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缓和朝鲜半岛局势的重要建议
  本报评论员
7月23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向美国和南朝鲜当局提出大规模分阶段裁减北南双方军事人员和美军撤出南朝鲜的新建议。新建议要求北南双方在1988年至1991年期间分三阶段裁军,同时提出驻南朝鲜美军也相应地分阶段撤出,在北南双方兵力裁减至10万名以后美国应从南朝鲜撤走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全部军事力量,并拆除其军事基地。为实现这些目标,朝鲜政府呼吁朝鲜北方、南方和美国于1988年3月在日内瓦就双方裁军和撤军问题举行谈判。朝鲜政府为了给裁军谈判创造良好的气氛,还郑重宣布,朝鲜北方将在1987年底前单方面裁军10万人。
这是朝鲜政府为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提出的十分具体而又合情合理的建议。它有助于打开目前朝鲜半岛存在的僵局,对消除北南之间严重的军事对峙和改善朝美紧张关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再一次表明朝鲜政府和人民真诚希望避免在朝鲜半岛上再次发生战争,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以来,美国军队一直驻扎在南朝鲜,朝鲜南方也始终保持着庞大的军队,迫使北方不得不加强自己的防卫力量,这就使朝鲜半岛形成军事对峙的紧张局面。为了促进朝鲜全民族的和解,创造和平统一的环境,朝鲜劳动党和共和国政府一再提出各种主张和建议,但是都没有得到美国和南朝鲜当局积极认真的响应。
长期以来,美国方面和南朝鲜当局一直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拥有大量兵力为理由,迟迟不肯撤军和裁减军队。现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了明确而有效的裁军建议,并主动单方面裁军,美国和南朝鲜当局还有什么理由予以拒绝呢?何况今年以来,朝鲜政府又一再致函南朝鲜当局,提出举行北南高级政治军事会谈和把朝鲜半岛变成无核区和和平区的建议,并主动采取停止进行军事演习和进一步把人民军的力量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事业中的措施。这一切充分显示朝鲜政府为朝鲜半岛的和平作出了真诚的努力。可是,美国和南朝鲜当局却以继续进行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和炫耀武力来回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方面富有诚意的建议和行动,致使北南之间的一些对话和谈判至今陷于中断。
要缓和朝鲜半岛的局势,消除南北方的尖锐对立,促进朝鲜和平统一,关键是要裁减双方庞大的军事力量和美军撤出南朝鲜。现在,朝鲜政府提出的新建议,无疑为实现这一目标带来了新的生机。美国和南朝鲜当局对此作何种反应,人们将拭目以待。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伯联盟呼吁两伊执行安理会决议
  伊拉克议长就安理会决议致函各国议长
新华社联合国7月23日电 阿拉伯国家联盟常驻联合国观察员马克苏德今天在这里呼吁尽快彻底地执行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决议。
马克苏德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阿拉伯联盟“希望看到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在宗教信仰和历史上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尽快结束这场不幸的战争”。
他还表示,阿盟不希望海湾地区成为两个超级大国或地区大国的竞技场。
马克苏德说,他希望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穆斯林国家能在8月3日古尔邦节的时候向穆斯林世界献上一份厚礼,那就是“医治两国人民的战争创伤”。
新华社巴格达7月23日电 据伊拉克通讯社报道,伊拉克国民议会议长萨敦·哈马迪今天在写给阿拉伯和世界各国议长的信中,呼吁他们努力促使迅速实现联合国安理会20日通过的要求伊朗和伊拉克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哈马迪在信中说,伊拉克人民和政府始终强调相信公正和全面的和平,结束两伊战争和一切敌对行动,以及不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
信中还说,伊拉克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的这项决议,并准备同联合国秘书长合作来执行这个决议。
在过去的两天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向许多阿拉伯国家派出特使,分别给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带去了阐明伊拉克对安理会决议的立场的信件。
