支部都比较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从严治党。为减轻群众负担,请客送礼、大吃大喝的少了,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多了。任马店党支部把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办电,为群众办人身保险。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第四届台胞夏令营开营
本报北京7月27日讯 记者孙少峰报道:全国台联今天上午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台胞夏令营开幕式,以此揭开了第四届台胞夏令营的序幕。参加这届台胞夏令营的海外营员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联邦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共计161人,平均年龄为24岁。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广泛运用先进技术
  我军测绘部队积极参加经济建设
据新华社北京电 (通讯员王友齐)据总参测绘局崔世芳局长近日透露,诞生在红军时期的我军测绘部队,目前已经结束了靠一张图、一块板、一支笔作业的状况,广泛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展测绘保障,在完成国防测绘任务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殊优势,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
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测绘部队在我国中近海大陆架范围内完成了基本海道测量,近几年又普查勘测了沿海18个港口的水域情况,为国家对外开放后国内外船舶海上航行标明航路,指明航向。国家决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正负电子对撞实验室。测绘兵不分昼夜奋战,勘测了这项重点工程的每一个点和每一条线,获得了准确的数据,使工程进展顺利。
我国已发射成功的每一颗人造卫星,都渗透着测绘战士的辛勤劳动。他们为发射提供精确的地心坐标和其他有关数据,进行精密的测轨、定轨、定向、装调设备,并且能对正在高速飞行的卫星作精确的测定,保证发射和试验圆满成功。
据悉,遍及陆、海、空军的这支测绘专业兵种部队,还担负并完成了查明长江源头、测定珠穆朗玛峰精确高度、调查资源矿产、治理黄河和淮河等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的任务,参加了如葛洲坝水利枢纽、龙羊峡高压输电线路、宝成铁路、长江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团中央全国青联慰问天津警备区战士
据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当推着平头的姜昆26日出现在天津警备区某师时,战士们和在那里参加军训的天津大学的学生们都乐了:“姜昆,头发怎么推得这么短?”姜昆笑着说:“正在拍部电影。”
“姜昆来一段!”“好!”酷热的夏日,气温高达36度。大家把姜昆和他的搭档唐杰忠团团围在中间。姜昆、唐杰忠顾不得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便说了一段《子》,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姜昆、唐杰忠是随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的慰问团来到天津慰问子弟兵的。
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刘延东的率领下,慰问团来到营房、训练场,向广大指战员表示节日的慰问。刘延东在讲话中要求广大团员和青年学习解放军高昂的革命斗志、英勇的献身精神、严密的组织纪律,更加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加慰问团的首都一批知名中青年演员,冒着高温为战士们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郁钧剑、佟铁鑫、金曼的独唱,谢莉斯、王洁实的男女声二重唱,廖莎、叶矛的男女声对唱,刘全刚、李金祥的相声等,博得战士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他们铺平生活之路
  ——记中国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
  许步东
最近,我走访了一所特殊的学校,她象一株破土的新笋,诞生在曾经历过大地震灾难的遗址之中。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些拄着单拐或双拐,安着假臂、假腿的肢体残疾青年,最小的16岁,最大的38岁。两个班次,共70人。他们从全国八个省市聚集到这里,不是单纯学习基础文化,而且学习中医专业和无线电修理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后,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这就是由唐山市交通局医院创办的全国第一所残疾人职业技术学校。
