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美参院通过一项限进保出贸易法案
  欧共体认为这是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
新华社华盛顿7月21日电 美国参议院今天以71票对21票通过一项贸易法案,要求外国对美国商品开放市场,并将以此为据对其他国家采取贸易报复行动。
参议院对这项法案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辩论。在今天结束这场辩论并将这项法案付诸表决前,美国总统里根再次呼吁共和党参议员对法案投反对票。
参议院通过的贸易法案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进口限制。当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为某项商品的进口已使美国相关的行业陷入困境时,总统必须对这项商品实施进口限制;二,报复措施。美国贸易代表必须确认那些有不正当贸易方式的国家,并且在为消除这些不正当方式而进行的谈判失败后采取报复措施;三,扩大了“不公平贸易”的定义,甚至其他国家的工人是否组织工会以及工资的多寡也成为援引“不公平贸易法”而进行报复的根据;四,贸易调整援助。对因进口商品竞争而造成的失业扩大联邦援助,但这些失业工人必须接受再培训,其资金来源于0.01%的进口税。
今年4月底,美国众议院已通过一项类似法案。两院通过贸易法案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进口,促进出口,以便减少美国的外贸赤字。
美国众、参两院联席会议下月将要开会讨论这两个法案,以便消除两个法案中的不同点,重新修订的法案再次经两院分别通过后将交总统签署。
世界各国对美国两院通过贸易法案极为不满,有些国家称之为贸易保护主义法案。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22日电 欧洲共同体今天对美国参议院昨天通过的一项贸易法案作出强烈反应,认为它是“赤裸裸保护主义的”,并威胁说,如果这一立法生效,共同体将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共同体委员会负责对外关系和贸易政策的委员维利·德克莱克今天在这里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参议院通过的这一贸易法案包含着一些“单方面加强美国那一套贸易防护措施的条款”,并引入了诸如“部门互惠”等一些“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规则背道而驰的”新概念。
这位委员强调说,实施这样一种“赤裸裸保护主义的立法”,将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严重打击”,并损及目前正在“乌拉圭回合”范围内进行的多边贸易谈判。德克莱克说,这一立法将“迫使美国的(贸易)伙伴采取具有类似作用的措施。


第7版(国际)
专栏:

  瑞典多用途电话传真机
瑞典电讯局的一家公司同日本一公司合作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轻便的多用途电话传真机,具有电话、传真、打印和复印等功能,也可与家用电脑联结。
该机可作为自动录音电话机,并可将对方打来的电话打印出来并可以贮存120个电话号码供自动拨号用。如对方电话占线,它可自动重拨两次。作为传真机使用时,传真一张16开纸张不超过25秒钟。它还可以定时传真。
这种台式电话传真机重量不足6.5公斤,可出门携带,只要把它联结在普通的电话插座上即可使用。由于该机使用国际通用的模式,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都能运用。 ·和平·


第7版(国际)
专栏: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蔬菜水果货缺价高
  苏共中央要求采取措施改进供应
新华社莫斯科7月22日电 苏共中央最近研究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水果、蔬菜和土豆供应问题,要求采取措施,改进供应。
据塔斯社今天报道,苏共中央责成有关部门克服目前存在的严重缺陷,提高农业、收购、商业和运输企业以及生产果品蔬菜联合体的领导人和专家在严守计划纪律和合同义务方面应负的责任。中央强调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充分利用有效的经济机制,以保证果品蔬菜联合体各个环节的积极性,以及在生产、储藏、运输和销售产品过程中的紧密合作。
1986年8月苏共中央曾作出过“关于改善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居民供应果品、蔬菜和土豆的措施”的决议,但是,一年来这个决议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目前正是水果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但是在这两个苏联最大的城市里,蔬菜和水果的供应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真理报》编辑部最近收到莫斯科居民的大量来信,他们抱怨国营商店里水果蔬菜品种少,质量差。记者看到,在新鲜菜蔬到货的时候,人们要排长队,但来货很快就卖光了,平时国营菜店里则冷冷清清。莫斯科将近30个集体农庄市场上的蔬菜虽然琳琅满目,但价格数倍于国营商店。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根廷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运动
本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记者李志明报道:在世界卫生组织资助下,阿根廷政府决定开展一场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运动。
阿根廷卫生国务秘书蒙特罗7月1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从1982年阿根廷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全国已发现95例,全部是男性,其中57人已死亡。阿根廷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大部分是同性恋者,其中有76例确定是在国外传染的,主要是在美国、巴西和西欧染上的。
阿根廷开展的预防运动主要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人们进行宣传教育,介绍艾滋病传染途径的知识,以避免不必要的惊慌。
这项宣传教育运动也将在中学里开展。世界卫生组织为这项运动提供了27.5万美元,阿根廷的一家广告公司免费提供合作与服务。


第7版(国际)
专栏:

  最不发达国家面临严重困难
  薛宏
最不发达国家是指经联合国大会确认的最贫穷的一类发展中国家。它的总数已从1971年的24个增至目前的40个(其中非洲27个)。1984年时,这类国家人口占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的9.1%。
最不发达国家大多是60年代以来取得民族独立的。独立以后,它们不仅承受着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经济负担,而且一直遭受着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严重束缚。加上近几年深重的自然灾害,这些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每况愈下,处境十分艰难。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增长慢,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60—1984年间,最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从184美元增加到206美元。而同期其他发展中国家从平均501美元增至886美元,发达国家则从3940美元增至7943美元。最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从70年代的1.2%下降到1980—1985年间的-0.3%,出现了经济负增长的现象。
这些国家农业极其落后,粮食大多不能自给。1984年,最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9%,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发展非常缓慢。农业劳动力的产值仅相当发展中国家平均数的41%,不到发达国家的3%。尤为严重的是,与70年代相比,1980—1984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增长率从-0.7%下降到-0.9%,而同期人口增长率却高达2.6%,使人均粮食占有量急剧下降,目前每年进口粮食的费用在10亿美元以上,接受国际粮食援助从1979—1980年度的238.3万吨增至1984—1985年度的568.4万吨。
在最不发达国家中,交通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贸易条件日益恶化。这40个国家有15个内陆国,要靠邻国进出口货物。即使是滨海国家,港口吞吐能力极低。8个岛屿国家有的又距离主要航道很远。众多不利因素,使商品成本高,交货期长,降低了商品的竞争力。而生产单一化以及国际上保护主义盛行,使这些最不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80年代上半期,最不发达国家的主要产品出口量年平均增长5.1%,但出口值却下降2.6%。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已由1950年的1.6%下降到1985年的0.4%。
缺乏资金,依靠外援,外债负担沉重,是最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这些国家每年接受的国际援助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有10个国家在20%以上,个别国家遇灾时竟达50%以上。尽管大部援助以赠与形式提供,贷款条件也较优惠,但对外负债依然严重。1980—1984年间,最不发达国家外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4%上升到49%,外债偿还额占出口收入的比重从16%增到22%。截至1985年底,这些国家的外债总额已达390亿美元。
此外,这些国家的营养、卫生、教育等基本生存条件也很差。在最不发达国家中,目前仍有2/3以上的人口得不到安全供水;卡路里日摄入量平均只有最低需要量的83%。1/3的人口营养不良。80年代,婴儿死亡率仍达138‰,远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十几倍。1984年,每10万人口中仅有医生8人,而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6人,发达国家为246人。文盲率极高,各类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自60年代起,最不发达国家的困难和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历届联合国贸发会议以及许多重要国际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81年9月,联合国专门召开了最不发达国家会议,通过了《80年代支援最不发达国家的新的实质性行动纲领》,制订了解决最不发达国家问题的若干指导原则和经济措施,要求发达国家放宽援助条件,减免债务,在1980—1985年间,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官方发展援助。尽管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有所增加,然而,发达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却停滞不前,离《行动纲领》规定的指标相距甚远。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最不发达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异常艰巨。这决不是它们依靠自身的努力所能承担的,国际社会必须给予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为其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尤其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7版(国际)
专栏:

  马拉维坚持“以农立国”
  徐德文
一位西方记者在发自非洲的报道中说:在被干旱和饥荒困扰的大陆,马拉维不仅不要任何救济,而且粮食自给有余,并通过出口粮食赚取外汇。对一个小国来说,这一成就的确来之不易。
位于非洲东南部的马拉维是一个狭长如带的内陆国家,周围与赞比亚、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毗邻。陆地面积大部分是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原。全国940.8万公顷陆地面积中,可耕地只有280万公顷,牧地180万公顷,林地220万公顷。其余大都是岩石裸露的高山和沼泽地。马拉维的矿产资源也不丰富,虽有一些煤、铝矾土、石棉、石墨、铀等,但大多尚未开采。西方殖民者曾扬言:“如果马拉维硬要独立,人民就会遭受贫困和饥饿”。然而,马拉维从1964年7月独立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每年增长3.5%。人民生活安定,物价平稳,是经济发展较快的非洲国家之一。
马拉维经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它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坚持走“以农治国”、“以农立国”的经济发展道路。班达总统曾经说过:“我们没有任何矿产,土地就是我们的金矿,我们大家都必须辛勤劳动,向大地要宝。”他还说:“所有马拉维公民必须是农民,我就是马拉维的头号农民”。班达总统执政后,一直亲自兼任农业部长,以加强对农业的领导。他每年都要外出视察农业生产情况。
同大多数非洲其它国家一样,马拉维缺乏农业资金,农业生产方式也很落后。政府针对这一情况,从1968年起,采取了两项有力措施:一是执行“土地发展规划”,大力帮助小农发展粮食生产;二是鼓励私人和政府官员兴办大型农场,发展经济作物。为发展小农经济,政府在首都利隆圭附近圈出一块115万英亩的肥沃土地,供小农耕种,并投资1500万英镑,用来执行“土地发展规划”。每户小农平均拥有1.2公顷耕地。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通过国营“农业发展和市场管理公司”向农民发放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的贷款,并以适当的收购价格,保证农户获利15%。大批农民被吸引到这一规划中来。现在全国大约有80万户小农,生产全国2/3的农产品,小农中90%以上种粮食,其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85%。另外,政府还通过立法来鼓励私人兴办现代化农场,主要生产烟、茶、棉花等经济作物。现在马拉维用于换取外汇的出口农产品,2/3是私人现代化农场提供的。这些私人农场积累的民族资本,一直受到政府的保护。政府还规定外国人可在马拉维办农场,收成八成卖给政府,二成归自己处理,其收入可汇出国外。
由于马拉维政府既抓小农经济,又抓新兴大农场,加上政策得当,农业生产不断增长。
1977年以来,全国人民的主食玉米已达到自给,1982年玉米产量增加到160多万吨,除有一年的粮食储备外,还有部分出口。经济作物以烟草为例,1976年为3.66万吨,1982年增加到5.8万多吨。现在马拉维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
马拉维致力于发展农业,不仅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现在马拉维的工业每年以10—16%的增长率逐步发展。


返回顶部