另据报道,萨达姆·侯赛因总统今天以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身份在一封致全国人民的信中,要求伊拉克武装部队全体官兵保持警惕,坚守岗位,以保卫国家免遭敌人的攻击,直至实现公正和全面的和平。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齐兹外长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后表示
  伊拉克愿同安理会合作全面解决两伊冲突
伊朗外长致函德奎利亚尔拒绝安理会决议
新华社联合国7月23日电 伊拉克副总理兼外长塔里克·阿齐兹今天到达纽约,正式向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表示,伊拉克欢迎联合国安理会最近通过的要求结束两伊战争的决议。
阿齐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伊拉克愿意同联合国秘书长和安理会进行合作,执行安理会的整个决议,以谋求全面解决(伊朗—伊拉克的)这一冲突”。
阿齐兹说,伊拉克将等待直到伊朗准备同意接受这项决议。
有记者问:美国是否已经要求伊拉克不要攻击海湾的任何船只,以免导致伊朗方面对行驶在海湾水域的船只的攻击?这位伊拉克外长说:“任何人都没有要求我们这么做”。“据我们了解,停火应是全面的”,“如果伊朗继续开火,我们当然要保护自己”。
新华社联合国7月23日电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今天证实,伊朗外长韦拉亚提已就最近安理会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决议写信给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这位发言人没有透露信件的内容,据伊朗官方通讯社报道,伊朗外长在信中表示拒绝接受安理会20日通过的决议,认为这项决议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背着非常任理事国并且没有同伊朗磋商的情况下事先搞出来的方案。
韦拉亚提在谈到美舰为科油轮护航问题时说,“美国不断在海湾增加部队,实际上在准备同伊朗对抗,这无疑将会加剧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


第6版(国际)
专栏:

  舒尔茨在国会听证会上就“伊朗门事件”作证
  波因德克斯特和凯西是政策的制定者
本报华盛顿7月24日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舒尔茨国务卿昨天在国会特别委员会联合听证会上作证时说,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已故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为了使同伊朗“武器交换人质”的交易得以进行,曾多次欺骗他,对他和里根总统封锁“至关紧要的情报。”
在昨天的听证会上,舒尔茨以强硬、直截的语调向国会调查委员会叙述了他所知道的里根政府高级官员在向伊朗出售武器问题上尖锐的内部斗争。
他说,尽管他对这一行动一再反对,但是波因德克斯特和凯西仍旧坚持推行这一政策,因为他们是这一政策的制订者。舒尔茨说,他曾多次提醒里根,他的助手对他“欺骗和撒谎”。去年11月19日里根就伊朗门事件举行首次记者招待会后,舒尔茨要求见里根,并同里根进行了“长时间的、强硬的谈话”。舒尔茨对里根说,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若干说法是错误的,然而里根并未接受。
舒尔茨说,去年11月2日向伊朗出售武器事暴露后,他曾试图掌握对伊朗政策的控制权,但遭到里根本人的抵制。后来他掌握了这一外交政策权利后,凯西仍旧绕过他进行活动。
舒尔茨昨天的作证表明,由于他反对同伊朗“以武器交换人质”的交易,他成了“局外人”。事情暴露后,又由于他公开表明他的立场而被指责“对总统不忠”。
舆论注意到,舒尔茨昨天的证词不仅多次同波因德克斯特、诺思、麦克法兰等人的证词矛盾,而且同总统的公开言论相悖。舒尔茨同里根一次私下谈话的笔记表明,里根是知道1985年11月向伊朗出售武器这一行动的,尽管里根一再加以否认。舆论认为,舒尔茨的证词也表明,里根自始至终是向伊朗出售武器行动的主要推动力。
昨天舒尔茨还透露,他曾三次提出辞职,最后一次是去年8月,但未获批准。据报道,白宫助手对舒尔茨的证词表示不悦。(附图片)
图为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在国会特别委员会联合听证会上作证。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菲武装部队进入戒备状态
新华社马尼拉7月23日电 菲律宾军方23日宣布,驻扎在马尼拉的武装部队从23日午夜起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以防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在该城市进行报复行动。
菲律宾武装部队的这位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游击队员已进入马尼拉市区,准备进行恐怖活动,以迫使科·阿基诺同意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23省自治,他们可能在下星期一新国民议会开会时采取行动。