这所学校的创办人、共产党员王志平原是位中医师,毕业于河北医学院,今年39岁。改革年代被推上唐山市交通医院领导岗位后,他发现唐山是残疾人较集中的地震灾区,仅“7.28”大地震就造成2.6万人致残。一些残疾人渴望为四化作贡献的迫切要求,深深地感动了王志平,他决心创办一所残疾人技术学校,为残疾人铺平生活的道路。为了解决办学资金和校舍问题,王志平主动找到市政府、市民政部门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求援,筹措了5万元钱。又与同志们商量,将分隔两处的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合并起来,腾出房子做为校址。学校于1986年4月15日正式开学。
残校问世后,很快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国际慈善组织的关注和支持。唐山市政协、交通局给学校送来洗衣机、录音机;市印染厂无偿提供师资;市卫生局、劳动局将残校纳入培训计划,负责发放结业证书,优先推荐安排就业;四平监狱一名工作人员电汇100元钱尽微薄之意。去年6月12日,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引荐下,联合国国际劳工部负责亚洲、太平洋地区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埃德·萨克斯坦先生
(美国人)来残校访问,他建议把该校作为亚太地区的重点,还代表联合国给残校以经济资助。
残校的创立,确实给残疾青年带来了福音,成为他们不幸命运的转折点。在残校,他们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看到了希望之光。有个地震中截去左臂、切断右手中指的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曾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险些丧生。入学后精神愉快,心胸豁朗,现已结婚成家,还得了个胖小子。一位从小患先天性脊柱裂,下肢失去正常功能的姑娘,曾想自绝于人世。来到残校后,又爱唱歌,又爱朗诵,成为校园里的百灵鸟。只要你走进这所学校,就会感到整个校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里没有忧愁,没有冷眼,只有由衷的笑脸和互相团结的身影。
“我们不需要同情和怜悯,而希望人们承认和尊重我们的人格和社会地位。对于社会,我们并不苛求,只希望允许我们用健全的大脑和不健全的肌体,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成为一个有用处的人。残校已经为我们架起一座通往生活彼岸的桥梁。”
这是所有残疾学员的共同心声,也是全社会正常人共同的责任。据了解,这些残疾青年到校学习一年后,很快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术。放假回家后,他们中有的给病人切脉、针灸、开药方,解除痛苦;有的为正常人修理电视机和家用电器设备。他们用行动向人们证明:他们是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军民之间征文

  坝上“郎中”
6月下旬,我去张家口地区采访军地两用人才的开发使用情况,听说尚义县有个24岁的退伍军人银志满开办了个体诊所,我决定去看看。
迎着塞外习习凉风,汽车翻过几道山梁,在一个小煤矿的生活区停下。我们朝着挂有“个体康复诊所”牌子的土屋走去。这间临街的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被隔成两段。外间放着多抽屉的中药柜和两层的西药箱,一张旧桌子前边放方凳;里间摆着一张双人床,被子叠得象刀切豆腐一样整齐。小银医生不在家,他新婚的妻子已学会打针、司药,在应酬门面。
门前聚满了候诊和看热闹的人。我趁机和他们攀谈起来。一个姓刘的中年妇女说:“俺前几天病得卧床不起,小银大夫每天到我家打针、输液,他人可好了。”一个蹲在地上吸烟锅子的老农说:“我的右眼瞎了好几年,可银大夫给我做手术后,现在看东西清清亮亮。银大夫的医道真高明!”
“这里矿上有医院,为什么你们都愿在这里看病?”我问。“矿上医院下班不看,休息日不看,哪有这里方便?”“银大夫看病认真,不管白天黑夜,随到随看,有的病人来不了,他就到家里去看。”“他还不收挂号费、出诊费。”
众人七嘴八舌中,银大夫回来了。他个头不高,乌黑的头发,红红的面颊,身着短袖旧军装上衣,显得很精干。
银志满1981年11月应征入伍,他所在的部队培育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抓得很紧。4年里,他学习了中医专科教材,并有机会进医院进修了内科、外科和小儿科专业,掌握了一些医疗技术,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去年1月退伍回乡后,他看到家乡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乡亲们看病困难,在县民政局、武装部等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县卫生局的考试,领取了河北省个体医生开业执照,于当年7月15日正式开业。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银志满为坝上6个乡、50个自然村的群众和矿区干部职工家属看病2800多人次,为500余人设立了家庭病床。通过他的精心治疗,挽救了一些危急病人的生命。
小银成了当地有吸引力的新闻人物。经他治疗过的军属大爷大妈常常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俺写信告诉在部队的儿子,要他多学点手艺,回来也开个铺、店什么的。当地驻军的战士每次请小银看病,总是问长问短,不愿离去,他们在从小银身上寻求自己的人生之路。