这位发言人说,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武装部队也已经进入最高戒备状态。政府军与摩洛民阵游击队在该岛的锡布科湾和北三宝颜地区发生的大规模冲突已进入第四天。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朗将举行海上演习
新华社开罗7月23日电 据德黑兰电台23日广播,伊朗革命卫队将于下月初在海湾和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大规模海上演习。
这家电台援引伊朗军方发言人的话说,这次演习将表明伊朗革命卫队能够打败美国海军。
伊朗外交部长韦拉亚提最近警告说,伊朗将不允许科威特油轮为伊拉克运送石油,不管这些油轮悬挂哪国国旗。(附图片)
  海湾军事形势示意图。


第6版(国际)
专栏:

  地中海美基地戒备伊朗袭击
新华社安卡拉7月24日电 据土耳其报纸今天报道,美国在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军事基地已进入戒备状态,以防范伊朗可能进行的袭击。
报道说,美国国防部认为伊朗不敢袭击正在海湾为科威特油轮护航的美国军舰,但有可能利用某些狂热的组织在其他地方袭击美国基地。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曾在早些时候作过此类预言。
据报道,美国五角大楼已提醒美国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中东地区的基地,必须加强防备可能的袭击。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要闻简报

  国际要闻简报
斯印达成解决斯种族问题协议
斯里兰卡总统贾亚瓦德纳二十三日在议会特别会议上宣布,斯里兰卡和印度已经就和平解决斯里兰卡泰米尔种族问题达成协议,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近期将前来斯里兰卡签署这项协议。
贾亚瓦德纳会后会见统一国民党成员时说,政府准备在今年年底以前通过选举建立一个省自治委员会,对泰米尔人居住的北部和东部省份实行自治。省委会一九八八年开始工作后,将择日在泰米尔人居住区举行公民投票。
利比亚反对美国在海湾的行动
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二十二日晚上在会见伊朗驻利比亚大使卡德姆·汗时说,利比亚反对美国目前在海湾地区的行动。
卡扎菲说,美国最近加强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是“帝国主义的行径”。他强调说,利比亚同伊朗之间有“革命的联盟”。卡扎菲表示希望两伊战争尽早结束。
美国已中止向巴拿马提供援助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西姆斯二十三日证实,美国政府中止为巴拿马提供二千六百万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西姆斯说,美国政府正在等待巴拿马赔偿美国大使馆六月三十日因受反美示威者袭击而遭受的损失。
巴拿马政府曾就此事向美国政府道歉,并答应赔偿损失。
苏联又进行一次地下核爆炸
苏联二十四日于莫斯科时间六时在东部的雅库特进行了当量为二万吨梯恩梯的地下核爆炸。
据塔斯社报道,这次核爆炸是为了“国民经济目的”。七月七日,苏联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同一目的和同一当量的核爆炸。
这是苏联今年二月恢复核试验以来进行的第十二次核爆炸。 (据新华社)


第6版(国际)
专栏:

  为召开中东国际会议而努力
  埃及外长马吉德访问以色列
本报开罗7月22日电 记者王士芳报道:埃及副总理兼外长马吉德于7月20至22日对以色列进行3天访问。这是从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以来,埃及外长第一次访以。马吉德回到开罗机场时对记者发表谈话,再次呼吁中东问题有关各方在今年举行拟议中的中东和平国际会议。
马吉德外长访以主要目的,是同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外长佩雷斯、前国防部长魏茨曼等人讨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途径,并阐明埃及的立场和观点。他还同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知名人士举行会谈。7月21日,马吉德在会见以色列新闻界人士时强调,以色列必须结束对被占领土的军事占领,这对各方都有利。他还说,应探讨出能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共处的公正模式。据报道,这次埃以会谈没取得结果。
马吉德临行前,在向沙特阿拉伯《中东报》和《今日报》发表谈话时指出:由谁代表巴勒斯坦出席中东国际会议,应由巴解组织自己决定,“这是巴解的权利,它应该选出自己的代表”;没有巴勒斯坦人的与会(在同巴解组织协调和认可下)并发挥重要作用,中东国际会议无法开成;埃及决不向任何一方强加一项解决方案。
埃及一直关注着中东和谈的进展。7月上旬,穆巴拉克总统赴欧洲访问4天。与此同时,为协调约旦和英国立场,穆巴拉克总统于7月10日特派马吉德外长专赴伦敦。很明显,埃及进行的这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国际会议这一主题。种种情况表明,埃及正在为促进召开中东国际会议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哥伦比亚的扫毒战
  管彦忠
最近,哥伦比亚扫毒部队在西南部的普图马约地区,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古柯叶(可提制可卡因)种植区,面积达一万多公顷。这是哥伦比亚在全国开展扫毒战取得的一项成果。
哥伦比亚是南美洲生产毒品的主要国家之一。据报道,全国种植大麻和古柯叶的土地估计六万至九万公顷,百分之七十的产品外销,每年毒品走私的收入超过主要出口产品咖啡的收入。西方国家毒品黑市上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大麻和可卡因来自哥伦比亚。当地人称种植和贩卖毒品为“地下经济”,将贩毒得来的横财叫“热钱”。拥有五百万人口的首都波哥大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吸毒。
哥伦比亚的贩毒贸易始于七十年代后期。贩毒集团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和出口基地,有专用的飞机场和运输网,雇佣装备精良的武装人员。“可卡因王”埃斯科瓦手下有二千多人,他的财产估计在二十亿美元以上。贩毒集团疯狂杀害坚持扫毒斗争的政府官员及其他人员,宣称要“消灭司法部门的官员”。一九八四年前司法部长波尼利亚被杀。一九八六年以来,又有几十名与扫毒斗争有关的政治家、警官、法官和记者被害。去年十二月十九日,哥伦比亚最大的报纸《旁观者报》社长卡诺在回家的路上遭枪杀,他发表过许多揭露毒品走私集团的文章。第二天全国的新闻工作者停工,游行抗议。还有迹象表明,毒品走私集团为了削弱政府的力量,有时甚至“资助”反政府的武装力量。
毒品的生产和非法贸易活动严重威胁着哥伦比亚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危害甚大。哥伦比亚政府和人民几年来对贩毒集团进行了“一场公开的战争”。政府下令缉拿所有的贩毒集团头目,每年派出大批军人和警察搜查可疑的贩毒据点,摧毁古柯叶种植园和可卡因加工厂,没收和销毁截获的毒品,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没收二十二架飞机、七百件武器、三百多公斤可卡因和七十一吨大麻,逮捕了几百名贩毒分子。世界贩毒组织主要头目之一卡洛斯·莱德尔已被抓获。
美国是哥伦比亚毒品的主要消费国。美国众多的吸毒者所需的大麻和可卡因主要来自哥伦比亚。为了在国际范围内采取协同行动,一九七九年哥伦比亚政府与美国政府签署了引渡条约。近三年来,哥伦比亚已向美国引渡二十多名贩毒分子,同时从美国引渡三名贩毒分子。哥伦比亚还与委内瑞拉等邻国共同合作,打击贩毒活动。
与此同时,哥伦比亚还开展反对吸毒的教育运动,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卫生部门专门设立了吸毒者治疗中心,收容和治疗患者,帮助他们去掉恶习,恢复健康,走上新生的道路。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方国家欢迎戈尔巴乔夫新建议苏新建议
  使美苏达成核裁军协议的可能性增大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综合本社记者报道:西德、英国、法国对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中导和中短导新建议作出积极反应,希腊和西班牙同日也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
西德政府发言人奥斯特发表声明说,总理科尔欢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关于在全球消除中程核武器的最新建议,并称这一建议使“科尔总理坚定了今年有可能达成核裁军协议的期望”。但他重申,西德政府和全体盟国“一致支持”美国拒绝把潘兴lA导弹纳入日内瓦谈判的立场。
联邦德国外交部长根舍23日上午在波恩发表声明,欢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关于在全球消除中程核武器的最新建议。根舍说,戈尔巴乔夫的新建议是苏联在核裁军问题上迈出的一个“实质性步骤”。他认为,这样一来,核查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23日发表声明,欢迎戈尔巴乔夫22日提出的在全球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新建议。
法国外交部发表公报指出,法国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建议是美苏日内瓦谈判中“具有意义的进展”。公报指出,戈尔巴乔夫接受消除在亚洲的中程核武器符合美国在中导谈判开始时提出的要求。公报还说,法国一贯支持消除中导的全球性协议。