民政部 跋月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

  从军队到地方
  ——记军队转业干部于凤甫
罗霄 肖明尧 袁国强
让化肥厂腾飞
于凤甫从部队转业后落脚的第一个单位,是70年代初建成的顺义县化肥厂。这个厂子由于设备落后,缺乏技术,8年没有赚过一分钱。
1978年,于凤甫来到顺义化肥厂,担任了政工科科长。他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第一线,为企业腾飞助一臂之力。报到的第二天,他就把行李搬进了厂子,3个多月没回过家。
一天,一位工人问他:“于科长,您知道碳酸氢铵的化学分子式怎么写吗?”于凤甫傻眼了。这件事警告他,工人并不欢迎一个只能出蛮力、耍嘴皮的干部。
要迅速适应从军队到地方这个转变,关键是努力学习,早日掌握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从此,他一头钻进正负数、元素与化学分子式中去,开始了艰难的自学。清晨他带着书到厂外田埂上攻读,晚上他伏案自习到深夜。学完初中数、理、化,他又找来《工业基础知识》、《工业企业管理》、《机械原理》、《电工原理》、《物资管理》等书钻研。终于成了领导企业的内行,以后不久他担任了工厂领导。
为了把化肥厂推上腾飞的航线,于凤甫向技术人员和工人求师问路。问题的关键终于被他抓住了:化肥生产的核心是动力源——锅炉。本厂的4吨锅炉,是被“大跃进”抛弃的旧设备。20多年来,今日缝、明日补,满身伤疤,怎能喘粗气呢!刻不容缓,于凤甫提出购买一台10吨锅炉。他同技术人员一起反复设计方案,对比工效。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解决了化肥厂这一难题。
动力车间是化肥厂最大的车间,300多名职工,庞大的机构给生产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于凤甫果断地将动力车间分为造气与合成两个车间。加上其他方面的改革,工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化肥产量显著增长,质量稳步提高,销售额日益扩大。工人们夸赞说:“我们的老于,还真有两下子哩!”
叫体育用品厂跃进
1980年9月,于凤甫被调到顺义县体育用品厂工作,被选为厂党支部书记。
体育用品厂300多名职工,人力物力还算充足,却月月完不成生产计划。严酷的事实告诉于凤甫,要下狠心整顿。于凤甫提出调动工人积极性,实行多劳多得,搞计件工资制。这在当时来说,可不是件容易事。
于凤甫坚信计件工资制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他先在器械车间搞试点,同时,精简多余的股室人员,充足生产第一线。
改革方案一公布,全厂哗然。不过,威胁与抗议没有使于凤甫的腰杆发软。他对全厂职工说:“不愿干的可以走。但是机构一定要精简,责任制也一定要落实。”
器械车间是厂里的主要车间,生产乒乓球台、双杠等。实行计件工资制以后,一些当惯了甩手先生的“师傅”极力反对,声言不干。月底一结算,那些老老实实干的工人可乐了,所得的工资比原来多得多。那些不干活的一分钱也没有,于是他们坐不住了,计件工资制很快在全厂各个车间实行起来。
计件工资制显出了强大的威力。工人们早起晚归,在各自的生产岗位上尽职尽责。制鞋车间的工人,从平均每人日产1双半增到3双、5双、9双。1981年,体育用品厂一改穷面貌,盈利20万元。
为啤酒厂增辉
1983年1月,于凤甫奉命到燕京啤酒厂报到,被选为厂党总支书记。当时,这个厂子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人纪律涣散。
于凤甫没有犹豫,提出了制订和执行厂规厂法的建议。经过一系列政治教育,职工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个别组织纪律性差的人也受到了严肃处理或批评教育。同时,厂里各种制度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于凤甫和厂长蒋赓研究宣布:当年生产啤酒18000吨。
18000吨,这能成吗?头年全厂才生产了8000吨呀,于凤甫满有把握地说:“工厂是咱们的。只要大家都想‘18000’,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就行。”
为了实现年产“18000”,于凤甫与厂里几位领导一起,研究制订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实行了计分算奖。规定谁违反某一条扣多少分,月底根据积分计发工资和奖金。
到1983年底,“燕京”的“18000”实现了,为国家赢利90万元!往后的日子,“燕京”连年赢利。厂党总支连续被评为县先进典型,“燕京”被评为北京市轻工系统先进企业和文明单位。1985年下半年,厂长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厂长。1986年,全厂职工举荐于凤甫出席了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双先”大会。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今年上半年,“燕京”赢利为去年全年的72.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老山前线某部副班长梁四宝,为活跃阵地文化生活,把母校寄来的70多本书籍和自费订阅的报刊用来办起了一个猫耳洞阅览室。图为战士们在阴暗潮湿的猫耳洞借阅图书的情景。
张兴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