希腊政府发言人索蒂里斯·科斯托普洛斯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希腊作为1984年世界和平和核裁军倡议的6个发起国之一,“欢迎旨在部分或全面裁军的任何倡议和意图”。
西班牙政府发表声明说,西班牙对戈尔巴乔夫最近提出的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全球双零点方案”表示“满意”。声明认为,苏联的这一新建议使美苏在短期内就核裁军问题达成一项协议的可能性增大了。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据报道,日本首相中曾根和澳大利亚外长海登23日分别表示欢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关于撤除在亚洲部署的中程导弹的建议。
中曾根首相是在国会上答辩时表示这种态度的。他说:“政府表态还为时过早。”但是,他又说:“如果所传情况属实,我认为这是值得欢迎的政策。”
海登外长得到这一消息后说,澳大利亚政府一直认为,美苏两国应在全球范围内消除所有核武器。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苏裁军谈判代表谈苏联中导新建议
  美国认为苏建议消除了一些难题
  苏联表示对美国的作法拭目以待
新华社华盛顿7月23日电 参加美苏核会谈的美国首席代表坎帕尔曼今天说,美国对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昨天提出的关于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最新建议“感到高兴”。
他说,这一建议为美苏达成一项武器控制条约“消除了一些难题”。
他在指出戈尔巴乔夫的谈话没有提到是否要消除西德的72枚潘兴ⅠA导弹后说,如果苏联坚持要在条约中包括消除这些导弹,美国将拒绝签署条约。
据新华社日内瓦7月23日电 (记者向奎观)参加美苏军备控制谈判的美国和苏联代表团今天下午在苏联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举行会谈。
苏联代表团副团长奥布霍夫在走进会谈大厅时对记者说,苏联代表团今天将向美国代表团提出关于消除中程导弹的新建议,这个建议将为签署一项有关中导的协议“开辟道路”。
奥布霍夫接着说,“就我们来讲,我们是希望今年能达成协议的”。但这将“取决于美国的态度”。他强调说,“苏联坚持潘兴lA问题应当包括在协议之内。”
美国代表格利特曼今天没有向记者发表谈话。
新华社莫斯科7月23日电 (记者唐秀山)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沃龙佐夫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今天下午,苏联代表团将在日内瓦谈判中正式向美方提出戈尔巴乔夫谈到的消除在亚洲的100枚中程导弹核弹头的新倡议,在这一问题消除的情况下,日内瓦谈判将集中精力讨论美苏存在的其他分歧。
在谈到苏美的其他分歧时,苏军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强调,既然现在是实行“双零点方案”,那就应该完全消除苏美中程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而不是改装导弹。苏联决不允许把陆基巡航导弹改装成海基巡航导弹或把潘兴Ⅱ导弹改装成潘兴ⅠB导弹。
当记者问到苏美两国外长和首脑会晤的可能性时,沃龙佐夫说,现在是尽力争取在日内瓦谈判中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不了,就提给两国外长去讨论;如能够解决,两国首脑就可以举行会晤签署协议。现在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足以用来解决分歧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一句话新闻

  一句话新闻
△巴基斯坦下周将派外交秘书阿卜杜勒访问卡塔尔、巴林和伊拉克3个海湾国家,以缓和日益升级的海湾紧张局势。
△黎巴嫩全国400万人23日举行总罢工,以抗议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和黎货币大幅度贬值。
△欧洲共同体23日宣布,在3年内将向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提供3100万美元资金,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
△法国23日向海湾派遣一艘4000吨级的反潜驱逐舰,增援在那里的3艘法国护卫舰。
△美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收入达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
△危地马拉和英国22日恢复了从1963年中断了的外交关系。
△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联合民主阵线代理总书记瓦利和代理公共书记莫罗贝22日在马拉巴尔镇被南非当局的治安部队拘留。
 (本报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